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100句简单文案】

一、李清照的一生

1、见有客人到访,她慌得顾不上穿鞋,穿着袜子就溜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害羞地跑开,倚门回头看,又闻见了一阵青梅的芬香。

2、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外曾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外祖父王珪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3、张耒的《读中兴颂碑》是这样写的:

4、随着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夫妇再无幸福生活可言。

5、(这首小词将闺中少妇等待离人消息的心情描绘得细致入微。语调清新,情感沉挚,为历来相思的佳作。)

6、就算旁人说着“依旧”,其实早已千疮百孔。既有惋惜春花零落的无奈,也有对自己美好年华易逝的感慨,但她并不一味地伤春悲秋。

7、两年之后,赵明诚学业结束,进入了仕途,这使他有了俸禄,但是,夫妇俩仍过着俭朴生活,他们将手中的银两用来搜集碑文书画。赵家虽然有很多藏书,但他们总觉得不够多,喜欢搜集更多的字画古籍。赵明诚对碑帖字画十分倾心,他想方设法弄来珍品,比如,通过亲友故旧,将朝廷馆阁所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摹写,品味欣赏。遇有名人书画,不惜典当衣物去购买。但他们财力毕竟有限,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比如,有一次,有人拿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赵明诚、李清照一见,爱不释手,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但无力购买,只好归还给卖家。为此,他们惋怅数日,深感可惜。这一对年轻夫妇,虽然感到手头不宽裕,但他们却过得很快乐,他们享受着高雅的艺术文化的乐趣。

8、本就转瞬即逝还要遭受风雨侵扰的海棠花,不免让她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美好的事物,就如同那花朵,遭受风雨摧残又怎会安然无恙呢?

9、她遇见的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少女的娇羞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凸显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10、美不应该只有完整的美,还应该有破碎的美。

11、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如胶似漆,但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经常远游。新婚不久便出门收集金石之学,李清照苦于相思,每日倚于阁上,“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运转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天尽头处,云自卷舒,无人将寄锦书来,秋易凉,人易老,独上兰舟,无人相伴,不知那有情郎在何处。那么既然是独自相思,又为何是“两处闲愁”呢?这两处:一是己处,一是有情郎处,可谓是心有灵犀。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就如同李清照站在眼前,苦苦思念,她的词让她穿越古今,来到我们面前。

12、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难将息。

15、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16、春日里的一个早晨,庭院中一位少女荡完秋千起身,两手有些麻,却懒得去整理,在她的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涔涔香汗渗透了她薄薄的罗衣。

17、我们常说诗如人生,你心里有什么,你才能够写出什么。那么说起李清照,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她的诗词。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诗词,来了解一下她的人生经历。

18、就像这首《点绛唇》,描写的情景具有画面感,字里行间蕴含着那份情愫。

19、李清照,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四十五首,另存疑十余首。其词作自成一体,人称“易安体”。

20、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首《一剪梅》,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得肝肠寸断。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新婚不久。从这首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收敛了一份玩心,多了一份甜蜜,全然一副初婚少妇沉浸爱情的样子。结婚后的女人,更顾家了,这一点,李清照和我们现在很多女性朋友也都一样。

二、李清照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

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灭亡,家人的离散,经历了两段痛心的婚姻,时人的污垢渲染,此时的李清照已经被生活摧残的支离破碎了。生活把她的少女情怀,快乐无忧消磨的一干二净了,只给她剩下了伤国伤身,背井离乡之痛。

3、地址:大东区小什字街184号1门

4、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5、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

6、李清照从小受到家风的熏陶,再加上聪颖过人,少年时生活于汴京,优渥的生活环境,热闹非凡的都市景象都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轰动了整个京师,无人不拍案叫绝。

7、金兵入据中原时,李清照流寓南方,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

8、遇见,是一切美好的开始。李清照遇见宋词,便有了婉约灵秀的唯美文字;遇见赵明诚,便有了恩爱缠绵、情趣相投、让人艳羡又哀叹的爱情故事。

9、靖康二年,金人大举南侵,宋徽宗、钦宗父子被虏,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朝崩溃了,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开启了南宋的历程。三月,赵明诚母亲去世,赵明诚南下奔丧,八月,赵明诚任江宁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危急,李清照开始整理遴选家中收藏品,准备撤离;十二月,青州兵变,郡守曾孝序被杀,李清照家里没有整理收好的一些书册被焚,而李清照押运着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又遇张遇攻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李清照于兵荒马乱之中,历尽艰辛,将她与赵明诚收藏的稀世文物押抵江宁府。

10、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11、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12、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苦难,李清照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声声慢》中尽可体现。

13、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双方父亲同朝为官,两人的婚姻可谓门当户对。更让人惊喜的是,夫妇二人志趣相投,都对藏书、书画和金石有着浓烈的兴趣。两人四处搜集、抄录,经济陷入窘境也乐此不疲,婚后的生活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这个时候,用一首小令来形容好不过。

14、自从她18岁嫁给赵明诚,二人醉心于收集碑刻书籍,外界的影响似乎并没有干扰到他们的追求。只是,谁都无法真正避开时局的影响,靖康之难,就是夫妻二人的一个命运转折点。二人来到江宁后,不但夫妻关系变得糟糕,连她的创作都开始带上了“哀婉”之音。

15、上片写词人的动作行为并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词人的凄苦之情。

16、这首浅显易懂的词作,有“藕花深处”的风景,有“惊起鸥鹭”的细节。

17、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18、这首词是怀念丈夫的。前三句可以连起来这样理解:独自登上兰舟,把罗裳轻轻解开,觉得洁白的竹席有秋天的寒意,看到红藕(即红藕花或红荷花)已经残谢了。夫妻间的书信常称锦书,见到雁行,想到雁是可能捎了丈夫的信来,并非真的来信了,下句雁字指雁在天空排的字。下片的花指首句的红藕花,水是兰舟在其中前进的水。两地指与丈夫分居两地,但同样相思愁闷。末三句也就是范仲淹的《御街行》中几句的意思:“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9、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别怀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20、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李清照的一生概括

1、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2、秋雨连绵不绝,风烛残年,从酒中寻找一些慰藉。可是酒这东西,向来是只可助兴,借酒消愁愁更愁。风乍起时,大雁飞过,瞬间又勾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往事回忆,不禁感伤。

3、人呢,既是兴尽晚归,且是沉醉而忘记了回家的路。

4、佳人配才子,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还流传下一段佳话。据说,赵明诚小时候曾做梦,梦中他吟诵出这样四句真言,即“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醒来后十分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请教父亲。父亲哈哈大笑说道:“言与司,乃词字,安上已脱,为女字,芝芙草拔则是之夫二字,合起来便是词女之夫”,二人应梦成婚,真是一段天赐良缘,好一对天作之合。

5、好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绝妙之极,真可谓千古绝唱。

6、作为妻子的李清照跟随丈夫回到了老家青州,在老家一呆便是十年。在老家两人的生活却是过得充满了文雅的气息,他们常常一起品茶论道,谈诗论章,可以说这是一趟休闲之旅。经历了十年的雅居生活后,赵明诚再次踏入仕途生活,这次他独自一人来到了京都。在五年之后,赵明诚终于有能力把李清照从老家接出,两人终于能相聚在一块了。

7、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8、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9、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0、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11、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家里藏书颇丰。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少年时,家境优渥,成长在诗书之家,耳濡目染之下,也激发了她的才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写于此时,此诗一出,名震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12、李清照画像第曾是琴瑟和弦,后来却又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自此结束了她闲适无忧的少女生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此时李清照新婚燕尔,爱情甜蜜,志得意满,生活幸福。她的父亲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而她的夫君赵明诚的父亲任吏部侍郎,两家的家长均为朝廷的高级官吏。

1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4、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15、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此时她感到十分痛苦,一路颠沛流离、艰难逃亡,途中,图书文物都丢失了,文物古籍是支撑着她勇敢前行的精神寄托,而今几乎全散失了,这使她受到了重大的精神折磨。此时,他失去精神寄托,走投无路,孤独无依,实在很难再撑下去了。

17、“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世上有几个男人,敢以鲲鹏自拟?而她只不过是个闺阁中的女人。能够坦然作此语的女人,怎可能是池中之物?

18、“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19、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在当时的时代,妻告夫,要判三年徒刑,李清照为了摆脱虎狼之夫,毅然决然的做了。后获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九日之后获释。

20、宋高宗拒绝主战派的建议,实行妥协投降政策,只求苟安于一隅,李清照对朝廷的投降政策十分不满, 她写下了“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诗句进行讽刺。李清照画像

四、李清照的一生经历

1、本期审核:周海峰,陈永盛,余涛

2、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3、这一对恩爱夫妻,硬是被分隔在两地。而这对于李清照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她对赵明诚十分爱恋,爱得极为深情。早在崇宁二年(1103年),当赵明诚“负笈远游”时,她独住在家,便受不住了,她深情思念远行的丈夫,深闺寂寞,写下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5、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6、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

7、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8、到达江宁后的李清照,每每在雪日登城眺望,走在雪地上步履承重以此寻诗,周《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9、写下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已经两鬓斑白了,如今大病初愈,一个人的夜里,她躺在床上,透过窗纱遥望夜空残月。残月皎皎。做法讲究的分茶已不再品饮,身体欠佳,还是饮用豆蔻煎煮的汤水更为合适。

10、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1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2、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13、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14、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15、日子在往前走,我们的身份也在不断转变,但是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有没有在变。

1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7、而李清照的“和诗”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18、“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19、诗:《浯溪中兴碑诗》、《夏日绝句》、《皇帝阁春帖子》、《钓台》、《八咏楼》、《上枢密韩肖胄诗》等。

20、她有感于项羽的英勇事迹,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五、李清照的一生有没有孩子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2、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绝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想要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3、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4、宋廷南渡前后,是大动乱的时期,在那个时期,人要正常活都不容易,女人要正常生活更艰难,而作为曾经生活优裕,爱情很幸福的女词人,在深爱的丈夫死后,家庭突发变故,被迫颠沛流离的寡妇,就更加艰难了,而她,李清照这位天才的女词人,却能创作出冠绝古今的极为的词作,奠定了她在古典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是了不起的。就她在词坛上的显赫地位而言,李清照确实是“千古第一才女”。

5、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孙氏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

6、赵蓉蓉,女,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读化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刘祈星副教授。我所在的绿色制药团队曾获三峡大学第十七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团队以“让每一位学生取得超乎想象的进步”为人才培养愿景。在团队“学科交叉融通”的理念指导下,热爱古诗词,热爱生活。李清照是我喜欢的女词人之她放荡不羁爱自由,李清照的一生是我个人对她的解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共同探索古诗词的奥秘。

7、那时的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享受当下的欢愉,未来对于她而言既是未知也是挑战。

8、本是士族之女,又有一个有着共同爱好的夫君,怎奈朝廷权争,不但父亲被罢官,就连她也受到了牵连。后因金兵入侵,李清照颠沛流离,后期创作基调哀婉,一生大半时间致力于收集金石。但是,在那样的动荡年月怎能保全?她本人的文集曾于当时刻印行世,只是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9、经历了仓促嫁给渣男张汝舟的这一段惨痛生活历程,李清照想开了,她不再想有所依托了,不再想寻找别的男人了;她所珍爱的文物书籍也没有了,她不再专心于古物上了,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诗词的创作中,她将痛苦的经历和心情转变为诗词的题材,同时也关注大事。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对国势抱有一丝的希望,遂满怀激情地创作了诗歌为两位使者送行,诗中云:“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表达了她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体现她充满了爱国情怀。

10、尽管留存下来的李清照的词作并不多,总共也就七十多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在文坛的地位。

11、这首词一开首就写她对生活的懒散心情,下文却迂回曲折,并没有说出她为什么这样懒散。直到下半首才微微透露她曾经千方百计要她丈夫留下而没有成功。我们说她的手法是曲折、含蓄的,因为许多地方她没有直接表达。如她明明因为丈夫离开了而形容憔悴,可是她没有直说,反而说不是为了病酒或悲秋。又如她不直说没有人理解她的心情,反而说能够怜念她的只有楼前的流水。这种表现手法有时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意味比较深长。它的缺点在不能表现强烈的感情,不能鲜明地揭露现实里带有本质意义的东西。

12、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13、总是在悠闲的午后,阳光散淡地照进屋里。夫妻俩指着堆积如山的图书,猜某个典故、某句诗在某书的某一页,谁猜中了就能喝一盅新煮好的下午茶。这赌注看上去不吸引人,但两人玩得兴高采烈,以致连茶碗都打翻了,谁也喝不成。赢家总是李清照。

14、在青州居住,李清照将其居室命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她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归隐之意来取其居室之名,而以渊明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义,自己取名为“易安居士”。

15、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16、是大胆、豪爽、刚毅、洒脱的女丈夫;

17、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8、明代词论家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确实,李清照的词,以故为新,颇有独创性;以俗为雅,妙趣横生,是冠绝古今的词作。第书香门第,少时无忧,兴趣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很有文化气氛的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的一位很有才学的官员,他进士出身,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李格非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他虽是高官,但却很有文才,工于词章,他家中藏书丰富,这让李清照少时耳闻目染,感受到家中的浓厚文化气息。

19、这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声声慢》了。经历了两次婚姻,一次天堂,一次地狱。到老了,身边也没有人可以陪伴,孤苦伶仃。又加上金兵入侵,舟车劳顿,凄凄惨惨戚戚。可以说是看尽了生活,李清照也尝到了一分酸楚。这个时候的她,再也没有少女时期的欢乐,也没有中年时期的甜蜜,只剩下一滩苦水。

20、三首词,三段经历,一个人生。和李清照一样,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小的时候,会想着怎样赢得一颗糖;上学的时候,要应付各种考试;毕业了,面临工作压力;结婚了,又要想着养孩子照顾家人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李清照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