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意思精辟84条

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1、儒家的核心思想内容是

(1)、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2)、“礼制”是“仁政”之外儒家学说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仁政”是对上层统治者讲的,在两千多年的极端君主专制统治面前,尽管“仁政德治”往往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但它对教育皇帝和各级官员仁慈爱民、抑制暴政多少有些积极影响。而“礼制”则不然,“礼制”是对全社会各阶层人讲的,各阶层有各阶层应该遵循的礼,“守礼”就是要“守名分”——守“尊卑贵贱”等级,否则就是逾制、僭越和违犯礼法,因而全是腐朽、反动和害人的东西。

(3)、《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这个解释是从四书来的,也符合“礼”字的本意。

(4)、    参赛不分年龄、不分地位、不分业余或专业、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是热爱国画艺术、有一定造诣的人士,都可投稿参加。

(5)、“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而为中(图,从略);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图,从略),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6)、无论哪个时代,孝敬父母绝没有错。但儒家强调的“孝道文化”并非现代平等相处、尊老爱幼的伦理美德,也并非单纯的“孝敬父母”这么简单,而是父亲对子女一方的专制和奴役,子女一方要服从父亲的决定,父死还要守丧三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儒家认定“父恩厚、母恩薄”,故而子女孝父的程度必须大于孝母的程度;为父者只有权利而无义务,为子者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子相争皆是为子之错;罪莫大于不孝,为子者不孝必遭严惩,为父者不慈则无制裁。“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不可相视如朋辈,事事欲论曲直。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言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南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上《父兄不可辩曲直》)显然,这种“孝道文化”乃是片面的、不平等的、不问是非曲直的专制伦理制度,它大大树立了父亲在家庭的专制和奴役地位。我们今天要肯定和提倡这种极不健康、极为专制的封建“孝道文化”吗?

(7)、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8)、儒家,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形成,积极入世型

(9)、更可悲的是,孔子一心恢复“先王之政”的复古倒退思想行为,竟在长达两千年的后世儒家知识分子中,形成极其守旧、僵化的思想传统和方法,顽固地反对任何革新和创造,反对任何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事物,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大的不幸和悲剧所在!

(10)、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

(11)、△庄子崇尚寂寞无为,还原自然本性;儒家追求积极入世,读书博取功名仕途。

(12)、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13)、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14)、儒家学说除了鼓吹“忠孝”以外,也主张“重义轻利”。当初在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匮乏的礼制时代,为了防止生民争利,周文王及周公等岐周政治家,权以“重义轻利”为号召,进行正面教育和劝导。不幸这种“权宜之计”竟被孔孟等儒家分子僵化为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和治国经邦的原则,什么“子罕言利”(《论语》),“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等等,未免虚伪、迂腐、僵化而有害。至如《论语》竟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言一出,数千年间,谁也不敢公开言利,以免被目为小人!直至近代,这句咒语仍然是儒家顽固分子打击洋务运动的有力武器。

(15)、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16)、尽管礼制当初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时代在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氏族公社早已瓦解,礼乐制度大坏,靠“礼”已不能维持社会秩序。那么,为什么拼命鼓吹道德礼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学说,反而越来越被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集团奉若神明?原因是“周礼”虽然崩坏了,但社会却还需要道德规范,道德和法律一同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而且,“统治我们这个庞大帝国,专靠严刑峻法是不可能的,其秘诀在于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从尊上,女人听男人的吩咐,而未受教育的愚民则以读书识字的人作为楷模。……法治的力量有一定的限度,但一个人只要懂得忠孝大节,他就自然地会正直而守法”(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22页)。儒家学说一贯倡导的“忠孝礼义”,正好具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显著功能,比如“礼”,其实就是按各人的社会地位规定了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的“礼制”发展成为封建“礼教”,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人们失去了人的自由和尊严。特别是从儒家君臣、父子、夫妻伦理学说中归纳出来的“三纲”理论,几乎使所有的人失去了自由。

(17)、儒家的第六个思想是忠。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你就要先帮助别人立足,你要想做事通达无碍,你就要帮助别人通达无碍。

(18)、儒家释“礼”多在四书。是要让人们认清自己和周围人、事、物的相互关系.狭义的礼更偏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9)、不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仁爱。对周文王来说,大行“仁政”首先是一种政治策略,其目的很明确,史籍一言中的说:文王自羑里回到岐周,“乃与太公阴谋(秘密谋划),行善修德,以倾商政”(《通鉴外记》卷二下)。显然,“行善修德”既是争取民心、壮大自己力量的政治需要,更是推翻暴政、夺取政权的根本措施和斗争策略。“得人心者得天下”,岐周政治家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而商纣王却不懂得这一点。于是我们看到,商纣王越是恣行暴政,周文王就越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行仁政德治,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处处注意争取人心,这与商纣王的暴虐形成鲜明的对比。持续不断地实行仁政,礼贤下士,当然使诸侯归心,就连商朝老臣辛甲等人也投奔于周,以致出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大好局面,后来的孔孟都对周文王仁政德治的伟大实践称赞不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周人的胜利已不卜可知,儒家由此概括出“仁者于天下”的名言。

(20)、中国为什么从唐宋鼎盛时期沦落为东亚病夫,到现在还比较落后?西方为什么能从地狱般的中世纪走出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力?曾经繁荣于世界之巅的中国和东方为什么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呢?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主要是东方文化在维护着旧的封建制度,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后期的宗教改革运动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一种亲和关系。他指出,东方要发展就要革除儒家思想,不然就只能愚昧落后。此论不无道理。

2、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意思

(1)、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

(2)、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道家起源:老子.基本思想:无为,无不为.----修成真人。

(4)、不过,古公亶父只是创建岐周文化的先驱,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姬旦才是集大成的杰出代表,因而也才成为孔子及其儒家极力推崇的千古圣人。从古公亶父迁居于岐山脚下的周原沃野,中经季历、文王姬昌,至武王姬发,大约一百二十年。古公亶父死后,儿子“季历(文王之父)立,……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史记·周本纪》)。是即季历仍能施行先王仁政,附近的部落相率以归,使周邦更加强盛。商王文丁(商纣王的祖父)初以“西伯”头衔相笼络,仍感到威胁和恐惧,遂借故将其杀掉。

(5)、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

(6)、 先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能力水平高了,就要爱天下。

(7)、儒家的第九个思想是悌,就是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8)、儒家从商亡周兴的历史巨变中,很自然地得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政治哲学信条,虽然不无道理,但后来将之僵化为教条,只讲“徳”不讲“力”则是迂腐的,况且周人克商并非完全没有“恃力”。

(9)、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0)、“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11)、清朝在与邻国封疆划界时,“中外一家”的迂阔思想主导着其制定对邻国的划界原则,每当双方对划界出现不同意见时,清廷“大公至正”,采取“息事宁人”、“相安无事”的态度,往往让对方越过传统习惯线,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单方面的退让和妥协,不但使邻国没有按照双方传统习惯线划界,反而趁机侵占中国领土。

(12)、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13)、可见,儒家学说以道德伦理替代法制、反对暴力革命、“犯上作乱”,提倡安分守己、忠君尊父等专制文化意识,正好帮助专制统治者驯服和约束天下臣民,从而减少了暴力统治的阻力,这种学说无疑是中国皇权专制的组成部分和帮凶。儒家固然教导帝王要行仁政,也教导民众要忠君,但它对帝王远没有对民众的约束效力大。封建统治集团主要不是拿儒家仁政思想规范皇帝及其官员的行为,而更多地是拿儒家忠君思想去束缚臣民的手脚。这种学说之所以能被封建专制统治者所“利用”,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巧妙”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

(14)、哲学的作用。未学习哲学之前,我都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学进去了才发现,生活真的是处处有哲学,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可以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思想,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握好哲学,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一定的俗气和幼稚。不难发现,学习好哲学之后,我在看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人生问题的时候,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沉稳,更加冷静,思考问题特别的辩证,思考内容的角度也更加全面,这些在某些网络论坛进行辩论、贴吧发言和平常与人交流中都有所体现,就是在回答你这问题的时候,思绪措辞也比未学习哲学之前变得更加严谨、更加符合逻辑。

(15)、对于儒家极力倡导的“孝道”,我们今天也不应该盲目赞赏、肯定和照搬。应该承认,“忠孝”观念作为农业文化的产物,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口是当时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那时,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不孝有无后为大”。“孝”这一道德规范的作用之一就在于保持家庭的稳定、促进人口的增长,但更主要的精神是子女对父母必须服从。的服从就是的专制和奴役。

(16)、姬昌在押七年之后,出狱回到周部落,越发实行“仁德亲民”的政治作风,不断争取人心,积蓄力量,访贤求士,联络诸侯,准备共同抗暴。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岐周文化”就是在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至此我们可以界定说:“岐周文化”乃是周人去豳迁岐之后到周公姬旦时期以“仁政德治”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17)、又如哀哭本是自然的,可是,儒家《礼记》、《仪礼》竟对主人主妇何时哭、如何哭,也规定了种种奇形怪状、十分详细的仪式,甚至哭多少声都量化、程序化了!若要严格执行,确实难以承受,出于无奈只好请人“代哭”。《周礼·丧大记》曰:“君、大夫、士皆有代哭者。”“代哭”亦称“助哭”。《仪礼·士丧礼》“代哭”下注曰:“代,更也。孝子始有亲丧,悲哀憔悴,礼防其以死伤生,使之更哭,不绝声而已。”此刻之哭,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礼仪行为,而非自然感情的宣泄。就连崇拜孔孟程朱的宋儒罗璧,也很不以为然地说:“汉儒言礼,多不近人情,丧哭一主于哀而已。《礼记》曰:‘齐衰之哭,若往而返;大功之哭,三曲不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释者谓‘三曲’,一举声而三折也;偯,声余从容也。夫哭而为折声、余声,是意不在哀,用哭为态也。如曰始死,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啼,皆区分无义。”(罗璧《识遗》卷5)。

(18)、由此进一步发展,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爱”要由近及远,“恶”同样要由近及远,想要施加于他人的,先施加于自己。

(19)、二是德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成为一颗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20)、如果说克商夺权根本的是靠“仁德”二字,那么巩固政权就更不消说。武王克商之后,进一步实行一系列为儒家称颂不已的仁政举措:他先释放了被纣王囚禁多年的箕子,“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财,发鉅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然后,“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史记·周本记》)。

3、儒家思想核心主张

(1)、重“情”,尊重人的本性。儒家认为,“理生于情”。而“情”的高表现就是爱。

(2)、在民主、法制和人权毫无作用的专制制度下,伪道德、伪君子的盛行与朝廷道德要求之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程度成正比;道德的“调门”越高,伪道德、伪君子就越盛行。当朝廷推行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以及忠、孝、仁、义并要求臣民表态必须践行时,“假大空”,言行不表里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道德、伪君子就会盛行起来,而且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这样做反而被视为不懂人情世故的怪物。这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儒家道德的悲哀。

(3)、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

(4)、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

(5)、中国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此话虽然有些夸大,但也说明了治国之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礼治即以礼治国的主张,也就是施仁政,以德治国,总的来说儒家的治国思想有德治、仁治、礼治、孝治等,注重以德感化人,讲究人的内在修为。

(6)、清•刘一明(1734—1821)《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7)、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8)、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9)、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d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10)、①把你的爱扩大推广,就是仁。《论语》里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把“仁”细化并实践的出来,就需要“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仁政”是儒家的主要政治理念,它通过“礼乐并重”来实现。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作为核心,“礼乐”就只是空架子。事实上,“礼教”只有以“仁爱”为内核时,才是真正符合儒家精神的“礼教”。

(11)、“仁”是可实践,也必须实践的,不是束之高阁用来空谈的东西。基础的实践方法就是“孝”,人生下来就会依恋父母,这种依恋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这种爱就是孝,孝的本源就是“仁”(但是要分清楚真孝和愚孝)。一个孝顺的人并不一定是“仁”的人,但是一个不孝的人不可能是一个“仁人”,所以才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因为爱父母,推己及人,引申出来,所以要爱妻儿、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国族同胞,爱天下人。基于此,而产生一整套社会规范,称之为“礼”。礼的本质是“仁”,这是万古不变的,但礼的形制却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死守传统礼制,而不知变通,那反而是不仁的,所以才说“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礼的的本源是“仁”,所以才要克己复礼,因为“复礼”就是“归仁”。举例来说,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使用八佾之舞,表现的是季氏蔑视王权,破坏秩序,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需要的就是秩序,所以季氏违礼不仁,孔子不能忍的不是“礼”的形式被破坏,而是背后的“不仁”。如果后世死守礼的形制,而不能把握礼的本来,那礼就会变成吃人的“礼教”,礼就不再是礼了。所以,当我们今天再说礼的时候,礼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认真脸)。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评价管仲为:不知礼,但却说他“仁”。

(12)、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3)、而儒家在仁的基础上,提倡在,解释人类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上是与道家有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儒家先师对于道家宗师老子也是崇敬有加。在述而孔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其中的老就是指老子。后代道家不孝子孙往往咒骂儒家,实行思想上的禁锢这是没有道理的。

(14)、此外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15)、儒家的第八个思想是孝顺。孝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16)、然而,“利”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焉能一概而论?且人类永远不能离开物质利益而生活。即如商人资本家固然“唯利是图”,但古今中外有哪个国家、团体和个人能离开“俗气”的“利”而生存?人类若不为利,何必发展生产力?可恨两千多年来,儒家“重义轻利”和“君子不言利”的陈腐观念,塞满知识分子头脑,成为打击一切进步事业的理论根据,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17)、  (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18)、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9)、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20)、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4、儒家思想主要核心

(1)、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2)、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周文王正是这样做的,且见善即行,立马就办。例如:“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文王曰:‘善!’对曰:‘宿善(赞赏某种善言却不尽快实行)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刘向《说苑·政理》)。孟子也曾热情介绍周文王的仁政善举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仕者世绿,关市讥(检查)而不征,泽梁(在湖泊打鱼)无禁,罪人不孥(不株连妻子儿女)。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实行宽大政策,扶助弱势群体,正是仁政的本质体现。

(4)、岐周政治文化亲民好德、实行仁政的优良传统,既是岐周先王世代传承下来的,也是在与商纣暴政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儒家学说正是对岐周文化中世代实行的仁政德治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阐发,从而使岐周政治实践经验上升为儒家学说的主体思想。可以说,儒家的“仁政”主张,曾是岐周政治家早已实行过的治国方略。儒家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乃是对岐周现实社会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和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岐周现实形态的政治文化,则是儒家学说产生的直接源头。

(5)、抽象地讲,儒家的道德文化中有不少高尚的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等,但更多的则是迂腐、虚伪、冷酷的东西,数千年来危害不浅。

(6)、所以儒家是重人世,重当代的。这也就是儒家在今天的意义,儒家能为无神论的当代中国人提供一个人生信仰,告诉你,人应该做什么,人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如果儒家对当代中国人没有意义,那么它就不应该传承下来,应该消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7)、儒家的第七个思想是恕。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承受的东西,你也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人生观。

(8)、重伦常,着眼此岸世界。儒家与宗教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更关注于现实生活的此岸世界。积极入世,认为每个人都要先修好自身。而修身的途径,就在处理好你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摆好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因此,秩序是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事情。

(9)、由此看来,儒家都是教我们如何在社会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因此,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贴近现实的,是教人努力奋斗,为社会做贡献的。要是真的无法成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怎办?孟子给我们提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困顿的时候,治理好自己的身心,在通达、成功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儒家的胸怀和理想。

(10)、~“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万物之本,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意思是人要恬淡虚静,寂寞无为。自然是天之赋予的,一切万物和对象本然存在,不能损坏,增加的。

(11)、儒家礼教将“礼”的修养作为“君子”重要的品质之只能培养出扭曲的人格。因为,礼教的各种繁文缛节不合常情,人们很难做到,而不做又不行,于是大家只好玩假的——把礼教的道德修养重点由内在的精神过程转向外在的行为方式,然后只需在上司面前和公众场合表演或表现一下就行,以使自己的行为在形式上、表面上更合乎“礼”,结果导致伪君子、伪道德盛行。比如,做出一些对皇上“无限忠于”、对国家“无比热爱”的过人行为;或者玩一些超年限守孝、三年不吃细米、不穿新衣、不近女色的花样。东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墓道),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陈)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后汉书·陈蕃传》)类似的伪孝悌多不胜举,不过作秀盗名而已。

(12)、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13)、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近至满清的文字狱,毁古书严重的《四库全书》,远至秦始皇焚书令等。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14)、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15)、周公的这些礼乐制度和礼治思想,当初可能紧扣现实政治,“末尝离事而立言”。但时代变了,儒家死守所谓“周公之礼”,脱离实际,盲目崇拜,出现极端化、片面化倾向,某些东西显得保守、落后、愚腐和不合时宜,这对民族精神的负面影响严重。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批评说,儒家礼教是用“数不胜数的礼仪枷锁卡着中国人从胎儿到死祭的生活。琐碎之极,尤其是一切细节都得信守不渝,简直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

(16)、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总是有欲望和利益追求的。而儒家从维护等级礼制的需要出发,认为人的欲望是社会的乱源,主张限制欲望,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有放弃欲望和利益,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宋儒更是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完全是逆天行事。其实,人欲或物欲不能灭、也灭不了,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欲望,过上好日子还要过更好的日子,欲望永无止境,这是人的天性。人类没有欲望简直不可想象,没有欲望就会什么都不干,有欲望人们才会努力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法律只须对不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手段加以抑制就可以了,何至于像极端冷酷的儒家分子那样竟要“灭人欲”!

(17)、对此,刘师培批评得好:“自三纲之说兴,而为君者为父者为夫者,只有权利而无义务;为臣者为子者为妇者,只有义务而无权利;所谓论势不论理也。有权势者能论理;无权势者即不能论理”。陈独秀说:“教忠、教孝、教从,非皆片面之义务、不平等之道德、阶级尊卑之制度、三纲之实质也耶?”“宗法社会之奴隶道德,病在分别尊卑,课卑者以片面之义务,于是君虐臣,父虐子,姑虐媳,夫虐妻,主虐奴,长虐幼,社会上种种之不道德,种种之罪恶,施之者以为当然之权利,受之者皆服从于奴隶道德下而莫之能违,弱者多衔恨以殁,强者则激而倒行逆施矣。”吴虞说:“孔子……立教,莫不以孝为起点。……但求君亲长上免奔亡弑夺之祸,而绝不问君亲长上所以致奔亡弑夺之故,及保卫尊重臣子卑幼人格之权。……为人子而不孝,则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于父之不慈者,固无制裁也。……为人臣而不忠,则人臣无将,将而必诛;于君之无礼者,固无制裁也。”(引自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这样的“礼”建立在“尊卑贵贱”的等级基础上,对贵族统治者和所有尊贵者很有利,历代统治者当然对儒家倡导的这种东西很感兴趣。难怪蔡尚思先生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深恶痛绝地说,儒家学说是工农的敌人、富贵的恩人;是女性的敌人、男性的恩人;是民主自由的敌人、君主独裁的恩人!

(18)、当然,仁政德治的思想实践并不起于周代。自从国家政治产生之日起,执政者对部属和民众的管理态度就有仁、暴之分。中华民族从轩辕黄帝算起,到孔孟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两千二三百年的文明史,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对上古两千多年历史的追述中发现,黄帝以后,特别是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都是一脉相承的“仁德之君”。所以,儒家把他们作为人民爱戴的理想君主和统治者学习的圣人楷模,加以赞美和推崇;同时则把夏桀、商纣作为残暴不仁的大典型,加以诅咒和鞭挞。其扬善惩恶、警示后世的良苦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就有了专门对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所代表的仁政德治思想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阐述的儒家学说诞生。由于孜孜不倦,笃于此事,以致“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八个大字,成为儒家学派基本的特征。

(19)、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20)、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儒家的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这里,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但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是,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凌乱的,不规则的,自发的,所以不能称为哲学,而哲学就是哲学家根据一定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注意,哲学只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不一定是正确的思想体系,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2)、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3)、   潘先生一生的做人做事,就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典型表现。这里的关键在于“己”字。“己”是关键、根本东西,是个核心。决定一个人怎么对待人家的关键,是他怎么对待自己。我们可以从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受些启发,多用点脑筋,多懂得一点“己”字,也许就可以多懂得一点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有一种超越自己的力量。潘先生经历了灾难,可是,他不认为应该埋怨哪一个人,这是一段历史的过程。他的人格不是一般的高,我们很难学到。造成他人格和境界的根本,我认为就是儒家思想。

(4)、  首先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早的哲学诞生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意思精辟8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