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生平精辟113条

马雅可夫斯基的介绍

1、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

(1)、高尔基是二十世纪新一代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1906年,高尔基写下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母亲》也成为了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之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的剧本《小市民》《避暑客》《野蛮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2)、⑨  后结集为《第一声春雷——“报头诗”第一集》《我们插遍红旗——“报头诗”第二集》(李季、闻捷合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3)、在因杜撰梅毒传言的风波而闹翻后,马雅可夫斯基和高尔基的关系就一直糟得不能再糟。高尔基是个勤恳的通信人,而马雅可夫斯基则是少数几个高尔基连一封信都没给他写过的作家之一。尽管高尔基密切关注着苏联的各种文学事件,但他从未对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发表过只言片语(考虑到马雅可夫斯基的地位,这简直可以算是一种壮举)。

(4)、和两姐妹都认识的亚·阿扎尔赫格拉诺夫斯卡娅表示埃尔莎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吹大了”:在马雅可夫斯基爱上莉莉后不久,她曾问过前者当初是否也这么爱埃尔莎,他回答说“没有吧”。而比其他人更了解埃尔莎的罗曼·雅各布松则说,马雅可夫斯基与她之间有着“兄弟般的温存”。

(5)、马雅可夫斯基之所以“必须活下去”,吉狄马加给出的理由是:“那些对明天充满着不安和迷惘的悲观者/那些在生活中仍渴望找到希望的人/他们都试图在你脸上,找到他们的答案。”

(6)、和其他人一样,诺拉也被马雅可夫斯基情绪的剧烈波动惊到了:“我不记得马雅可夫斯基有过平稳、安静的样子:他要么火花四射,吵闹,快活,惊人地有魅力,总是来回叨念某几行诗,用他自己谱的独特的音乐动机唱出这些诗,要么就阴沉沉,一连几小时保持沉默。”

(7)、对这首诗,列宁给予了有保留的积极评价:“我不是他的诗才的崇拜者,但是从政治和行政的观点来看,我很久没有感到这样愉快了。”诗人终于感到“我在共产主义上做出了成绩”。

(8)、50年后,被冻住的普利绥坡金被发现。经过社会表决,他和臭虫一同被解冻,来到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但普利绥坡金在新社会格格不入,他因为这个社会没有玫瑰花、没有幻想而郁闷。

(9)、在爱上莉莉前,马雅可夫斯基与埃尔莎交往了一年。虽然在回忆录中,埃尔莎把他们的关系呈现得深刻、亲近,但这却是另一种关系——与马雅可夫斯基和姐姐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

(10)、第十章 美国(1925)第十一章 新规则(1926-1927)第十二章 塔季亚娜(1928-1929)第十三章 大转折的一年(1929)第十五章 第一个布尔什维克之春(1930)第十六章 生命是赌注第十七章 马雅可夫斯基的第二次死亡参考文献常用资料和基本文献致谢索引译后记

(11)、但是,其实诗人的情绪一直低落,早在1925年,在叶赛宁自杀遗诗“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稀罕”中,马雅可夫斯基以《致谢尔盖·叶赛宁》回应:“死并不难/而活下去/则更艰难。”

(12)、在这里,文化阅历包括了学历,也就是说学历再高即使腾达至致,也没有文化阅历高的知识渊博。

(13)、与对这一复杂的“爱情史”持某种犹疑、保留态度不同,郑体武撰写的《爱是万物之心》的“中译本序”的观点就明朗许多,说这是“伟大的诗人和他的女神之间全部完整的书信集”,他们的爱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段奇缘,一段佳话”{44}。确实,如这篇译序所说,过去的苏联和中国对他们的这一关系讳莫如深,认为有损这位政治诗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的形象,认为三人同居一宅是“道德的堕落”,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马雅可夫斯基那里,“莉丽·布里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诗人的创作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这与莉丽·布里克的妹妹埃尔莎·特里沃雷的看法却颇一致:

(14)、他把这首长诗寄给列宁,并“致以未来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敬礼”。哪知列宁并不感冒:“胡说八道,写得愚蠢,极端的愚蠢,装腔作势。”那时他是一个知名的文艺工作者,列宁是国家领袖。两人并没有很密切的联系。列宁一直对未来主义不待见。

(15)、他很早就得到了这未来,而且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16)、不过,针对这位诗人被忽视现象的批评声音也一直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苏文学翻译家张捷就对有些人随便抛弃马雅可夫斯基表示忧虑、不满。1993年,北京显得冷清的马雅可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也透露了这种情绪。近十多年来,期待与“天使长”{33}般的巨人“再遇”{34},让他回归“世纪诗人”的位置的愿望愈发强烈。在一些诗人和批评家那里,马雅可夫斯基既是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也是抵抗社会腐败和诗歌弊端的可寻求的历史支援。2016年,吉狄马加的长诗《致马雅可夫斯基》(载《人民文学》2016年第3期)在诗歌界引起热烈反响{35},足以证明这一点。长诗征引了亚·勃洛克的话——“艺术作品始终像它应该的那样,在后世得到复活,穿过拒绝接受它的若干时代的死亡地带”——描述马雅可夫斯基在20世纪后半叶的遭遇:那些“曾经狂热爱过你的人,他们的子孙/却在灯红酒绿中渐渐地把你放在积满灰尘的脑后”。长诗“论述”了马雅可夫斯基人和诗的历史功绩、现实意义,并宣告与“善变的政客,伪善的君子,油滑的舌头”扬言“你的诗歌已进入坟墓”正相反:

(17)、第五章共产未来主义(1918-1920)............157

(18)、再别康桥 | 将进酒 | 地球,我的母亲 

(19)、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生涯一直需要爱情激发。他认为爱情是一切的心脏。

(20)、十月革命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诗句结构特殊,往往一句分成若干行,有时甚至一个词也分成若干行,排列成楼梯式。它洗练严谨,突出了诗歌的顿歇作用,强调了有分量的词语;节奏分明,刚健有力,特别适宜于朗诵。人们称这种诗为楼梯诗。它的创造者就是十月革命的伟大歌手马雅可夫斯基。

2、马雅可夫斯基生平

(1)、1923年6月9日,有岛武郎与情人波多野秋子一起在轻井泽的别墅自缢身死,两人留有遗书。波多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被其丈夫发现,两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后相约自杀,遗书中有这样让人倍感震撼的话:“在爱的面前迎接死神的哪一瞬间,竟然是如此苍白无力。”

(2)、第十二章塔季亚娜(1928-1929)............441

(3)、{40}  《我自己》一文的注释(《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1卷,第521页)。

(4)、{35}  《当代文坛》2016年第4期刊登了讨论这一长诗的专辑,发表王干、谭五昌、张家谚、朵渔、敬文东、杨四平、谷羽等诗人、评论家的七篇文章。另外,耿占春的《吉狄马加:返回吉勒布特的道路》(载《收获》2016年第4期)和叶延滨的《预言开辟的天空与梦想实现的大地》(载《光明日报》2016年3月28日)也都讨论了这一作品。

(5)、事实上,广告文本是诗人在一战和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从事的海报创作合乎逻辑的延续:这是为大家迫切关心的时事写的诗。此外,与创作海报一样,创作广告对家庭收入有着重大意义。

(6)、Dr.White: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880号

(7)、那次斯大林等人出席了纪念活动,诗人收到了20分钟热烈的掌声。那会的马雅可夫斯基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尽管未能像死后那样成为时代的模板。

(8)、洪子诚|与《臭虫》有关——马雅可夫斯基,以及田汉、孟京辉

(9)、1922年3月5日,马雅可夫斯基写诗讽刺革命队伍中的不正之风,比如这首《开会迷》:

(10)、但自杀时,马雅可夫斯基的遗言是:“我不劝别人这样做/但我没有别的出路。”虽然没有结婚,但他在遗言中把莉莉娅、波隆斯卡雅列为家属。他还在桌上留下了《已经过了一点》的诗句:“爱之船已撞上生命的礁石沉没。”

(11)、1930年,他举办的作品20周年展览上并没有如期迎来高官莅临和表彰。结果适得其反,因为在文学立意领域创作理念不同,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一些人在看到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后,视他为异己,而这些打击都是积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重要因素。

(12)、{39}  《吉狄马加与叶夫图申科对谈录》,载《作家》2016年6期。

(13)、卢那察尔斯基预言,“金属的”马雅可夫斯基将是不朽的,而“同貌人则不能不腐朽衰亡”,因为“金属的”的写作“标志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七十多年后来看,卢那察尔斯基说的一半没错,另一半则落空。确实,世界并不缺少温柔的爱情诗人,而试图表现人类历史“伟大时代”的天才诗人并不多。至于说到“不朽”,这可能让他失望。“金属的”马雅可夫斯基固然不朽(只是已经重新冶炼,质地已不大相同),而“同貌人”也并未腐朽衰亡:且在“召回”的行动里,后者仍在不断“咬掉了他身上的肉”,并有取代前者的趋向。

(14)、(图:三岛由纪夫,他企图恢复日本武士道,并发动政变)0.殉情而自杀者:日本作家有岛武郎 (ありしまたけお):

(15)、他随家人移居旧都莫斯科,生活拮据。很快,年轻的马雅可夫斯基遭遇了激涌的社会思潮。在少年的眼中,社会是如此黑暗,革命是如此美丽。带着改造旧世界的热望,他参加了革命。他三次被捕,后一次被关了103天。他在监狱里潜心读诗写诗,后来法庭念他年少无知,把他发回让家人管教。

(16)、1930年4月14日开枪自杀,享年37岁。他的死因,众说纷纭,其中,重要原因,当是情人波隆斯卡娅不愿离婚,跟他结合了。他留有简短的遗书《致大家》,后半段的是诗句:正如常言说——/“意外的事已经结束了”/爱情的小舟/在繁琐生活上撞得粉碎。我与生活已经结了帐,没有必要再重提/彼此间的痛苦/不幸/和委屈。/祝生者幸福。0.因贫穷或者疾病而自杀者:美国作家海明威:

(17)、      ⑩  马三立在相声中常将自己与马雅可夫斯基联系在一起。在《十点钟开始》中,有“马三立,就是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几年之后再见着我啊,就不这样啦”!“我写,我写小说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马三立”等说法。

(18)、 楚科夫斯基 称马雅可夫斯基是“天职就是自杀的人”,他的死在朋友圈子里并未引起太多的惊讶:“自杀的念头是马雅可夫斯基的一种慢性病”,“他已经朝自己开过两次枪了,每次都往左轮手枪弹夹里留一颗子弹。终还是会有一颗子弹击中的”。

(19)、陈天华: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于蹈海自杀。他有《猛回头》《警世钟》等作。他不仅是作家,更是革命宣传家,一直为后来的辛亥革命鼓吹。陈天华死因,除了殉国说外,还有 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说,抗争《朝日新闻》攻击中国人两说。

(20)、他主要写小说和剧本,但他也喜爱诗歌,在家里写了很多诗,一直没好意思拿出来发表。

3、马雅可夫斯基是什么流派

(1)、1914年,马雅可夫斯基在爱上姑娘玛丽雅后,却得知姑娘已经嫁给了一位富人,无奈之下他只能把悲伤写成诗歌,诗的原标题为《第十三个使徒》,但是显示了鲜明的“异教”色彩而遭到了书刊检察官删去原书名和其中的六页诗,对此马雅可夫斯基愤怒地反击:

(2)、卢照邻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是唐初文坛上的大腕。只是这四位诗坛大神,政治和人生都比较失败。其中,卢照邻身罹重病,一只手还残废了,后来投颍水自杀。另一说法,卢照邻因追随其师药王孙思邈而自杀。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3)、阴郁的雨飞着斜的目光。电线流着铁的思想,—— 象铁窗一样清清楚楚。而铁窗后是鸭绒褥。脚轻轻巧巧踩在褥子上,——星星们正在起床。可是路灯——这批戴煤气王冠的帝王一齐灭亡,于是马路花园中的一束花——一群互相敌视的卖淫女郎刺得眼睛更疼。戏谑的钻心的笑从黄色的毒玫瑰丛弯弯曲曲长出,令人汗毛直竖。越过喧声越过恐怖远景安慰眼睛:那受难而心安、麻木不仁的十字架的奴仆同花街柳巷中淫窟的棺木都被东方投入同一个火光熊熊的花瓶。

(4)、洪子诚|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5)、其间,他写成长诗《一亿五千万》,内容是一亿五千万苏俄人民的代表伊万,挑战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见武力不行,就派出民主主义、人道主义队伍和伊万角斗,但终都被打败了。

(6)、还有马雅可夫斯基“后的爱”、他在遗书中提到的韦罗妮卡·波隆斯卡娅(诺拉)。

(7)、月下独酌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爱莲说| 静夜思

(8)、2000年3月23日,身患癌症的诗人,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在医院跳楼自杀。他是中国现代汉诗史上为卓越的诗人之他的《慈航》极具力量。答主喜欢他的名句是“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9)、④  万湜思的翻译根据世界语译本。译者在《呐喊》“后记”中说,在中国,马雅可夫斯基“的姓名,我们已如此熟悉,而他底诗作我们却如此生疏。实在是很不爽气的事”。

(10)、ISBN:978-7-5598-2294-9

(11)、实际上,从马雅可夫斯基成熟期的诗作来看,这位诗人已经是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的革新派诗人了。1924年创作的长诗《列宁》中,马雅可夫斯基塑造了一位在群众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既平凡又伟大,对人民无限忠诚,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而是与人民水乳交融。他还歌颂了d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表达了人民对共产d、对列宁的敬爱。长诗《列宁》把概括性的综合与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把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2)、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身患眼疾、偏头痛、神经痛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加剧了他的精神疾病,他曾多次尝试自杀。1893年1月2日,他用剪刀剪开了自己的喉咙,随后作为精神病人被送到巴黎帕西医院就治,7月6日,因精神病发作辞世。虽然他终并未死于自杀,但也与精神病和自杀有着不解之缘,就一并列于此处吧。

(13)、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斯省的马雅可夫斯基年轻时就十分喜爱写作,190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d,这也是他成为未来主义诗人的开始。

(14)、《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编辑,本场活动主持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文学纪念碑”丛书主持。

(15)、当时的马雅可夫斯基感觉爱情“已经让人偷走了”,他控诉这个社会,要“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他批判,“死掉的语言的僵尸/在嘴里腐烂着”,要“撕碎他们的诗/不听他们胡说八道——”

(16)、第十三章大转折的一年(1929)............497

(17)、{29}  苏联对马雅可夫斯基重评的情况,参见张捷《“我希望为我的国家所理解……”——从马雅可夫斯基百岁诞辰纪念活动谈起》,载《世界文学》1994年第4期。

(18)、⑥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670页的手稿复印件。此诗收入《沫若文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中的《洪波曲·苏联日记》时,文字和分行均有改动。

(19)、叶赛宁《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一诗,可以用来悼念他,也可能是他的情人们随之而去的重要的原因。俄国女作家尤利娅·安德烈耶夫娜著有《叶赛宁与邓肯:激情的悲剧》一书,内含两人往来书信,该书对两人恋情有比较详细的梳理。

(20)、{24}  参见《列宁论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第17—36页。

4、马雅可夫斯基重要作品

(1)、诗人自杀5年后,声望到达了顶点——莉莉娅写了一封信给斯大林,呼吁纪念马雅可夫斯基。这正好符合斯大林重整文化圈、打击不服从势力的需要。此前的诗人样板是帕斯捷尔纳克,他由斯大林的政敌布哈林树立,也不温顺,而一个死去的诗人更容易被塑造。

(2)、在这里,诗人想讽刺现实的小市民,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危害性。但是多年后,这部小说居然有了反乌托邦的色彩。这不单是对小市民的讽刺,也是对一尘不染的社会的讽刺。

(3)、他写道:“今天/应该用/铁护手/打碎世界的后脑勺!”

(4)、插图目录快乐的日子(1915)第一章 沃洛佳(1893-1915)第二章 莉莉(1891-1915)第三章 穿裤子的云(1915-1916)第四章 第一次和第三次革命(1917-1918)第五章 共产未来主义(1918-1920)第六章 新经济政策,螺丝在拧紧(1921)第七章 渴望西方(1922)第八章 关于这(1923)第九章 摆脱了爱情和宣传画(1923-1924)

(5)、本书写法独特,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着重展现了这位未来主义者的追求,对了解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的俄罗斯文学与社会生活很有助益。

(6)、另一位革命托洛茨基,在1922的《文学与革命》中,则认为未来主义者有“乌托邦宗派主义的色彩”。

(7)、      其实,阻挡不了的中文译介热潮,还是要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个时期,他被当作革命诗人的旗帜、典范对待,可以说,没有任何外国诗人在那个时期享有这样的殊荣。从1950年到1966年,出版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集中译本不下三十五六种。除选集外,还有《一亿五千万》《好!》《列宁》等长诗单行本和《给青年》《给孩子的诗》等专题诗集。其中,出版频率高的是《好!》和《列宁》两个单行本⑦。除专集外,各种诗选和报刊选入、刊载的马雅可夫斯基作品难以统计。1957年到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马雅可夫斯基选集》五卷本,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成果。它属于重点组织的文化“工程”,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有多达二三十位译者参加,包括萧戈宝权、余振、张铁弦、丘琴、朱维之、庄寿慈、王智量、乌兰汗、任溶溶、卢永、岳凤麟等人和北京大学俄语系学生。两千五百余页的五卷本选集,在80年代初做了调整、修订后,出版新版四卷本选集。作品翻译之外,评论文章数量也相当可观。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以及“文革”后的70年代末,报刊发表的评论、研究文章有二三百篇之多。除文章,不少诗人写了“献诗”。撰文作诗者涵盖当年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如郭沫若、戈宝权、萧艾青、巴人、曹靖华、刘白羽、徐迟、田间、张铁弦、赵瑞蕻、鲁藜、夏衍、林林、蔡其矫、何其芳、袁水拍、力扬、余振、刘绶松、方纪、臧克家、靳以、安旗、李季、严辰、李瑛、程光锐、赵朴初、邹荻帆、汪飞白、戈壁舟、李学鳌、韩笑……马雅可夫斯基被中国当代许多诗人看作是“导师”一般的人物,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旗帜。

(8)、马雅可夫斯基暂时脱离了革命,在诗歌中宣泄青春,因为“革命者们着眼于一线斗争,而在艺术领域是妥协的”。言下之意,他在艺术领域比布尔什维克们更彻底。1911年,他入读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

(9)、第九章摆脱了爱情和宣传画(1923-1924)............303

(10)、Mr.Blue: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326号

(11)、……马雅可夫斯基在文学界的敌人是数不清的,无论在他生平哪一个时期。曾经有一些文学派别和一些文学运动出来反对过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主义,反对他的左翼作家组合(指“列夫”,即“左翼艺术阵线”,一九二三年成立,马雅可夫斯基担任这个组织创办的杂志主编——引者注),曾经有些人认为要写诗就得永远写普希金、托尔斯泰一类的诗,也有些人除了无产者作家以外什么全不接受,另一批人责备马雅可夫斯基写骚动的诗,政治诗与社会诗,他们甚至胆敢说马雅可夫斯基自己就不相信他所写的(每)一个字。也有人责备他的抒情诗,爱情诗,据说那是不能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有人指摘他对于d不折不扣的忠实,也有人责备他为什么始终没有要求恢复d籍。有一群人说他完蛋了,挤干了,身上已经没有余剩半丝才气了……

(12)、行路难| 七步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3)、卢那察尔斯基初对“同貌人”抱着同情、理解的态度。可能意识到这一态度与“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份相悖,后来就严厉起来,认为“同貌人”是他的“加害者”:

(14)、叶圣陶的《怎样写作》,我们在小学时候语文课本中就有的,说明了在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要扣准文题,概括或完整叙事,生动描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15)、有人说好的文章如同生长的花生棵,看起来和其它作物一样,其实精华深藏,实质地下。

(16)、二十年代后期,马雅可夫斯基在诗坛上的地位也急剧下滑,到了1930年,他的被认可度几乎跌到了低谷。

(17)、{47}  卢那察尔斯基:《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蒋路译,《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89—411页。文中所引《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均出于此。《论文学》中有这样的注释:“本篇是1931年4月14日作者在共产主义学院马雅可夫斯基纪念会上发言的速记记录,初次发表于同年第6期《文学和艺术》杂志。”

(18)、此外,还有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等。

(19)、1931年,也就是诗人死后的第二年,卢那察尔斯基做了《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的演讲{47},试图从整体性格上分析马雅可夫斯基的复杂性。担任过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才能评价甚高。他在演讲中说,金属的马雅可夫斯基之外还存在一个他的影子,他的“同貌人”,他的“反照出整个世界的金属铠甲里面跳动着的那颗心不仅热烈,不仅温柔,而且也脆弱容易受伤”。如果他的铸铁里没有揉进热忱、温柔的人道精神,他的纪念碑似的作品也许就不会使人感到温暖,但马雅可夫斯基其实“很害怕这个同貌人,害怕这个柔和的、极其亲切的、富于同情心以至近乎病态的马雅可夫斯基”:有强壮的肌肉,心像大锤跳的他极力设法要摒弃它,“但是他不一定能做到”{48}。

(20)、奥西普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从不会嫉妒,而他和莉莉之间的身体关系在她结识马雅可夫斯基前就已告终。“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莉莉承认道,并且补充说,“我们彼此之间爱得太热烈、太深沉了,以至于都不在乎这一点。”这种解释极端理性;可以推断,肉体关系的中止背后应藏着一些别的更为深刻的动机。或许他们在性方面并不适合彼此。但莉莉爱奥西普之热烈,就如同马雅可夫斯基爱莉莉之热烈,她不能想象自己的生命中没有奥西普——也许这也正是因为后者在情感方面表现出的克制、谨慎。

5、马雅可夫斯基作品

(1)、与马雅可夫斯基交往,并同时和莉莉交朋友的娜塔莎·布留哈年科;

(2)、“马雅可夫斯基将自己所有的才华与精力都奉献给了俄国革命;没有一个作家能像马雅可夫斯基一样,与革命如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革命思想让人全身心投入其中,整整一代人在其教诲下长大,他们都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志同道合者。莉莉与奥西普·布里克夫妇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在二十年代,布里克夫妇和马雅可夫斯基的组合可谓政治与美学先锋派之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

(3)、马雅可夫斯基不怎么喜欢 高尔基 ,他曾请卢那察尔斯基转告高尔基,“之所以不揍他,是因为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当然,高尔基也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两人的决裂源于一次关于梅毒的谣言。

(4)、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本书也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身边的其他人物,他们的命运都和那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年代密不可分。

(5)、{14}  在《我自己》的1927年部分,马雅可夫斯基写道:“我继续当游吟诗人。收集了大约两万个意见条,现在真想写一本《总的答复》(答复那些小纸条)。我知道读者群众想的是什么。”(马雅可夫斯基:《我自己》,庄寿慈译,《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6页。)

(6)、{11}  指马雅可夫斯基1928年创作的剧本《臭虫》。《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中的人物陈培元有这样的台词:“马雅可夫斯基的剧本〈臭虫〉说到五十年后臭虫成为稀有动物。如今在中国,臭虫之外,麻雀、耗子、苍蝇都成了稀有动物了。”(载《剧本》1958年第8期。)

(7)、诗人在苦苦寻找自己的爱情,可是他却没有得到一个稳固的生活和爱人,这样循环衍生出来的孤独感和悲伤或许也是他一生软弱的地方。

(8)、列宁逝世六周年后,马雅可夫斯基应邀在莫斯科大剧院朗诵自己创作的长诗《列宁》:

(9)、马雅可夫斯基凡事追求,他能大化地给予,但也要求同样的回报。“忠诚于他、爱他的人数不胜数,”莉莉写道,“但他的灵魂中住着一个贪得无厌的贼,这个贼想要那些不读他的人来读他,那个不来的人前来,那个他觉得不爱他的女人爱他。所以对他来说,忠于他、爱着他的人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爱情,艺术,革命——这一切对马雅可夫斯基而言都是一场赌博,生命就是赌注,而他赌起来就像一个上了瘾的赌徒那样激烈又无情。他也知道,如果自己输了,那剩下的就只有绝望。

(10)、2007年,ISBN:9789146212126

(11)、因为接受的是经由苏联“固定”了的、作为“样板”的马雅可夫斯基,中国当代读者难以对他有另外的想象:接收不到任何相异的信息,理解也就没有拓展的空间。读者不了解20世纪20年代那些革命(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卢那察尔斯基等)对马雅可夫斯基不同、甚至对立的评价,对苏联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激烈争议毫不知情;不清楚他与“拉普”之间紧张关系的根由;不清楚“列夫”(1923—1925)和“新列夫”(1927—1928)时期,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和俄国形式主义者、各种艺术先锋派的关联。在50年代,中国批评家喜欢引用列宁对《开会迷》的称赞,却不清楚这位革命领袖其实对马雅可夫斯基并无好感。列宁说自己理解和欣赏普希金,“涅克拉索夫也承认”,“但是,马雅可夫斯基,对不起,我不理解他”{24}。1958年,苏联的《文学遗产》杂志第65卷刊发了《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新材料》第1辑,披露了马雅可夫斯基给莉丽·布里克的一百二十五封信。材料当时没能介绍到中国,苏共中央认为这批材料有损诗人形象,并对此提出批评,这导致材料第2辑发表的流产。

(12)、确实,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创世”的浪漫性质,它要实现重建世界整体性的抱负,要在革命中创造整体性的“新人”(这些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这个想象是可能的还是虚妄的姑且不论,但作为这一革命的伟大诗歌代言人、表达者,马雅可夫斯基不能毫无芥蒂地承担。他必然要陷入无法解脱的与环境和自我冲突的双重困境。他与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一致”有一种“不真实”的性质。他毕竟是一个以赛亚·伯林意义上的“感伤的人”{52},也是愤怒的、反叛的、内心分裂的、富于想象力的、充满焦躁情绪的、崇尚“自我”的“现代人”。就这一点,“拉普”们说他是革命的“同路人”并不错。

(13)、马雅可夫斯基接受了批评:“未来主义和苏联政府不能携手并进,现在我要与未来主义作斗争。”

(14)、{38}  爱德华·J.布朗:《马雅可夫斯基与左翼文学阵线》,余凤高译,载《海南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5)、而此前的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人马里内蒂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英勇、无畏、叛逆,将是我们诗歌的本质因素。”

(16)、{16}  马雅可夫斯基:《新生的首都》,李佑华译,《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48—149页。

(17)、Mr.Blue: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326号

(18)、 罗曼·雅各布松 为了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能够出版而四处奔走斡旋,两个人保持了终生的亲密友谊。在马雅可夫斯基死后,雅各布松“极为震惊”,以至于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后来,雅各布松写了一篇长文,将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古米廖夫等人称为“挥霍了自己诗人们的一代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注定灭亡,这种意识既漫长,又清晰得让人无法忍受。”

(19)、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进入新阶段。他把十月革命叫做“我的革命”。十月革命初期,他加强了与工农群众的联系,力求反映新的现实,寻找和创造新形式。

(20)、早发白帝城 | 满江红 |示儿| 将进酒 

(1)、 列夫·托洛茨基 写信与他探讨未来主义诗歌,马雅可夫斯基很快就写了回信,称文学是一门艺术,“重要的就是创作语词”。

(2)、{46}  蓝英年在《马雅可夫斯基与凶狠天才莉莉娅》中说,他们三人同居的“理论根据便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那时列夫成员时兴这么做。后来同布里克夫妇决裂的原列夫成员、女画家拉文斯卡娅在《同马雅可夫斯基会面》一文中写道:‘嫉妒——“资产阶级偏见”。“妻子同丈夫的相好要好”,“好妻子为丈夫物色合适的心上人,而丈夫则向妻子推荐自己的伙伴”’。正常的家庭生活被视为小市民的狭隘性。这一切由莉莉娅身体力行,奥西普从理论上予以支持”(《冷月葬诗魂》,第115页)。马雅可夫斯基也不认为有什么道德问题。他在长诗《好!》第13章写道:“十二/平方尺的住宅。/四个/住在一个房间里——/莉丽亚、/奥西亚,/我/还有狗/舍尼克。”(马雅可夫斯基:《好!》,黎新译,《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48页。)

(3)、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派在中国开始变得不那么“反动”,逐渐从文艺思潮的负面清单里移除,加上当时“文学主体性”的强势提倡,批评家已无须讳言、遮掩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前面提到的1980年武汉研讨会上,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就是主要议题。后来进一步的观点是,苏联早期左翼文艺的探索也是很前卫的,或者说,无产阶级文艺与现代派的前卫艺术之间并非总是对立关系。例如,倡导“假定性戏剧”的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既是未来派诗人,也是左翼作家;而马雅可夫斯基的《澡堂》《臭虫》等剧,有些是在梅耶荷德剧院演出的,有些就是梅耶荷德导演的。因此,有论者提出,未必一定要纠缠与未来派的关系,问题应该放在俄国“白银时代”以及20世纪初文艺整体背景下考察。马雅可夫斯基的贡献是在“诗歌民主”的提出和实践上,刘文飞指出:

(4)、{37}  刘文飞:《一个现代经典》,载《人民日报》2011年9月23日。比较《旧约·创世纪》第1章和《好!》第19章的叙述方式,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它们都是“新世纪”创造主在完成之后的赞美;《旧约》的“神看着是好的”,与《好!》中的“是好的”“很好”不断重复并贯串整个叙述。

(5)、   ——《脊椎骨的笛子》(也译《脊柱横笛》)

(6)、第十章美国(1925)............343

(7)、{23}  帕斯捷尔纳克:《人与事》,乌兰汗、桴鸣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64页。

(8)、被“召回”的又可能是一位爱情诗人。在另一些批评家那里,马雅可夫斯基大量歌唱革命和新生活的政治诗和宣传口号诗是应该被否定的。他们推崇的是他早期的诗和不多的爱情诗(《脊柱横笛》《我爱》《关于这个》等)。1998年,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通信集的中译本《爱是万物之心》出版,书名取自马雅可夫斯基的原话;随后的2016年,又出版了俄国学者玛格丽特·斯莫罗金斯卡娅的《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伟大的书信爱情史》(以下简称《爱情史》)中译本。这些过去从马雅可夫斯基生平里删去的扑朔迷离的情节,以一种翔实资料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让“爱情的”马雅可夫斯基形象凸显。《爱情史》一书作者将他们的爱情史称作“伟大的”“病式的爱情史”;说“没有无缺陷的天才”(吉狄马加的长诗也借用了这句话);“很多名人都使用过兴奋剂。这些人中有的人酗酒,有的人吸毒,而对于马雅可夫斯基来说,他的兴奋剂是爱情”;“莉丽·布里克把马雅可夫斯基从自己的姐妹那里吸引过来,把他带到了自己已婚的家庭里。直到诗人死时,他们都是三人住在一起:莉丽·布里克,她的丈夫约瑟夫·布里克,马雅可夫斯基。他们的这种关系里包含了一切:从符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写给自己爱人的那些温柔的认可,到莉丽·布里克为挽留诗人的背叛”{43}。

(9)、{33}  1918年,初见马雅可夫斯基并听了他的朗诵,为他高大魁伟身材和他的创造力、气势吸引,茨维塔耶娃写了《致马雅可夫斯基》,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高过十字架和烟囱/经受烽火烟尘的洗礼/迈着天使长有力的步伐/真棒,世纪之交的弗拉基米尔!”(转引自谷羽《茨维塔耶娃心目中的马雅可夫斯基》,载《诗选刊》2016年第4期。)

(10)、我近看了孩子们的语文教材,原则上还是像老舍先生说的那样:”只有多读书才能会写,只有会修改,才能优秀。它就和农民锄地一样。无用的苗子不要心疼可惜”。他还说:”比如小猫在地上撒了尿,你若写”异常气愤”就不妥,不如说”有点儿生气”。这样才切合实际,读起来也适合口味。

(11)、马雅可夫斯基与他们之间产生的爱情、友情,都有些“匪夷所思”。

(12)、⑤  先后访问过纪念馆的中国诗人、作家除郭沫若外,还有戈宝权、艾青、李季、方纪、刘白羽、戈壁舟等。

(13)、《穿裤子的云》写完之后,诗人很快又遭遇了爱情,他先和一位犹太美少女艾丽莎谈恋爱,然后恋上了艾丽莎的姐姐莉莉娅——一位有夫之妇。莉莉娅并不漂亮,但她对诗人很有杀伤力:“我/没有大海/除了你的爱/……我/没有太阳/除了你的爱。”她成了马雅可夫斯基的缪斯。莉莉娅的丈夫奥西普也很欣赏马雅可夫斯基,三个人曾经一度住在一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马雅可夫斯基生平精辟1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