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5则带翻译精辟104条

论语28则译文

1、《论语》二十篇及翻译

(1)、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涡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这是什么意思?”

(5)、(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6)、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德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7)、(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阳货篇第1-26章

(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1-10章

(10)、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11)、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1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21-26章

(1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6-10章

(14)、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5)、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16)、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开开心心,虽富裕却又爱好礼仪的人。”

(17)、(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18)、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9)、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论语25则带翻译

(1)、当一年中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后凋谢的。

(2)、(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3)、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改变其态度;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不遗余力;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4)、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5)、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6)、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7)、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9)、(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10)、第三则: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译文: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2)、(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3)、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1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21-31章

(15)、(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6)、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7)、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8)、(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19)、(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0)、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3、论语28则的意思

(1)、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2)、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3)、(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与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7)、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

(8)、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0)、(原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1)、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译文:君子为别人施以恩惠而不耗费财务,让百姓劳作却没有怨言,有所追求而不贪婪,安然处事而不骄恣,威严而不凶猛。

(12)、(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3)、(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4)、第二十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进修班招生简章(证书版)

(15)、第六则: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③。”

(16)、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9)、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要仁,那个仁就来了。”

(20)、(原文)子曰:“参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论语二十八则

(1)、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想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就内心省察。" 

(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5)、(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6)、第四则: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尔志②?”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③,敝之而无憾④。”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⑤。”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⑥。”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

(7)、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8)、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

(10)、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11)、◆听书|家著播讲《平凡的世界》-合集(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全

(12)、(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3)、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

(14)、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15)、第七则: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6)、(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7)、(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18)、(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19)、译文:大的方面的德行不能逾越界限,小的德行可以适当放宽。

(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论语二十篇翻译原文及翻译

(1)、(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2)、(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3)、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 堪:忍受

(4)、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宪问篇第1-44章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11)、译文:贫穷而不谄(chan)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

(12)、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3)、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1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5)、(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6)、译文:明智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喜欢动,仁德的人喜欢静,明智的人乐观,仁德的人长寿。

(1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11-20章

(18)、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9)、(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0)、(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

(3)、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4)、(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25则带翻译精辟10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