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化妆的七个步骤【唐代女子化妆步骤】

一、唐代女子化妆的七个步骤#校园分享#

1、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2、抹胭脂-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

3、画黛眉-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就是明证。。

4、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

5、画面靥-靥指酒窝,面靥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

6、描斜红-是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

7、涂唇脂-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

二、唐代女子的化妆顺序

1、中国古代美女化妆法则、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2、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

3、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4、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5、”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

6、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7、”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8、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

9、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10、口红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

11、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

12、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

13、”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14、”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

15、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

16、”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17、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

18、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

19、”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20、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21、傅粉傅粉即在脸上搽粉。

22、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普遍的化妆方式。

23、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

24、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25、”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26、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

27、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28、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

29、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30、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31、”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

32、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33、”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

34、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35、”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36、画眉画眉是中国流行、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

37、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38、”“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

39、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

40、《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41、”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

42、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

43、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

44、”《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

45、”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

46、《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

47、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48、”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

49、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

50、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

51、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

52、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

53、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54、古代化妆品——古代女子的“眉笔”、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

55、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

56、从文献记载来看,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57、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

58、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59、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60、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

61、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

62、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

63、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64、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

65、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

66、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

67、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

68、”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

69、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

70、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71、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72、芳泽可亲——妆粉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

73、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

74、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75、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76、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

77、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78、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79、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

80、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

81、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82、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83、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84、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85、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86、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87、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

88、荆州的“范阳粉”。

89、河北的“定粉”。

90、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91、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92、姹紫嫣红话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93、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94、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

95、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96、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

97、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

98、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99、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

100、《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形象。

101、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

102、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

103、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

104、’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105、”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

106、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

107、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

108、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109、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

110、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111、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

112、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113、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114、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

115、由于用色的程度不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三、唐代女子化妆步骤

1、敷铅粉:铅粉和现在我们画底妆是一致的,用来增白,遮丑,遮瑕,痘痘,雀斑等。。

2、抹胭脂:涂“腮红”,涂抹于脸蛋两颊,白里透红,可爱。。

3、画黛眉:画眉涂唇据说会让人显得格外精神,画眉也是格外重要的,眉毛样式也是变化多端。唐朝女子画眉材料多是螺子黛,只要蘸水使用即可,无需碾碎,使用方便,易操作。。

4、贴花钿:在额前眉心间贴上流行的装饰,这个装饰物因为多是花朵样式,就称为花钿。。

5、点面靥:通常用胭脂在嘴边两侧点染,像是手动画俩“小梨涡”,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粘贴而成。。

6、描斜红:用胭脂在太阳穴处描斜红,工整的形状如弦月,繁杂者状如伤痕,甚至还用胭脂点燃出血迹模样,装饰于眼侧,增加眼部魅力。。

7、涂唇脂:唇脂多为朱赤色,涂在唇上,显得娇艳,气色好。。

四、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大唐仕女究竟是如何化妆的?

1、元稹乃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从其《恨妆成》一诗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唐代时期仕女们妆容七步曲、即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化面靥、描斜红、点口脂。

2、大唐仕女极负盛名,在无美颜滤镜下,妆容便成了重要的金手指,打造大唐特有的倾国倾城貌。

3、某天我正玩着手机,突然被“大唐女团”给圈粉了,于是有了这一篇文以介绍大唐妆容。

4、《国家宝藏x你好历史》推出的超活化系列仕女盲盒迷你手办一下子吸住了我的眼球,这不正是我书架上所缺的那一抹活泼灵气嘛。

5、大唐仕女极负盛名,其妆容一般有着七个步骤,从中可领略大唐仕女之雍容华贵。

6、第一步、敷铅粉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因此打粉底并非现代女性的标配,大唐时期的仕女们便早已熟悉敷铅粉这一技巧,如日本艺伎般“肤白貌美”。

7、《说文解字》中解释“粉”字为“敷面者也,从米声分”,事实上铅粉发明前是以米粉敷面的,但待妆不持久易脱妆成了其重大缺点。

8、铅乃古代炼丹的附属品,在经过了醋化等一系列化学作用下成了细腻白皙的铅粉,不过由于其重金属属性,长期敷面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导致肌肤发青、发黄,黄脸婆一词由此诞生。

9、对于爱美,人们调侃道“要风度不要温度”,打造妆容也是如此。

10、铅粉虽有副作用,但却深受仕女们欢迎,甚至辅以香料增添魅力。

11、唐人添西域香料制成迎蝶粉,宋人添益母草、蚌粉制成玉女桃花粉,明人添玉簪花制成玉簪粉。

12、第二步、抹胭脂抹胭脂即涂腮红,唐代称胭脂为“红粉”,诗句“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便有所描述,仕女图也可看出其“抹红”的流行。

13、胭脂乃花朵“红蓝”经过了石钵杵槌等多工艺制成,原产地为西域焉支山,由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经改良而盛行,匈奴歌曲、“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也可以侧面反映其来源。

14、在加入油脂、动物骨髓等制成粘稠的红色脂膏,使得妆容得以更好的粘附在皮肤表面甚至渗入皮层,改变了单纯的植物染料遇水出汗容易弄花妆容的状况。

15、除红蓝花外,胭脂的主要成分还有朱砂、紫草、苏方木、落葵、石榴花、紫茉莉等,西晋《博物志》也记载道“蒲桃胡葱、苜蓿胡荽黄蓝可做燕支也”。

16、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燕支”和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金花燕支”。

17、第三步、画黛眉古人“重眉轻眼”,将眉看作为脸为传神的部位,因此眉妆尤为重要,由此还引申“黛娥”一词以比喻美女。

18、战国时期盛行画眉,将石黛(石墨的一种)研磨以水和之,此外还有铜黛、青雀头黛、螺子黛等。

19、《释名》解释道、“黛,代也。

20、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21、”黛即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性将眉毛剃去,然后以烧焦柳条或矿石作为青黑色颜料来画上,即黛眉。

22、秦朝以“蛾眉”流行,汉代以“八字眉”为美,唐代则以柳眉和月眉盛行。

23、《长恨歌》描述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以细长秀丽为美。

24、李贺《昌谷诗》、“泉樽陶宰酒,月眉谢郎妓。

25、”,所谓月眉,即形似新弦月般,又清又秀的眉毛。

26、此外,还有着广眉,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

27、大唐仕女的眉妆发展盛行,“作白妆黑眉”因此还有着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等。

28、第四步、贴花钿贴花钿又称点额黄、贴花子,始于南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是用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丝绸、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的形式,粘贴所用材料为鱼鳔胶或呵胶,木兰“对镜贴花黄”便是在贴花钿。

29、此外,脸颊嘴角等地方也可以贴花钿,红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则“春阴扑翠钿”、黄则“鹅黄翦出小花钿”,大致为三种颜色。

30、其形态多样,除梅花妆外,还有着菱形、月形及花鸟鱼虫等。

31、第五步、画面靥事实上,汉代即有画面靥,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的”,《释名》、“以丹注面曰的。

32、的,灼也。

33、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不御,重以口说,故注此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名于第录也。

34、”可以看出画面靥一开始并非用来修饰妆容的,而是宫廷女子例假时点在面颊酒窝处作为记号的特殊标记,此后则流传到民间并开始流行。

35、靥即酒窝,画面靥则是在女子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一开始形态仅为小圆点,后来逐渐为打扮而发展出各种形态,有如钱币状的钱点、杏桃状的杏靥、花卉状的花靥,乃至发展为花鸟鱼虫各状。

36、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道、“鹤子草,蔓生也。

37、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

38、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

39、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40、”第六步、描斜红”斜红,又称“晓霞妆”,是在眼角两旁太阳穴处各画一条红色月牙儿,相传与魏文帝曹丕有关,宫女薛夜来头碰屏风留下了两道伤疤却更受曹丕喜爱,因此流行开来。

41、唐代多流行描斜红,其深浅粗细不状如月牙,色泽浓艳。

42、第七步、点口脂点口脂即涂口红,“朱唇一点桃花殷”便是大唐仕女的审美标准,鲜红或乌黑的口脂点出一个樱桃小口前还需要用白色铅华将嘴唇原来“面目”遮去。

43、大唐时期,供口红制作的植物便达二三十类,此外还要添以动物脂髓、蜂蜡,再掺以朱砂、紫草等,调试出正红、粉红、红褐色、檀色等不同色号。

44、在管状口红出现之前,口脂其实和胭脂是通用的,装在小盒或者小罐中以方便女性随身携带,用手指直接蘸取、点涂,白居易诗句云、“朱唇素指匀,粉汗红绵扑”。

45、此外,关于唇妆也是达二三十种之多,上下唇画上爱心状的心形、上下唇画M字状的鞍形及上唇描红、下唇画半圆的一般形为主要流行。

五、唐代女子化妆的七个步骤

1、敷铅粉。

2、抹胭脂。

3、画黛眉。

4、贴花钿。

5、贴面靥。

6、描斜红。

7、涂唇脂。

六、深入分析:如何从唐代女子的妆容中,感受大唐盛世的繁华

1、明末清初文人卫泳在《悦容篇》中写到、“饰不可过,亦不可缺。

2、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悉汪。

3、从卫泳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女子化妆的理解、“化妆不可以太过艳丽,但是又不能不化”。

4、所以自古以来,女子就一直十分注重自身的仪态,其中包括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女子的妆容。

5、人类行为学研究认为,人类80%以上的思想情感与精神意识都通过人的面部来传达,因此化妆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6、在我国历史上,唐代是女子面妆丰富的朝代,也是我国古代女性妆容巅峰的朝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唐代女子面妆的不同部位来向大家讲述唐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把盛唐带到大家的面前。

7、在《全唐诗》中有着对于唐代女子化妆比较详细的步骤解读。

8、元稹《恨妆成》描绘了一位女性上妆的详细过程、“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

9、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

10、柔鬟背额垂,重鬓随钗敛。

11、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

12、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13、恨花落时,妆成独披掩。

14、”由此我们可知唐代女子化妆的一般步骤是、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眉黛、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

15、其中的花钿作为唐代女子妆容中具特色的部分,把繁华的大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本文也将对花钿进行比较详尽的叙述。

16、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底妆产品,而在唐代,底妆分为白妆和红妆。

17、白妆就是指只涂抹铅粉,不上胭脂的一种妆容。

18、而红妆则是使用胭脂晕染面部的妆饰。

19、白妆和红妆的美各不相同,因此也要分开来讲述。

20、白妆就是指只涂抹铅粉。

21、在唐代,人们把自己的化妆用具都用精致小巧的盒子装起来。

22、铅粉就是白色的粉,唐代社陆磨会以白为美,所以很多人都会涂抹铅粉,在白居易的《江岸梨花》中“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23、”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也是十分喜爱这样的妆容的。

24、根据铅粉的涂抹部位,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容。

25、其中包括汉桓帝时期的啼妆(一种将铅粉薄涂于眼睑下方的妆容,因为很像泪痕所以叫啼妆),还有铅粉与乌唇共同构造的一种外族妆容。

26、凡是用胭脂晕染面部的妆容都可以叫做红妆。

27、在唐代,杨贵妃喜欢胭脂,每次化妆时她都会把胭脂涂抹到很多地方,有时甚至连耳后也有。

28、据说杨贵妃初入宫时和父母道别,泪流满面,她的眼泪掉下来直接结成了红冰,就足以得知杨贵妃有多爱胭脂。

29、在唐代的很多诗句中,都有关于胭脂的叙述,可见当时唐代女子对胭脂的喜爱。

30、根据胭脂涂抹的部位,面积,轻重不同,在唐代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妆容,其中包括桃花妆,酒晕妆,飞霞妆等等,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讲述。

31、眉妆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中之重,即使是在现在,眉毛能不能画好在女生眼里仍然是重要的。

32、罗隐《宫词》中写到、“巧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

33、”说明眉毛对于女性的容貌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34、据说虢国夫人可以不施脂粉,但是却不能不画眉,就足以得见唐代人对于眉毛的重视。

35、唐代眉毛的颜色和样式都十分丰富,因为画眉时作用的材料不同,所以眉毛的颜色也不同。

36、唐代女性的眉色主要有三种、“翠眉”、“青眉”、“黑眉”,眉毛的颜色和她们画眉时所使用的材料有很大关系,唐代人一般使用青黛、石墨和烟墨来画眉,所以唐代的眉色主要以这三种为主。

37、虽然眉色很少,但是唐代的眉毛的样式却是极多。

38、据说,唐玄宗时期研究了很多种眉毛的样式,但是更多的女子还是以柳叶眉为主,宋代范成大在《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中诗写到、“柳眉翠已扫,桑眼青未放。

39、”足见柳眉作为中国女子眉妆的盛行之况。

40、有诗文中描写到唐代女子的眉毛形如柳叶,色如翠柳,可见唐代女子的眉毛和柳叶有着不解之缘。

41、为何中国古代女子的眉妆与柳树的关系紧密呢?这可能与古人对柳生殖功能的崇拜有关。

42、自唐代伊始,古人就有清明节插戴柳枝以迎接玄鸟的习俗,《永平府志》中载、“插柳枝标于户,以迎玄鸟。

43、”玄鸟既是早陆斗燕子,在中国文化中是生殖之神,在中国古代先民中既有“玄鸟生商”的传说,所以插以迎接玄鸟的目的与祈求生殖关系密切。

44、在佛教中柳枝也常常作为送子观音的手作,象征赐子赐福。

45、同时,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柳树也与生殖繁衍关系紧密。

46、在西藏,柳树被作为生命树栽种在拉萨神庙前,满族也曾以柳枝作为始母神的标记而被奉祀为柳叶娘娘。

47、古人以柳树祈求生殖繁衍是由于柳树具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韩非子》中说柳树、“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48、”而且,柳树的发芽返青时间比一般树木早,象征着春天,也使其在中国文化中成为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旺盛的繁衍生殖能力。

49、此外,从面相学上分析,女性的眉毛是夫妻宫,主系夫妻关系与生育,《云笈七签》云、“眉间神三人、南极老人,元光,天灵君也。

50、”因为眉是南极老人所居之地,而南也是太阳照射之地,所以“南”在中国文化中是与“生”联系在一起的。

51、如此,我们便知为什么中国古代女性一般都会画柳叶眉。

52、花钿,即花子。

53、是用金箔、鱼鳞、茶油花子或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花样,呵胶粘于眉心、额际或双颊的女性面饰,色彩艳丽且形状多样。

54、花钿是唐代女性妆容中具特色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女子在眉心处或描画或粘贴的各种图案。

55、关于花钿来源的史学记载有一曰其为寿阳公主所创,《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有详尽记述、“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曰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

56、”此段记载的是寿阳公主在含章殿下额前落花而无意间创下花钿装饰的梦幻传说。

57、但关于花钿来源的第二种说法却更有说服力。

58、唐人短成式谓,“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子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另,唐人宇文士及谓“今妇人面饰花子,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此两处将花钿的源起归为唐代才女上官昭容始创。

59、据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三记载,上官昭容的才华得武则天赏识后委与帝后帘下书记献策,但因昭容窃窥帝后与宰臣对事而被帝后觉知,获在额间黥面之刑。

60、虽然事后昭容再获帝后的赏识,但日后皆以花钿掩饰面部瘢痕。

61、宫人见其面贴花钿的样子格外妩媚而竞相模仿,此后花钿便在坊间广为流传。

62、此外,还有史书记载花钿也是唐代民间女性掩饰面部瘢痕的常用手段,又因花钿的位置不同在唐代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容。

63、额黄又称“鹅黄”,就是化妆的时候女子把自己的额头涂上黄色,但对于她们所使用的材料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所以我们现在对于额黄是什么仍不可知。

64、不同的学者对于额黄所使用的物质有不同的猜测,在此笔者不再进行过多的讨论。

65、面靥是唐代女子在酒窝处的一种装饰。

66、面靥的式样多种多样,有像月亮一样的,有像钱一样的,还有像花一样的,还有的只是单纯的一个小点。

67、斜红,是唐代女性用胭脂等红色染料,描画于鬓眉之间的一种特殊妆饰。

68、这种妆饰以残破为美,多呈红色新月形,也有的呈瘢痕状。

69、据史料记载,斜红源自于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妃子薛夜来,因为她无意间撞到了水晶屏风便在脸颊上留下了伤痕。

70、这个伤痕并没有让曹丕讨厌薛夜来,反而让薛夜来看起来更加楚楚可怜,魏文帝对她更是喜爱了,因此宫人们便用胭脂在脸颊上竞相描画模仿,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唐代。

71、据相关史料记载斜红还引起了唐代女子对血痕妆的热情。

72、在长庆年间还曾流行过血晕妆,就是用浓艳的红紫色颜料,在眼眶上下涂抹出大块血迹,从远处看双目如血泪泣流,赫然醒目。

73、明末清初的徐震在《美人谱》中运用以物比形的方法,对中国古典女子的各部位形态进行了具象写实的描述,但是在描写眼睛的时候作者只用了秋波二字。

74、纵观唐代女子的妆容不难发现,唐代女子的眼睛比起其他的部位所用的修饰甚少。

75、李芽曾述、“在历代仕女画中,我们很难寻觅到对眼睛的刻意修饰,全然一派“素眼朝天”。

76、这可能也是唐代女子在浓妆中的寻到的一丝宁静,虽然她们对眼睛的修饰甚少,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们的美丽。

77、笔者个人觉得这反而是他们气质的一种展现。

78、唇妆是面妆的收尾。

79、唇妆,在中国古代又称点唇,用唇脂涂抹口唇又称“点唇术”,早在史前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崇尚女性美唇的现象。

80、1980年,在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之处的牛河梁红山遗址出土一尊女神头像,年代距今约5500年-5000年左右,其出土时眼眶与面颊红艳,唇部涂朱。

81、通过考据红山文化出土女神像的朱唇,以及三星堆青铜面具廓尔昌的唇边上涂抹的朱丹等大量出图文物,有学者认为,先民对朱唇的追求往往跟早期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82、原始人类艰难的生存环境必然使其对血与火的红色充满敬畏,而唇色与生死健康紧密关联也必然驱使先民通过涂抹朱唇而使个体生命被衬托的更有活力、更加容光焕发。

83、所以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嘴巴一直都是这样画的,也有很多人夸赞女子美丽,说她的嘴巴是樱桃小嘴。

84、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唐代女子妆容的全部理解,其中可能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85、唐代女子的妆容是我国古代女子妆容的鼎盛时期,从她们面部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所体现,尤其是花钿、斜红、胭脂等装饰,还有京城女孩妆容的相似程度,都像我们表现出在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也体现出了大唐的繁华盛世。

86、这仅仅只是大唐盛世的一个表现,这让我们遥想当年的大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场景。

87、参考文献。

七、唐朝妆容发式:纷繁复杂,由女子妆容发式窥见盛世繁华

1、随着汉服文化的发展,我们经常会看到街上身着齐胸襦裙或是唐制坦领的女孩飘飘然走过,轻纱曼曼,恍若仙子。

2、高耸的发髻和纷繁的发式妆容也更添了一份妖娆之美,恍惚之间,也让人窥见了大唐曾经的繁华与盛世女子的面貌。

3、唐朝女子发髻发式形式繁多,妆容复杂,繁琐而精美。

4、妆容发式也侧面展示出了唐朝的文化发展的鼎盛。

5、唐代女子化妆重艳丽,主要表现在妆容、花钿、胭脂、鹅黄、面靥等。

6、唐朝的发式妆容充分体现出大唐繁荣富强的时代特点在美学方面的发展,也揭示出唐朝开放、自信的态度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学习精神。

7、隋朝时期的女子大多梳平顶式发式,这种发式的特点是将头发层层向上堆,总体呈帽子状。

8、此时期的发式大多简单,变化少,初唐时的文化深受隋朝影响,故初唐时女俑的发型就体现了这样的鲜明而突出的时代特征。

9、平顶式发型,也代表着唐朝正在平布稳定发展的社会。

10、唐朝此时的发式受隋朝影响极大,唐代初期,女子发式仍然沿袭隋代的样式,大多梳成云髻样式。

11、从近些年唐陵的发现来看,也出现了半翻髻发式,它由隋代的翻荷髻演变而来。

12、此外,据宇文式的《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

13、”由此可知,当时宫人发式种类较少,而且就总体来说,唐朝初唐女子的发式还是极为简洁的,更无一些珠翠步摇等华贵首饰。

14、但是初唐时期地位较高的妇女已经不再梳平云式,《后汉书》中就记载一段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15、“说明女子发式不再简洁单而是有特点的发展成单纯向上高耸的发式,在此之后又又慢慢出现并流行其他较为繁琐的发式。

16、初唐的妆容也开始变得繁复多样。

17、在隋朝以后,渐渐发展成了除了面白,腮红,唇朱还有花钿,面靥,斜红等装饰。

18、在隋朝末期唐朝初期,一度流行过“白妆”,即只施粉,不敷胭脂。

19、随着唐朝的文化交融、发展,社会的变迁、进步,到了盛唐时期,女子追求美的想法愈加强烈,首先在发髻和妆容上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旧唐书》中就记述、”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琦罗锦绣,随所好尚。

21、”“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庶无别。

22、”这都说明了唐代女性大胆追求各种时尚,追求华美的特点。

23、盛唐时的妆容风格大气、艳丽,多以红妆装饰,样式复杂,浓艳的称做“酒晕妆”。

24、颜色稍浅的,妆容较淡的称为“桃花妆”。

25、更为淡雅的称作“飞霞妆”。

26、盛唐时的女子妆容变得更加繁琐复杂,步骤很多而且缺一不可。

27、那在繁荣盛唐的下女子的化妆步骤有哪些呢?第一步抹铅粉,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打底”。

28、盛唐时期女子的妆容浓重,底妆极白,要抹大量的铅粉。

29、铅粉其实在我国夏商时期就已出现。

30、而铅粉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遮瑕霜,BB霜等功效,可以遮盖皮肤的微瑕,让面部变得更加白皙,光滑,无杂质。

31、铅粉好处极多,连清代的戏剧家李渔也认为抹上铅粉后、“美者用之,愈增其美。

32、”不过,铅粉是重金属,长期使用会让肌肤发青甚至中毒,明代书籍《天工开物》对此就有“揸妇人颊,使本色转青”的记载,可见铅粉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33、第二步便是抹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又称为“阏氏”、“烟支”等,相当于现在的腮红,唇膏,口红等的统称。

34、胭脂必须涂的红艳,嘴巴也一定要涂的鲜红,方显得娇媚可人。

35、此时的女子涂胭脂涂得厚,浓。

36、唐代诗人王建曾在《宫词》就写到女子洗面时洗掉许多红泥,就足可见唐代女子“红妆”和重涂胭脂风气的盛行。

37、第三步是画眉,就是描眉。

38、通常有柳叶眉,吊梢眉等,眉毛颜色以青色或黑色为主,描眉后更显妩媚多情。

39、盛唐时期盛行阔眉,将眉毛画的短而粗,成八字形。

40、细眉亦是十分盛行,这种画法是将眉毛画的细长,画后便更显脸型眼睛的柔美。

41、白居易也在《长恨歌》中写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可见如柳叶一般的细眉也是女子极为喜爱的妆容。

42、此时有记载的各式眉形大致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倒晕眉、拂烟眉、涵烟眉、分梢眉、月眉、垂珠眉、三峰眉。

43、第四步贴花钿,花钿又称面花、贴花。

44、不过花钿并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用金箔、纸、鱼鳞甚至是蜻蜓翅膀制成的。

45、高乘《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

46、”说明贴花钿虽是自三国时期就已出现但到了唐朝,贴花钿又在女子之中风靡盛行。

47、而且到唐代时花钿颜色繁多,红色是常见的。

48、花钿形状种类繁多,大致有梅花形、月形、石榴花型以及其他的花鸟虫鱼形状。

49、粘贴位置大致在贴于额头上眉心或是面颊处,颜色多是红色黄色,但是红色还是娇媚多情的,所以在现代的电视剧中,也常常能看见女子贴上娇美的红色花钿。

50、第五步是画面靥,面靥又称“妆靥”,不似花钿,它可画可贴,大多装饰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如豆、星、弯月。

51、颜色大多用朱红,也有黑色黄色,又称“妆靥”。

52、唐刘恂《岭表录异》就有关于面靥的记载、“鹤子草,蔓生也。

53、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

54、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

55、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56、”盛唐前,面靥多成黄豆形状,大小也与黄豆相似,形状样式较为单一。

57、随着人们的审美不断改变,盛唐时期,面靥也出现了钱币,杏核状,还有各式花卉形状,后来也有鸟兽图案。

58、在女子笑起来时,面靥便显得女子尤为美丽,由此更得到了追捧、推崇。

59、第六步描斜红,起初描斜红是描在太阳穴的红色妆容,但在唐朝时,女子多在脸部画斜红,如同月牙形状,彷如红色疤痕,有种孱弱的病态美。

60、张泌的《妆楼记》中记载了这个妆容的由来、“夜来初入魏宫,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

61、”魏文帝宫人薛夜来在夜晚不小心撞到屏风而至脸颊血红,魏文帝见了反而更生怜惜之意,后来宫人争相用胭脂仿画,名为“晓霞妆”。

62、此后此妆容一直流传。

63、到盛唐时,由于社会蓬勃发展,较为稳定,政策开明,对女子的束缚较少。

64、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女子追求美的欲望更加强烈,各式妆容也层出不穷,描斜红也渐渐风行起来。

65、第七步画口脂,古代称口红、唇膏等红色画于唇上的胭脂为“口脂”、“唇脂”。

66、但其实口红不等于胭脂,胭脂是可涂于面部或是唇部的红色化妆物统称,而口脂是自隋唐以来的叫法,它在原来的胭脂中加入了牛髓、牛脂,使其上唇光泽鲜亮,故胭脂也不仅仅只是指口脂。

67、口脂色泽艳丽,涂于唇上,可改变唇色,更添艳丽,显得脸部更加白皙透亮、气色好、而且还突出唇形,给人以健康、年轻、活泼、娇丽之感。

68、口脂对于古代女子极其重要,在女子心中地位极高,化妆缺其不可。

69、“点唇”是口脂的主要画法,与现代不同,当时并不将口脂满涂于唇上,而是越少涂越好。

70、娇小浓艳是其主要特点,好如樱桃小口一般,小而红。

71、“朱唇一点桃花殷”就是岑参在《醉戏窦子美人》中描写的女子涂完口脂后的红艳朱唇。

72、唐朝时女子的发髻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变得种类繁多,更加多样。

73、初唐时的女子主要的发型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等,此时的唐朝正处于上升状态,文化发展缓慢,女子的发式还较为简单,样式比较单一。

74、而盛唐时期,女子的发式就变得纷繁多样了。

75、多出现、惊鸿髻、双环望仙髻、飞天髻、朝天髻、垂髻等,流行的还是倭坠髻,即把两鬓的头发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挽成一个或两个发髻,然后向额前偏斜,盛唐时的女俑多是此发髻。

76、唐时流行高发髻,而自己的头发又不能梳到此高度,所以假发开始在盛唐时流行,在头发中垫上由木头做的假冠、发垫,垫高发髻,在当时将此称为“义髻”。

77、女子在义髻上插上珠花首饰,再与头发相连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高发髻。

78、发髻高就需要更多的珠花来装饰,鲜花轻而美艳,此时的女子便尤其喜欢插鲜花加以装饰,唐人又极其喜爱牡丹,故唐朝贵家女子多将牡丹花插于发髻之上,来显得高贵富丽。

79、除了插牡丹这种体型较大的花,唐时也流行簪小花,如小而白的茉莉花,黑发白花更有对比之色,而且饰以小花又有清淡自然之美,而茉莉花清香,又更添了鬓间的雅致美和女子的娇柔之感。

80、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使唐朝成为了一个极其繁荣昌盛富庶的朝代,唐太宗更受万邦膜拜,八方来贺。

81、长安更是世界上的大都市,是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82、盛唐的女子发式妆容多种多样,端庄高贵,也深刻地体现了国家的繁盛昌荣,女子头上的华贵的珠花发钗也大都是金银或是珠玉,极尽华美娇贵。

83、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引万国朝拜,不仅是因为唐朝的国力强大,也是因为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和一视同仁的怀柔政策。

84、此时的唐朝也是国际贸易的大国,经常有外国或是其他部族的使者或是商人来朝进行文化交流或是商品贸易。

85、各部族各国的文化交流在此时也是十分频繁,而盛唐的女子妆容发式也受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如回鹘髻、乌蛮髻、抛家髻等发式,这些都是典型的胡人发式。

86、若是连年战争,硝烟四起,人民定不会刻意追求什么美感,自然是日日忙于逃命。

87、而盛唐时的女子不仅追求各种各样的发式美感,也将大量的钱财花于胭脂脂粉,抹上厚厚的脂粉,梳上高高的发髻,足以体现盛唐时期的繁荣安定,而女子的发髻端庄成熟,妆容浓重娇美,也是如此。

88、唐朝中后期至晚唐时,国家经济实力逐渐江河日下,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更是不理政事,纵情犬马声色,导致国家发展停滞,社会各阶层矛盾加深,统治腐朽,国力锐减,战争贫起。

89、此时的女子主要的发髻样式有从髻、坠马髻、晚唐高髻、闹扫妆髻。

90、变得更加繁琐复杂,梳妆要好几个时辰,在发髻上还要缀以各式珠宝,华丽奢靡异常。

91、珠玉繁重,让这些女子甚至走路都要让人搀扶,一副慵懒疲乏之态。

92、但这并不是唐朝仍然兴盛繁荣的表现,反而是过于浪费奢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表现。

93、一种妆发,看似仅仅是女子追求美丽,喜欢华美的表现,但它更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史,是一种时代的发展,是文化的进步,唐朝妇女的妆容和发式在改变,唐朝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94、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的发展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基本因素。

95、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什么样的文化。

96、唐朝女子的妆容、发式纷繁复杂,华美高贵,不仅是她们追求美的表现,更是一个时代兴盛发展的象征。

97、女子发式妆容的改变不仅是唐代女子的审美观点、流行文化的改变,也是国家发展的影射。

98、我们也可以从唐朝女子妆容发式的变化与发展看出唐代社会的发展与衰退,而这个变化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变迁也体现着经济、国力、政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发展与衰退。

99、并且此朝代文化的变化大到推崇儒教佛教、兴修学校、开创殿试小到女子发式高低,推崇妆容的变化,都能体现出这个朝代的发展状况。

100、参考文献、(1)《唐代女性妆容初探》李翠华(2)《唐诗中女性服装和化妆美初探》张颖(3)《论唐代女子的面妆及发式》范强。

八、唐朝女生如何化妆的?

1、唐代诗人元稹在《恨妆成》里,大致将女子化妆概括为7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化面靥、贴花钿、描斜红、点口脂。

九、唐朝女性化妆七步法是什么?

1、化妆的次序大致如些、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2、就即是现今的涂胭脂、画口红、修眉及花钿(额饰,两眉之间的装饰)。

3、唐朝化妆重点与现代差别不大,称呼不同而已,如上粉底称上铅粉,画眉毛是画黛眉,擦口红是上唇脂。

4、特别的是唐朝女性会在眉心、太阳穴与嘴角画动物、植物,称为花钿,若以金箔制成则称金钿。

5、唐朝女性涂口红流行心形、鞍形与一般形,心形是上下唇画成正、倒爱心状,鞍形是上下唇皆画成M字形,一般形上唇依唇形描红,下唇为半圆形,无论哪形的唇脂面积都比嘴唇小。

6、此外,史书记载唐朝杨贵妃喜欢上很白的粉底,再擦上很深的腮红,红到连擦汗的手帕也染红,因而蔚为流行,当时女性竞相模仿。

7、现代人模仿2012年10月,有媒体报道,台湾教育大学美术系毕业、现年25岁的陈妍卉,模仿古代女性妆容,一步步解构如何画出“唐朝仕女仿妆”,文章发表后暴红,仅约10天就吸引逾11万人次浏览,并吸引网友转载讨论。

8、因仿妆相似度极高,网友大赞“太厉害了”、“好像从画里面走出来”、“生在唐代一定是宠妃”。

9、陈妍卉在《唐朝仕女仿妆》文中,放上4种妆容及从初唐到晚唐流行的11种眉型,除解构化妆步骤,还贴出妆容与仕女图对照,为提高相似度不惜扮丑,画出极浓黑的短胖粗眉,并用力挤出双下巴拍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唐代女子化妆的七个步骤【唐代女子化妆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