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人物形象精辟141条

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

1、评价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贡献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2)、(26)GerasimosX.Santas从另一个角度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见其《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哲学》,133页。在此还值得说明的是,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不过我们却有理由作这样的引申。

(3)、苏格拉底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他有名的话是“未经审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他的思想绝大部分集中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以谈话录的面目出现。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爱与死亡和哲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美德?

(4)、②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5)、点击 →福利|吕祥新著《希腊哲学的悲剧》←参加送书福利

(6)、(2)代表作:《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7)、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著作,他的死就是他的著作,让后人研读不尽。

(8)、影片中,苏格拉底和米尔曼在路上遇到打劫,原本以苏格拉底的“功夫”,完全可以把三位劫匪打个落花流水,可是却给了一样又一样,直到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给出去。

(9)、他现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的,据说柏拉图一辈子都在整理师傅的内容,后师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10)、那么,为什么用“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这句话形容苏格拉底呢,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比老子还神秘人物,没有作品!没错,他没有作品依然被现在人追捧。

(11)、苏格拉底不仅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过,相反,他说自己是个有功之臣,雅典人民应该把他供养起来,跟打了胜仗的将军或是奥运会冠军一样,享受到公共食堂免费吃饭的特权。从打官司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苏格拉底的辩护词是史上烂的。他成功地激怒了更多的陪审团成员,后,陪审团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2)、(19)参阅GregoryVlastos:《苏格拉底的诘问法》,载《牛津古代哲学研究》Vol.JuliaAnnas编,牛津:ClarendonPress,1983年,39页。

(13)、苏格拉底坚持自己所行之事是正义的、善的,不仅无罪,还理应得到善待。他说:“我试图逐个劝说你们,在关心你自己之前不要关心你的身外之物,要尽可能地善良与明智,不要在关心城邦自身之前关心城邦拥有的东西,对其它事物也要按同样的方式来关心。”

(14)、我们先来看个故事。你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妨想象自己就是苏格拉底,看看你要是他,会作什么选择。

(15)、然而,对普遍道德观念的寻求并没有使苏格拉底非批判地采用任何特定的命题来作为道德的普遍原则;相反,他毋宁是对一切既有的道德信念提出批判,从而证明这一切信念都不足以构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充分理由。他的问题并不是“什么东西是善的”(whatisgood),而是“什么是善”(whatisthegood)。这种提问方式本身表明,苏格拉底所寻求的不是具有某种属性(比如善或美)的个体事物或行为的定义,而是属性本身的定义。在此,在希腊语的形容词前加定冠词所表示的属性本身既已假定了属性的实体化,从而使得属性概念与个体(todeti:thissomething,即后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阶ousia)概念成为同一层次上的研究对象并注定要使日后理念论的发展遭到不可克服的麻烦。

(16)、(1)德国,“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17)、这幅油画描绘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亲人和弟子们,或掩面痛哭,或低头哀思,而苏格拉底端坐在床上,镇静自若,左手高举,右手欲接过毒药杯。

(18)、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分为三步:

(19)、苏格拉底趁机问游叙弗伦:“那我跟你请教一下,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亵渎神灵?”

(20)、苏格拉底意识到了,这些考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许多精英的忌恨。这成了苏格拉底沉重的负担,给他带来了思想压力。那些围观的人,开始传说苏格拉底果不其然是有智慧的人。这更加重了苏格拉底的压力。

2、苏格拉底的人物形象

(1)、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2)、典例1单项选择:古代西方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3)、比如,众所周知,他的灵魂概念极其模糊和宽泛。它显然不具有宗教性,似乎也没有预设什么形而上学和神学原则。同样,它也不涉及任何自然或物理学的信念,像传统的观点那样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气息”。实际上,他在论证灵魂不朽这个主张方面也并不特别明显,因为他在《申辩》中只是说,要是灵魂不朽该多好啊!为灵魂而生(和死),它只与个人品格和正直有关,而与关于未来奖赏的期待无关。严格来说,苏格拉底的关注是伦理性的,完全没有令其前辈着迷的宇宙论关怀。

(4)、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5)、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6)、影片根据小说《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改编,作者丹•米尔曼,是前蹦床冠军得主、斯坦福大学体操教练。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发行量超过数百万册,影响了无数读者。“1966年之前,我一直被幸运之神眷顾,在安稳的环境中长大,在世界弹簧床锦标赛中拿到冠军,周游欧洲各国。可是这段生命历程为我带来受之无愧的赞赏,却没有为我的内心带来永恒的宁静。一天,凌晨三点二十分,在一个通宵营业的加油站里,我与苏格拉底相遇。”

(7)、摘自:《希腊哲学的悲剧》第二章《拯救现象》

(8)、作者常常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阐述,以开放讨论的方式,而非单纯罗列观点,呈现出流动而非静止的哲学史全貌,引导读者对哲学主题、思想张力进行深入思考。

(9)、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10)、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亲密关系就是不懂得如何向爱侣“表达爱”,而导致把一个细微的问题扩大,越来越严重,后分开。

(11)、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辩护词。

(12)、柏拉图为国家统治者的教育开设了众多实用性的教学科目,在所有科目中,柏拉图为重视的是哲学(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的作用在于教人“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能够“靠思想本身理解善者的本质”,从而达到“可理知事物的顶峰”。因而,哲学(辩证法)的教育是国家统治者、特别是高统治者必备的教育。

(13)、苏格拉底面对不信神的指控,他说,雅典的公民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要服从神灵胜过服从你们。他认为,自己时常受到灵机的启示。而他信奉的神灵仅仅是他自己的良知。

(14)、苏格拉底仍然逻辑清晰,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这便是正义的、不媚俗的原则。他大声宣称:“我很难赢得这场官司,其原因不是缺乏言辞,而是缺乏厚颜无耻和懦弱,不肯对你们说那些你们喜欢听的话,而你们习惯从其他人那里听到这种话。我不认为面临危险就可以做任何卑贱的事,我对我的申辩方式并不后悔。我宁可做了这样的申辩以后去死,也不愿活着再去做其它申辩。”

(15)、Hisfamewaswidespredinhisowntime,andhisnamesoonbecameahousehoidwordalthoughheconstructednophilosophicaisystem,establishednoschool,andfoundednosect.

(16)、拉伯雷把苏格拉底称为“哲学家中当之无愧的功臣”。把他当做是外表丑陋与内心相结合的典范。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对理性和启蒙思想的传播的论据多取自于苏格拉底的生活,思想和命运。他们把这些利用于对宗教神学,教会制度,旧制度和旧观点得批评之中。爱尔维修就认为,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思想家理想的宣传者世界的启蒙家是各个时代,各民族的僧侣和祭祀所灌输的迷信和谎言的敌人。狄德罗利用苏格拉底启蒙活动的例子和宗教教会及宗教联盟进行斗争;霍尔巴赫也认为,苏格拉底是当时宗教不荣幸的牺牲品。卢梭也用苏格拉底的启蒙思想及上述启蒙思想家的解释来反对基督教会及其思想体系,认为苏格拉底的美德是“有智慧的人的美德”,苏格拉底让人们与诡辩哲学家斗争,并为其真理而死。卢梭他在自己的《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书中高度评价苏格拉底的纯理性主义,他认为所有社会美德和防备人们的恶举,并不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而恰恰是在同情他人的自然情感中。赫尔达也关注苏格拉底和他的学说,他认为“人道是人的本质目的和人类历史的目的”他也在自己哲学史中高度评价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维和作用。当时的启蒙哲学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7)、苏格拉底向我们伸出手来,说:来来来,不要怕,慢慢地往前走。这种不断地拷问自我的过程,让人觉得战战兢兢,但又极其刺激。这是一种跟自己死磕的大无畏精神。

(18)、这本哲学史大胆、敏锐而有趣,开创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哲学问题的全新广度和深度。读者感到的不是沉闷,而是挑战和惊喜。全书行文不断激发着读者思考,邀请读者参与争论、尝试新观点、回到问题源头,从而成为思考永恒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19)、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二十那些善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20)、教完你怎么算命,我们再回头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想知道神谕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先去找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跟他交谈之后,发现此人其实一肚皮草包。他又去找了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发现他们都一个德性,都是自己觉得出类拔萃,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沾沾自喜,个个以为一切全通。终,苏格拉底想明白了,神谕讲的是对的。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3、苏格拉底的人物生平

(1)、你觉得真相是什么呢?我个人的猜测是,雅典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会是这样。这场审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托士,他是一个平民政治家。不过,安匿托士在政治上是温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热分子。贵族政府垮台之后,安匿托士一直主张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和解。他要求判苏格拉底死刑,不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知难而退,同意被流放。哪里想到苏格拉底这么倔强。这事儿后闹大了,谁也没有好下场。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2)、评价的立足点,应该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并以那个时候的价值观和法律为基本点,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和观点去评价和讨论,而这样的做法,应该具有普适性。

(3)、②教育的三中心(旧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

(4)、苏格拉底因其对伦理学领域的贡献的大而闻名于世。

(5)、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有些人认为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6)、(4)切己体察。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7)、他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主要通过后来的古典作家,尤其是他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而成了名。

(8)、这个事情不仅令城邦人士很困惑,也令苏格拉底自己很困惑。于是他一定要找一个比他更有智慧的人去辩论,很不幸,那些人都败下阵来。结果,苏格拉底便把这许多有头脸的智慧人士都给得罪了。这便是雅典城邦容不下他的缘故。他不知不觉间,惹了众怒。但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个情商很低的人,他彬彬有礼,爱雅典的每一个公民,遵纪守法,勤于敬神。恰恰是由于他坚持真理,使真理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他纯粹地研究真理,不向世俗妥协,所以他实在是富有勇敢的气质。

(9)、联合控告苏格拉底的人有三位:美勒托,一位年轻的雅典公民,他可能是诗人;阿尼图斯,一位手艺人和政治家;吕孔,一位演说家。控告苏格拉底的诉状可能由这三位起草,他们根据在城邦流传已久的谣言而撰写。然而流言亦有强大的逻辑,一部分人会认为:苏格拉底的行为如果与大多数人相同,便也不会有谣言了,他一定是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在这里,苏格拉底被当作了一个“异端”,有一种人性的基础是:容纳不了不同于己者。一个整天游手好闲、找他人去辩论,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使他人败北才兴冲冲而归,这样的人,是不是极为惹人讨厌?很不幸,在城邦的居民看来,苏格拉底便是如此形象。

(10)、这个方法及其意涵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前苏格拉底的早期希腊哲学,相信或希望在流变和纯粹现象的世界之外,存在理想的、不变的世界。易言之,它把我们带回到了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那种原始的宇宙论。不过,苏格拉底似乎对他们的观点没有什么兴趣,a他和所有智术师相同,反对任何知识的主张。看来,如果要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超越苏格拉底来到柏拉图。但我们将会发现,问题只会变得更为复杂。

(11)、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12)、你看,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过人之处。他连神谕都敢不相信。他这么做是对的。德尔斐神谕确实很灵验,但是,神庙的祭司们每次都会叮嘱,每一个祈求者都必须对神谕作出自己的判断。你发现没有,算命的都是这么说的。他们从来都没说错过,错的是你的理解。当年,吕底亚国王克娄苏也去求神,问他能不能去打波斯人。神谕说:“如果你跟波斯人开战的话,你会毁掉一个强大的帝国。”克娄苏大喜过望,马上去打波斯人,结果惨败。他毁掉的是自己的帝国!

(13)、苏格拉底: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后几步。

(14)、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述,“苏格拉底自己忙于伦理问题的研究,并且摒弃了整个自然世界,他仅仅在伦理问题中寻求共相(katholou),第一个开始关心定义〔的问题〕。”(7)“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出定义问题……由于他在寻求推理〔的方法〕,而‘某物是什么’(tiesti)恰恰是推理的前提,所以他也就是在寻求本质(ousia)……不过,苏格拉底并没有使共相成为分离地存在的。”(8)这两段关键的引文表明:(1)苏格拉底并不关心自然哲学的研究,而仅仅执着于伦理问题的探论(9);(2)苏格拉底寻求伦理概念的定义(共相);(3)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共相并不如后来理念论所主张的那样是分离于感性事物而存在的。除了我们对亚里士多德所用的术语可能有所保留外(比如,我们可以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真正如他所说是要创立推理方法),这三点都吻合于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苏格拉底的实践在此,共相问题与德性问题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表明苏格拉底哲学首先即是对智者学派的活动所造成的道德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的全面改造,其知识论兴趣与伦理学兴趣共同构成一种统一的哲学实践。一方面,他对道德概念的普遍定义的寻求表明他的伦理学的努力方向是知识论的,亦即是试图以巴门尼德开创的本质主义的传统来克服道德信念的约定论解释,这一点使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宗教人物而始终保持是一名“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他的伦理学兴趣使他的知识论(本质论)被赋予了特定的使命感,即是说,他是试图以其知识论来全面解决雅典城邦的道德危机,并进而为城邦政制的重建提供一个新的道德基础。在此问题上,耶格尔对柏拉图的一些评论也同样适用于(甚至更加适用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学园“不可能采纳任何将哲学问题限制于知识问题的研究课题”,因而所谓知识问题就是德性问题由于这样一种特定取向的努力,苏格拉底使得德性这一功能性概念更多地具有了道德的含义,使之成为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而不再仅仅是人们获得事业成功所要求的“资质”(competence)或“素质”(quality,character)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其定义的探究,德性概念从而成为要求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而不再是人的自然本性,更不是因人而异、约定俗成的东西,智者们提供的教育因而也就不再能够满足人们对德性的要求,智者的教育资格从而在理论上被剥夺。然而,他对智者的批判并不等同于阿里斯托芬那样的维护传统的人士的批判,而是作为一个道德的改造者来进行批判的,其结果是同时造成了与传统及政治的冲突,亦即普遍知识与通过选举产生的社会的冲突。“城邦的守护者们感到这位雅典怪人自己选择的角色乃是一位理智卓越者对大多数人视为正当和善的东西的反抗,因而也是对城邦安全的威胁。”(13)

(15)、单项选择: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我国古代的朱熹所持的观点是(   )。

(16)、苏格拉底出生于的雅典黄金时期——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名助产士。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17)、苏格拉底: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后几步。

(18)、也许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在无助、脆弱的时候,遇见一位睿智的上师,几句话便能指点迷津,轻而易举地解决当下的困境,从而改变我们的人生。

(19)、1787年,法国画家雅克·大卫为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20)、苏格拉底大声说:“雅典人,怕死只是不智慧而以为自己智慧、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的另一种形式。没人知道,死也许是人的福中大的,但是人们都害怕,就好像他们知道死是大的恶。以为自己知道那些不知道的事情,这种无知肯定是应受到惩罚的。”

4、苏格拉底人物评价1500字

(1)、①启发性原则:“道而不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或许,苏格拉底真正的罪状,便是他自己的信条:“我多年来放弃自己的全部私事,简直不像凡人的所作所为,我总是关心和接近你们,像父亲或长兄那样敦促你们关注德性。”苏格拉底,简直是世界上讨厌的人,谁说不是呢?

(3)、觉察什么呢?丹•米尔曼从永远计划着下一步要完成什么目标导向的人生观缓慢下来,懂得在慢活的状态中察觉到什么是此时此地(Here&Now),慢慢懂得了活在当下当刻。

(4)、有一天,在王宫的前廊,苏格拉底遇见了一位熟人,叫游叙弗伦。游叙弗伦说:“咦,这不是苏格拉底吗?你怎么也在这里呀。不会是跟我一样来打官司的吧?”苏格拉底说:“对啊,我就是来打官司的。有人告我不敬神,引诱青年学坏。不用管这事儿了,他们爱告就告吧。那么,你是来干啥的?”

(5)、苏格拉底第一阶段的申辩完毕。如你所料,他既不服软,又不求情,法官很没面子,陪审团也通过了表决。依雅典法律,审判第一轮由全体陪审团投票表决,按多数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据第欧根尼-拉尔修于《名哲言行录》中所述:“以281票被判有罪。”苏格拉底在第二阶段陈述中说:“我没想到票数会如此接近。如果再有30票投向另一方,我就会被宣布无罪开释了。”据此计算,第一轮投票有281票赞成有罪,220票反对。

(6)、(1)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由思孟学派乐正克所著。

(7)、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8)、单项选择:“虚心涵泳”是朱熹的读书法,此处的“涵泳”是指读书时应(   )。

(9)、电影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会在后来的生活中照见并觉察,让你无时无刻提醒自己,扔掉思想的垃圾、相信真我、活在当下。

(10)、无论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人文社科学生,甚或普通大众,都能从中受到激发、有所受益,同时获得乐趣。

(11)、(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987a30以下。

(12)、(21)HeinrichMaier:《苏格拉底:他的工作与历史地位》,296页。苏格拉底的神学倾向在其知识论与伦理学中都有所显露,以致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拉斯谟写道:“圣苏格拉底,为我们祈祷吧!”(见FrederickArtz:《中世纪的心灵》,纽约:AlfredA.Knopf,1958年,11页)不过,与基督教神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苏格拉底并没有提出信仰问题,他对神的诉求实则是他理智的要求。

(13)、(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

(14)、⑤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高道德准则,“礼”是道德规范。

(15)、这个结论显然不能成立,是破绽百出的。但苏格拉底似乎在有意识地引导陪审团相信这个结论。这令人隐隐不安,苏格拉底是在一层一层渲染,他希望自己能被判重罪。苏格拉底有意强调:“你说我教他们(年青人)不要相信城邦相信的神,而要相信其它新的精灵,是这样吗?我是这样教他们、毒害他们的吗?”

(16)、为伟大的目标而死未必会得到人们的铭记和尊敬,但为伟大的目标而死且被伟大的人物见证则注定被人们传颂,如苏格拉底的死因为柏拉图而不朽,马克思的死因为恩格斯而被其信徒认知。伟人往往不需要乌合之众的膜拜,但一定需要别的伟人的解读、理解、赞赏和继承。

(17)、美勒托自然会说:“这正是我的意思。”你看,苏格拉底在一步步引导对方告倒自己。他像一个双手互搏的人。无论哪只手获胜,都是苏格拉底的胜利。

(18)、Scorateswasthemostcolorfulfigureinthehistoryofancientphilosophy.

(19)、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20)、(28)比如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188页):“他﹝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在他暗地的思想里,他是在运用理智来证明他所喜欢的那些结论……他也有一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的东西……”我们可以补充说:如果诸如《阿尔希比亚德篇》这样的对话是柏拉图真作,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苏格拉底的这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是极度令人生厌的。

5、苏格拉底人物性格

(1)、苏格拉底很清楚这一点,他说:“如果我被定罪,那么起作用的既不是美勒托,也不是阿尼图斯,而是谎言和众人的忌恨。我认为,谎言和忌恨已经毁掉了许多好人,而这种事还会继续。你们不必担心,这种事不会到我为止。”

(2)、然而,苏格拉底的意图不只是在于摧毁他人的主张和论证,尽管他极少为自己的问题提供答案。他的意图在于迫使他人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且,与其他智术师不同的是,苏格拉底似乎确信这些问题实际上有明确的答案。

(3)、(5)参阅F.M.Cornford:《智慧的起源:希腊哲学思想的起源》,W.K.C.Guthrie编,G1aoucester,Mass:PeterSmith,1971年(重印本),45页。

(4)、(1)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5)、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6)、审判团再次投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作了后陈述。他显得无比平静,事情没有出人意料,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可以想见,一些年青人,他的学生,他的追随者,已经忍不住悄悄哭泣了,双手掩面。

(7)、接下来,苏格拉底所说的话,对听者而言更加狂妄,至少是并不谦逊,也多少有些刺耳:“如果你们杀了我,再找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是不容易的。”苏格拉底说自己在一刻不停地激励城邦中的人:“神把我指派给这个城邦——这座城邦就像一匹高贵的骏马,因身形巨大而行动迟缓,需要一只牛虻来刺激它。”这种刺激会让人不舒服,但它的确是一种激励:让人关注生命中更重要的事,不是外在的财富或身体,而是内在的灵魂和德性的完善。苏格拉底甚至说:“我要整天指责和劝导你们,无论在哪里,只要我发现自己在你们中间。”批评别人、指责他人的不对,好为人师,唯有苏格拉底有资格犯这种“臭毛病”。但很不幸,他终还是因此被判死刑,尽管这是他隐隐追求到的。这也许是哲学家的一个悖论:如何影响他人?是通过自我完善来影响,还是盯着别人的毛病不放?

(8)、Hismethodofteaching,knownastheSocraticMethod,byaskingandansweringquestionstostimulatecriticalthingingandtoexplainideasremainsacommonlyusedtoolinawiderangeofdiscussions.

(9)、亚历山大:是欧洲历史上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

(10)、忘记周围的一切,专心专注于你真正热爱的事情!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终去到哪里,而是在这过程中,你真正的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每一分,每一秒!

(11)、有人或许会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私下里到处奔走游说,而不去公民大会参政提建议呢?苏格拉底给出的理由是:如果那样,有神或精灵发出声音,“它反对我参与公共事务”。他进一步解释:“想要阻止城邦发生不正义、不合法事情的人,都不可能保全性命。真正为正义而战的人若想活命,哪怕多活很短的时间,必须过一种私人的生活,而不是去参政。”在这里,苏格拉底并不是想多活命,也并不是怕死,而是,他有他的使命要完成。精灵的声音阻止他参政,却并不阻止他行使民间性的劝诫任伤,这便是他的使命。

(12)、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13)、苏格拉底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之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14)、面对第二项指控,毒害青年,苏格拉底说,我来来往往所做的无非是劝告各位,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轻视自己的灵魂。在他看来,美德不是由金钱产生,反对过分重视金钱,轻视自己灵魂的风气。他所做的只是把这一切告诉了青年人而已,又有何罪?一辩后被判有罪。第二次申辩中,他强调自己是一个不图钱财、不治生业,不当将帅,不求闻达的人。作为一个哲人,苏格拉底较之他的人民更清楚看到雅典社会的弊病。为了拯救雅典和人民到处奔走呼号。正如苏氏所说,如今我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这就是一心侍奉神道的结果。这个神道就是知识分子的良知,正是他要承担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15)、②提出“美德是否可教”: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16)、虽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都厉害,但他们都是徒弟,苏格拉底才是师傅,可想而知,苏格拉底在哲学界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可撼动。并且苏格拉底是希腊语(雅典)哲学家的创始人之可见非同一般。

(17)、当然,苏格拉底“第一哲学家”这个无可置疑的称号,指的不是时间上的在先,而是地位上的居首。实际上,所有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包括德谟克利特,他实际上是比苏格拉底年龄小些的同时代人)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即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这种做法就是对苏格拉底在哲学中的独特位置的显著认定。就标准的哲学史而言,他们实际上被归为哲学的史前史。不过,就常常用以把前苏格拉底的人物称作哲学家的主要标准而言,即系统性思考、富有争议的中心论点(好以某种方式记录了下来)、摆脱了文学性和日常的谈话内容、对宇宙论和宇宙进化论这样的问题感兴趣,苏格拉底似乎并不符合标准。

(18)、(14)R.M.Hare指出,这种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抽象名词的语言习惯正是导致柏拉图哲学进入误区的巨大语言陷井之一。参见杨峰碧根据Hare的同名著作所编译的《柏拉图》一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90页。

(19)、或许,这些必定会让多数读者感到困惑的明显矛盾,学者们可以梳理和解决。在每部对话中,都留下了苏格拉底令人惊讶的个性。苏格拉底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是他哪个具体主张的性质或说服力,而是这个人本身及其方法的魅力。苏格拉底确实践行了哲学。他过着哲学的生活。无论他是否相信某种理论,他向我们展现的都是哲学家应有的样子。

(20)、他现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的,据说柏拉图一辈子都在整理师傅的内容,后师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1)、朱熹对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俳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2)、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会挂在嘴上。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但很多能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恰恰是要被苏格拉底狠狠地批评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3)、(25)参见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7d。

(4)、他的教学方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方法,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来刺激批评和解释思想仍然是广泛讨论中常用的工具。

(5)、①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控制,“人是需要教育的动物”;

(6)、本书不拟在此讨论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而只是为我所要研究的苏格拉底给出几条原则性的界定:(1)对苏格拉底事迹的早记述见于他的同代人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以及其他几位较不重要的喜剧家的作品之中而这些对苏格拉底形象不利的描述主要是由于他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看法的不同所导致的故意歪曲或无意误解,但仍然具有相当有价值的参考意义;(2)柏拉图至少在早期的对话中力图再现苏格拉底的真实思想与品性,但我们对其真实性程度缺乏做出准确判断的足够根据。无论如何,“对于哲学家来说,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是的苏格拉底”(4);(3)色诺芬的记述缺乏哲学上的连贯性和全面性,但与柏拉图并未构成重大的冲突,因而也同样是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不可或缺的材料;(4)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并未表示出任何特殊的兴趣和尊敬,但其简略的记述与批评尤其在区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不同时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5)亚利山大尼亚时期作家的记述可靠程度较低,同时也是造成许多混乱的根源。据此5条原则,本书所处理的苏格拉底即是柏拉图早期作品(特别是《游叙弗伦篇》《申辩篇》《克力多篇》、大小《希匹亚斯篇》《查米迪斯篇》《拉克斯篇》《普罗塔哥拉篇》)中的苏格拉底,而亚里士多德的几段评论恰恰是做出这一界定的主要根据。至于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分野出现在何处,我几乎无保留地同意康福德的看法,认为《美诺篇》乃是柏拉图通向其中期理念论的转折点从风格上说,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时期对话的主要特色是其论辩式的方法(elenchiticapproach)及其无所适从的结局(aporeticoutcome),而中期对话则体现了奥尔弗斯教-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强烈影响,形而上学方面明显受爱利亚学派的影响,集中关注的问题乃是理念论及达到理念的道路——“回忆”(anamnēsis)

(7)、Healsomadeimportantandlastingcontributionstothefieldofepistemologyandlogic,andthefluenceofhisideasandapproachremainsastrongfoundationforWesternphilosophythatfollowed.

(8)、罗伯特·C·所罗门(RobertC.Solomon),密歇根大学哲学和心理学博士,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执教三十余年,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风趣的行文风格,写作了系列哲学入门读物。主要研究方向是19世纪德国哲学和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

(9)、苏格拉底没有试图按照主题顺序写下他的观念,显然他也没有哲学体系那样的东西。可以说,他在许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先知处于相同的传统,而且他也常被拿来与耶稣比较。他是圣贤、智者,也是“牛虻”。他亲自在雅典的市场上公开论证自己的哲学,展示自己的德性,因此冒犯了当局。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别人的记录,而我们所知道的,也主要是他的“方法”,即探询式对话,他的辩证法。在论证严密的对话中,他驳斥了一个又一个的观点。

(10)、一个人厉害不是真的厉害,一脉相承才是真的厉害苏格拉底的徒弟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徒弟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徒弟是亚历山大大帝,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人物并成为古希腊三贤,亚历山大大帝更是通知了欧洲,每个人都成就非凡。

(11)、但活在当下当刻,并非止水的状态,而是风动的现象,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风动的画面,苏格拉底的身教常常以风为暗喻,宇宙风生水起,风向永远在变,能闻风起舞的人才懂得跳出曼妙之舞。

(12)、(24)比如《拉克斯篇》192a~b:“我将人们能以很短的时间完成演讲或竞走的能力叫作快捷。”《美诺篇》76a:“形状就是物体周边的界限。”等等。

(13)、(22)参阅GerasimosX.Santas:《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哲学》,伦敦:Routledge&KeganPaul,1979年,106~107页。

(14)、伟大的人生总是坎坷苏格拉底在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有智慧的人。

(15)、苏格拉底还硬气地说:“我从来不向任何行不义的人妥协。”如果说他毒害了青年,而那些青年就在现场,而且还准备拿钱币赎他的罪。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罪,所以他并不会接受这种赎罪的妥协。同时,他也不会向法官求情,这同样是不义的,因为这“既不光彩,又不正当,亦不虔敬”。尤其是,它有碍于程序正义。

(16)、还有一些年轻人,模仿苏格拉底,四处去盘问别人,把别人辩驳得哑口无言。于是坊间流言说:苏格拉底把年轻人教坏了,毒害了。那些人还说,苏格拉底不信神,什么话都可以由着他说。

(17)、这段故事听完,你就有所感悟了。只会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苏老师是不喜欢的。你不能因为自己知道苏格拉底,就觉得比别人更有智慧。苏格拉底老师告诉我们的是,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18)、❥普通话{在认定前完成,除语文幼儿外二乙以上}

(19)、选择:古代西方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20)、(2)参阅H.Maier:《苏格拉底:他的工作与历史地位》,图宾根,1913年;A.H.Chroust:《苏格拉底其人及其神话》,印第安纳:圣母大学出版社,1957年。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可参阅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杜,1986年)的第一部分:“史料问题”。

(1)、苏格拉底又问:“那要是这样的话,如果不同的神有观点的分歧该怎么办?就说你的事情,你要起诉父亲杀人,可能有的神会支持你,有的神不喜欢你这样去做。按照你的标准,这件事情到底是虔诚,还是亵渎神灵呢?”

(2)、①提出自然教育思想:“教育遵循自然”;

(3)、(31)参见亚里士多德《大伦理学》1182a20:“他(苏格拉底)使德性成为知识的一部分,这就消除了灵魂的非理性成份以及情感和道德的特征。”

(4)、其实只是不晓得表达的方式和沟通的方法。因为从小到大,在学习里都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教我们怎么做女朋友,怎么做男朋友,或者怎么做老公怎么做老婆。

(5)、凯瑟琳·M·希金斯(KathleenM.Higgins),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河畔分校、奥克兰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音乐哲学以及20世纪欧陆哲学。

(6)、③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7)、我想,这句话作为对苏格拉底的评价就差不多够了。

(8)、(1)法国18世界伟大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9)、在结束第二阶段申辩之时,苏格拉底说出了他的不朽名言“未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其前后文则是这样说的:“如果我说要我保持沉默(不去宣扬真理)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有违神的旨意,那么你们不会相信我,会以为我在讥讽你们。如果我又说,天天谈论德性,谈论其它你们听我说过的事——听我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考察,我要说,未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而这对人而言正是大的善——你们更加不会相信我。”

(10)、(11)见WernerJaeg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重印本,104页、161页、170页。

(11)、游叙弗伦想了想,说:“做神喜欢的事情就是虔诚,做神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不虔诚。”

(12)、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

(13)、本书不同于通常以西方为中心的哲学史写法,从哲学的全球性视角出发,尤其注重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哲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4)、典型的苏格拉底式诘问的程式一般是这样的(19):

(15)、例如,在《克力同》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慷慨激昂地与他的朋友争辩,并意欲说服克力同。哪怕是当他受到错误指控和不公判罚的情形下,他违背雅典法律逃狱是正当的吗?他似乎坚持认为,即使法律不公且对他不利,公民也有服从在地法律的义务。但是,在几年前,苏格拉底被僭主命令去逮捕(无辜的)同胞公民,他却拒不执行。

(16)、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把自己放空,不断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开放的终身学习者,一位更灵活自如的跨界高手,也才能更好地领悟人生幸福的真谛。

(17)、当我们的车子快没油的时候,仪表盘就会有提示,于是我们开到附近的加油站去加油,好让我们能够继续前行上路。可往往,我们知道该为车子加油,却忘记给自己的心灵加油。

(18)、苏格拉底发出了他的忠告:“雅典人,逃离死亡并不难,难的是逃离邪恶,因为邪恶比死亡跑得更快。”如果保持邪恶,行不义之事,便可以逃脱死亡了。而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9)、《申辩篇》收录的是苏格拉底的演讲,这篇演讲是他在法庭上对自我的辩护。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已经70岁了。他被指控为“毒害青年,不信城邦的主神”。演说分为三个部分:其主要申辩;其审判团投票判罪后的简短陈辞;其判死刑后的后陈辞。

(20)、那苏格拉底的罪行究竟是什么呢?在其复述之中,诉状大体上是这样的:“苏格拉底行不义之事,他整天忙忙碌碌,考察天上地下的事情;他使较弱的论证变得较强,还把这些教给别人。”

(1)、苏格拉底的精神世界,是真理的世界,苏格拉底的物质世界,是世俗的世界,苏格拉底宁愿选择真理而死,也不选择世俗而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的人物形象精辟14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