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精辟81条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三日(1695年8月12日),年愈八旬的黄宗羲病逝。家人们按照他的遗嘱,于其逝世后次日,将遗体用棕棚抬至其生前早已筑好的坟墓中,安放在石床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纸钱一概不用”,忠实执行了他“裸葬”的遗嘱。

(2)、黄宗羲思想中一个突出的特色是其批判求实精神及力主改革的理论勇气,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志于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尤其是作为有社会良知的现代知识分子,更有必要学习和发扬黄宗羲的批判精神,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

(3)、提倡追求个人利益,批判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

(4)、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下、建都、方镇、田制一二兵制一二财计一二胥吏、奄宦上下

(5)、以濂洛之统,综会诸家。横渠张载之礼教,康节邵雍之数学,东莱吕祖谦之文献,艮斋、薛季宣止斋陈傅良之经制,水心叶适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连珠合璧,自来儒林所未有也。梨洲先生神道碑(多方面之统整)

(6)、他抨击程朱理学,自称“异端”,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著作《焚书》。

(7)、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新颖。

(8)、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9)、黄宗羲“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哲学史观与学术史观,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思维方法,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既是开放性思维,又是包容性思维。有人说,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只有宏观的综合而缺少微观的分析,这是一种偏见。如果没有分析,能够把握万物之殊吗?如果没有综合,能会集各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吗?所以,黄宗羲的辩证思维方法是深具启发性的,尤其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文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自信是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

(10)、梁启超评价黄宗羲说:“原来我们国家还有比卢梭早两百年的这么先进的思想。”

(11)、在明史的研究中,黄宗羲形成了他的史学研究方法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黄宗羲十分注重史料的搜集。

(12)、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同上

(13)、黄宗羲关于君主的起源和职责的描述,采用了托古的手法。他在“三代”的外衣之下,以饱蘸着理想色彩之笔,尽情倾注了对民主的追求和向往。他通过“古者”和“今者”的对比,对“后之人君”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他揭露封建君主是“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大的自私自利者和贪婪残暴的剥削者,义正辞严地指出:他们为夺取作为“私产”的国家权力,为了霸占更多的地盘,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骨肉”,并无耻地宣称这是“为子孙创业”,而在其权欲得到满足后,又“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供其一人淫乐,还美其名日“此我产业之花息。”

(14)、「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因此,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下的「君」是用「个人之私」来取代「天下之公」,并将社会秩序从原本的「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转变为「以君为主,天下为客」。这次历史变革,被黄宗羲称为「家天下」。「君」的权力状况发生这样的转易以后,君、臣、民的关系也随之生变,黄宗羲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讨,写成了《原臣》一篇。

(15)、从而使他易于摆脱理学教条和迷信思想的束缚,能用比较求实和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分析社会政治问题。这也是他的先进思想所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16)、黄宗羲自云:初锢之为d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 

(17)、黄宗羲的思想创新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其政治思想,包括“封建”论、“君为民害”论和“民主君客”论。其“君为民害”论一如上述,而更重要的是他破天荒地提出了“民主君客”论,其中包括三层含意: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由君王一人独断;三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显然,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已经包含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民主思想。

(18)、到了当代,学术界对于本书依然议论不断。有人认为,《明夷待访录》已经超出了民本的层面,而接近于现代的民主观念。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则认为,《明夷待访录》可被视作「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

(19)、自然状态下的「无君」无法解决大规模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灾难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初的「君」就出现了,他的职责是为群体解决公共利益或集体灾难问题,所谓:

(20)、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2、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黄宗羲学问渊博,来自于他的丰厚藏书。他嗜好藏书,喜抄书、借书。读遍家中所有藏书,仍嫌不足,借抄于范钦“天一阁”、曹溶“倦圃”、徐乾学“传是楼”、钱谦益“绛云楼”、祁氏“澹生堂”、钮氏“世学楼”等藏书楼之书。

(2)、第一步,本题考查天干地支。第二步,1894年是甲午,1900年与1894相差6年,天干、地支分别后推6年,1900年应该是庚子年。因此,选择B选项。

(3)、《明夷待访录》全书共计21篇,分别论述「原君」、「原臣」、「原法」、「学校」、「方镇」、「田制」等13项议题。全书按内容可分为理论及实践两个部分。《原君》《原臣》《原法》是其中追问本质的理论篇,而《学校》《方镇》等则是提出具体措施的实践篇。王晓渔老师首先带我们了解的是理论篇。理论篇的第一篇就是《原君》,所谓「原君」,其实就是讨论君的本源及演变趋势问题,研讨这个问题的专著,在中国历代特别是晚明以来始终不衰,但王晓渔老师认为,黄宗羲的论述是此前比较少见的。之所以少见是因为黄宗羲在书中区分出「有生之初」、三代和三代之后这三个历史时期,将「君权」还原为一种历史现象。

(4)、《明夷待访录》的书名包含着黄宗羲回归儒林后所思考的问题。对此,王晓渔老师解释说:

(5)、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d人。黄16岁那年,父亲因弹劾阉d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饱受酷刑,含冤自尽。

(6)、明清之际,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满洲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的矛盾,从宋元以来盛行数首年之久已日就衰微的反动理学与新兴的社会进步思潮的矛盾,……错综复杂地反映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里,使整个社会处在大动荡之中。这就是黄宗羲的杰出思想所赖以产生的广阔的历史背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汲取政治营养,孕育、产生了崭新的批判精神。

(7)、然季野明史之学,实受于梨洲。此其治史注意于当身现代之史,异于后之言史多偏于研古者一也。二曰注意于文献人物之史。其自为文定凡例有云:

(8)、算是这样吧,但作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卢梭的思想对法国、甚至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从而使这些国家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如同歌德所言: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9)、梨洲经学,极多创获,有易学象数论六卷,力辨河洛方位图说之非,而遍及诸家。其弟宗炎晦木着周易象辞二十一卷,又图书辨惑二卷,又辨太极圆说。同时如朱彝尊、毛奇龄,皆辨易图,而德清胡渭遂有易图明辨之作。卷末备引梨洲易学象数论一序,足证其思想上之渊源。而梨洲于史学,尤为有大之创辟。其言曰:

(10)、黄宗羲在政治上提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认为君主就不应该高高在上,处处独尊的地位,就应该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即为天下兴利除害,否则就该逊位让贤。黄宗羲还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凭借长辈权势在录取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扩大了录取对象。

(11)、黄宗羲以锐不可挡之势,在反理学的战场上纵横捭阖,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从多方面阐发了他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还不可能从对暴君政治的批判中引出根本否定封建制度的结论。因此,他终是企图通过政治改良的办法来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他在对旧世界进行批判的同时,以奔放的激情朦胧地描绘了闪耀着民主主义光华的理想王国。这个大胆的政治设计方案主要有如下内容:

(12)、封建君主不仅竭力使自己神格化,好让世人虔诚地顶礼膜拜不息,而且还乞灵于刑律的法力,以维护君主的正统地位。然而,他们的法律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呢?韩愈作了赤裸裸的说明:“民者,出粟、米、麻、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原道》)黄宗羲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刮民骨髓的严刑峻法,不过是君主“唯恐其作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这样的法律只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这就揭露了封建法制出于皇权,维护皇权的反动本质。

(13)、黄宗羲以其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成为我国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而且在世界启蒙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名著《社会契约论》成书还要早一百多年。虽然,作为资产阶级卓越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所提出的民主主义思想,比黄宗羲的更为彻底,更为系统。但是,黄宗羲的思想在一些主要的方面——如反君主专制、主权在民、要求人权平等,等等,都达到或者接近了卢梭的思想水平,而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卢梭更为先进,例如黄宗羲已经有了初步的代议思想,而卢梭在当时却是反对代议制的。

(14)、=先师之学在慎独……先儒曰:「意者,心之所发」,师以为心之所存……泰州王栋已言之:「自身之主宰而言谓之心,自心之主宰而言谓之意。心则虚灵而善变,意有定向而中涵。意是心之主宰,以其寂然不动之处,单单有个不虑而知之灵体,自做主张,自裁生化,故举而名之曰『独』。少间搀以见闻才识之能,情感利害之便,则是有商量倚靠,不得谓之独矣。若云心之所发,教人审几于动念之初,念既动矣,诚之奚及?」师未尝见泰州之书,至理所在,不谋而合。先儒曰:「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孟子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因所发之情而见所存之性;因所情之善而见所性之善。」师以为:「指情言性,非因情见性也。即心言性,非离心言善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在斯道在,离器而道不可见。必若求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前,几何而不心行路绝,言语道断。所谓有物先天地者,不为二氏之归乎?」又言:「性学不明,只为将此理另作一物看。如钟虚则鸣,妄意必有一物主所以鸣者。夫盈天地间,止有气质之性,更无义理之性。谓有义理之性不落于气质者,『臧三耳』之说也。」师于千古不决之疑,一旦拈出,使人冰融雾释。而弥近理而大乱真者,亦既如粉墨之不可掩矣。文约卷四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

(15)、马叙伦称道黄宗羲是秦以后二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 顾诚在《南明史》批判黄宗羲的基本论点只是一句话,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

(16)、黄宗羲以其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成为我国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而且在世界启蒙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17)、学者必先穷经,然拘执经术,不适于用。欲免迂儒,必兼读史。

(18)、黄宗羲所处的时代,铸就了他的思想的利剑,同时,也就必然地给他这柄思想之剑打上时代的烙印。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社会学家不善于往下探究像生产关系这样简单和这样原始的关系,而径直着手探讨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这些形式是由于当时人类某种思想产生的事实就停留下来,结果似乎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建立起来的。”(《什么是“人民之友”》,《列宁全集》一卷第116页。)黄宗羲自然无法逃脱这样的局限。他虽然也着手研究了一些诸如“田制”,“财计”之类的问题,但他不可能认识和分析生产关系这样的本质问题,从而引出科学的结论。另外,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还是在远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的社会土壤中产生的。清初反动统治的沉重压迫,使得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新的经济关系和新兴市民阶级的力量仍然极为薄弱,这就必然使他的眼光受到限制。由于这些原因,黄宗羲的民主主义思想还是不够彻底的。自然,这是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我们不应当苛求。

(19)、政治上,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20)、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因示人以求端用力之要曰「致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以救学者支离眩骛,务华而绝根之病。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之深切着明者也。特其与朱子之说不无抵牾,而所极力表章者,乃在陆象山,遂疑其或出于禅。禅则先生固尝逃之,后乃觉其非而去之矣。夫一者,诚也,天之道也;诚之者,明也,人之道也,致良知是也。因明至诚,以人合天之谓圣,禅有乎哉?即象山本心之说,疑其为良知之所自来,而求本心于良知,指点更为亲切;合致知于格物,工夫确有循持。较之象山混人道一心,即本心而求悟者,不犹有毫厘之辨乎!学案卷首师说(陆王毫厘之辨)

3、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的历史意义

(1)、黄宗羲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其探讨“治乱之故”“条具为治大法”的《明夷留书》与《明夷待访录》中。他在浙东抗清斗争彻底失败之后,痛定思痛,纵观历代治乱兴亡的历史,在顺治十年(1653)写下了《留书》一卷八篇。序言写道:“古之君子著书,不惟其言之,惟其行之也。仆生尘冥之中,治乱之故,观之也熟;农琐余隙,条其大者,为书八篇……吾之言非一人之私言也,后之人苟有因吾言而行之者,又何异乎吾之自行其言乎?是故其书不可不留也。”就是说,他要总结历史上的“治乱之故”,著书立说以待后人。《留书》主要反映了黄宗羲对明朝腐朽政治的批判和对清朝新政权的仇视,其思想水平还受限于反清民族主义立场。

(2)、基此,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他认为,君主既然是因为人民的需要而产生的,那么“为天下”“毕世而经营”就是君主的职责。这可以说已经是“主权在民”思想的萌芽。在辛亥革命前二百多年,这种思想的确是进步的。

(3)、如何限制君权?黄宗羲从政治、法制、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都做了论述和设计。

(4)、@2011年0917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1题、2011年0917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3题、2011年0917新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兵团)第8题、2011年0917甘肃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8题、2011年0917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8题

(5)、黄宗羲还赋予学校以监督君主和政府的权力:天子须“公其是非于学校”;天子宰相、六卿、谏议等都要定期到太学“就弟子之列”,听祭酒(就像是“议长”)讲学。祭酒评议国事,“政有缺失,直言不讳”。各地的学校,对地方官吏亦可“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之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样的设想是十分新颖的。以前君主和达官贵人也有到寺庙听讲经的,但这不过是他们欲借倡佛道之说来愚弄和麻醉人民,讲经者自然不会去触动他们。董仲舒曾阐发他的天谴思想,企图通过解释天降灾异来对人君的行为进行警告,以防其不行仁义。这其中包含着对君主有所限制的意思,但他是借助神灵,用“天人感应”的神话来婉转地阐述,并不失其对君主敬畏之心。而黄宗羲所主张的对君主“直言不讳”地批评,使君主“不敢自为是非”,则是直截了当地反对君主独断专行、滥用权力,并给予监督,就很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黄宗羲这些以代议和监督机构来限制君主权力和监督政府的设想,是他的政治学说中为激进的,富于民丰主义思想的精华。在中国,他是提出这种思想的第一人。

(6)、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黄宗羲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现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黄宗羲乳名为“麟儿”。其父亲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魏忠贤、崔呈秀等已被铲除,黄尊素案获昭雪,黄宗羲上书请求诛杀阉d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7)、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8)、「学宫以外,凡在城在野寺观庵堂,大者改为书院,经师领之;小者改为小学,蒙师领之。」

(9)、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

(10)、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的基础上,黄宗羲提出了社会改革蓝图,其思想创新的亮点在于民主启蒙性质的新民本政治思想和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依据的力行哲学。

(11)、黄宗羲认为,所谓“格物”不是指外物,而是指与主体有着密切联系、其价值和意义来自于主体赋予的“吾心之物”、“皆备之物”。因此,他反对程朱理学以外物为对象的“接物”和潘平格所主张的“触物”,而主张“反求内心”和推致良知以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所谓“致知”,黄宗羲赞同“以规矩去画方圆”的心学理路,主张将良知推致于事事物物,认为依着这种理路所得的知识为“湛然之知”。

(12)、黄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

(13)、庭审中,面对杀父仇人,黄宗羲抽出暗藏的铁锥,快步上前,往许显纯身上猛刺。许显纯被刺得浑身流血,苦苦求饶。随后,黄宗羲又把崔应元拉过来暴揍一顿,拔了他的胡须,带到父亲灵前祭奠。几天后,刑部再审李实时,黄宗羲又掏出铁锥,吓得李实赶紧如实招供。终,许、崔、李等人都依法伏诛,黄尊素沉冤昭雪,大仇得报。

(14)、「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

(15)、先进思想武器的光辉,不是封建专制的黑幕所能遮盖的。二百年后,《明夷待访录》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声讨封建专制制度的檄文。十九世纪末,当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明夷待访录》被秘密刊印,大量散布,对于传播民主主义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梁启超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早而深!”“此书……光绪年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47页)而当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倡民权共和之说,鼓吹变法维新时,更“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结果“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清代学术概论》第32页)后来又“窃印《明夷待访录》等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书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同上,第141页)这时,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已经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手中.的重要武器,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6)、夏允彝《幸存录》书中说:“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黄宗羲真不愧是刘宗周的弟子,反驳道:“夫筹边制寇之实着,在亲君子远小人而已。” 

(17)、学校所以养士,然其意不仅此,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

(18)、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

(19)、黄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

(20)、「『明夷』二字……出典出自《周易》的第36卦……指的是地上日下。所谓地上日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等于日在地平线之下,所以它所指的不是一个光明的时代,而是一个晦暗的时代。所以黄宗羲以『明夷』作为这本书的一个命名,等于以此来描述处在一个朝代鼎革,一个晦暗的时代,君子应该如何来面对现在和未来。」

4、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每出走回归,常带一书童携书同返,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书家。后来祁氏“澹生堂”藏书散出,精华亦大半归于他。并与许元溥、刘城约为抄书社,世所罕见之书,多赖以得传。建书楼“续抄堂”于南雷,思承东发(即南宋学者黄震)之绪。

(3)、黄宗羲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4)、黄宗羲的民主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这部中国十七世纪的政治理论著作,在当时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先进的思想家为之振奋,如顾炎武“读之再于是知天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三代之治可复……”(《南雷文定》附录)。但是清代理学家则攻之为“异端”,他们惊呼:“夫学之废久矣,……浙以东则黄君梨洲坏之;燕赵间则颜君习斋坏之。……二君以高名省旧为之倡,立程朱为鹄的,同心于破之,浮夸之士,皆醉心焉。”(《望溪先生文集》卷六《再与刘拙修书》)

(5)、               启迪思维

(6)、而黄宗羲呢?数百年过去了,他那熠熠闪光的思想,却一直深埋在故纸堆里,不要说像卢梭那样开创新时代了,就是对社会的影响都微乎其微。帝制虽早已推翻,可现实生活中,封建专制残留的幽灵却依然不难看到,仍在伺机卷土重来。

(7)、浙江学人历来富有批判精神。许多浙江思想家,如东汉的王充,宋代的陈亮、叶适,明代的王阳明、刘宗周都继承发扬了这种精神,从而形成了浙江文明史上一个优秀的传统——浙学传统。黄宗羲即是浙学传统的典型代表。

(8)、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9)、在这本书中,黄宗羲大胆抨击封建专制的君主制,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0)、而径直着手探讨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这些形式是由于当时人类某种思想产生的事实就停留下来,结果似乎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建立起来的。”(《什么是“人民之友”》,《列宁全集》一卷第116页。)黄宗羲自然无法逃脱这样的局限。

(1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12)、所以,研究历史既是为了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更是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借鉴。基于这种治学目的,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上主张“寓褒贬于史”,他认为史必须扬善惩恶。如果善恶不分,忠奸不辩,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史书的作用之即必得发挥其特有的扬善惩恶功能。

(13)、黄宗羲的思想,又是对中国古代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有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传统。还在很早以前,就产生了可贵的“民本”思想,后来又有无神论、“天人相分”论以及起义农民在斗争中所提出的平等思想等。由于宋元以来唯心主义理学的泛滥,使之几乎湮灭不彰,明末农民大起义武器的批判和明末李贽等先进思想家用批判的武器所进行的斗争夕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黄宗羲的民主主义思想,也就在长期被压抑而几乎黯然窒息的清初思想界爆发出来。

(14)、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史学派别的开创者。

(15)、      —————————欢迎关注—————————

(16)、@2015年0425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乙卷)第6题

(17)、他的《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名著《社会契约论》成书还要早一百多年。虽然,作为资产阶级卓越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所提出的民主主义思想,比黄宗羲的更为彻底,更为系统。

(18)、教育思想。黄宗羲主张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并把这两项权利归之于学校。在他看来,学校既是培养知识分子的基地,也是评议朝政、实施舆论监督的场所。在君主专制社会中,不仅是普通民众,一般士子也没有评论政治得失的权利,更没有监督君权和政府行政权的权利,“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君主)”。黄宗羲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这里的“治天下之具”,是指治理国家的根本大纲、基本制度与发展战略。使之“出于学校”,学校具有议会的性质。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又具备了舆论监督的功能。这是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是对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肯定。

(19)、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政治理想。

(20)、A.汽油标号是实际汽油抗暴性与标准汽油抗暴性的比值

5、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1)、他的《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名著《社会契约论》成书还要早一百多年。虽然,作为资产阶级卓越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所提出的民主主义思想,比黄宗羲的更为彻底,更为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精辟8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