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歇后语精辟79条

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

1、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手抄报

(1)、首先,纵观史料,诸葛亮从来没有在阳平关拒守魏军,司马懿也没有到阳平关与诸葛亮交战。两人主要是在祁山与渭南作战。

(2)、就说近这次被贬吧,表面上看是曹睿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其实骨子里是小皇帝对司马懿压根不放心,那后来为什么又下旨请司马懿出山呢?还不是因为夏侯楙,曹真让诸葛亮揍得鼻青脸肿,自己人顶不住了才想起司马懿的,这个司马懿心里跟明镜一样。

(3)、取汉中。大雨连降三十日,马无草料,死者无数,军士怨声不绝,司马懿退兵。

(4)、而正当司马懿的两个儿子说要活捉诸葛亮时,则被司马懿给拦住了。司马懿说诸葛亮用兵一向谨慎,不可妄动!但实际上,司马懿听诸葛亮弹琴的声音中,同时也想到了自己。如果此时司马懿真的把诸葛亮等人杀了,也就意味着他自己的前途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

(5)、孔明再上表伐魏。使陈仓守将郝昭同乡靳祥两番说郝来降,郝断然拒绝。孔明几次攻

(6)、军,但还是安排退军之计,等到曹真知晓,蜀兵已去二日。魏延受诸葛密计,斩追将王双。东吴孙权称帝,后主听孔明言,赍礼作贺,陆逊虚张声势以伐魏。孔明出汉中,

(7)、我们先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敢大开四门?其实诸葛亮心里有两个想法:

(8)、与诸葛亮派“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镇守街亭不同,司马懿对战略要地街亭给予了的重视,他决定跟张郃一起攻取街亭,并且准备伏击失街亭之后溃退的诸葛亮:“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

(9)、司马懿自然老早就明白,自己是曹魏政权的猎兔之犬角色,当然也明白诸葛亮存在与自身存在的关系。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对立的统相辅相成的,曹魏一方能制衡诸葛亮的人物,惟有司马懿一人而已,没有了蜀汉的诸葛亮,也就没有了曹魏的司马懿存在的“独特”价值!如果在西城活捉或杀掉诸葛亮,蜀军就会全面线崩溃,蜀汉也就会随即灭亡,羽翼未丰的司马氏就难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厄运。这是当时的司马懿不愿看到的局面,司马懿还需要继续为曹魏“推磨”,只要有推不完的“磨”,就不会遭到“卸磨杀驴”的惨局。继续“推磨”的前提,就是诸葛亮必须继续存在,以此来争取时间培植势力,等待时机,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

(10)、席间难之,温不能对,孔明以善言解之,又令邓芝与张温同去吴答礼吴蜀通好。曹丕

(11)、这首曲子完全符合空城计当时的场景,立刻就吸引了司马懿。从这首曲子中,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的胸怀,更是从中感受到了诸葛亮暗藏的杀机。经过对曲子的品味,司马懿完全没有发现诸葛亮的任何破绽,更加坚定了空城计是针对自己大军阴谋的判断。

(12)、司马懿看着诸葛亮,心想:“这诸葛孔明,一辈子很谨慎的,今天却城门大开,门口几个扫街的,自己在那弹琴,什么意思?”

(13)、诸葛亮的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14)、尤其这番话是郭冲对司马懿之子司马骏说的,而古人认为“对子毁父,理所不容”,司马骏不可能“慨然善冲之言”。

(15)、其次,一向谨慎的诸葛亮不许魏延为“万人别统”,阳平关又是他伐魏战争的重要基地,怎么可能“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仅以轻弱自守。

(16)、但是,百弟发现,史料当中确实有诸葛亮用空城计的记载,只不过,不是在西城,也不是在街亭之战后。

(17)、琴音婉转不休,仿佛在诉说空城之后的是非成败,“心生恐惧”的司马懿终挥军退去,成就了诸葛亮的万世英名,也找到了自己在重重危机中的生存之道。临空城而退军,沦为笑柄又如何?历史从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18)、《三国演义》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四大名著之罗贯中用笔墨为我们铺就了一幅跌宕起伏的三国争霸画卷,引人入胜。提起《三国演义》中喜欢的历史人物,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

(19)、因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懂得咱中国“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血的古训,也熟知历代“卸磨杀驴”的帝王故技。生怕此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魏明帝曹睿玩弄“推完磨杀驴吃”的小伎俩,所以才故意放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敌手诸葛亮。再稍微调研一下司马懿的充满艰险的“官运图”,就会迎刃而解了。

(20)、诸葛亮想了一个特别匪夷所思的办法,关于这一段,《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述。说诸葛亮登上城楼抬眼望去,见远处尘土大起,魏军分两路杀来。诸葛亮吩咐手下人把旌旗都隐藏起来,然后四门大开,每个门由20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再看这位诸葛丞相,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带两个小童,面前摆着一张琴,在高楼之上凭栏而坐,焚香抚琴,神态悠闲,自如。

2、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歇后语

(1)、《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题曰“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2)、攻城为下。孔明使魏延、赵云深入蛮地,战败孟获三洞元帅,孟获亲自出战。被魏延

(3)、至于这个时候,司马懿在做什么,《资治通鉴》中有明确的记载:

(4)、三国争霸中,曹操犯了很多错误,而司马懿却鲜少犯。曹操知道,司马懿的能力强于自己,更强于自己的一众子孙。不仅如此,在魏国朝堂之上,司马懿威信极高,文武百官都对司马懿十分尊重。

(5)、曹丕已死,曹睿继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

(6)、这可能就是后来小说里面空城计的原型,只不过换了一下时间和地点。

(7)、诸葛亮见离间计成功,大敌司马懿被贬,再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于是上了著名的《出师表》,以赵云,邓芝为先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兵出祁山。

(8)、如果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猜出是那首曲子了,那就是诸葛亮从少年时就经常吟唱的《梁父吟》。这首曲子在北方一带十分流行,说的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个曲子中有对晏子智慧的赞赏,也有对那被计谋杀死的三位壮士的悲悯。

(9)、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於鲁阳城。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施帐幔於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

(10)、城不下,向姜维求计。姜维诈降曹真,费耀替曹真出征,中计自刎,蜀兵三至祁山。

(11)、《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武侯弹琴退仲达。这本来就是个虚构的故事,书中並没有交待诸葛亮弹什么琴和曲子。在夜间能令人心情得到安慰的就是这支曲子。

(12)、而归,糜芳、傅士仁来降被剐。孙权求和不得,筑支拜陆逊为大都督,逊令诸将坚守

(13)、对于你提出为什么说司马懿明明知道诸葛亮在唱空城计,还要故意放走他,是出于什么考虑的问题,给予你一些分析建议供你参考。

(14)、司马懿深识诸葛亮之法,认为蜀兵利在速战,魏兵则宜久守。孔明虽然以火攻大败魏

(15)、话说那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伐魏的时候,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马懿(咱们说的是演义,正史且放在一边)和曹真兵分两路分进合击,准备一战擒斩诸葛亮。

(16)、诸葛亮很快平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还收降了大将姜维,蜀军声名大振,附近州郡望风而降,可把魏主曹睿吓坏了,聚集文武商议退兵之策,司徒王朗举荐大将军曹真挂帅,据敌诸葛亮。

(17)、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抚琴当时,孔明胸中的兵马并非是他自己统领的守城士卒,而恰恰是对面的司马大军。

(18)、公元228年的春天,祁山深处的西城异常宁静,大白天街上空无一人,特别安静。2500多名西蜀士兵埋伏在路两边的店铺里,表情严肃,鸦雀无声。虽然大家都不说话,但是眼神里都掩饰不住地透露出恐慌。怕什么呢?怕一个人,司马懿。有人说不对啊,俗话说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个司马懿有什么可怕的?其实司马懿不可怕,可怕的是司马懿后面带着的15万大军。按说15万大军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眼前小小的西城只有2500多名士兵,而且诸葛亮身边没有一个战将,全是文官。一群书生带着2500多名士兵,如何能抵挡司马懿的15万大军呢?这些士兵都很绝望,都指望着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诸葛丞相能给大家找到一个活命的办法。

(19)、曹真上任,几仗打下来,很不顺利,司徒王朗被诸葛亮活活骂死了,自己也是损兵折将 ,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好给曹睿上表,乞求援兵。

(20)、如果要深究诸葛亮在城楼上弹奏的曲子,其实我们也很容易判断出来。诸葛亮按照兵法中的原则,那就是有示之以无,无示之以有。诸葛亮既然摆下空城计,那么在曲调中就要向司马懿传递大军埋伏在旁的信息。可是这种信息不能表达得太过分,带有威胁的色彩,反而会让司马懿起疑。

3、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读后感

(1)、诸葛谨劝刘备罢征而不得,回江南。孙权差中大夫赵咨见魏帝丕,丕欲坐观虎斗,封

(2)、而同样处于危在旦夕中的诸葛亮,在弥留之际,向手下作了后的军事部署,然后交待自己死后,不能发丧,必须按照他的要求从容撤退。交待完之后,一代传奇诸葛亮就这样与世长辞,在秋风中的五丈原里告别他的一生。诸葛亮死后,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3)、这时候,诸葛亮手下只有2000多士兵,2000人对阵15万人,什么概念?诸葛亮摇着鹅毛扇,站在城墙上,看见司马懿的军队越来越近,扬起来的灰尘,遮天蔽日!

(4)、那是在公元234年,诸葛亮于54岁第五次率军北伐,这也是他人生的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伐至八月时,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重病的消息之后,大喜,以为击败蜀汉大军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亲自率领大军袭击蜀军后方,并且步步逼进,蜀汉军队已危在旦夕。

(5)、即便是城内有大军埋伏,几千军马的损失对于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来说也微乎其微,司马懿照样可以与蜀军正面对决。而如果城内没有大军,几千军马擒住诸葛亮也如同探囊取物。

(6)、司马懿在城下遥见诸葛亮端坐钢琴面前,左右各一小童陪侍。诸葛亮笑容可掬,神情怡然的弹着钢琴。司马懿侧耳一听分明是摇篮曲吗!是首熟悉的曲子。再看诸葛亮指法灵活,神情专注,如诉如流的琴声,在寂静的夜空中是那么令人陶醉。

(7)、原来,当诸葛亮与张郃在街亭交战的时候,司马懿正在攻打孟达,而后又回到洛阳,没有出现在街亭前线。

(8)、然而事实上当时孔明身边可调用的兵马区区可数,那么这万千甲兵从何而来?

(9)、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10)、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刘备大败吴兵,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口,七百余里结连

(11)、当然如果不是敏感多疑的司马懿,而是夏侯渊这样的武夫司马懿,诸葛亮不妨在城上唱《炫民族风》:

(12)、但是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的时候,仅仅给了他二万五千人马,还派高翔率领一万人马驻扎列柳城,魏延率领本部人马驻扎阳平关相助。这些人马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五万。因此,在司马懿夺取街亭后,他也会有跟现实中张郃一样的疑问,诸葛亮的主力到底在哪里?

(13)、无论是小说中的诸葛亮,还是真实事件中的孙坚,他们在面对强敌来犯时,喝酒也好,弹琴也罢,均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冷静,恰巧是临危不惧,稳定了军心,也迷惑了对手,其实这就是在跟对手打心理战。

(14)、从“知音”故事的这段初记载中可以看出,伯牙与钟子期绝非像冯梦龙描述的那样偶然相遇,我更愿意相信这俩人是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钟子期对伯牙太了解了,了解到伯牙想把心事藏在琴声里却仍然被钟子期所发现,所以他才会感叹道:“吾于何逃声哉?”

(15)、在“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里,孔明布下空城一座,并且端坐城头弹琴以待。司马大军掩至,仲达在惊疑不定之中细听孔明琴声,谓其中有甲兵万千,由是断定孔明暗中伏有重兵。司马懿不可谓不知音也,然而却为了孔明的琴声而产生与事实相悖的判断,却是为何?

(16)、为了加强司马懿中计的判断,诸葛亮还用抚琴的方式,对司马懿进行了心理攻击。诸葛亮抚琴的曲子就是他自少年时就时刻吟唱的《梁父吟》。这首曲子恢弘宽广,又不失机智诡诈,再加上被杀的三位壮士的下场,引起了司马懿的共鸣。经过观察和思考,司马懿终决定撤军,让诸葛亮和蜀军安然脱险。

(17)、那么,诸葛亮弹琴的水平高到什么程度?能抵得上百万雄兵!这么说,有证据吗?有,下面我们就讲讲《空城计》。

(18)、问题是,站在听者的立场,他又怎么能够明白此刻琴者心中的意思呢?可以说,旁听者能够破解的概率是之低的。

(19)、司马懿以张郃为先锋,亲率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在战前军情通报会上,司马懿对诸葛亮有一番评价,虽然不知道魏延曾经向诸葛亮献上子午谷奇谋,但是司马懿还是想到了子午谷这条战略要道,所以他对张郃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20)、然而事实上当时孔明身边可调用的兵马区区可数,那么这万千甲兵从何而来?

4、诸葛亮弹琴吓退司马懿

(1)、司马懿总督雍,凉人马,就是为了日后造反,太祖曹操在世时就对我们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不能交付兵权,否则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患。

(2)、《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城下的司马是我的爱,悠悠的城门今日为君开。…仲达你大胆进呀进城来,善良的孔明决不会把你害!"

(4)、裴松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郭冲三事”记载:

(5)、“(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6)、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7)、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有很多疑惑,司马懿已经率领大军(15万人),即便真的怀疑西城中有疑兵,他完全可以先假装撤离,然后派一小股侦察兵折返来侦查一番。或者司马懿完全可以将西城彻底包围起来,以逸待劳,他实在没有理由直接立刻撤兵。

(8)、其实,空城计是用兵将帅常用的用兵之术,精明的统帅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往往会采用这种方法骗过对方。虽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演绎的空城计为虚构,但在三国的真实历史中,在天下群雄纷争的混战中,空城计其实经常在上演,即使是诸葛亮,他也事实上成功演绎过空城计,丝毫不逊色于罗贯中的虚构,而且,在三国的历史中,成功、著名的空城计应该有三场,其中就包括诸葛亮演绎的一场真实空城计。

(9)、读者诸君都知道,蜀汉后期基本已经没有什么人才了,只有一个远逊诸葛亮的姜维还有几分战斗力,但早已经被排除在决策圈外——这位空头大将军只能以屯田为名“离京避祸”,就是想在阴平小路驻军,也没人听他的。

(10)、兽孟获,孟获诈降欲擒孔明,被孔明识破后擒获,六纵而去。孔明设计诱乌戈国之藤

(11)、蜀军的辎重粮草都在西城,诸葛亮知道街亭失守,败局已定,亲自带人到西城搬运粮草,做撤兵的准备,但这次诸葛亮失算了,他没想到司马懿会杀奔西城,所以只带了一班文官,身边没有大将,听到司马懿大军来取西城,众人都是大惊失色。

(12)、这样的情形,虽说会错了意,却也可以算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卿自弹琴,我会我意。各得其所,又有何妨? 

(13)、这样,司马懿就给自己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等到把诸葛亮“磨死”之后不久,他就退居幕后就装起病来,似乎不久于人世了,借以麻痹政敌减少猜忌,暗中密谋、等待时机、发动政变,终夺取了曹魏的大权。(至于忠、奸之说,应另当别论。追根求源他曹魏政权也是从别人手中篡夺来的,这属历史的轮回报应。)

(14)、文聘终也因为镇守江夏的功劳,在其死后,追谥壮侯,恩享后代并且包括其养子文休,并得享从祀於曹操庙庭的待遇,这是曹魏战功赫赫者的将帅才有资格享受的待遇。

(15)、谁知道马谡用兵无方,被张郃迅速击溃。不过张郃虽然取得了胜利,却对战局变得患得患失起来。这是因为他没有遇到诸葛亮的主力,也无法判断诸葛亮的用兵策略。这才使得张郃的胜利之师被王平的一千蜀军所吓退。在无法判断蜀军主力的情况下,张郃只得撤走。

(16)、历史中,诸葛亮羽扇纶巾轻易地就以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真是如此吗?真正的高手过招,看不到刀光剑影,胜负已定。但在刀光剑影之外,仍有招式,而你看见了诸葛亮的招式吗?司马懿亲到城下观看,然后下令撤军,他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而他的二子司马昭却怀疑: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连司马昭都已心生疑窦,"兵动若神"的司马懿岂无思量?况且诸葛亮的谋略千古传颂,聪明如司马懿者岂能不加提防诸葛亮的智谋之举?智谋有形,谨慎无形,有形易见,无形难知,所谓的"知己知彼"者,在高手相争之中,你能理解对手有多深?"一生谨慎",平淡无奇的四字,却正是诸葛与司马两大高手间的毫厘之争。

(17)、孔明不用魏延长驱直入之计,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赵云杀死西凉大半韩德

(18)、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服膺儒教,博学洽闻。有一次崔琰对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英断,有胆有识,你可比不上啊。"什么原因让"聪明英断",同时又手握十五万大军可以多所作为的司马懿要亲到城下观看?"有胆有识"的他想在城下看出什么端倪,好更进一步进行决断?其实,司马懿亲自到城下不只是看,更重要的是去听。他能见人所未见,能听人所不能听,所以才是"聪""明",才能"英断"。

(19)、否则以蔡邕这样妙解音韵的大琴家都会从朋友的琴声中产生误会,可见知音是多么的难得。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歇后语精辟7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