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气农活的谚语精辟117条

关于农作与天气的谚语

1、关于天气农作物的谚语

(1)、1五月小,黄瓜茄子吃不了;五月大,黄瓜茄子卖肉价。(缅宁、寻甸等县)

(2)、但是寒冬不一定不好,对于冬小麦,大蒜来说,越冬期低温抑制了植株旺长,等到第二年只需要正常的浇水追肥,促进植株快速返青。而且温度低时,土壤中的虫卵也被冻死,春天温度回升时能发现虫害明显少很多。往年冬天该冷时不冷,到了春天,温度又忽然降低,孕穗期的小麦有很多冻害,不过这几年农户也根据天气变化掌握了预防规律和经验。

(3)、2早鸹阴,晚鸹晴,黄昏鸹叫雨淋淋。(石屏县)

(4)、解释:钩钩云是一种钩状卷云,多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5)、云跑东,有雨下一盅;云跑南,有雨下成团;云跑西,有雨一滴滴;云跑北,有雨下不得。(昭通等县。昭通农民,以此为推测晴雨之法,有效验)

(6)、2大雪飞飞主丰年。(易门,昆明,迤东各县同)

(7)、云走东,骑马空大红;云走西,骑马披簔衣;云走南,有雨下不长;云走北,有雨下到黑?(洱源县。因洱海盆地在东南也)

(8)、这个“包伏”也是分大小的,立秋交节时间离末伏头一天近就是“小包伏”,离得远就是“大包伏”。而今年立秋完了后8天才是末伏的头一天,是“大包伏”。能够热多久不好说,但是少还要热上18天,因为,立秋后还有中伏8天和末伏10天,总共是18天。那么立秋这天下雨和晴天有啥说法呢?农谚是咋说的?分享几个给大家,看看老祖宗说的还有道理吗?“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两个正好相反,意思是说立秋这天打雷下雨对庄稼长势和收成不利, 反而晴天有利于庄稼生长,农民不用担心旱涝。立秋温度高有利于籽粒饱满,对产量的提升有帮助。如果,连续阴雨天气,积温达不到,即使能够结果,也不会饱满,对终产量有影响。

(9)、1立夏不下雨,犂耙高挂起。(昆明、易门、元江、缅宁、蒙化、鹤庆、巧家等县,三迤同有此语)

(10)、有的地方的民众认为,立冬这天是否刮风,风向如何,将预示着这年冬天的温度高低。因而流传民谚说:“立冬刮北风,皮袄贵如金;立冬刮南风,皮袄挂墙根。”意思是说,如果立冬这天刮北风,冬季的天气就会很冷,御寒良器皮袄的价格就会飞涨,甚至象黄金一样昂贵;反之,如果立冬这天刮南风,天气暖和,皮袄就会被闲置而不值钱了。与之相似的民谚,还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等。

(11)、“要是太早起不来,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忙。”……

(12)、1十年难逢一斤霜。(巧家县。一斤霜的意,说由十月初一到十六日,连续十六天打霜,主丰收)

(13)、解释:晕是日、月光穿过由冰晶结成的卷层云时,光线发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光环。卷层云多产生在低气压前方。

(14)、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15)、大多农谚,不仅适宜当下,还能预知今后的生产和收成。如:“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这些谚语既朗朗上口,又提示人们应当如何忙春。

(16)、3月7日,晴,气温9度。这天依然没有什么发现,只是找到了1只蜗牛壳和2只蜘蛛。

(17)、“闭眼秋”比较容易理解,古人把立秋交节时间在午前称为“睁眼秋”,把立秋交节时间在午后称为“闭眼秋”。有啥区别呢?这里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老虎”眼睛挣得很大,说明天气没那么热,老虎眼睛眯成一条缝,说明天气很热。是形容“秋老虎”的炎热程度。

(18)、“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这句农谚比较容易理解,大意是说,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缓解旱情;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当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要提前做好浇灌等防旱措施。

(19)、虽然孩子们认为这些节气民间谚语很有意思,但也不乏发出质疑的声音“真的是这样吗?”

(20)、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2、关于天气农活的谚语

(1)、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当太阳升高后,云也就消散了,所以“云拦腰”未来是晴天。

(2)、解释:在我国北方,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移动。当日落时,西方升起乌云,表明阴雨天气系统正向本地移来,有可能降水。

(3)、满天星,未必晴。(巧家县。久雨豁然晴朗,无云,但转眼仍阴)

(4)、3月16日,晴,气温16度。这天的发现更多了,除了前几天找到的几种小虫子,还发现了臭大姐和小飞虫。

(5)、8)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停。

(6)、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7)、1六月秋,减半秋;七月秋,般般收。(巧家县。言雨水多时也)

(8)、西山大云起,即时下大雨,东山黑云飞,大雨河水起,东西山无云,有雨下不起。(楚雄县)

(9)、“惊蛰就是经过了好多弯弯曲曲的小路。”……

(10)、夏已尽,秋将至。一叶落,天下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夏季已经过去了,迎来了秋天。

(11)、节气民间谚语不仅孩子们喜欢,还激发起了爷爷奶奶的参与兴趣,他们成为了丰富孩子民间谚语的重要资源,而且爷爷奶奶带来的谚语也更贴近生活,比如:

(12)、对于孩子质疑的好奇,老师们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我们怎样知道这些谚语是不是真的呢?”对此孩子有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有的孩子认为可以通过身边资源判定:“可以上网查。”“可以再问问爷爷奶奶。”“可以看看书。”还有的孩子表示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做实验去验证。

(13)、2一阵热头一阵雨,庄稼好得无人比。(禄劝县)

(14)、3月13日,晴,气温14度。这天的收获可比一周前大多了,不但发现了蜘蛛,还找到了瓢虫、西瓜虫、蚂蚁。

(15)、迤东、迤西、迤南,分指滇东、滇西、滇南(清朝雍正年间先后在云南设置迤东道、迤西道和迤南道,此后,“三迤”便代指云南)。缅宁,即今临沧;蒙化,即今巍山;镇南,即今南华;平彝,即今富源;盐丰,在今大姚;广通,在今禄丰;河西,在今通海;董干汛,在今麻栗坡董干镇(清末在中越两国交界处各自派兵巡防的中法对汛机构)。

(16)、1重阳有雨一冬雨;重阳无雨一冬晴。(丽江县)

(17)、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18)、当然这只是针对我们胶东当地的局部而言,因为今年的特殊情况,有的地区雨量过多,农作物可能已经遭受到涝灾,而北方有的地区却还在遭受着干旱,再加上今年闰四月立秋早,气候一直有些反常,对于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19)、北方云飞西,雨多海水起,湮没海边田,钱粮贴到底;西北云不飞,晴雨各不匀。(凤仪县)

(20)、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3、关于天气或农业的谚语有哪些

(1)、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的地区干旱,有的地区经常下雨。所以,这个地区下雨不好,但是换了一个地区,下雨反而是有利的。例如,农谚还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的说法。

(2)、白云井云起,晴雨看得准。(邓川县。白云井在邓川上巷村,凡晴久有白云由井内上升,必主大雨;雨久不晴,有云井内升,必主天晴,屡验)

(3)、但在今福建、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有的民谚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立冬这天下雨,则冬季大多晴朗;立冬这天晴朗,则冬季大多降水:“立冬晴,一冬淋;立冬落,一冬渴”、“立冬晴,一冬淋;立冬淋,一冬晴”甚至来年春季的降水量,也要取决于立冬这天是否下雨,这就是民谚所说的“立冬无雨防春旱”。

(4)、“立夏东南风,大旱六月中”、“立夏刮北风,伏里雨水少”、“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在农村这些谚语也表达立夏时的每一个变化都意味着不一样的农事信息,这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你都听过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

(5)、解释:钩钩云是一种钩状卷云,多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6)、1六月二十四的水,七月半的鬼。(昆明县。言雨水多时也)

(7)、2谷怕秋来雨,人怕老来穷。(昆明等县。怕秋久雨也)

(8)、10天不下雨,扯干闪;人无本事,干夸口。又:干闪终究干。(巧家县)

(9)、10正月雷打雪;二月雨不绝;三月涨洪水;四月河开裂。(平彝等县)

(10)、9)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

(11)、2新年初一雀司晨,本年五谷必丰登。(元江县)

(12)、1冬在头,穿不愁,吃不愁,卖掉白米去买牛;冬在中,吃了两头空;冬在尾,卖掉白米去买水。(缅宁县、盐丰等县。语意同上)

(13)、2先响雷,后下雨,不及一朝大露水。(镇雄县、巧家、盐津、大关各县同)

(14)、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15)、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是一个气候由炎热转凉的过渡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9日之间。

(16)、2树梢叶子先发,雨水早;树根叶子先发,雨水迟。(易门县)

(17)、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

(18)、1一九二冻死猪狗;三九四九沿河插柳;五九六怀中插手;七九皮褂脱给狗去穿;八九猫狗睡阴地;九九庄稼老二田中立。(昆明、迤东诸县同)

(19)、小暑过后紧跟着就是入伏,正常情况三伏天更是高温多雨,人们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可是今年入夏以来,也就五一那几天高温达到了三十多度,然后一直到现在,过了夏至,又过了小暑和初伏,我们山东烟台地区的气温,简直就跟初夏一样凉爽。

(20)、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雨洒灯。(昆明县、盐丰县)

4、关于天气或农业谚语4句

(1)、2猛雨不过三阵(读“帐”),小雨下得数日长。(蒙化等县)

(2)、陈一得(1886~1958),云南盐津人,原名陈秉仁,字彝德,后取“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更作一得。历任云南气象台台长,省博物馆馆长,省科普协会副主席,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毕生专注于天文、气象学研究,著有《云南气象》、《云南的云》、《云南恒星图》、《云南地震史之考察》、《天文》、《昭通等八县图说》等,曾根据多年研究发明用于天文观察的“步天规”,是云南近代天文、气象、地震等学科的先驱。

(3)、月光惨惨,雨在早晚;月光皓皓,好走远道。(巧家县)

(4)、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

(5)、2天干三年吃白米,水涝三年吃粗糠。(昆明湖滨各乡谚语。盖天干得收,水涝无收也)

(6)、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在雨季过后,副高边缘影响下,雷雨多在山区附近局部地方才会有,周围只闻雷声)

(7)、1重阳有雨一冬阴;重阳无雨一冬晴。(昆明、巧家、易门、盐丰等县)

(8)、1九月打雷盐价贵;十月打雷坟堆多;冬月打雷灾难多。(昆明、元江、盐丰等县同)

(9)、 李璐:《二十四节气谚语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10)、东虹日头西虹雨;北虹有雨四十日。(巧家县)

(11)、每月两节日期定,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下半年是八廿三。

(12)、1冬在头,吃不愁;冬在中,雨头空;冬在尾,饿见鬼。(鹤庆、弥渡、禄丰等县同。言冬至节在冬月初旬为好)

(13)、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14)、三月西风四月雨,五月西风干河底。(昆明县)

(15)、立冬虽然是一个预示着冬季即将来临,经过秋收后,农作已基本暂告一段落,但有些农事,仍与立冬节气有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积累中,人们逐渐观察到某些农事、农作物的栽培等,与立冬节气密切相关,因而编出朗朗上口、简便易懂的民谚,加以表达。

(16)、14)正月二月小猫小狗全冻煞。(寒潮来临)

(17)、陈一得先生终身为云南天文、气象、地震等学科刻苦钻研,不懈努力,皆有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界的鲁殿灵光”!

(18)、2热头(即太阳)雨,下不起,栽黄秧,吃白米。(凤仪县——杨佐丞)。

(19)、2十年难逢金满斗。(昭通县。言十月十六日晚上凝霜,来年可丰收)

(20)、四月海风起,五月干到底,苍山北风来,雨雪即时来。(凤仪县。每年四月,洱海风由北而来,冷透骨,五月必主干旱,如从苍山西北来风,黑云大作必主雨;黄云大作必下雪)

5、天气农作物谚语

(1)、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2)、今年八月七号立秋,阳历跟往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农历晚了一些,因为今年闰四月的缘故。

(3)、2干冬实冷,下雪过年。(昭通县——王平志)

(4)、黑云起东,要下暴风。(石屏县。言起在东边的黑云,多主暴风雨)

(5)、2鸡抓泥晒翅,主有雨。(巧家县。说鸡眠地上抓泥,连抓连将翅膀张开,辗转晾晒)

(6)、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7)、雾上山,放牛娃娃衣衫晒不干;雾下河,老妈妈腰干晒驼。(易门县)

(8)、13)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9)、头八(正月初八)晴,好年成;二八(二月初八)晴,好收成。

(10)、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11)、2白鹤下山四山阴。(巧家县。按:白鹤,指鹭鸶也)

(12)、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13)、10天上出白霞,地下乱如麻。(缅宁、元江等县。注:以“白霞”为慧星)

(14)、2春雷打得早,今年收成必定好。(祥云、盐丰、昆明等县)

(15)、在雨季中后期,西南方对流云云块不断移来,一阵阵雨过后,停一会儿,又一阵阵出现,每阵降雨强度属中或大雨,所以人们外出常遇到要走也澹,不走也澹。)

(16)、民间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的说法,意思是说立秋一到,梧桐树就开始落叶了。咱们现在来看梧桐只不过是树木的一种,但是在古时候人们认为梧桐是有“灵性”的树,它的叶片是对秋凉是为敏感的。在《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它每枝上有十二片叶,象征十二个月,如果闰月,就会多长出一片叶,十三片叶。

(17)、10正月初一至代表一年十二月,风雨或干亢,请君谨记之。(巧家县。相传无解)

(18)、2春前十日燕子来。(巧家县。春,谓立春也)

(19)、1十月升雷麦堆堆;冬月升雷坟堆堆。(元江县)

(20)、“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人随节气变,吃上饭。”“春打五九尾,累得耕牛张开嘴。”这些农谚,不仅道出了立春时节的特点,还对春季农业生产特别适用,听到这些谚语,就知道该如何进行农事。

(1)、1重阳无雨望十三无雨一冬干。(昆明、昭通、宣威、石屏、禄丰、蒙化等县同)

(2)、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日,今年的立夏是5月6号,也就是今天,立夏过后就意味着进入了夏季。在农村关于立夏的农谚还真是不少,“立夏不下(雨),高挂犁耙”;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日晴,必有旱情”这些农谚俗语都是千百年来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10二月江水青,连山麦子新;二月江水红,穷人没奈何。(丽江县)

(4)、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

(5)、在农村老人的眼里,立夏这个时节下雨好,立夏时节下雨,预示着一年会风调雨顺,作物收成。倘若是这个时节不下雨,那么这一年就会少雨干旱,什么作物也种不上,家中的犁耙也就派不上用场,只能高高的挂起来。还别说,这种说法在过去生产力低下,农民靠天吃饭的年代,到了播种季节老天不下雨,那可真是干瞪眼的。就像现今的年代,虽然科技发达,但若是天旱严重,井里的水量都会减少很多,我们农民在给作物浇水时都会发现,大旱之时,井里的抽水量明显减少,平时2个小时就能浇完的地块在旱情严重的时候水量减少,就需要双倍的时间。

(6)、月亮带兜兜(即带晕),大风呼隆隆;(巧家县。月晕有风,必扬大风,缺在何方,同起何方)

(7)、若要晴,望山青;若要下,望山白。(迤东各县)

(8)、至迟自周代开始,人们就逐渐形成了立冬日迎冬、祭祖、贺冬、补冬等礼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对立冬时自然界气象、气候的观测,逐渐形成了很多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短句或韵语,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多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谚语。今天,文史君就来说说古代中国的立冬谚语,及其体现的古代中国先民们的智慧。

(9)、2雨怕亮亮下。(鹤庆等县。言雨势将延长也)

(10)、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

(11)、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是说夏收和秋收,都会因为提前立秋而导致粮食减产。麦收早已经结束,就我们胶东地区来说,今年的小麦产量跟往年相比,应该还算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为今年春天降雨量比较多,不像往年那么干旱,而庄稼只要在不缺水的情况下施足了肥料,一般就不会减产。

(12)、2要知天气好不好,只看太阳早不早。(石屏县)

(13)、至迟自周代起,古代中国就基本确立了农业在国家经济生产部门中的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大多着力推行“籍田礼”、“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等各项礼仪或政策,扶持农业的发展。历法的制定颁行,节气的设置等,无一不含有指导农事的重要用意。

(14)、在春夏季节的傍晚,天空的西边,有象石山耸立的乌云迎接日,日落进云里就看不见了,群众叫“乌云接落日”。这种乌云,是指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情况大部是由高低空低气压系统造成的。它的移动规律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会影响本地。因此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明日”。

(15)、今天大暑了,按照正常情况,大暑是三伏天热的时候,也是一年当中闷热的季节。其实准确来说,从小暑开始天气就应该高温,因为向来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也就是说小暑以后,就进入了夏季的暑期,这个季节气温升高,各种农作物到了生长旺期。

(16)、为了度过一个更有意义的假期,也为了进一步宣传张雪门教育思想,辐射和引领更多园所践行行为课程的理念,朱继文工作室将二月份作为学习月,为大家持续带来张雪门研究会第二届征文的优质获奖文章,与您共享全国教师的教研成果,抓住时光,携手进步。

(17)、1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昭通县、巧家县。昭通高原一带,二三月间霜雪尚多,雪至清明止,霜至谷雨止)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天气农活的谚语精辟1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