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还是礼
(1)、当然,这也不能怪孔子,他生于春秋时期,生活的年代使他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价值观。
(2)、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3)、《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于生活的所有领域——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
(4)、我们一直说内慎?何为内慎呢?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内心强大。内心强大的人,应该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对待财富,如何对待,可以思考孟子为我们提供的典范。做好内慎,我们就能达到自我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社会和谐。这就是治国的目标——人民是富有人文素养的、人民是拥有高尚价值观的,这种人文精神,相较军事的强大、经济的崛起,更能让中国在世界上得到尊重。拥有礼义廉耻,我们才是有底线的国家。
(5)、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别裁》
(6)、孔子晚年时期的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7)、 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8)、孔子一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分享自己思想主张。
(9)、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10)、孔子把“中庸”看作是高尚的美德。这是孔子在“礼崩乐坏”、社会纷争、新旧交替的历史条件下所总结出来的调和、折中社会关系的方法,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新理论。
(11)、当世人在介绍孔子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下面这句话: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为那个时期培养了大量学者。提这句话的重点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孔子不仅是思想家也是一个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在几千年前是先进的,在几千年后也不落伍。
(12)、这就把孔子的仁道伦理思想主张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了。
(13)、意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此外《庄子》也记载了孔子与老子的几段经典对话,都是思想上的碰撞,碰撞出来便是流传千年的智慧。孔子作为晚辈,能够得老子这样的智慧长辈教诲,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对孔子的思想的形成犹如催化剂一般。
(14)、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
(15)、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16)、不断修行升华的孔子,到了50岁时,知道了他的使命,就是“传道”。所以孔子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当然,周游列国的目的,绝非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是弘传此道。孔子不排斥当官,所以孔子是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可久则久,可速则速。
(17)、在孔子看来,身居高位,主于爱人,故应以宽厚为本。只有待人以宽,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辅助和拥护。
(18)、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9)、孔子的"仁"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希望其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
(20)、孔子“仁者爱人”的伦理学说在社会政治领域内的运用与体现,就是“德治”、“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孔子的思想内核是
(1)、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
(2)、大意是:“居上位,不能宽以待下;执行礼制,不庄重认真;遇到丧事不悲哀,这种人不足与为。”
(3)、学习努力。孔子除了资质条件好,他还很好学,他入大庙而每事问,又在各处从师(老聃、郯子、苌弘、师襄之类)学习。特别是他对《易经》钻研,《论语》有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孔子不仅对《易经》重视,更是推崇备至的。直到晚年,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经过刻苦钻研,他编写的读后感“十翼”开生面,真诚感人,是对天人合人、天地运行自然法则的感悟,充满了博大缜密的辩理,以致“十翼”与《易经》正文交相辉映,难以分割。孔子在“大中见小”,从宇宙、天地的运行法则中推导出做人的根本标准和“入世利生”的基本原则,因落脚点在于人,所以孔子的思想是倡导人性的,这也是后来孔子思想的“仁”内涵来源之一。
(4)、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
(5)、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7)、此外,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
(8)、任何一门思想都不是凭空而产生的,想要成一家之言,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创立者资质要好,就如佛家所说的“慧根”,参悟能力学习要强,这要天赋。其次是要有好的导师,“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好的导师引导能让创立者少走弯路,学习更有方向和成效。第此外创立者本人也要刻苦,俗话说“勤能补拙”,先天条件好,又加上刻苦努力,这样的人不成功也难呀。第特殊的时代背景,所谓时势造英雄。综合分析孔子思想形成,也是如此。
(9)、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10)、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11)、相反,当我们对待别人的恭敬心越来越少时,再大的成功也未必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12)、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天下。
(13)、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其学说主要有:“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观等等。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尊为至圣、至圣先师。孔子有弟子三千,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并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4)、现代人在学习《论语》时,经常会提到一个字,那就是“仁”,也就是说,在孔夫子的思想当中,这个字占着极大的比重。
(15)、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16)、孔夫子的思想在现世得到了重用,如今,国外都有孔子学校,来教导本国的小朋友学习儒家文化,但是,在春秋前期,孔子思想是不受统治者青睐的。
(17)、他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堪称奇迹,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甚至,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发扬光大。
(18)、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天命思想。
(19)、二是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表述其思想实质的总概念,中心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德治仁政。
(20)、究其原因,无非是当时的统治者目光比较短浅,他们不明白孔子的一番良苦用心,也不明白这番良苦用心背后能带来的巨大利益。
3、孔子的思想主张八个字
(1)、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诚信是一张值得我们珍视的隐形名片。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赢得别人信任的基础。
(3)、何谓忠?“忠”绝不是国文课本中所写的制式答案:“忠于帝王,忠于父母,忠于”,孔子的“忠恕”之道真正“忠”的含意,就是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工作,忠于自己的身份,忠于自己的本份,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修”真”,因为真,所以每个人都应善尽本分,真诚的贡献自己的才能。
(4)、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6)、(释义)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7)、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重要的范畴之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8)、孔子所说的“恭”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予人恭敬,谦逊有礼。谦恭并不是示弱,也与身份、地位无关,它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9)、孔夫子的思想讲究周礼制度,他主张仁政,主张为百姓做实事,因此,他的思想可以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发展,以至于,他的思想能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朝堂上的正统思想。
(10)、我一生亲自看到好几个白手成家发财成巨富的大老板们,死后的状况,儿女们停尸不葬,闹着打官司、争财产,还背地骂爸骂娘的多着呢!因为我看得太多了,更相信孔、孟之教开的药方,是真对症的。可惜我国我民不肯吃药,所以长在病中,只有莫奈他何之叹了!——《原本大学微言》
(11)、(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
(12)、(释义)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13)、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后,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以宽厚之心捐弃前嫌,亲自为管仲松绑,拜其为相。
(14)、提起孔子,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15)、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人何以应对超越而的上帝成为思考问题的重心,由此而形成了西方文化中的契约精神、法的精神。而儒家强调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而形成一套相处的艺术,是生活的智慧和一种软的、充满温情的人文氛围。
(1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8)、“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
(19)、(释义)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
(20)、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1)、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2)、由此可见,道是孔子思想的根本,求道是孔子的高追求,人生的崇高使命。
(3)、“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大的仁。
(4)、在秦汉之后,孔子思想被误读不少。我们今天讨论的五大孔子思想的原则有五方面:第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才是真正的孔子思想,并非为政权所用;第以君子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三海纳百川,“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明清时期我们闭关锁国,不懂得包容文化,向西方学习,十分遗憾;第四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五:经世致用。“学而时习之”学习了不为世界做贡献,就是徒劳。
(5)、但是,随着周王朝的灭亡,周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画上了句号,这也使得春秋战国初期的社会有一些不安定。
(6)、在《论语•阳货第十七》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7)、(释义)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8)、孔子强调知礼、守礼,强调简化礼的形式,体现礼的实质,做到“合时适度”,以促进社会和谐。
(9)、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0)、牛人指导。孔子还有很多很牛的导师,周公、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都是他的导师。孔子坦言是站在周公的肩膀上,周公是周朝礼制的奠基者,他主持创建的周礼制度相当完整而且持久有效的,整个西周加东周初期,延续也有五百多年了;周公还确立了礼乐的基本形式,以及“敬德保民”、“以人为本”之类指导思想,周公也注重对君王劝谏以及对民众的教化,这些思想和主张都保留在《周礼》、《尚书》里面。
(11)、基督教同样是普世主义的,所谓“叫一切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耀归于父神。”(《腓立比书》)因儒家文化是普世的,所以它攻异端,辟邪说,卫圣道,不过,儒家普世只是要求世人都应该“尊亲”,而没有要求世人都必须“尊孔”,因而它是柔性的。
(12)、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这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13)、可惜后来的儒生,没有达到孔子所在的层次,也没有了解孔子所说话的真正含意,把孔子的思想理论解释得很世俗化、功名化。之后,董仲舒把阴阳学加入孔子的思想中,汉武帝独尊儒术,中国变成政教合儒家就此失去了真正的内涵,到了后来宋明理学又加入了佛教思想,使得孔子的思想都变质了。
(14)、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15)、学传统文化来俊德堂书院。俊德堂书院开有读经班,带领孩子们背《论语》、《老子》、《声律启蒙》、《古诗词》等经典,探索古圣贤的为人之智。走进俊德堂书院,感受古圣先贤的教育智慧,童蒙养正,止于至善。重温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回归教育之道,化育圣贤英才。
(16)、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17)、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史伯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18)、(释义)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19)、道是孔子表达其思想体系的高总概念,包括天道、地道、人道,主要指客观规律,亦有理想、道路、道德、原则和方法之意。
(20)、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5、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哪两个字
(1)、(释义)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2)、颜廷淦先生为复圣颜子七十八代嫡孙,曲阜孔子文化学院院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世界颜氏总会署理会长、总秘书长,新加坡颜氏公会名誉会长,著名书法家。
(3)、孔子强调“中庸”,是强调人们之间要仁爱、谅解、关怀、宽容。处理事情要有标准,要合情合理合法,对待事物一定要保持平衡,要有标准,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事物的平衡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味强调保持平衡和标准,就很难进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打破平衡。
(4)、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5)、以心相交,救人之困,急人之难,在财物和精神上竭尽全力去帮助周围人,自然有人愿意诚心追随。尤其是作为领导者,常怀施惠之心,让所有人获得应有的名分和利益、共享成果,才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才能服众。
(6)、儒家倡导“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要大家去追求功名利禄。正其心、诚其意,当一个人心正、意诚修真其自然可以齐家;当诸侯的人修真,自然可以治国;当天子修真,自然可以平天下,若人人都能做到,自是一片升平,也不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都是从真中派生出来,也是以真为根本。
(7)、孔子思想在春秋前期不得重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思想中带着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
(8)、其次,“和而不同”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良方。
(9)、为了深感世变的可怕,再不重整孔家店,大家精神上遭遇的危难,恐怕还会有更大的悲哀!所以我才讲述二十年前的一得之见,贡献于诸位后起之秀。希望大家能秉宋代大儒张横渠先生的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今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担承起更重大的责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10)、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的思想内核是精辟9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