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名词解释
1、楚辞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1)、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奏议的一种,是臣民对君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体。
(2)、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3)、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
(4)、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5)、《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6)、宗教改革:基督宗教在16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实质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代表人物为马丁路德。
(7)、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8)、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详见《词类活用》)
(9)、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10)、西汉枚乘的《七发》词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摹拟。“七体”首先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君主的赞颂,劝百而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11)、①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
(12)、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民谣,表示对岳家军的高赞誉。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今杭州)风波亭。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传世。
(13)、二雅:“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诗经》中包括《小雅》和《大雅》,故又称“二雅”,共105篇。大、小雅当是音乐上的区分,《大雅》3l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这些作品的产地是西周王畿地区,《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小雅》中有少量民歌。
(14)、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又用上句的开头作下句的末尾,运用语序的回环往复形式来表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修辞方式叫作回文。
(15)、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16)、复习一科变两科!文学史知识点怎样变成作文素材?
(17)、《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一种诗歌体裁。
(18)、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英山)人,一说为浙江杭州人。初为杭州书肆刻工,专事手工印刷。庆历年间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早的活字印刷技术。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它为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0)、山东艺术学院考研群/ 515056239 新疆艺术学院考研群/ 498923511
2、楚辞名词解释简答
(1)、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斜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斜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2)、李贽:明朝中后期,世称温陵先生,著有《焚书》、《藏书》,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反对思想。
(3)、文艺复兴:14至17世纪由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
(4)、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5)、契丹字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字。神册五年(920)由耶律鲁不古、耶律突吕不所创制的一种契丹大字,共三千余字。契丹小字后来由耶律迭剌所创制,已发展到拼音文字的初步阶段,两种契丹文字在辽代与汉字并行。辽灭金兴,契丹字又与女真字、汉字并行于金朝境内。明昌二年(1191),金章宗完颜璟明令废除契丹文字,契丹字在金朝境内遂渐绝用,但在中亚河中地区的西辽则继续行用。至明代已无人认识。
(6)、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7)、(8) 要好 (be close friends)
(8)、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9)、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主要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治,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10)、源于辽,亦作头下﹑头项或投项,蒙古语称爱马,意为封地﹑采邑。辽朝贵族在自己割占或分赐的土地上建立投下军州,据有俘掠或受赐的人口以及自己原有的奴隶、部曲。头下军州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既依附于领主,又隶属于朝廷的二重性。元太祖建蒙古国,将被征服民分赐给诸弟、诸子、驸马、功臣;他们用兵于中原和西域,又将俘虏带回草原,作为各自的私属,形成若干投下。投下人平时向领主纳赋服役,战时由领主率领出外作战。
(1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12)、就是说反话,让听者自己去领会正面的意思。运用这种修辞方式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句子的表层意思跟作者要表述的正面意思总是相反的。
(13)、苏州大学考研群/729309964 北京城市学院考研群/ 674692496
(14)、就是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喻体)来比喻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道理(本体),使它容易为人所接受。
(15)、语源出古突厥语,含义为宫帐、宫殿,亦作斡耳朵、斡里朵、窝里陀。辽太祖起,各帝及太后之执政者皆置斡鲁朵。辽代所设斡鲁朵共有十二宫一府。斡鲁朵既是其宫廷,又是其私属的宫卫骑军。宫户、奴隶和州县所构成的独立的军事与经济单位。其职任主要是奉侍在位的帝、后;帝、后死后,奉侍陵寝,并为继位的帝、后继续掌握使用。宫卫骑军以近卫身份负责保卫皇帝、维护皇权,以宫户为核心组成。宫户,亦称宫分户,包括正户(契丹人)和蕃汉转户(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宫户世隶宫籍,不能脱离。斡鲁朵制对加强皇权,维护耶律氏的统治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来蒙古人的斡耳朵、怯薛制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16)、行书:始于东汉,西晋成熟特点:兼并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代表人物: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
(17)、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向怀抱,但具体所指,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视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统一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18)、简称“同训”,就是利用词的同义关系来训释词义,它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之一。
(19)、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20)、说者或写者由于感情强烈,突然撇开听众或读者而呼唤不在眼前的人或物,并且跟他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呼告
3、楚辞名词解释简短
(1)、就是平仄有一定规律的句子。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像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大部分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2)、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以五十八字以内的为小令,五十九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3)、A型句,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后三个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
(4)、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5)、作家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的声律。
(6)、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注释体例。
(7)、《诗经》:春秋末年,经孔子整理编订,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奉为儒家经典,是中国出现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9)、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10)、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11)、①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2)、(4) 懂得,了解,理会 (understand)
(13)、格式如下:中央音乐学院考研群,需要验证码,为了防止营销号,每人限加2个群。
(14)、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15)、hi,这里是学姐张张的内容输出地,还在持续完善中,后续学姐会在这里分享自己所整理搜集的大学资料,以及‘诗与远方’,希望大家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好!
(16)、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17)、《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18)、又称蕃文或蕃书,系西夏d项族人创制和使用的文字。结构多仿汉字,有楷、篆、行草等书体,笔画繁多,形体方整。元代仍使用,称河西字。有印本、碑刻、官印、钱币等文字载体传世,在黑山城(今内蒙古哈拉浩特)发现大量西夏文献。
(19)、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20)、复兴儒学: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时,儒学展开复兴的运动。
4、楚辞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词:早出现于唐,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婉约派)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3)、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足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4)、互联网: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界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
(5)、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6)、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7)、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8)、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9)、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10)、广东海洋大学考研群/ 695054210 广州大学考研群/ 698099142
(11)、是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加添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是不能加在句尾。
(12)、三峡大学考研群/ 324711486 长江大学考研群/ 312017051
(13)、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1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群/ 346651469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群/ 115685330
(15)、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和《楚辞》是我闻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和旅帜,故文学史上往往将其并称为“风骚”。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为“风骚”传统。
(16)、(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17)、③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8)、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19)、主要成就:钟摆、自由落体定律、望远镜、太阳黑子、月球山脉、日心说。
(20)、隋唐以来新兴的音乐文学,是一种可以歌唱的特殊形式的诗,具有律化、长短句、固定字数三个特点。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初称为曲子词。因此词又有好多种称呼,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诗余等。
5、楚辞名词解释
(1)、吉林大学考研群/ 303685752 延边大学考研群/ 345596824
(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提出后天获得的新特性有可能遗传。
(3)、又叫音训,就是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刘熙《释名》是声训的专著。
(4)、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据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
(5)、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词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科学。
(6)、是用虚构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用以劝诫或教育别人的一种写作方式,它通常用在本意不便使用或不容易说的明白的时候。
(7)、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权贵,统治者以至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8)、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典型的作品。
(9)、《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长的叙事诗。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10)、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11)、字子厚,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少喜谈兵,曾欲结客收复洮西失地。博览群书,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文集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张载集》)。
(12)、草书:始于汉初,东晋时期成熟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
(13)、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14)、”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
(15)、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1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17)、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18)、《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是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19)、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20)、《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编写,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1)、是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话不是直接说的,而是用转弯没角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叫迂回法。
(2)、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笔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用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3)、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4)、《授时历》:元朝时期郭守敬编订,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历法
(5)、安徽大学考研群/ 686725461 福州大学考研群/ 686070929
(6)、一种行政区划,在汉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唐初分天下为十道,仅为州县之上的一种监察区,之后迭有增加,至唐睿宗景云年间,多达二十三道。宋代地方行政区划改“道”为“路”,而辽朝则因循唐朝旧制仍使用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元朝建立后,行省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行省下设有道,道下有路。至明清时期,道成为省之下军区的通称,但意义上稍有不同。
(7)、“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8)、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9)、为了避免单调平板,追求语言的生动活泼,变化多姿,故意选用别异的词面或参差错落的句式,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错综。
(10)、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1009—1066)和他的儿子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11)、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拟定。
(12)、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楚辞名词解释简答精辟1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