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谚语的解释和意思精辟87条

气象谚语的解释

1、气象谚语解释 大雨要来到

(1)、预测后期天气。这方面的天气谚语根据前期出现的天气特征来预测后期不同时效的天气,做好影响农业生产气候的防护工作,这类谚语在天气谚语中所占比例大,从预测的对象来看,都是人们日常关心的晴雨、冷暖以及灾害性天气等。

(2)、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意思是:小暑的时候很热,大暑的时候就很凉爽。“蜜蜂归巢迟,来日好天气”意思是:蜜蜂回巢的时候晚,明天就是好天气。“头发响,风一场”意思是:头发沙沙响的时候,天气干燥,会有大风。“云低要雨,云高转晴”意思是:云彩低说明要下雨啦,云高说明明天会是晴天。“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意思是:要下雨之前气压很低,空气湿度大,蚊子会飞的低,所以就会觉得蚊子很多。

(3)、“鱼鳞斑”,是指气象学上的透光高积云。一般在四千米的高空出现,是由许多灰白色的小云块,有规律的排列而成。各个云块互相分离,又互相并合,在云块的空隙,可以看见蓝天;云层较厚的地方,也能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整个云层比较薄,中心稍厚,看上去中心灰暗,边缘较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鱼鳞。云块排列整齐,又象屋顶上的瓦片,群众叫它“鱼鳞斑”或“瓦块云”。

(4)、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5)、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6)、投稿邮箱:3069366954@qq.com

(7)、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班的赵若希。

(8)、“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意思是春季或者春夏过渡时期在下雨的日子里,中午云层一度裂开,太阳露一露,但不久云层又聚积变厚。

(9)、   气象谚语是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用来预测天气晴朗还是刮风下雨,我们要多多观察哦。

(10)、春季连绵阴雨,往往影响棉花适时播种,造成早稻烂秧,三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流行。

(11)、民间解释:东方、南方出现彩虹,说明天晴了,都是好天气,西方出现彩虹就要下雨。专家解释: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尤其是雷阵雨后。东方出现彩虹,就说明东方的云水汽丰富,水滴也大。在北半球,除了台风这种天气系统以外,其他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影响我省。所以东方出现彩虹,雷雨就远离我们这儿了。同样道理,西方出现彩虹,主要的天气系统还是自西向东影响我省,如果不下雨就怪了。而南方出现彩虹,就说明雷阵雨在南侧,已经偏南移,所以就会出现高温、少雨、干旱的情况。

(12)、解释天气现象。这方面的天气谚语主要解释或描述某种天气的含义与特征,使人们了解它,从而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利用它。如“霜前冷,雪后寒”、“乌头风,白头雨”、“久雨勿停,雷响天晴”、“单雾日头,双雾雨”、“霜重见晴天”、“满天星,明天晴”、“东鲎日头,西鲎雨”、“日出胭脂红,无风便是雨”等。

(13)、天气谚语中还有一些同义谚语,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出来,更是谚语文学中的特色。例如“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吹倒头,北风来报仇”等,“还礼”与“报仇”两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恰到好处。

(14)、俗话讲,“红风黄水”,又有民谚讲:“天红红,要做风;天黄黄,要下水。”以看天象来预测刮风下雨,这也是人们的经验之一。

(15)、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班刘皓天,大家知道世界气象日是哪一天吗,是3月23日,我给大家介绍几句彦语小知识:

(16)、解释:钩钩云是一种钩状卷云,多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17)、我们现代生活中应当主要依托现代天气预报技术,有选择的使用这些经验总结,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工作生活。

(18)、“乌头”与“白头”是指两种云的云顶颜色来说的。“乌头”是浓积云的一种,“白头”是积雨云的一种。这两种云常在夏天出现。“乌头”云,云底平,顶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组成,云中小水滴吸收和散射了部分太阳光,使云底和云顶显得浓黑。“白头”云顶部凸起,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垂直发展很快,云越来越伸高,云顶扩散,发展旺盛,不久就占据了大部分天空,云顶是冰晶结构,所以呈白色。

(19)、对于这句谚语小农相信很多的朋友都有听说过,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都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并且其准确度还蛮高,而这其实是因为动物们对其自然现象的变化有预知的本领。蚂蚁搬家,其实是因为蚂蚁为了不让水把洞穴淹没所以才搬泥土来堵住洞口;蛇过道,在即将要下雨的时候,因为蛇为了要赶快回到自己的洞穴,所以就不得不横穿马路;燕子低飞,因为快要下雨时因为空气湿度大很多的昆虫无法飞的很高,从而燕子飞的很低是为了捕食昆虫;鱼儿跳,这是因为快要下雨时空气压力会较大,导致鱼儿无法获得更好的氧气,从而跃出水面呼吸。

(20)、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鱼儿跳,明日必有大雨

2、气象谚语的解释和意思

(1)、⑤有的谚语是说天气变化与大气层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和触发机制等有关,诸如天体的引潮力、太阳黑子等的变化、甚至其他星座与日月地的相对位置等。

(2)、俗话讲:“三月棉胎抾起担。”意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后,气温已经回升,但要提防“倒春寒”,棉胎(被)还不到完全收起的时候。又有民谚讲:“清明谷雨肚,颳死老牛牯。”讲的就是“清明”至“谷雨”期间,可能出现“倒春寒”天气。“倒春寒”对农作物的破坏是很严重的,所以俗话讲:“稻怕清明风。”

(3)、所以说,今天从气象学的角度来剖析天气谚语,论证天气谚语,前人积累的天气谚语在气象学上还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4)、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5)、在耕种方面,崇明人历来善于垦拓,种粮种棉是崇明的传统,崇明老农熟练掌握农时节气,一年四季勤于耕作,崇明天气谚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利用廿四个农时节气的天象物象来“猜天”的。崇明土质以沙土为主,有悠久的种植棉花历史,也促进了民间纺织业的发展,“男耕女织”成为崇明农耕社会的普遍现象。历史上农家几乎家家自备织布机,据有关史料记载,民间多时有十万余台织布机。崇明土布紧密平滑,柔软坚牢,而且花色品种繁多,销往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等地,还曾一度销往南洋群岛。航运业也成为崇明经济支柱之一。帆船在江海上航行,尤其是长途航运,迫使船老大和船工们要具有善观天象、海象和物象变化来研究天气变化规律的本领。

(6)、在蔚蓝色的天空,有时可看到排列整齐而又紧密的白色小云片,好似鱼鳞,在气象学上叫卷积云。卷积云一般出现在五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后只能维持几分钟到一个多小时。出现这种云,表明地上空有低压槽移近。影响地面的天气,一般多靠高空的大气运动。因此卷积云出现,是晴天向阴雨天气移换的时候。"鱼鳞天,无雨风也颠",就是风雨的预兆,一般一两天内就会有风雨。

(7)、   春天到了,是踏青的季节,在户外活动的同时,也别忘记做好个人防护,记得戴口罩哦!

(8)、五月初五端阳节宜雨。俗话云:“端阳有雨是丰年。”

(9)、又有民谚讲:“小寒不颳大寒颳”。从字义上理解,“小寒”不太寒冷,“大寒”则很寒冷。其实不一定如此。此民谚的意思为:“小寒”和“大寒”这两个节气,必有一次天颳天气。

(10)、①幅员广大,地跨几个气候带;历史悠久,长达5000多年,这当然是气象谚语丰富多彩的基础。

(11)、正月元旦喜晴,俗话云:“冬湿年干,禾米满仓。”又云:“雨雪纷纷是旱年。”

(12)、在文昌,很多老一辈的人都根据以上谚语来判断一年当中在哪些日子会降温寒冷。

(13)、晕是日、月光穿过卷层云中的冰晶时,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彩色光圈。而卷层云通常出现在锋面前部,在它的后面,就是锋面所造成的云雨区。所以,日、月晕的出现,就意味着风雨天气即将到来。并不是说,出现日晕必有雨,出现月晕必刮风。

(14)、日出时呈红色,说明空气中水汽甚多(太阳光经过水汽时,发生散射,只有红光能够射到我们眼中),如此丰富的水汽一般是阴雨天气造成,故为风雨将临的征兆。

(15)、初夏连绵阴雨,崇明入梅早,梅期长,梅雨量大,造成麦油菜籽霉烂,早稻空瘪率高,造成早稻减产。

(16)、风的民谚还有:“三月东风晒死草,四月东风拨裙走”、“南风不过篱,北风过针鼻”。

(17)、“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意思是在久晴的气候下,不刮东风就不会下雨;在久雨的天气里,不刮西风就不会天晴。

(18)、如若在农历的八月十二或是十三下雨,那么未来一个月很有可能都会出现连续的阴雨天。在以前的农村所有的路都基本上是土路,一旦碰到长时间下雨的情况就会使得路变得很是泥泞,很容易粘脚。因此如若在农历的八月十二三这两天下雨就被农民称之为“路粘雨”。而这一句谚语也不能说百分之百准确,但会十有五六都还是比较的准确的。

(19)、水灾、旱灾和台风是文昌市的三大主要自然灾害。

(20)、②我国地处季风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部地区四季分明,天气气候多变。使人们必须对天气气候进行观察和适应,所以就形成大量而丰富的气象谚语。

3、气象谚语气象谚语

(1)、农历三月初一和初三日不宜下雨。民谚云:“三月初一落雨多,烈火烧山坡。”

(2)、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向后数九个九天,天气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转为“春深日暖”了。“数九”的第一个九天叫“一九”,

(3)、例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西,穿蓑衣”,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天气较晴好,故有“云往东,车马通”之说,“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台风来临,常伴随有暴雨,所以会穿蓑衣。

(4)、“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指日光或者月光经过空气中冰晶折射或者反射而形成的。当空中出现日晕或者月晕的时候说明空中有卷积云或者卷层云,这种云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由于预冷凝固,形成了六菱形的冰晶,当日光或者月光通过这种云的时候就会出现晕,一般天空中出现晕时本地离这层云有七百公里,按每小时五十公里移速来估算,一般在晕出现后十几个小时风雨才会到来,这便是“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道理。但并不是每次出现晕以后必定刮风下雨,还要根据云的发展情况去分析。一般出现月晕时,下雨的可能性比出现日晕时少,而多是刮风天气。 

(5)、俗话讲:“春无三日报。”又讲:“南风透夜,无三日晴。”意为在冬末初春时节,南风不会连续刮上三天的,三天之后,就要刮东北风降温了。可见,这时候的气候变化无常。人们可要多加关注穿衣指数,避免着凉生病。

(6)、“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反映的是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上的情况,当太阳落入地平线以下,正常情况霞光消失,但如果出现霞光,说明在西方地平线下有云层存在,霞光受云层反射呈现出一片胭脂红色,空气中杂质越多,太阳的颜色越接近于胭脂红,这说明西方地平线以下有云层存在,且空气潮湿浑浊,预示未来天气将变坏,这就是“日末胭脂红,无风也有雨”的原因。

(7)、战略合作伙伴: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 马来西亚民族中兴基金会

(8)、1929年,国际气象组织以英国科学家路克·何华特(Luke Howard)于1803年制定的分类法为基础,按云的形状、组成、形成原因等把云分为十大云属。而这十大云属则可按其云底高度把它们划入三个云族:高云族、中云族、低云族,根据云的形态还可以再细分为29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族十属二十九类。古代人类没有那么细化,但他们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9)、八月初八日宜晴,九月初九日则宜下雨。解释说,因为据传八月初八日八仙渡河,如下雨则日后干旱八个月。又有民谚曰:“九月九日晴,披簑割稻芽。”

(10)、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人类活动相联系的自然也是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因素,也成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对象和内容,其中气象现象一直是文学产生以来所反映的对象和内容,各种气象现象作用与人体和大脑,并产生不同的精神体验,把这种体验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气象文学。气象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上,反映气象文学的体裁有气象神话、寓言、诗、赋、词、楹联、散文、谚语等。

(11)、   好了,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气象的谚语呢?一起想一想,说一说吧!

(12)、天气谚语还比较注意运用修辞,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以增强记忆力和传播力,同时也体现出其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尤其是以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出的天气谚语,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用夸张手法表达的如“四月九大风吼,鲤鱼游到灶门口”(形容潮水大)、“星星眨眼,吹断旗杆(形容风大)”、“四九中心腊,河里冻煞老绵鸭”(形容天冷)、“雾里见日头,晒破大石头”(形容天热)。用比喻手法比表达的如“春天好比孩儿脸,一日之间变三变”(比喻天气多变)、“十月田鸡叫,叫声赛砒霜”(比喻天旱对麦子出苗的影响)、“十七快手婆娘杀只鸡”(比喻月亮出来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比喻天气不正常)、“腊雪花稻好,春雪不值钱”(比喻春雪对农作物没有好处)。天气谚语中有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形象生动,如“东北风,雨太公”、“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勿多”、“太阳笑,淋破庙”、“曲鳝唱山歌,有雨落勿大”等。

(13)、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意思是如果初一是阴天对未来的天气影响基本没有影响,所以初一是阴天关系不大,要是初二下雨的话,可能春节这段时间会连续不断的下很多阴雨天。

(14)、    气象谚语是中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而得来的智慧,也是早期劳动人民对四季轮回、天气变化、斗转星移等的认知。

(15)、2022年四九时间:2022年1月17日-2022年1月25日

(16)、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17)、霞是指日出、日落时天空及云层上因日光斜射而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夏季的早上,低空空气稳定,很少尘埃,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随着温度升高,热力对流逐渐向平地发展,云层也会加密,坏天气将逐渐靠近,天气将愈来愈坏,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

(18)、在天气久晴的情况下,虽有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如不经冷空气抬升,也不易降雨;若此时有西北来冷空气,暖湿空气受抬升,便容易成云致雨。如果在久雨的情况下,有西北风吹来,将把本地暖湿空气赶出去,因之天气就会很快转晴。

(19)、“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

(20)、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4、气象谚语的解释有哪些

(1)、  “蜘蛛张网天气好,蜘蛛收网天落雨。”意思是这是一句通过蜘蛛的行为,判断天气好坏的俗语。

(2)、气象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本文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谚语从科学的角度予以解释说明,但当时的人们受技术水平、交通通信能力的限制,这些谚语只是适用于某个地区特定时间。

(3)、例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勿多”,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造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而且很可能是局部地区的。

(4)、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5)、将放晴:蜘蛛离巢重筑新巢、春天吹北风、金龟子飞进笼里、蚂 蚁出穴觅食、既出太阳又下雨、公鸡登高报晓、海鸟向大海飞去、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

(6)、早晨起来就有乌云盖在云顶,其后则会因为空气对流加强,云会发展得更厉害而出现风雨。夏季更为灵验。

(7)、那么,文昌一年之中的颳天(寒冷日子)在什么时候结束呢?

(8)、2022年八九时间:2022年2月22日-2022年3月2日

(9)、一般来讲,过了“谷雨”,人们睡眠便不需盖棉胎(被)了。夏天来了!

(10)、大气中的空气也随地球自西向东运动。晚看西北,如果西北天空黑云滚滚,说明未来要有降水过程移入本地,天气将转坏。如果西北方是晴天,则未来天气将转好。早晨起来看东南,如东边天气好,这说明坏天气将过去,未来天气晴好;如果东边天气不好,很可能随着南边的天气向北发展,天气逐渐转坏。

(11)、解释:日落时,西方虽有乌云,但下部已脱空,露出晴天,说明乌云天气系统正在消散,其后将是一个晴好天气。

(12)、“蚂蚁成群,明天勿晴。”意思是当我们在路上发现有成群的蚂蚁在不停的搬家走动,或者是看到有蛇在马路上快速过道时,就很有可能意味着明天要遇到阴雨的天气。

(13)、(本文根据杨立艺、施仲君编写的崇明民间文化乡土教材改写,经秦卫堂老师审阅)

(14)、2022年五九时间:2022年1月26日-2022年2月3日

(15)、天上钩钩是指天空出现一端成为钩状的洁白云丝,这种云一般产生在锋面的前部,因此预示着锋面即将到来,将来可能有雨。

(16)、解释:无数白色云片并排成行,状如鱼鳞,这种云称卷积云。它往往是由于高层空气不稳定形成的,常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17)、“鱼鳅静,天气晴。”意思是雨水来的时候因为缺氧泥鳅跟鱼都会跳出来;而天气晴的时候则不会这样。

(18)、鱼鳞天,是指天空中的云彩像鱼鳞一小朵一小朵排列在天空,在气象上称这种云为高积云,它多产生在低气压的前部,一般表示未来二十四小时后有低气压北上,天空不太稳定,天气将转坏,即使不下雨也要刮风。

(19)、2022年九九时间:2022年3月3日-2022年3月11日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编成谣谚,流传于民间口头,称作“九九歌”。

(20)、俗话讲:“嘎瘤蜂(蚂蜂)做岫(巢)高,风胎少;嘎瘤蜂做岫低,风胎多。”《民国文昌县志》中说:“或以鹊巢高下,在下则有风,高则无。”看来,嘎瘤蜂(蚂蜂)和鹊鸟都可以划入怕台风一族了。

5、气象谚语解释其中的含义

(1)、   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这个意思就是春分到了,麦苗开始长起来了,太阳现一现,三天都不见,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太阳在正午时分出现又不见,那可能未来三天都会见不到太阳,六月下连阴,遍地长黄金,就是就是六月如果连续下雨,地里的庄稼一定会大丰收,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如果中秋节的月亮被乌云遮住了,那明年的元霄节可能会是大雪纷飞,这些气象谚语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记牢哟!

(2)、总编:王明娟(海南乡音),香港海南话研究会常务会长、海南华之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3)、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为大家介绍几条有关气象的谚语。

(4)、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气象学成为一门专门科学。但是气象科学是一门极其深奥、复杂的学问,至今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固然能比较准确地为人们做出短期的、中长期的天气预报,但正如谚语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让省、市的气象台精确地预报到每个小范围地区的天气状况,无疑有相当的难度。而崇明的气象谚语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气象台预报的不足。

(5)、语言简练化。一般天气谚语都具有言简意赅、表述形象、易于上口和传播的特点,便于记忆、传授、传播,深受广大劳动农民喜爱。天气谚语的语言构成材料经过精心挑选,在语言结构上紧凑。例如浓霜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后,天空晴朗少云,本地区在西北气流控制下,所以天气继续晴好,天气谚语则说:“霜重见晴天”。又例如预测头九里多雨,则春分、清明、谷雨时节将少雨,天气谚语则说“水九旱三春”等。这种表达方式确实便于记忆和传播,适合口头语言的传播。

(6)、例如“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这时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7)、俗话讲,“春寒则雨”,意为冬末初春时节,冷空气一来,总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又有民谚讲:“日溢夜溢鸡啼溢雨十二日。”《民国文昌县志》则曰:“日间有雨只一日,夜间有雨日历鸡鸣有雨十二日。”意为如果在白天开始降温下雨,过了一天便放晴;如果是夜间开始降温下雨,则这种天气会持续七天;而如果是在夜间鸡鸣时分(凌辰3时前后)开始降温下雨,则这种天气会持续十二天才会放晴。这样的天气总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气象谚语的解释和意思精辟8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