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江仙》苏轼
1、作为一首怀念故人、感怀身世的词作,这首《临江仙》显得别具一格。时值晁冲之的兄长晁补之因受其师苏轼牵连而遭贬,晁冲之亦因位列元祐党籍而遇祸。故友同僚分赴各地,难以重聚,他沉痛之余,作此词以寄怀。
2、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
3、营营:忙忙碌碌的样子。
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5、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6、太多难以回避的挫折难以言说
7、也有无可奈何的逆来顺受
8、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9、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
10、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1、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12、不是一辈子平稳,被保护在温室里可可爱爱的小奶狗;而是内心清明且坚定,知道世界什么样子,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纵然在前行的路上遍体鳞伤,也仍然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
13、这首《临江仙》就传遍黄州城
14、chánghèncǐshēnfēiwǒyǒu,héshíwàngquèyíngyíng
15、但被剥夺了处理政务的权力
16、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
17、(出处)《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
18、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19、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20、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二、《临江仙》苏轼小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省可清言挥玉麈,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4、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6、被关押在御史台的牢房里
7、苏轼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有趣,他索性倚着竹杖,悠然地欣赏起夜色下笼罩的江景,听着一阵一阵的涛声,仿佛和家童打雷一样的鼾声彼此呼应,此起彼伏。
8、(公元1082年)这是苏轼来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他在长江边上的小城里有了一处栖身之所一一临皋,有了一块自己开垦的土地—东坡,有了一座饮酒赋诗的胜地—雪堂,还有一个来往古今、畅想神游的舞台赤壁长江。苏轼在黄州城每天来往于三个不同的地方,周而复始:白天解决温饱躬耕东坡,傍晩饮酒赋诗驻足雪堂,深夜沉思酣睡回到临皋。三个时空的转换,如同经历了一次从肉体到精神的穿越,颇具某种哲学的意味。
9、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10、说回到今天这首《临江仙》。
11、(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郦波、杨雨)
12、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13、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14、(清)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怜天上月》
15、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16、2021年6月1日廊坊新闻直通车
17、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18、这首词表现了苏轼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由于当时苏轼受“乌台诗案”影响,谪居黄州,不能自由出行。所以他想退隐,希望获得精神解脱。
19、苏轼写下这首词时的心情
20、这篇《临江仙》历来被视为能代表晏几道艺术成就的作品。全词多用虚笔,情丝细腻但浓厚,独具小山词的意蕴风格。这首感旧怀人的词作写出了词人对歌女小蘋深深的思念以及由思念产生的无限惆恨之情。
三、临江仙苏轼赏析及翻译
1、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2、词的上片写到这里,我们的眼前已经呈现出一个既潇洒率性、又十分接地气的苏东坡。上阕将故事的背景简单交代清楚之后,下半阕就开始发议论了。别人回家被家人关在门外,可能只会单纯地生气,可是苏轼被关在门外,却能生发出一番人生的哲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3、(南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5、所以,睡得鼾声如雷……
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2021年廊坊市“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公布,看看都有谁
8、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9、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10、《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11、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12、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13、写于贬在黄州的第三年,苏轼早已经想开了。于是布衣芒鞋走遍了黄州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寻找三五知心好友,也寻找一处养心之地。
14、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庄子·知北游》中讲了一个故事:“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庚桑楚》亦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对“道”的阐释总是玄妙,大意就是人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天地所付与的,只有全形抱生,忘却世间的功名利禄,从往来奔波的利益追逐中超脱出来,随缘自适,才能养护生命,成就生命的真正意义。
16、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17、注意几点,苏词内容窄不能涵盖三国。杨诗胜出。此外前者代入感不好,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让读者听了怎么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杨诗多乐呵平静。二首心境视角不同决定了很多区别。
18、驾一叶扁舟,飘荡于江海间
19、该句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20、苏轼是一个真诚的人,所以他不会空喊口号,而只是老老实实承认:“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长恨”这个词,实在是苏轼对自我矛盾心态的真实解剖。
四、《临江仙》苏轼翻译
1、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2、此谣传竟也有不少人信以为真
3、被贬黄州排解失意心情,即借酒消愁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终,此次“乌台诗案”
6、当我们难以排解内心苦闷
7、所以,还是回家倒头睡吧……
8、夜阑:夜深。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是一种绉纹的纱。这句诗的意思是:夜色渐渐变得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了平静。“夜阑风静縠纹平”,看似只是写景的寻常句子,实则情景交融,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词人心与景相会,神与物游,想要脱离现实社会和追求宁静安逸,于是倚靠在江边,情不自禁地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诗为下文抒发了厌倦官场奔竞,希望回归自然,寄余生于江海的心愿做铺垫。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有言:“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这句诗承上启下,转接自然,它引发出词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顺理成章。
9、标题临江仙作者冯延巳年代唐内容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向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释(注释):
10、“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11、以上苏轼作品《临江仙》共13首
12、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13、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14、人身自由也受到一定限制
15、于是苦笑一声,拄着手杖
16、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17、是哪一首啊?苏轼有几首很的临江仙。
18、想像春秋时期的范蠡那样
19、(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0、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五、临江仙苏轼一别都门
1、縠(hú)纹:水的波纹。縠,有绉纹的纱。
2、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3、临江仙(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译文)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
4、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5、苏轼被几名政敌接连向宋神宗上书
6、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
7、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8、正常人这时候大概会破口大骂,翻墙过去把这失职的人拧着耳朵叫起来,但苏轼并没有如此。他静静地坐在门口,听着江声思考人生,于是就有了这首大家都背诵过的千古名篇。
9、上片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10、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11、可是,这毕竟是道家的价值观。苏轼早年受到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胸怀济世之志,他是怀着满腔热诚投身于政治理想的。一旦理想受挫,要让他一下子从多年的理想追求中迅速地抽身出来,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完全忘怀世事,顺应自然之道,养性全身,了无挂碍,这样的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太难。
12、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13、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14、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15、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词中用想象之境来造情,将自己送别之情和友人南归之景结合在一起,虚实相生,疏宕清丽。上片先写友人的思归之情,离别既久,当初离别的情景就愈清晰,对家人的思念也就愈强烈。词人化用李白的诗句将当初友人离家的情景写得如在目前,美丽。接着化用白居易的诗句,想象友人孤舟南归时孤独感伤的情形,和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写法相似。下片开头两句以燕子为喻,燕子尚能回到旧巢,反衬友人想回家却不能回家,对友人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后三句也是想象之辞,化用韦庄和晏幾道的词句,遥想江南美丽的风物人情,用白描之笔,细致勾勒,宛如画境。暗含对友人即将回家,可以尽享这美丽的江南风情的赞美和羡慕。
16、“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被关在门外的苏轼,一边听着家童雷鸣般的鼾声,一边敲着门,而且因为鼾声太大,家里其他的人在熟睡中也听不到苏轼的敲门声。
17、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18、你是否也曾有“江海寄馀生”的想法?
19、(北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20、或许真的可以忘掉,契机就在今晚,夜已阑珊,风亦静谧下来,江上的波浪渐渐平稳,看上去很适合荡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一叶小舟随江流而去,就在这江海之上寄托余生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临江仙》苏轼小舟【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