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20字左右简单
1、中秋节的来历20-50字
(1)、韩语称“추석(秋夕)”“중추절(仲秋节)”“가배(嘉俳)”“중추(仲秋)”“가배일(嘉俳日)”“중추가절(仲秋佳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KoreanThanksgivingDay)。 (14)
(2)、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3)、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4)、 中秋朗月,宾主共赏 (成语二)———正大光明
(5)、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当前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6)、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7)、 更加专业的做法,可以到英佳儿,专业的西点老师会手把手教你做高大上月饼!所教月饼课程有冰皮月饼系列★通透皮月饼系列★酥皮月饼系列★巧克力月饼系列★雪白皮月饼系列★紫薯皮月饼系列★广式月饼系列★蛋黄月饼★肉松月饼★黑芝麻月饼★莲蓉月饼★豆沙月饼★伍仁月饼★创意月饼等
(8)、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9)、 掬水月在手(打一成语) ———掌上明珠
(10)、中秋”一词,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11)、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16)
(12)、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18)
(13)、本文由语文日刊yuwenri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14)、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15)、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
(16)、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17)、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18)、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19)、 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一节复一节
(20)、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2、中秋节的来历20字左右简单介绍
(1)、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2)、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3)、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4)、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5)、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6)、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7)、1985年出版的《经济参考》则用整版报道“女服之王——鸿翔时装公司”,提到鸿翔获得世界博览会银质奖的事情。当时,上海电视台拍摄电视剧《上海一家人》,剧中的人物、服装店老板若男的原型就是金鸿翔。他们同样是服装艺徒出身,后来又都以开设服装店发家致富,解放前夕,又同样拒绝朋友邀请去台湾创业。该剧的编剧黄允在创作时,就曾多次来我处收取素材,拍摄中曾多次邀我到制片现场作顾问,剧中演员李羚、曹翠芬等也到鸿翔来体验生活。
(8)、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9)、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
(10)、1)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11)、中国文学史上,悲秋几乎是一个传统的基调。因此,古来嘛,离愁别赋的诗词不少。
(12)、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2)
(13)、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14)、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15)、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16)、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想来这些带露的桂花,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抛掷送给我们的吧?
(17)、 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花好月圆
(18)、《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
(19)、史传,方国珍是个孝子,因其老母亲每逢初十五必吃素,他特地将八月十五中秋节延后一天,改为八月十六。这样,老母亲就能同大家一起欢度节日,什么猪油汤团、火腿月饼统统可以照吃不误。
(20)、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3、中秋节的来历20字 简单
(1)、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2-5)
(2)、迎寒和祭月,设香案。(8)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3)、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4)、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5)、据说,浙江沿海民间流传初十五为鬼日,故以十六为节日。清光绪《黄岩县志》载,日期尾数九是赶集的日子,便于购备过节物品,故把中秋改为八月十六。但流传广的是,“宁波等地八月十六过中秋,与南宋宰相史浩有关。”清代诗人袁钧就曾记载:“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即史浩)。
(6)、 华夏共赏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语) ———观光
(7)、现代旗袍出现后,为了顺应社会上妇女打破封建思想枷锁,迫切要求服饰美观的愿望,应运而生地出现了一些经营生产旗袍的服装店铺和改良旗袍的设计师。他们不仅丰富了旗袍面料的花色品种,而且多方改革了旗袍的制作工艺,使得旗袍服饰得到了空前发展。
(8)、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9)、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10)、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11)、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12)、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13)、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14)、曾经读到过一个书友写下的很美的一段文字:“目睹中秋的圆月在空寂的夜里踏歌,情愫也在冥冥之中抑郁而低落。月下呢喃的童话里,是否有不眠的伊人,绻情在月过的深夜,陶醉月光的沐浴中,与思念相依”。我相信,作者一定是很熟悉唐玄宗探月故事、懂得欣赏《霓裳羽衣曲》的,才有可能把文字写得如此动情、如此动容、如此动心!
(15)、1917年,胸怀大志的金鸿翔集合了几个朋友,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租了房子,开了家“成衣铺”,除了做拎包裹的活,更多是门面上以国人为主的顾客。因为他拜师学的手艺是女式裁缝,所以都是女性主顾。那时候这种成衣铺,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比比皆是,要想脱颖而出,就非得有与众不同的经营方法、高人一等的工艺技术不可。金鸿翔自己富有开拓精神,又学过西式裁缝,到国外见过世面,做过外国人的“跑路衣、连衣裙、礼服”,经常出入上层人士家庭,熟悉女性心理,有着这么多优越的条件,于是将女装作为发展重点。
(16)、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17)、而我老家湖南有更奇怪的风俗,也与得子有关。据《湖南衡州风俗记》记载:“中秋晚,衡州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厚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东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爆,送至其家。年长者置东瓜于床,以被覆之,口中念曰,种瓜得瓜,种豆种豆。受瓜者设盛宴款之,若喜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验也”。
(18)、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19)、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20)、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11)
4、中秋节的来历20字以内
(1)、 十五的月亮(打成语) ———正大光明
(2)、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3)、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4)、之后,金氏兄弟以经营所得,买下了这块土地及其周边的几亩地块和房屋,金氏兄弟和十多个家属,都将就居住在这些简屋中;十年后到1927年,金鸿翔在商店后门的斜桥路(今吴江路步行街)兴建了占地半亩的住宅,随后就在鸿翔旧址及周边后来买进的土地、房屋上,新建起三层钢骨水泥、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的商店和工场,两处的地价和造价当时耗资数万银元。在十年里,能够积累到这么多的资金,可见“改良旗袍”业务之盛。
(5)、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6)、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7)、鸿翔公司当时不但在上海时装店中首屈一指,而且在全中国、乃至远东声名远播。有些穿着鸿翔大衣的妇女,特地在手挽大衣时,要把“鸿翔”的商标露在外面给人看,以显示自己的身价。鸿翔的大衣在典当、当铺里,可以多“当”10%的钞票。
(8)、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8)
(9)、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玄宗突然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过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与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10)、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广州,中秋节令,供果丰富)
(11)、1946年,我国苏北地区洪水成灾,大批难民流离失所,国民d政府忙于接收沦陷地区又忙于准备内战,无暇、无力经办赈灾事务。蒋介石把上海的募款救灾工作,授权给上海大亨杜月笙经办,杜月笙于是借救灾名义发起选举“上海小姐”大会,用大会的门票收入和“选美”时捐款者购买“选票”的收入,充作赈灾款项;为了迎合女性对服装的爱好,邀请金鸿翔为筹备会发起人。当时传闻,鸿翔公司要向每一个参赛者赠送一件旗袍。
(12)、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为多见。
(13)、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17)
(14)、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中秋已不是那个中秋了。哦,中秋之夜,缓缓地抬望天空,思绪在飘逸,思念在涌动,怀古也罢、追今也罢,盛大也罢、简约也罢,不管过中秋的习俗变化有多大,但它永远不变的是感恩思亲,慎终追远,不忘初心。
(15)、 清风拂面中秋夜 (四字常用语一)———发扬光大
(16)、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茂名)
(17)、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12)
(18)、关于中秋节的民谣、童谣众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饼》;台湾民谣《中秋旅思》、《月夜思乡》、《煎熬》等。
(19)、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20)、这就说明,至唐朝时,中秋赏月之事则是确凿无疑的了。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也是这样记载的:“苏颋与李又对掌文诰,明皇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画。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命撤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中秋节的来历20字左右简单介绍精辟8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