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诗意精辟141条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前两句意思

(1)、“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2)、苏轼做过好几种官,比如他做过翰林学士,做过杭州的地方官,还做过礼部尚书。后又贬到现在海南的儋(dān)州,历尽折磨与痛苦。他无论到了哪里,都为老百姓办好事,所以,他所去过的地方,都有纪念他的建筑。

(3)、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奇妙。

(4)、目前小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该版本语文课本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5)、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6)、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7)、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诗的前两句写景,晴天水波闪动,阳光在水波上跳跃,雨天山色迷茫,一切都是那么迷人。诗中对西湖的水光、山色忽晴忽雨的奇丽多变的景象,作了形象的描绘。以点带面,突出西湖的“好”与“奇”。后两句采用比喻,诗人把西湖比作西施,一个是天然美景,一个是绝代佳人,天生丽质是共同的特色,而名字也仅仅相差一字,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诗人顺手拈来,涉笔成趣,竟成绝世之作。这个比喻新颖奇妙,别开生面。贴切自然,西湖也由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正如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所说:“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何处着一毫脂粉颜色!”清人陈善也称赞说:“此两句已道尽西湖好处,”“要识西子,但看西湖;要识西湖,便看此诗。”

(8)、(上期答案: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人  梅;雨前  雨后  时间;桃花 杏花 梅)

(9)、史老师:网名夜雨芭蕉,教师,普通话测试员,普通话一级甲等,热爱朗诵,喜欢读书,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10)、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

(11)、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12)、“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13)、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14)、今天我们将要和玉笙老师一起学习第五十四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15)、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16)、--------------- 小学语文 ---------------

(17)、“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8)、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19)、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20)、《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诗意

(1)、——   Readingmakesourlifebetter   ——

(2)、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3)、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

(4)、好啦,今天的古诗词学习就到这里了,小朋友们要多多练习,记得把学习成果上传到“阅读北京”小程序哦!我们下一首古诗词再见啦!

(5)、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

(6)、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8)、译文:晴朗天气,阳光照耀,西湖微波粼粼,水光明丽,美;遇到雨天,雨雾笼罩,四周群山朦朦胧胧,也是景色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十分适宜。

(9)、史老师在喜马拉雅平台有好多专辑故事,关注方法:下载喜马拉雅,主页点“主播”,然后搜索“史老师讲故事”,再点“用户”,找到我点关注就好了。

(10)、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西湖的美景吗?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美景吧!

(13)、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14)、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15)、如果您打不开音频或者中间断掉了,就点击右上方的三个小圆点,点击里面的“在浏览器中打开”;如果你查找不到其他故事,请关注我们,点击右上方的头像,然后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就好了。

(16)、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17)、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18)、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奇妙。

(19)、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20)、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翻译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3)、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

(4)、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

(5)、天晴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蒙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6)、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洵长子。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苏轼博学多才,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于诗、词、散文、书、画诸领域成就很高。文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自创新意,为“宋四家”之一;提倡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世称苏东坡、苏仙。

(7)、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

(8)、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

(9)、这是苏轼调任杭州为官期间所写的一首诗,面对美丽的西湖,苏轼诗意无限,留下了许多佳作,这首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之一当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成为千古名句。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背诵。

(10)、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11)、妙用:诗人用古代美女西施来比喻西湖,更显出西湖的美,说明真正的美用任何一种形式去表现都适宜。形容某地风景秀丽、美丽宜人时,或想表达某人的天生丽质时,都可运用此两句为你的作文增色。

(12)、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13)、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14)、《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诗人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西湖之美,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15)、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漂亮的。

(16)、“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体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17)、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d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18)、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9)、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20)、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4、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1)、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2)、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3)、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4)、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

(5)、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写景状物的七言绝句。前两句写西湖初晴后雨的美景,诗人用水墨写意手法,生动地展现出西湖山水那变幻流动的光与色之美,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后两句承接上面两行,把西湖的宜晴宜雨比作古代美人西施的淡妆浓抹,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6)、这是苏轼写西湖的一首诗。苏轼生于1037年,逝世于1101年,是宋代大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的父亲叫苏洵,弟弟叫苏辙。人们经常说的“三苏”,就是指他们父子三人。苏轼一生经历很复杂,当过官,进过监狱;有时,刚刚升了官,不久又被贬了职。

(7)、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8)、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9)、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1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11)、“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12)、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13)、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奇妙。

(14)、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湖水波光粼粼,晴天的西湖多么美好;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奇妙。若把西湖比作西子,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15)、(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16)、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17)、   苏东坡从小聪明过人,但十分骄傲,读了几本书就觉得了不起了。在自家门上题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位老人见了,便拿一本书前来请教。小东坡翻了几页便傻眼了,因为有很多字,都不认识。老人家指着他家门口的对联说:“你不是十遍天下字吗?”小东坡认识到自己错了,便当着老人的面,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太妙了!苏东坡的聪明就在于能认识并改正错误。

(18)、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19)、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20)、《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5、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怎么读

(1)、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   太阳娃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错过学习的同学戳这里补课啦☞学古诗|6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

(5)、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6)、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9)、 这里的故事都是史老师精心挑选的,有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著名的童话等,可以引导孩子喜欢读书,启智明理,拓宽知识面,对语文学习大有帮助哦。

(10)、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赞美西湖美景,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第一首写诗人在晨曦中迎客,在晚雨时与客共饮,沉醉于西湖的雨景之中;第二首对西湖景色的多样性进行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尤其是其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11)、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12)、‍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13)、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14)、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0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对西湖景色的多样性进行全面描写概括品评,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15)、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

(16)、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17)、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18)、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19)、古诗词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习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

(20)、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

(1)、对于“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

(2)、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3)、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4)、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5)、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漂亮的。

(6)、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7)、吴桦姐姐特地为小朋友们整理了小学阶段75首必背诗文,大家一起来预习朗读背诵吧。

(8)、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9)、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10)、“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11)、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1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诗人以他高超的艺术结构能力和独特的观察力,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风雨来临时天地间一瞬间的巨大变化。(错过前面课程的同学戳这里补课啦小学生必备75首古诗讲解——5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诗意精辟14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