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来历的图片精辟73条

中秋来历图片

1、中秋来历图片高清

(1)、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2)、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3)、月饼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4)、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5)、“仲秋节”、“中秋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6)、所以,人们利用中秋之际,除了全家团圆,赏月踏青、吃月饼品美食,互祝健康吉祥外,社区和民间团体等机构也会组织多种多样的公益和商业活动,比如做“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这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也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既包含了节俗内容,更是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由此,这中秋节也成为了我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7)、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8)、“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9)、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10)、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11)、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12)、“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天子春天朝拜太阳,,秋天朝拜月亮;在清晨朝拜太阳,在黄昏朝拜月亮.

(13)、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14)、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15)、在《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之语。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携杨贵妃中秋赏月,一时文思蒙发说出了“月饼”二字,此后圆圆的“小饼”食品改称“月饼”……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形成了中秋节,之前的摆果品拜月和后来的中秋节吃月饼溶为一体。

(16)、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17)、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有些地方又叫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月夕、秋节等。在唐朝时期,“中秋节”也叫“端正月”。

(18)、三说据说是流传广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为讨伐北方的突厥,大举进攻数次,终于于八月十五日那天得胜回朝,苦战数年的将士们也终得和家人、故土团聚。举国欢庆之机,有个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进贡上一种带陷的面饼。其装饰华丽,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传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饼、庆中秋的喜庆节日。

(19)、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20)、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颇受人们欢迎,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和吃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也是中秋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中秋来历的图片

(1)、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赏月之风在唐朝宋朝十分盛行,因此出现了大量文人骚客以月为内容的诗词,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到了明清,各地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3)、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4)、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这10个字啊!

(5)、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6)、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7)、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孩子们中秋节很喜欢制作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将柚子南瓜或桔子的瓤掏去,刻出简单图案,内点蜡烛即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8)、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9)、“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时间,正是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10)、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11)、泰国:泰国人过中秋节,在泰国中秋节叫做“祈月节”。

(12)、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13)、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此月饼较日常月饼为“圆而且大”,《燕京岁时记》称:“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这种月饼俗称“团圆饼”。明清江南以素斋供月,有老南瓜、菱藕、月饼等,旁边放凉水一碗,妇孺拜月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周作人《中秋的月亮》)此俗来源于六朝时人八月中以露水洗眼的风俗。那时人们中秋时节相互馈赠的不是月饼,而是盛满百草露的眼明囊。(《荆楚岁时记》)

(14)、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15)、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

(16)、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种农作物、果蔬陆续成熟的时候,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间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17)、二说是吴刚折桂。倒霉的吴刚,运气不济,犯了错误被罚做无用功,每日里砍树不止,却愈砍愈结实,这里砍断,那里便已经又愈合了。他那里知道所谓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树原本就是用来惩罚他的,怎么可能被他轻易砍断。小人物和大人物斗,总是斗不过的,天界里也是一样的。

(18)、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19)、越南:越南人过中秋节,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在越南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

(20)、中秋耳机的习俗除了在南北地域上有差异,还在各地区文化渊源上有自己的独特过节方式。

3、中秋来历图片幼儿园

(1)、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2)、有时一种习俗也是长年累月传承下来才有今天的传统文化。

(3)、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4)、发展至明朝,月饼成为中秋节节令食品,这一习俗也在民间彻底流传开来。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做成图案印在月饼上,更加惹人喜爱。

(5)、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6)、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7)、唐代诗人王建站在庭院前仰望着中秋圆月,看到了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8)、月饼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吃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9)、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这就有了中秋节。

(10)、相传吴刚为镇守天门的大将,威勇无比。但在一次天庭盛会时,他对嫦娥一见倾心,嫦娥亦被吴刚的男子气概所吸引。二人的感情随着时间日益发酵,愈发的你侬我侬。导致吴刚经常假借巡逻去与嫦娥幽会,后被玉帝发现。

(11)、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便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节。

(12)、“月节”“月夕”: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

(13)、中秋节的来历,可没有传说那么热闹,今儿咱就说到这,明儿咱接着聊聊中秋节的习俗。

(14)、日本:日本人过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日本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

(15)、在赏月、喝酒、聊天的过程中,文人们又编织出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夜游月宫、吴彩鸾会文箫等等诸如此类的神话故事,并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引得赏月聚会之风在普通百姓中间蔓延开来。

(16)、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17)、中秋吃梨的习俗很多人还都遵循着。梨是中秋团圆宴上必不可少的水果。中秋节吃梨意思是要把“分离”吃掉,表示永远团圆不分离的意思。

(18)、就像正月十五很多地方还要吃汤圆,在广东地区甚至冬至(冬至大过年)也吃汤圆。汤圆也象征着阖家团圆美好,吃汤圆意味准备新的一年阖家幸福,团团圆圆。

(19)、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20)、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着祭月、拜月的风习,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收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竖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等四阶段。(参看何星《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由此可知,在偏远民族中仍传承着遥远的祭月古俗,在中秋时节人们能够与月神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有关。

4、中秋的来历图片和古诗

(1)、吴刚伐桂: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中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上,命令他砍伐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仙人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对吴刚进行惩罚。

(2)、玩兔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3)、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4)、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5)、今年的中秋节为2016年9月15日,放假时间:9月15日~9月17日。

(6)、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7)、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8)、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9)、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明朝初年中秋已有食饼习俗,但尚未称月饼。民间流传的元朝末年八月十五吃月饼杀鞑子的传说虽不足信,但至少部分说明了明初以来中秋吃月饼的事实。明代中秋节馈送月饼成为全国城乡宫廷民间普遍通行的重要节俗。据《客座赘语》记载,南京有一位铁冠道人道术高明,能预知未来事。明太祖对此不以为然,于是召见道人问道:“今日我有何事?”对曰:“太子某时进饼。”这天正是中秋之日,太祖遂命人将道人锁在房中等待验证。等到那个时间,太子果然奉上饼食。太祖正吃着月饼,突然想起了道人,于是以正在吃的饼子赐道人。等到打开门锁一看,道人已经不在了。宫廷中秋太子要向父皇进献月饼。民间城乡更是以月饼为节礼互相馈送。明代京城“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这种面饼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10)、《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

(11)、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12)、解放以后,百姓的生活都好了,特别是当下,人们追求美好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了,这中秋节自然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因为他有团圆吉祥的寓意呀!现在人们生活工作都紧张,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大,这家人团圆、朋友相聚之事,自然也是人们舒缓精神,调剂情绪的重要需求。

(13)、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近,月亮大圆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中秋来历的图片精辟7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