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经典诗句,经典语录精辟124条

余秀华的经典名句解读

1、余秀华的金句

(1)、我国号称“诗的国度”,拥有漫长的抒情传统,也积累了丰富的诗歌经验。诗歌是其他文体的母亲、祖母,小说、散文都吸吮过诗歌的乳汁。“即使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以至明清小说兴起之后,也没有真正改变诗歌二千年的正宗地位。而在这诗的国度的诗的历史上,绝大部分名篇都是抒情诗歌,叙事诗的比例和成就相形之下实在太小。这种异常强大的‘诗骚’传统不能不影响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只要想挤入文学结构的中心,就不能不借鉴‘诗骚’的抒情特征,否则难以得到读者的承认和赞赏。另外,在一个以诗文取士的国度里,小说家没有不能诗善赋的,以此才情转化为小说时,有意无意之间总会显露其‘诗才’。”古典小说中引入诗歌有些时候是作者为了炫耀诗才,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为了增添文本的诗意,从实中导向虚,从有限走向无限。在诗歌浩大的创作经验面前,散文、小说都不得不低头聆听诗歌这位伟大母亲的训诫。

(2)、(162) 转引自唐诺:《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第1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

(3)、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

(4)、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我们每个人,正是“小家”和“大家”的连接点。接力国家强盛的火炬,也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浇灌祖国成长的森林,也为家庭积攒一片阴凉。建设心仪的家园,其实就是爱国;守护国家的温暖,其实就是爱家。——人民日报陈峰

(5)、(105) 日本学者松原朗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离别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离别赠诗在理想情况下必须坦诚,诗与志同,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从唯恐与他人断绝关系的情感中生发出来”((日)松原朗:《中国离别诗形成考论》,李寅生译,第4页,北京:中华书局,2014)。

(6)、把她全部的诗歌放在一起,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在当地生活圈不被人理解,在私人生活诸多遗憾,却通过诗歌找到了灵魂的人,一个在自己的诗歌天地里创造出完整自我灵魂得到拯救的人。这是让我感动的一点。

(7)、麦家提到,文学的内在逻辑,需要创作者在时代里拥有写作的冲动与特质。众声喧哗,众声阅读,他希望,在众声当中寻找作家的读者,读者是完成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我要来参加这个活动,既是希望我写得更好,也是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可以读到我的作品。”麦家说。作家走走则直接将“众声创作者计划”形容为“拼多多为作家开设的会客厅”,可以在属于作家自己的页面上,推介其他优质作品。同为首批入驻的作家刘子超补充说,他在自己的页面上,选择了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许知远的《青年变革者》及他自己翻译的《漫长的告别》,作为“拼多多会客厅”的部分推介书目。

(8)、(93)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第8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9)、自新诗伊始,对抒情性的强调就一直是无可争议的主流;在不少时刻(比如在早期郭沫若、郭小川、贺敬之等人那里),抒情性甚至极端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起码有违含蓄、内敛的古典诗教更与中国人谦让有加的民族性格相去甚远顾随的古典诗论称得上一语中的,仿佛专为郭沫若等人量身定制:“诗中伤感便如嗜好中的大烟,害人又不容易去掉。”(93)更为关键的是:过度抒情极有可能影响新诗对现代经验的准确表达,比如,《天狗》就把根本不存在的个人自由意识,夸张到失“真”甚至失“贞”的程度(社会学意义上的正面效应此处暂时不用涉及);面对各种复杂而具体的状态、情态、物态和事态,唯有冷静的应对,方可做到教科书或手术刀般的精准——而对现代经验的精准分析,正是新诗现代性的必然要求,词语的一次性原则正是为此而设。虽然在新诗史上,反对或质疑过度抒情的声音一直存在,但总体上火力不足(94);而反对或质疑抒情的人,也并未从创作实绩的角度,给出过精彩或足够令人信服的答案:它们在质量上稍显单薄,在数量上更为贫瘠。因此,欧阳江河的反抒情诗学以及他对此所做的精彩实践,还有他诸多堪称杰出的作品,揆之于新诗史,自有深远的意义。

(10)、形式。文学的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形式层面,形式比内涵更先撞击我们的直觉,骈文的四六句式、古诗的严格韵律、古典戏剧的三一律等等都在严格的形式之中。文艺的形式就像游戏规则一样必须遵守。形式带来难度,同时难度也具有美学意义。形式也在不断实践中完善、成熟,后被改造,进入另一种新的形式中。所谓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样式。经典是一个流动的价值不断聚合的生成过程,与时代有密切的相关性。创造性往往并不完全是全新的,而是在旧有基础上的继承发展。比如《滕王阁序》就是遵守六句式、对偶声律的佳作。为后世赞叹的唐诗是在古诗的基础上向前,古诗的技艺与盛唐的时代气息遇合而成盛唐诗歌,如《将进酒》这样的诗纯粹玩得嗨时随口吟诵,从事功的意义上看全无意义,如果一定要用载道来说事,该诗载的是生活之道,本能之道,快感之道。感叹时间易逝是文艺常见的主题。孔子平实地道来“逝者如斯乎”;但到李白这里,白发也能悲出气势,他是在站高堂明镜前悲,那么夸张,那么大气,悲也就失去了悲情,转而为下文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作情绪上的逻辑铺垫。

(11)、(131) 至少龚自珍根本不相信陶渊明是道家诗人。有诗为证:“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龚自珍:《舟中读陶诗》)

(12)、5我本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流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13)、(解读)1923年,朱自清写了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自暴自弃的生活状态的摒弃,对踏实进取生活状态的追求,感情真挚,振聋发聩。

(14)、但新诗写作有必要为面具稍作辩护:面具并非不洁之物,亦非必然性维度上的虚伪之物,尽管它确实有可能对抒情构成阻隔,以致于成全了欧阳江河不抒情,甚或反抒情的诗学抱负。对于新诗来说,面具存在的真实理由大致是:无论如何,新诗确实是对现代经验的复杂转换,而非古典诗词那般单纯的情景交融,或真情的直接性流露。因此,转换多多少少具有间接性,古典诗学强调的“直寻”对此有望而生畏之感,词语的肉体特性更会对之望洋而兴叹——毕竟词语的肉体特性更愿意触及万物的表面,其目的,似乎也只在万物的表面。而现代经验从其开端处,就拒绝透明,紧缩大门,恪守秘密,无法被直观洞见,唯有对它实施语言爆破和词语轰炸这“自古华山一条路”。到得这等高危的境地,欧阳江河更倾向于同他的诗歌前辈或大多数同辈看法迥异:转化现代经验需要的语言分析性能必须自带面具,或者自带面具性格。面具在这里更多地意味着:让心暂时屏住呼吸,让热血在狭小的四居室内降低呼啸,以有利于脑进行冷静的计算,或更为诡诈的算计——毕竟“计算是中性的,算计却极具冷笑性质”(109)。除此之外,面具还意味着:现代经验急需要被仔细计算和算计,才能被精确转换,才能精准地剖析现代经验的肠肠肚肚,而不仅仅是现代经验的区区表层肌肤。计算或算计之完成,无法完全依靠或仰仗词语的肉体特性(110)。“心血来潮”堪称肉体特性的另一种说法;“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则是某些人别有用心地将“脑”当作了“心”的替罪羊。但两种说法都意味着不冷静,意味着不利于算计,甚至有害于计算——整部《孙子兵法》谈论的无非就是这件事,正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111)?在此基础之上,面具还特别意味着“直接”由冷静的算计而来的那种“间接”性。与过度抒情(比如“女神”时期的郭沫若)需要的直接性刚好相反,新诗的现代性急需要面具带来的间接性,因为它在冷静中获取的分析性,能够现代经验的被转换获取它自身的精确性。早在1930年代早期,梁宗岱就一语道破了精确性本该拥有的内涵:“真是诗底深固的始基,诗是真底高与终的实现。”(112)

(15)、对此,欧阳江河似乎体悟极早。1988年,他就在一首有名的诗作中,给出了一个有似于循环论证的那种论证,和心与脑在新时代赢取的新关系遥相呼应:之所以“这并非一个抒情的时代”,仅仅因为“草莓只是从牙齿到肉体的一种速度”。这种速度不仅抽象,而且失去了草莓本该拥有的多汁和饱满,展现出直线原则笼罩下一贯性的瘦骨嶙峋,一贯的笃定和独断。反过来说也成立:唯有“并非一个抒情的时代”,才有可能导致事物之间一种既简单、又任意的随系:“草莓只是从牙齿到肉体的一种速度”(欧阳江河:《后的幻象·草莓》)。能随意将“草莓”与“速度”直接搭配,还以系词“是”将之串联一体并通电发光的,正是词语的瞬间位移,更是瞬间位移对词语的催熟能力(在这首诗中程度显得相对要弱一些)。而在背后为之撑腰、鼓劲的,当然是词语的直线原则:它迫使词语们像吃了春药那般,急于在彼此间发生关系;而在某些极端的时刻,甚至还促使它们不乏饥不择食的紧迫心理。但这种急匆匆的词语媾和,或许会发出兴奋的喊叫声,却不能真的令词语们彼此着床、受孕,有的只是一副隔山打牛放空炮的神情。结论至此呼之欲出:对于欧阳江河及其耗时漫长的诗歌写作来说,脑的极端重要性起始于《天鹅之死》的朦朦胧胧,中经《草莓》一类作品的自觉自愿,大成和大盛于长诗《泰姬陵之泪》及其后续作品。欧阳江河的诗歌写作越是在时间上往后推移,心脑之间的比例就越是失衡:脑的比例愈来愈高,侵占了心本该享用的地盘。后,终于达致有脑无心的境地,直至破坏新诗主脑并以脑驭心的基本原则,旁逸斜出为欧阳氏独有的新诗唯脑论。反抒情诗学恰恰是唯脑论的必然结果;唯脑论早已把面具的厚度增加到了无穷大。面具后面的真面目再也没人能够看清。

(16)、〈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17)、(148) 吴承恩:《西游记》第91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18)、(相关名句)幸福在于爱,在于自我遗忘。——周国平

(19)、(159)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旁证,可以证明新诗唯脑论大有来历。早在1911年出版的由黄人编撰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宣统三年,上海国学扶轮社版)中,就不存在和“心”、“诗”相关的任何词条。这也许是一种神秘的暗示。郑毓瑜据此认为:这情形早已表明:“可以理所当然不必顾及传统‘在心为志,在言为诗’,以及所谓‘诗言志’乃至于‘诗教’的整套论述。”(参阅郑毓瑜:《姿与言:诗国革命新论》,第28页,台北:麦田出版社,2017)

(20)、(16) 有一般就一定有例外。据前苏联驻延安记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的日记记载,延安时期,号召共产d员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说“遵照马克思的教导,为了要生活和斗争,首先这里必须吃进东西”——指着他张开的嘴——“这里必须拉出东西”——他准确地指了指他要指的地方(参阅(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吕文镜译,第94页,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很幽默;彼得·弗拉基米洛夫的记述很婉转,很不直接。但毛的幽默恰好是词语的直线原则的戏谑化版本,因为“他准确地指了指他要指的地方”。

2、余秀华经典诗句,经典语录

(1)、日高三丈我独眠。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言言,古也言言,不是神仙,也似神仙。

(2)、(解读)《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热播,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传统文化”一直是高考作文的热点话题,这句话可以用在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西方文化的冲击等作文主题。在引出此类话题的总论点时引用,言简意赅,立意深远。

(3)、但是我谢谢那些深深伤害我的人们,也谢谢我自己:为每一次遇见不变的纯真

(4)、甘于清贫,忍受艰苦,吾辈青年追求幸福应学会苦中作乐。

(5)、(⑧) (奥)卡尔·克劳斯:《以我狭窄的视野》,《倾向》1994年3合刊。

(6)、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7)、词语的一次性原则不容易被实施的主要理由,或许正大大半存乎于艾布拉姆斯(M.H.Abrams)的那句名言之中:“时代的语言从来就不是诗的语言。”(26)但大张旗鼓引用这句话的欧阳江河一定很清楚:诗的语言必将受累于时代的语言,因为诗终究无法提起自己的毛发飞离时代;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格外强劲的地心引力,它在迫使诗歌委身于它,却严禁诗歌像便秘者那样责怪地心引力之弱小,以致于真的成全了便秘者的个人隐疾柏桦在他那部过早完成的回忆录中,记录过一位诗友的观点:“毛文体统一了新社会的口径,约定了口气和表达情感的方位,新一代人民用起来极为方便,报纸、电影和讲话、甚至恋爱都采用这种语法和修辞。”(28)柏桦的那位诗友到底功力不足,因而没有能力指出:毛文体(或毛语体)的实质,必将落实于词语的直线原则;直线原则在造就独断型句式时,更经济、更不费时费力,也更少废话,甚至从不废话,因为它能把众多词语迅疾地拉扯在一起,在照顾语法的同时,可以不顾及语法之外的一切。欧阳江河出生于红彤彤的1956年。可以断言的是:他的语言胎教和语言胎记,只可能是作为时代语言的毛文体(或毛语体)(29);初,他的诗歌写作意欲挣脱的藩篱和羁绊,也只会是毛语体(或毛文体)。但同样可以断言的是:无论怎样努力,他都很难真的走出毛文体的阴影,尤其是毛文体巨大的精神辐射力,又尤其是毛文体的语调、口吻和音量,宛若一个人一生的口味十岁前就已经被决定,挥之而不去不应当忽略——但事实上很容易忽略——的是:语言不仅是词语和句式,还是声音;毛语体(或毛文体)对欧阳江河那代诗人的声音教育,必须得到正视和重视事实上,词语的直线原则更多体现在声音上;更加重要的是,某种特定的声音总会被不同时代的语言或词语借尸还魂。正是有鉴于此,欧阳江河的同龄人和老熟人钟鸣才会说:“我们这代人,后都要背负‘语言的原罪’。”(32)所谓“语言的原罪”,在更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语言胎教或语言胎记;而语言胎教或语言胎记,就是被决定的意思;所谓“被决定”,就是发誓要与你一起浪漫到老,甚至要与你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死去的另一个说法。远离1956年整整三十四载的1990年,欧阳江河仍然下意识地以毛文体的语气、腔调、口吻,乃至发声方式如是说——

(8)、(17) 参阅王蒙:《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参阅阎晶明:《顽主与都市的冲突》,《文学评论》1989年第6期;参阅王一川:《寓言神话的终结》,《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9)、(②) 在一个访谈中,欧阳江河认为,他的诗初具雏形始于1983年秋天的《天鹅之死》:“后来是我写《天鹅之死》那首诗,已有了我后来诗歌的雏形了,里面有压缩得、浓缩得很厉害的诗句,诗句背后有一个语义场,和一个思想的动力场,就是内驱力,诗意不光是表面的语言本身,它已经有了一个深度的内涵空间了。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援引希腊神话,和叶芝的《丽达和天鹅》(有关)。”(欧阳江河、王辰龙:《消费时代的诗人与他的抱负:欧阳江河访谈录》,《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事实上,在欧阳江河迄今为止重要的诗选《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1983-2012)》(北京:作家出版社,20)中,《天鹅之死》也被象征性地放在开篇位置,有似于自己诗歌上的“创世记”。

(10)、余秀华的诗歌中有许多爱情诗。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身体带有残缺的女人,她对爱的缺失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她的爱情诗并不满足于对爱情欲望的诗意呈现,而是极力展现出丰富复杂、个性鲜明的女性主体形象。

(11)、《秋天》一些羽毛和一些枯叶一起坠入你的怀里像一群无法留下的记忆坠入岁月里发黄的咒语和月光被飘动的树叶牵来牵去在秋浓的夜晚摇动我孤灯一盏而幸福往往象一场白雪在不远处早已等候

(12)、不睡你,不睡我,睡了别人~睡了人间,与己无关痛痒,——理她呢!在诗坛,也算为另类的“人间烟火”了……

(13)、(解读)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心态也会不同。尼采这首名为《处世之道》的诗,容易让人联想起林语堂在《谁会享受人生》中一句话: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

(14)、(解读)樊锦诗曾任我国敦煌研究院院长,几十年来与家人分居两地,孩子成长她只能缺席,一边是繁华都市,一边是西北荒漠,她坦言自己也曾面临抉择。“在一个人艰难的抉择中,操纵着他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护人。”樊锦诗在自己的书里提到。

(15)、“四大名著”开篇不约而同地引入了古典诗词。《红楼梦》直接承接《女娲补天》、《山海经》中关于世界起源的想象,《石头记》中的石头乃女娲补天弃用之石,被置于大荒山无稽崖,乃成就石头记。《好了歌》中“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即是古人的世界观和时空意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周而复始、死而后生,我国的很多成语如否极泰来、寒暑易节等都显示了这种矛盾统循环往复。

(16)、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

(17)、(解读)只要内心足够坚定,生活就会的规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干扰它,一直在平稳地运行。

(18)、〈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19)、(82)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3卷,第521页,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

(20)、(102) 参阅敬文东:《说心性》,《汉诗》2016年秋季卷。

3、余秀华的经典名句解读图片

(1)、在清清的湖水边,一条蚯蚓被扔进了水里。它散发的香味,吸引了远方的小鱼。凭鱼的智商,它又怎会知道,这块到嘴的肉可能把它的生命埋葬。

(2)、(66) 这等结局连纯粹的理论家都不能例外。安托万·孔帕尼翁((AntoineCompagnon)说得好:“你只需任由某位理论家们高谈阔论,时不时地带点嘲弄意味地打断他一下:‘是吗?’你就能见到他不顾一切地赤膊上阵!”((法)安托万·孔帕尼翁:《理论的幽灵》,吴泓缈译,第8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

(3)、你可说,他想拍狱方马屁,或想博取囚犯友谊,但我认为他只想重温自由,即使只一刹那。”这一刻他带来的恣意和温暖,也在许多年后仍被无论是否见证这一刻的人所铭记在心,而真正在多年后能享受这份自由的人,也许只有安迪,也许当他在这一刻,就想到了自己在西部开着跑车的样子,并且从未忘记过。

(4)、“众声创作者计划”宣布,《收获》主编程永新、著名作家金宇澄、青年批评家李伟长、作家路内、著名作家麦家、诗人兼作家桑格格、作家周嘉宁(按姓名首字母客观排序),成为该计划第三批受邀入驻者。(众声供图)

(5)、白话诗缺乏公共法则,遂使“私搭乱建”横行,它们名义上是为他人服务,其实是在给自己圈地,反而强化了既有偏见。

(6)、(123) 参阅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135-14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7)、(54) 敬文东:《皈依天下》,第12页,北京:天地出版社,20

(8)、十几年前,周嘉宁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与郭敬明、张悦然等成为青春文学派作家,而今她依然坚持写作。她曾在“众声创作者计划”沙龙上表示,她一直致力于“对抗虚无的世纪”,对于电子科技消解精神建设的疑虑终烟消云散,作家们的作品以任何方式走向时代的尝试,都是可支持、可拥抱的。

(9)、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10)、虽然较之于闻一多的深切渴望(更不要说较之于胡适对词语的粗糙看法),欧阳江河的诗学之问既精辟,又深刻地暗示了词语的一次性原则。很遗憾,这个原则实施起来如此困难,以致于它的倡导者都难以做到:连其倡导者都将受制于词语在他脑海中形成的无意识,尤其是音响形象上的无意识。而得之于下意识的句式和词语,至少在暗中意味着对一次性原则的背叛,因为它是对某些标志性词语在同一个意义上,尤其是在同一种较为凶狠的语气中的反复使用,并且总是处于不自觉的状态。而在直线原则诱导下方可成活的单一性,则是对一次性原则的公开挑衅,因为单一性意味着词语在同一个高亢之音的指挥下,以齐步走甚或正步走为方式,被匀速推向某首诗的结尾处——匀速是一种没有表情,或表情呆滞的速度这种情形,塑造了词语在速度上的同一性:它喝令所有的词语彼此身高一致、腔调同虽然它们看起来好像都是独立的,都是有个性的。在现代社会,词语也是一个个互不相连的孤岛,寂寞、憔悴、孤单、斯人独彷徨。以欧阳江河之睿见:词语的一次性原则应当是新诗自诞生伊始,就必须得以直面的“新”问题;但很不幸,它又是常常被忽略的、没有被明确意识到的“老”问题所以,它才会在新诗史上不同的时刻,一次次被暗示;也以不同的方式,一次次被提及,甚至不惜以其倡导者不得不背叛它而得到醒目地展现,以此警示诗歌写作的有心人

(11)、(121) 牟宗三对此大有会心:“在敬之中,我们的主体并没有投注到上帝那里去,我们所作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仿佛在敬的过程中,天命、天道愈往下贯,我们的主体愈得肯定。”(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征》,第20页,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12)、连环画——沈璐《致敬春天的使者》关注:凯旋归来

(13)、在读者关注渐少、圈内人日益封闭的当下,食指不是居高临下地痛斥读者不关注文化,而是努力反省白话诗创作自身问题,体现了勇气与担当。只是类似声音太少,加之批评正被娱乐所异化,致食指的声音很难不被误会。

(14)、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这样的文字确实是容易流行的。

(15)、一方面,可能食指没有认真读过余秀华的作品;另一方面,受时代与教育的影响,食指内心存在两套话语体系,彼此很难统这就是诗坛上著名的“两个食指”现象。

(16)、风把她的裙子吹得很高,像一朵年华,随时倾塌。《月光落在左手上》

(17)、正如韩寒所说: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古诗的好在于他有格式,格式不是限制,就像车一定要开在指定路线的赛道里一样,才会有观众看……所以,古诗有存在的必要,现代诗没有存在的必要。

(18)、回过头来读食指,会发现他的诗虽不华丽,却自有风度,其中的单纯与真诚将作为经典,永存于白话诗歌史中。

(19)、古诗一样,有许多诗歌都是辞藻堆砌的。不过是经过诗人的精心布局,用凝练的语言营造出诗歌意境,从而为诗歌整体内容服务。那么现代诗歌为什么会出现你说的问题呢?首先是因为,现在自媒体时代,人人皆诗人,其实没有几个是真正的诗人。所以满屏皆是诗,其实很多只是发发牢骚、发泄个人情绪而已。比如方方写的诗歌、余秀华的诗歌,充其量不过是博人眼球而已,就像你说的一样,不知所云,但她们却沾沾自喜。

(20)、九棵老柳树中的一棵,倒卧水中,如吸水的长蛇,又仿佛在涟漪中思索往事。在枞阳杂志人的策划中,这倒伏的老柳树,可以让我们坐而论文,可以让我们在一丛碧绿的柳条中读出琅琅书声。而且,柳树前头,还有一座收容野趣雅意的荒岛。

4、余秀华经典语录

(1)、作为海派文坛的青年批评家,李伟长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作家,关于时代与创作,他表示“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旅行”。李伟长认为,在AI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表达,随着大数据的加入,互联网可以通过算法形成中心化,在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将优质作品推送到读者的面前。

(2)、梁山伯死后,葬在迎娶祝英台的路旁。祝英台从此经过,慨然投入坟中,和心上人一起化作了蝴蝶。这苦涩的“爱”,无论等来的,还是落空的,都如此让人揪心。

(3)、难道“浸淫”更深、“理解”更深才是好诗?如果诗也要划分出专业的“写作状态”,那么李白能否算专业?专业人才能“我手写我口”,当初何必搞白话诗?这种钻牛角尖的“专业”诗,真就是好诗吗?

(4)、革命年代的语言胎教和语言胎记,至少从表面上看,很容易被1980年代以来的新诗写作有意识地抵制,因为它的戾气和暴力味很容易被发现,毕竟“英雄总是倒在同一棵松树下”(周伦佑:《谈谈革命》)的词语场面,或词语的停尸陈例,很容易让人心生厌恶。但每一个时代——比如说被柏桦称道的1980年代——注定会诱惑、唆使、感染诸多词语,以致于很快形成新的诗歌词语大家族(或曰诗歌词语共同体)。这个大家族(或共同体)的成员,在看似背离时代语言的同时,会在不知不觉间,吊诡性、悖论性地组建新的词语教条和陈规,以作用于整个家族(或共同体);陈规和教条将被这个时代的几乎所有诗家,下意识地分食、蚁聚,终,仍然会暗中抵制直到破坏词语的一次性原则,进而获得一种伪装的新诗现代性。这种偷偷摸摸到来的情形不容易被发现,就像革命年代的语言胎记和语言胎教不容易被革命年代的诗人所察觉——“打倒法西斯”和“自由属于人民”(37)被认为天经地义,地毋庸置疑。欧阳江河在跳出诗歌写作的时候,对此有着可贵的清醒,对得起他的诗学之问。他曾经指控过许多表面光鲜的词语,比如“家园”、“天空”、“黄金”、“光芒”、“火焰”、“血”、“颂歌”、“飞鸟”、“故土”、“田野”、“歌唱”等等。欧阳江河认为:这些词语固然已经尽可能多地挣脱了革命话语的枷锁,却又迅速沦为1980年代新诗写作中“可以无限替换的词语”,突变为他眼中的“假词”(钟鸣更喜欢称之为“熟词”黄庭坚则呼之为“陈言”)。欧阳江河对“假词”有清醒的观察,知晓它们的秉性:这些词语往往会在其“升华状态中,无一例外全部呈现出无限透明的单一视境,每一个词都是另一个词,其信息量、本义或引申义,上下文位置无一不可互换,”因而“自动获得意义”饶是如此,欧阳江河还是来不及指出,这种情况之所以一再出现,乃是因为1980年代和1950-1970年代(甚至新诗史上所有可以被辨识出来的年代),都将分享同一个逻辑:你可以选择远离革命话语,但你不得不暂时并且碰巧信任高于世俗之上的天空,或选择信任抽象却饱含诗性的田野;而所有时代造就词语教条的能力、制造词语陈规的机制,向来如出一辙,并无实质上的差异。在短暂的新诗史上,欧阳江河的诗学之问归根到底是清醒的,是宝贵的:词语的一次性原则是新诗面对现代经验获取自身现代性的,但这个本身,却很难得到。正是自新诗诞生伊始就一直存在的这种宿命性,致使每个时代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熟词”(钟鸣),或“假词”(欧阳江河);这些家族性的“假词”,这些共同体般的“熟词”,不但影响了自己的时代,还会以潜意识为方式,以泅渡为特征,感染接下来的后生时代欧阳江河对此早有精辟之见,但他更愿意从积极的角度入手:“词已是我的亡灵。……好的诗作,能变千年之隔为当下。伟大的诗人,不仅仅给读者一个当下的、实在的词之物象,他似乎将未来一百年之后他所想象的那个幽灵般的读者,也包括了进来。换句话说,伟大的当下写者对于百年后的读者,是一个活生生的死者,被写作深处的某些神秘契约突然唤醒了,回魂了。写,就是对于读的违约。”(41)从消极的层面观察,“假词”和“熟词”也可以在欧阳江河揭示的角度上,反方向地沦为某些人的“亡灵”,直至成为反讽性的“亡灵”,因为并非只有好东西才被保留下来;而泅渡到下一个时代的那些词语,必将成为后人用以分辨和鉴定不同时代的重要指标,是诗歌考古学赖以成就自身的考古学坑口。就这样,一个诗学上宿命性的严重失败,却很可能反讽性地成为诗歌社会学上一个反讽性的重大胜利。

(5)、在深山里建一座女子高中,不仅仅让贫困的女孩子能够免费入学,还能让她们改变命运。张桂梅,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为梦想,她拼命干了几十年,节衣缩食,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巨大的压力和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了多种疾病,每天靠吃止疼药维持。但张桂梅却无比满足地说:“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张桂梅的幸福观与“孔颜之乐”何其的一致?都在启示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样获得幸福。新时代的青年不要被名利羁绊,唯有坚守内心,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6)、据了解,“众声创作者计划”这一名字源于莎士比亚名篇《暴风雨》的经典名句“这岛上众声喧哗”。该计划缘起于拼多多大型知识普惠行动“多多读书月”,旨在通过流量倾斜、IP打造等方式,帮助优秀作家、优质作品找到更广大的读者,实现作家、读者与出版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7)、(108) 明眼人能够看出,此处的这个句子有意模仿或戏仿了红色年代的著名语句:“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8)、(111) 孙武撰,曹操注:《孙子兵法·始计第一》,第1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

(9)、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0)、(30) 参阅阿城:《常识与通识》,第2-14页,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

(11)、作为名人的后代,好不要借用老子的光环来增加自身的光辉。

(12)、(①) 参阅敬文东:《词语:百年新诗的基本问题:以欧阳江河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10期。

(13)、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余秀华曾说:自己没读过食指的诗,对食指完全不了解。

(14)、(95) 参阅张松建:《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第1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15)、〈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16)、“才华是用于记录这一个时代的天赋。我们希望创作是直抒己见的、是海纳百川的,同时也是被尊重和支持的。”“多多读书月”负责人表示。

(17)、(126) (古罗马)奥古斯汀:《忏悔录》,周士良译,第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

(18)、(156) 著名策展人张维在总结新人文画时提出,一根线条里“有春夏秋冬,有生老病死”(参阅张维:《渗透与开拓——对新人文画五位画家的艺术解构》,未刊稿,2017年,江苏常熟),此处是模仿了张维的精辟之言,特此致谢。

(19)、希望有你喜欢的,其实幸福的真正含义每个人心里想的都不一样,只要是你想表达的那就是好的

(20)、一事一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一一玄烨(清代)

5、余秀华 名句

(1)、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一一出自先秦《杂下》

(2)、幸福并不在于外在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人就不可能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3)、文学不是哲学,在表达思想的同时,必须建立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才能成为艺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艺术源自舞蹈,原始人本是共同参与,后因人口增殖、场地不足,只好留下技术较好的舞者,其他人成为观众。而有了观众,艺术也就产生了。

(4)、(51) 钟鸣对欧阳江河的回忆,有助于理解所谓词语奔向词语的迅疾性:“瞬息思想是为词语生动过渡服务的,趣味本身也是思想,我听过他(亦即欧阳江河-引者注)无数次讲解从罗兰·巴尔特那里演化的有关词语在描述过程中消失的造句原理。”(钟鸣:《旁观者》,第866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

(5)、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这才是民族之希望,也是家与国的幸福之源。

(6)、《水浒传》引入词:“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7)、(62) 笔者曾仔细分析过四川方言的大嗓门、雄辩、化等特点,这对四川人欧阳江河在诗歌写作的声音方面有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作为四川人的欧阳江河很容易接受语言胎教和语言胎记中的性和独断口吻(参阅敬文东:《指引与注视》,第24-38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8)、当然,我在湖畔留连时,小心翼翼地数了一数,老柳树其实有九棵,这并不是说钱先生的五柳之说有误,一个试图振兴枞阳文化的文人,其赤子之心,其浪漫情怀,是超越于精确的数字实证的。五柳只是一个象征符号,浪漫、隐逸,人心中悠闲的一处角落。而作为未来的公园,需要发现更多的老柳树。

(9)、〈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安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理由“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10)、(43) 参阅敬文东:《随“贝格尔号”出游》,第66-78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

(11)、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性别诗学”的特点。余秀华诗歌也重视身体性的写作,但她诗中的身体不再限于埃莱娜·西苏所说的用来创造自己言说领域的身体,而更接近于梅洛·旁蒂所说的:“构成了一个可以作为一切可以被语言和艺术表达之物的那个紧要、无声且神秘背景的东西的中心例证和象征;一个在反思性的思想或再现中可以被有意识地把握的一切东西的非反思性的源泉”唧的身体,对于诗人而言,疼痛、残缺、摇晃的内在身体经验,既是诗人创作的心灵之源,是观察、探询自身和万物的诗性起点,也是对现实进行追问和反思的基点。“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而它们/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睡你”是这首诗歌的核心词,这个词本身的恶俗性质,很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诗歌之前,对诗歌创作的严肃性产生怀疑,而当人们用轻慢和鄙夷的态度阅读完全诗之后,会忽然发现自己的审美期待因某种神奇的诗歌力量被重新打开,并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更新和超越

(12)、    枞阳人方洪波,掌控千亿企业美的集团,做营销,谈吞并,搞裁员,大刀阔斧,杀伐果断,但案上常有《读书》杂志,信奉的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书,伴随方洪波度过了一场又一场充满铜臭和血腥味的商战,商战再凶险,内心犹平静,50岁的方洪波,以鲍勃.迪伦的“曾经我无比苍老,如今却风华正茂”自况。今人方洪波,登顶财富巅峰,仍不放弃读书,乡贤榜样,也令人景仰。

(13)、余秀华的新一首诗《风吹》结尾这几句,在我看来,也许暗示着在席卷她的热潮中,她的自我允诺——余秀华还是余秀华,无论大众喜欢不喜欢,大人先生们首肯不首肯。

(14)、雪下不下来都阻挡不了我的白,我白不白都掩饰不了一生的荒唐。——《雪》

(15)、10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有些人仰望星空。

(16)、然而一场雨,让这么一首贴切乡野读书会的诗毫无用武之地了。这也是今日之雨的妙趣之一了。

(17)、这首诗的名字应该题为《荒原》,但是作者莫名其妙的标为《富翁》,翻了一翻,后面还有一首题为《荒原》的诗。这个颇有争议的农民诗妇,还真是让我忍俊不禁。如果我是编辑,会改换诗名,让荒原归于荒原。

(18)、对坐牢的人而言,时间是缓慢的,有时你甚至认为时间停摆了,但时间还是一点一滴地渐渐流逝,瑞德和他的朋友们曾给安迪一张海报作为一周年纪念,而下一次时间的概念已是19年之后。此间安迪不可能永远只是一个普通的囚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合法”地逃税,代价是请他的同事一人三瓶啤酒,当时的情景怪异极了,我相信瑞德也有同样的感觉,突然之间,就变成安迪占上风了,狱卒哈力腰间插着枪,手上拿着警棍,后面站着老友史特马,还有整个监狱的管理当局在背后撑腰,但是突然之间,在亮丽的金色阳光下,这一切都不算什么,也许在囚车载着瑞德和他的朋友们穿过肖申克的大门,走出囚车踏上运动场以来,他们还不曾有过这种感觉,这种自由人的平等和骄傲。

(19)、朱光潜在《诗学》中花很大的篇幅谈论移情——“宇宙的人情化”,他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谈论的,实际上,移情同样作用于读者。所谓的情感共鸣,作品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移情。读者能够将自己的感情附着于作品的意象、情境上面,能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其中,小说要创造出“元”人物来,这个“元”类似方程中的元,能够让读者随意代入。这就要求创作要面对整个人类基本的感情并且用精炼的方式加以表达。这恰是诗歌的特长,以寥寥数语表达很深邃的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中的“路”可以做多种解读,《围城》中的“城”亦然;“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豪放的李白并不实写自己的颠沛流离,单写自己对故乡的想念。“君住长江头……共饮长江水”,以江水的流淌寄托思念之悠悠;“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道出缘浅情深之憾。乡愁、相思是人类共通、恒久的情感。汉语诗歌的传播秘密在于韵律,这种韵律之美包括声韵,还有意象的回旋咏叹之美,后者转化为小说的节奏乃至叙事结构。

(20)、(28) 柏桦:《左边:时代的抒情诗人》,第154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但这本书早连载于1996年的《西藏文学》,那时作者刚过四十岁。

(1)、〈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末自然回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2)、物如多间一切值得悲悯的便生们物,风第过在广阔的蓝便生们年种就下,十却会人始心你的四将光抚摸过。----《蔚蓝》。

(3)、陈世骧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手脚麻利地辨析出中国古典文学在总体上,具有一种颇为执拗的抒情传统高友工甚至认为诗歌批评都应该是抒情性的:“艺术家把他的‘心境’写成了诗;而批评家把他读‘诗’的‘心境’写成了‘诗评’,故此浓缩却仍是感性的。”而这种样态和颜值的诗歌评论,就被高氏直接唤作了“抒情式批评”(Lyricalcriticism)近几十年来,这个貌不惊人的观点在海外汉语学术圈得到了大规模的鼓噪,受到过很多学者的追捧近些年也开始登陆大陆中国,并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而自有新诗以来,抒情性也一直被诗内、诗外的诸多信众,固执地认作新诗的“头”号特征有如该隐(Cain)额“头”上的记号。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智慧思想,似乎不重要;”(80)即使是乐于在新诗中被乐于表达的“智慧思想”,也“必须经过感情的锻炼与澄滤,然后才能表露”,然后,才有可能免于宋诗雅好说理之讥,因为“诗是感受tofeel而不是理解tounderstand的艺术”因为“做诗底动机大都是一种情感(feeling)或是一种情绪(emotion)”甚至自新文学运动以来,除开新诗以外的其他各色文体(比如小说、话剧、散文等),也普遍被认为受到过抒情主义程度不等的浸染与熏蒸(83)——这似乎从其侧面,再一次加固了新诗的抒情特征。而侧面,总是更有力量,更见其分量,因为侧面从未以加固别人为目的,也从未有过这等念想、这等“活雷锋精神”。所以,它不经意间所起的作用,反倒有类于寓言之“十言而九见信也”显得更可亲、可靠。但汉语——无论古典或现代——界定和笼罩下的抒情特征,都必将落实或建基于感叹的层面否则,抒情特征就会显得过于抽象与空洞,仅仅停留和满足于它的字面意思。而感叹,又总是跟人间世事的难易,跟凡间尘世的顺逆和凸凹多方勾连因此而有太多的悲欢之叹但一般情况下,汉语支持的感叹更愿意同悲叹靠得更近倾向于远离甚至逃离欢乐之叹因为凡间尘世恰如辛弃疾所言:“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90)

(4)、时间像流水一样淘洗文学。缺乏长时间段的中介,讨论经典变得十分困难,我们对任何一个当代作家都难以达成高度一致的见解,即使是获得诺奖后,莫言依然有誉有毁。文学史中对“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序之所以深入人心既源于文学教育,也由于国家想象和民族自尊的需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家对鲁迅、沈从文等今天认为是现代高峰的作家同样七嘴八舌,比如与鲁迅论争的施蛰存就在小说里让人物用《呐喊》当手纸,这种带侮辱性的行为在当代作家笔下则不大可能,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贾平凹、莫言、余华、毕飞宇等作家在字里行间对鲁迅鞠躬致意。可见,经典在形成过程中除了让自身光芒四射之外,还要拥有力量“抵御外侮”,“外侮”指消费时代的各种抄袭、拼贴、戏仿、改编、调侃、曲解误读乃至断章取义、将错就错等等,于丹、蒋勋的误读看上去有损经典,实质上也会引起纠错、辨析和重读。经典拥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能够在不同时代的不肖子孙中仍然辨认出母体的强大基因。

(5)、(杂志动态)2020年《枞阳杂志》第01期(总112期)目录

(6)、看到,有人称呼她为女权思想解放的代表,只能说这是在侮辱女权吧!难道,公开说几句骚话,就代表了。

(7)、《西游记》开篇引入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8)、发布会上,“众声创作者计划”宣布,《收获》主编程永新、著名作家金宇澄、青年批评家李伟长、作家路内、著名作家麦家、诗人兼作家桑格格、作家周嘉宁(按姓名首字母客观排序),继郑渊洁、余秀华、周国平、易中天、何帆等知名作家后,成为该计划第三批受邀入驻者。《林海雪原》《麦田里的守望者》

(9)、(110) (法)勒内·贝尔热(RainerBerger)说:“如果说语词历来应该是物的指称,以至二者长期以来一直混淆不清,那么我们今天正在发现,语词现在是,而且始终是铸造工具:正如语言学家所充分证明的,语词之所以是工具,是因为语词从一开始就始终是器械和机制。这种器械和机制以一致同意的指号和符号为出发点,其功能在于必须建立一个社会的成员相互沟通所需的工具。”(法)勒内·贝尔热:《从镜子到后历史》,(法)雅克·施兰格(JacqueSeagram)等编:《哲学家的和他假面具》,徐友渔编选,第9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但维柯早已暗示了词语的肉体性,所谓“铸造工具”、“器械和机制”云云要么是后起的,要么首先是肉体性的。

(10)、(90) 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再赋》。吕正惠据此断言:“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他们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们让我们深切地了解到,当人一旦放弃了‘自我实现’时,或一旦承认了‘自我实现’的不可能时,人就只能深陷于无法自己的悲哀之中。这就是中国文学无处不在的‘哀歌’。”(吕正惠:《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第3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

(11)、这种色解唐诗,只能会给社会造成更多的危害,让那些正在读这首《登鹳雀楼》的孩子们,看到这样的色解,会作何反应!

(12)、〈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廊清无累,真正解脱。

(13)、一九一○年的秋天,他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一首诗,放在了父亲每天记账的本本里面,用来和父亲告别。

(14)、就是这样一位颇具灵气的女诗人,后来却渐渐剑走偏锋,具代表、倍受争议的作品就是那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15)、该剧旨在探讨当下人的幸福观,嬉笑怒骂,皆有深意,让观众在亦庄亦谐的家庭情感故事中审视现实社会的奇怪现状,反思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16)、二十世纪,现代性以激进的方式降临,小说作为一种主流文体被广泛传播,从诺贝尔奖获奖作家的比例也呈现这种趋势。这种文体的强势传播与整个世界的现代性有内在关联。萨义德在《东方学》等著作中谈到小说是资本主义(广义)的文体,他分析了《鲁滨孙漂流记》对于英国海外殖民地意识形态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瓦特在《小说的兴起》、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都谈及小说这种文体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输出、征服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这种长的失去韵律的文本,现代小说开始就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粘连在一起。

(17)、(53) 佚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邮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9/25/c_1237603htm,2017年6月11日15:50访问。

(18)、(65) 韩少功:《日夜书》,第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

(19)、(扶贫一线)泥土之光——采访施祥龙家庭农场记

(20)、“你说我为此荒芜的青春有人偿还不?”问这句话的女人已不止是泼辣,简直是绝望了。由此似乎也可以判断他们之间的交往已经不是一个较短的时间,她对他或许有了终生托付的打算,否则她不可能有如此沉痛而愤懑的一问。

(1)、新体诗歌虽然是从西洋移植而来的品种,但它也离不开中华古诗词和民间歌谣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格律诗词和现代诗歌应该互相借鉴、互为营养,共同促进和提高。诗意栖居的理想状态,是做一个新旧体同行的两栖诗人。

(2)、我不要春天,不要玫瑰,不要你眼里的泪光,我只要你,我只要你一个完整的朝夕。——《你说抱着我,如抱着一朵白云》

(3)、对于女诗人,余秀华来说,性别与残疾、农活与婚姻,让她对自己身体的存在敏感到了。她的诗尽是触觉,偶有视觉也一笔填之。就连诗集的标题《月光落在左手上》,也在尝试着触碰。大众对于她诗歌的喜爱,几乎都是源自她的哀伤与无奈。

(4)、然而,也应警惕“不对历史负责,就会被历史嘲弄,成为历史的笑话”这样的话语方式,它将历史拟人化,使它成为的评判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余秀华经典诗句,经典语录精辟1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