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出塞
1、王昌龄的诗出塞其二的意思
(1)、[4]李文信:《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2)、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3)、我们在阅读这些边塞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4)、内容提要“飞将”一般指李广,但“茏城”与“龙城”地点不同,汉军有茏城之捷而从未到达龙城。西汉右北平郡治所在内蒙平刚而非河北卢龙,龙城亦非“卢龙城”简称。“龙城飞将”或指身陷匈奴的李陵。“不教胡马”的“教”依律平声,与汉武帝因听信李陵“教匈奴为兵”传言而诛其家的记载对应。《出塞》《从军行》等乐府题常咏李陵故事,该诗化自卢思道《从军行》,多处语句与《史记》《汉书》有关李陵的记载成互文关系。易题《盖罗缝》的第二首诗与王昌龄诗的主题一致。唐朝取得了对胡战争的巨大胜利,而王昌龄作《出塞》诗又值“李陵胡”黠戛斯认亲归附。关注唐诗的历史互文与文本场域,有助于我们重新识其文本生成及意义嬗变。
(5)、汉唐众多诗人和作品都吟咏或用过李陵故事,尤其边塞、怀古或咏史诗。李陵在诗文中的形象,或是忠贞报国而不获人主信任,或是英勇善战而事与愿违。诗人们对李陵遭际充满同情,如司空图《狂题》“不是史迁书与说,谁知孤负李陵心”,贯休《古塞上曲》“因嗟李陵苦,祗得没蕃名”[70]。思归而归不得,这种两难处境,打动了诸多羁旅诗人,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他们通过写李陵的滞留无归与生离死别,表达了身不由己的怅恨。李陵诗“文多悽怆,怨者之流”,成为悲苦之辞的代表,钟嵘的解释是:“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71]这种风格的诗作在汉唐间的乱世,尤能引发人们的同情与共鸣。
(6)、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长征人未还”,“”指边塞和内地相距,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7)、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8)、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9)、[27]陶渊明:《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第77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1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征夫不回还。
(11)、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2)、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13)、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14)、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5)、[69]钟赓起编纂:《甘州府志校注》,张志纯等校注,第746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6)、[49][52]乐史:《太平寰宇记》,第2946页,第2943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17)、李广和李陵效命疆场,皆英勇杀敌,以少战(胜)多。他们的戎马生涯乃至个人风格有诸多相似处。李陵“有广之风”,司马迁说:“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17]王昌龄此诗,有多处可与李陵事迹构成互文关系。
(18)、王昌龄在当时,名气比李白大得多,外号“诗家天子”。他写的七绝只有李白可以比一比,人们称他“七绝圣手”——写七言绝句厉害的人。
(19)、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20)、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2、王昌龄的诗出塞的写作背景
(1)、[68]李光地:《李厚庵原赠诗》,陈梦雷:《闲止书堂集钞》卷第1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君臣关系兼有“主圣臣贤”“君明臣忠”的双向条件,杜牧谴责不能“死节”的降蕃将士,同时也把矛头对准君王。他的“汉诛李陵,是为虐典”[108]说法,与贯休“十载不封侯,茫茫向谁说”[109]和敦煌《李陵变文》“汉家天子辜陵德”的看法一致。敦煌变文有关李陵事迹三种,即《李陵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李陵苏武往还书》写本,皆为愤忧怨伤之作,充满对李陵不幸遭遇的同情,普遍含有冤、怨之气。它们虽然写成于安史之乱以后,但这些故事的流传应在初盛唐甚至更早,反映了人们对李陵故事接受的历史语境。当然,唐朝后期对降将、贰臣的不满与谴责,以及华夷观念的强化也影响了对李陵的负面评价。
(3)、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4)、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5)、[73][86][98]司马光:《资治通鉴》,第6868页,第6783页,第7974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6)、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和“在看”哦......
(7)、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8)、[40]李百药:《北齐书》,第79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
(9)、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10)、[15][16][17][45][46]萧统编:《文选》,李善注,第1850页、第1848页,第745页,第1857—1858页,第1355页,第1847—18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1)、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美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
(12)、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13)、[61]沈约:《宋书》,第232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14)、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15)、 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6)、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7)、“乐府诗”这个词与汉乐府相关,汉乐府是主管歌舞教习的机构,它收集整理的诗就称作乐府诗。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人曾发起一场新乐府运动,仿古写今,王昌龄《出塞》是汉乐府《横吹曲》旧题,因此也属于乐府诗。
(18)、七言绝句总共四句,每句七字,格律严格,不能随意。王昌龄的《出塞》符合七绝格律。王昌龄的《出塞》一共有两首,两首都是七绝,只是一首为近体诗,一首为古体诗。
(19)、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3、王昌龄的诗出塞
(1)、[9][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第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长征人未还”,“”指边塞和内地相距,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有良将在,就不会让胡人越过阴山进入中原。
(4)、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5)、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6)、黠戛斯的归附,一方面固然是基于共同的敌人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同宗”这一因缘,后者在交往中被一再提及、强调。俟利发初次入唐便称“归国”,宴会上“结骨酣醉,欢甚,因谓曰:‘臣既一心归国,愿授国家官职,执笏而还。’”[91]面对吐蕃尤其后突厥的威胁,唐朝特别倚重黯戛斯对后突厥的牵制作用,黯戛斯与李唐同宗地位也获得了官方认可,唐中宗曾慰劳其使者说:“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92]这层亲缘关系,还要追溯到李陵。
(7)、但为什么是前三首才是第一梯队呢?一个泱泱大国,评选的七言绝句第一名如果只是讲友情、讲寂寞、讲个人或讲深宫女子,未免太小家子气。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凉州词和出塞的大的共同点恰好就是浓厚的家国情怀。
(8)、[106][113]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第220页,第2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9)、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10)、当今皇上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正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的好时机。
(11)、古代咏史、怀古或时事诗是在一定历史背景和文本语境中创作而成的,必然受前代和同时文献及事件的影响,不完全是诗人个人情感或观点的发抒。相关作品之间也具有一定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乐府题唐诗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与其本事、本题的关联。无论《出塞》《从军行》还是《大漠行》等,有着大体一致的描写对象与情感基调。其与历史事件的互文,如《出塞》与《史记》《汉书》等前代史书所载李广、李陵事件的呼应,尤其李陵被传“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可以说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文本来源。其与前代或同时诗文作品的互文。王昌龄《出塞》可以说与前代同题同类诗歌如刘孝标《出塞》、崔湜《大漠行》等有一定语义关联,尤其多句脱胎于卢思道《从军行》。其唐诗表现出对时事的极大关注,诗人的创作往往有感而发,是基于现实体验或者时政事件的即事共情。对王昌龄而言,经李陵台而往边关,以及黠戛斯的归附,当时社会对李陵的评价与接受,都是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汉胡之间的以将资敌,以及外患初平时代君主与功臣日渐紧张的关系,刺激或影响了诗人的选题、视角及感想。其诗歌的接受会因后世观念的变化而被误读。唐朝平定外患之后,杀敌扬威的激昂诗篇递减,对战争反思的作品渐增。安史之乱以及后世每遇战争,“国乱思良将”的需求都会将历史的某一点被激活,以至出现对有关历史记录的曲解。王昌龄《出塞》诗的意义点的激活和映射,亦因唐后华夷观念的强化而变得炽烈。对于有着抗击外族入侵的宋明及近代文人而言,“不教胡马度阴山”尤其具有激励作用和民族自豪感。
(12)、他的性格特别耿直,一看到现实的不公平就喜欢骂,结果得罪了不少人,在官场上当然混得不好,作为芝麻官还被流放好几次。
(13)、[35]刘熙:《释名疏证补》,毕沅疏证,王先谦补,第123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14)、[89][96][97]董诰等编:《全唐文》,第252页,第7185页,第718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5)、版权声明: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编辑邮箱:3157939530@qq.com
(16)、“寒雁”二首用苏武雁足传书故事及《与李陵诗》“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45]之句,指苏李诀别时节。“归去尽”,即无复交通信息、归还之可能,亦即“音书杜绝”之义。“出门肠断草萋萋”写李陵触目伤怀之情,《答苏武书》云:“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46]《乐府诗集》及早期唐诗选本将两诗并列,不为无因。两首诗的主题相同,作者亦应一致,非如《乐府诗集》所谓之“无名氏”。
(17)、其“不教胡马度阴山”。李陵遭罪,主要原因不在其降,而是传闻他替匈奴练兵:“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34]“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应系“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出处,且平声的“传授”之教,而非“叫、让”之教。李陵无调军之权,而有练兵之才。“教”字效韵,去声,《释名》作“教,效也,下所法效也”[35],《说文》亦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36]。作为吓阻、威慑之意的“教”是去声,在《出塞》这首诗中不合平仄。“不教胡马”为“仄仄平仄”之句,且与上句“但使”(仄仄)犯复。这首七绝押删韵,是相对比较规整的格律诗。
(18)、[2][5][7][8][38][43][47][101]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第2871页,第2934页,第2892页,第2906页,第2901页,第2878页,第2903页,第2874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9)、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20)、《出塞》由王昌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王昌龄的《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4、王昌龄的诗出塞的解释
(1)、“教单于为兵”的谣传是造成“族陵家”惨剧的主要原因。降敌并非不赦之罪,汉匈都有叛降将领,降而复归亦属常态,故汉武帝、苏武、霍光等都曾想劝归李陵。据《汉书》记载:“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37]误将另外一位降将李绪认作李陵,才犯了武帝大忌。汉朝兵法、战阵较少数民族先进,视为核心竞争力,故严防汉人教匈奴为兵。中行说“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38],而“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39]。李陵将家族血债算在了同为降将的李绪头上,为汉朝除一心腹大患。杀李绪是其人格及历史形象提升的重要一笔,加上苏李诗及《与苏武书》等文学影响,李陵的历史形象一直不乏忠义之誉。北齐孝昭帝“读汉书,至李陵传,恒壮其所为焉”[40],人们的理解与同情成分更多些。
(2)、[87][88][92][9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第6149页,第6149页,第6148页,第614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关山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59]
(4)、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5)、人应该对命运保持通达,有酒的时候就该放声高歌。
(6)、其“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意为惟愿、只求,是条件性假设,句式如崔湜《大漠行》“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李白《客中行》“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白居易《思子台有感》“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26]。此外只是为了,而非假设。如陶渊明《归园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7],孔稚圭《白马篇》“但使强胡灭,何须甲第成”[28],萧衍《阊阖篇》“但使丹砂就,能令亿万年”[29],庾信《园庭诗》“但使相知厚,当能来结交”[30]。此外现有状态的持续,条件已经具备,还希望持续下去。如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崔峒《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刘驾《效陶》“但使长兀然,始见天地祖”[31]。此外假设指向将来,而不是过去。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钱起《锄药咏》“但使芝兰出萧艾,不辞手足皆胼胝”,章碣《下第有怀》“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32]。这几重意思在王昌龄诗中都可以解释得通,尤其义项之现有条件的继续而保持不突破、不改变,将来仍然如此。匈奴由漠南退至漠北,祭天处也发生了变化,不可能再到漠南茏城祭天。李陵身为右校王,每年都会随匈奴到龙城参加祭天。“龙城”“飞将”本无相关,却因此关联,即加前缀而成特指。“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33]的经历与功业,皆不足以震慑或吓阻敌军。此人系“飞将”“龙城”双关,又不同于众所周知的“飞将李广”。
(7)、开元六年唐军进讨后突厥,坚昆骨笃禄毗伽可汗率众参加征讨。因其兵众英勇善战,唐玄宗盛赞“弧矢之利,所向无前”[89],加封骨笃禄毗伽可汗为右武卫大将军兼领坚昆都督。唐朝除授坚昆都督、将军,有时还会加授郎将等职。开元十年,“坚昆大首领伊悉钵舍友者毕施颉斤来朝,授中郎将”;开元十一年,“坚昆大首领俱力贫贺志颉斤来朝,授郎将”[90]。仅玄宗时期,黯戛斯就六次遣使入朝。840年以前,唐朝和黯戛斯互派使者至少十五次。
(8)、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9)、“龙城”之地,各家注本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当年匈奴祭拜祖先处,位于今蒙古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二是指卢龙城,汉右北平郡所在地。据《史记》载:“(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2]西汉右北平郡治所平冈(刚),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南,下属十六县不含卢龙[3]。汉武帝数次对匈奴的大规模战役,都有兵马自此出击。西汉末年平刚废弃,东汉移治土垠(今唐山丰润东)。西晋时改北平郡,移治徐无(今唐山遵化西)。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平郡入平州,十八年(598)始设卢龙县,属平州。大业三年(607)改置北平郡,治卢龙(今唐山迁西)。右北平郡所及李广射虎处,在内蒙之平刚,时为抗匈要塞[4]。今以河北卢龙城注“龙城”者,多忽略了地理位置的不同。一般认为,王昌龄把象征汉军大捷的“龙城”冠于李广,将卫青和李广的功绩糅合诗中,表达了杀敌制胜、扬威敌境之意。这种解释的问题是,李广未曾到达龙城之地。阴山一线是唐而非汉朝疆域,李广的战绩也不具有吓阻胡马的威效,甚至李广去世前一年的元狩三年(前120),“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杀略汉千余人”[5]。
(1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般认为在句法和意思上源自初唐崔湜《大漠行》“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57]。“飞将”一词也是边塞诗中常见用词,如刘孝标《出塞》“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58]。实则这首诗脱胎自卢思道《从军行》:
(11)、[99]宋敏求:《唐大诏令集》,第692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12)、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13)、天宝七年春,王昌龄从武陵赴龙标(湖南黔阳)贬所作《留别武陵袁丞》云:“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79]诗借马援死后见谗被除侯表白心迹:自己和马援一样,都是赤胆报国、忠心为君,但朝廷赏罚不公,边将有功反遭罢黜。表面咏史,实际是借以批判现实。在卢溪(湖南沅陵)作《箜篌引》写一位“深入匈奴”“乱杀胡人积如丘”的老将,晚年老病被发配到“边州”,落得“颜色饥枯掩面羞”“九族分离作楚囚”的下场[80]。
(14)、你现在正赶上这样一个好的时运,为什么还这样闷闷不乐呢?
(15)、[83]唐汝询选释:《唐诗解》卷第232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3]右北平郡所属十六县是平冈(刚)、徐无、土垠、白狼等。平刚考古也发现了大量西汉遗迹及印信,如“渔阳太守章”“白狼之丞”等封泥及“部曲将印”等铜印。参见张郁:《内蒙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4期;冯永谦、姜念思:《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
(17)、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18)、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9)、[110]敖英原编,凌云补辑:《唐诗绝句类选》卷第20页b,明崇祯吴兴凌氏三色套印本。
(20)、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5、王昌龄的诗出塞其一其二
(1)、[108]杜牧著:《杜牧集系年校注》,吴在庆校注,第1123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2)、扶风主人说他从十五岁就去边境当兵,曾经多次参加了讨伐异族的战争。
(3)、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5)、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6)、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7)、《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8)、[6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368页、第7848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9)、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10)、刘邦的子孙已经无处可寻了,陵墓前千百年也没有人经过。
(11)、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12)、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13)、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14)、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15)、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
(16)、其王昌龄《出塞》在《乐府诗集》中又作《盖罗缝》,其二云:“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41]《全唐诗》因其意象接近闺怨,故题《春怨》并注云:“乐府近代曲载盖罗缝二首。前一曲乃王昌龄出塞第一首。第二曲即此诗也。不著作者姓名。”[42]如果将两诗通观,则可见其与第一首一致,都是边塞诗或咏史诗。“杜绝”乃是彻底断绝、不可复通之意。“白狼”县,汉置,属右北平郡十六县之为唐代边戍之地。李广令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赢得“飞将军”称号,正是在右北平郡。“桃李无颜”与“黄鸟”皆系用典,《史记》论李广云:“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43]“桃李无颜”乃哀伤惨淡之意,“黄鸟啼”同之。《诗经·黄鸟》哀惋良将,三复其辞。前两句写李广兼指李陵,而后两句转写李陵,与前诗同一手法。“寒雁春深归去尽”系用雁足传书故事,《汉书》此处写苏武还归,却处处写李陵归路断绝:“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诀。”[44]苏李一体两面,无论从政治还是文学层面,二人往往相提并论。
(17)、[10][法]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张寅德译,《上海文论》1987年第5期。
(18)、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颜师古注“笼读与龙同”[6],因此一般将“笼城”等同“龙城”。因匈奴在此祭祀龙神和祖先,故称。“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7]但是“笼城”与“龙城”并非一地,司马迁《史记》所载“茏城”在漠南,班固《汉书》所载“龙城”在漠北。李广未曾到过茏城或龙城,卫青也只到过漠南茏城,而没到过漠北龙城,后者已大大超出了汉军的作战范围。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19)、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20)、就是因为王昌龄加上了秦时、汉时的时间限制,让当下的空间交错融入了时间,把眼前的景象变成了世世代代的共同悲剧,格外悲凉。
(1)、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2)、《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3)、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4)、该诗咏李陵家族多人故事。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抗匈,因精通骑射、斩杀颇多而晋升中郎将。后,李陵又将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李陵年轻时担任侍中、建章监,符合“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的身份。李陵亦善骑射,对人有仁爱心,谦让下士,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之风。《从军行》写李广亦是写李陵,如“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等句。“屯右地”“逐左贤”写天汉二年之战,又李敢曾随霍去病击匈奴左贤王,斩首甚多,夺左贤王鼓旗,赐爵关内侯。“天涯一去无穷已”及“塞外征人殊未还”写李陵败降,与“长征人未还”对应。“关山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亦与“秦时明月汉时关”呼应。“流水”至“归雁”数句,写身陷边庭的李陵的思乡之感,与《出塞》异调之“《盖罗缝》其二”寓意相同。李广长期守边关,此以“长安飞将”比附“飞将”,类似“小李广”而指李陵。王昌龄诗中“龙城飞将”指李陵,与卢思道“长安飞将”语法一致。明月、关山、征人、龙城、飞将等意象,皆在王昌龄《出塞》诗中复现。
(5)、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7)、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塞(sài):边关
(8)、[60]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期。
(9)、[56]郑处诲:《明皇杂录》,第46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10)、《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11)、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长征人未还”,“”指边塞和内地相距,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12)、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3)、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14)、[111]胡震亨:《唐音癸签》卷第1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5)、[100]萧子显:《南齐书》卷第993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
(16)、河西各地有“李陵台”遗迹,系“故长城,《汉书》谓之遮虏障”[49]。李陵率军与漠北匈奴交战,经常出入遮虏障。据《括地志》载:“汉居延县故城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有汉遮虏障,强弩都尉路博德之所筑。李陵败,与士众期至遮虏障,即此也。长老传云障北百八十里,直居延之西北,是李陵战地也。”[50]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遮虏障,在(酒泉)县北二百四十里,李陵与单于战处。”[51]酒泉遮虏障或与居延遮虏障原为一体,据《太平寰宇记》载:“居延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北。即本匈奴中地名也,亦曰居延塞。”[52]居延塞古城即遮虏障,在张掖县东北、山丹县城西北。开元十一年(723)前后,王昌龄到达潞州和并州,又漫游边塞,历经泾州、萧关、临洮、张掖、玉门关等地[53]。《出塞》诗一般认为作于其早年游历玉门时期,但更可能是过张掖见李陵台遗址所作。
(17)、这些诗句都有空间感。但是这首《出塞》不一样,它不仅仅有明月、雄关这样的空间感,他还有秦时汉时这样的时间感。
(18)、如此凄惨的情景竟然时禽兽都不忍离去,路过此地的人哪还能忍心目睹这凄惨的一幕。
(19)、龙城飞将有两种说法,一说龙城是匈奴的一个重要据点,西汉大将卫青曾经北伐到这里。另一种说法是,龙城是卢龙城的简称,与卫青同时代的大将军李广曾经守卫过,匈奴人称李广为飞将军。龙城飞将可以理解成所有守卫边关要塞的名将,是泛指,并不一定特指卫青或李广。
(20)、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1)、[95]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第210页,《大正新修大藏经》卷
(2)、[36]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第127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25][28][29][41][55][58]郭茂倩:《乐府诗集》,第312页、第335页、第336页,第916页,第932页,第1123页,第1123页,第31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5)、关键词 王昌龄;龙城飞将;李陵;《从军行》;互文性
(6)、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7)、扶风主人走过来和我一起举杯共饮,闲聊之中流露出颇多感慨。
(8)、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9)、其“秦时明月汉时关”,兼指秦汉故事,寓意对匈奴战事绵延。秦汉时的明月与关隘既是写景意象,也是抒情意象。明月是照见、见证之意,如戎昱《从军行》“昔从李都尉,双鞬照马蹄”[23]。汉武帝时,李陵任骑都尉,驻守边关,“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24]。此地古长城又称“遮虏障”,乃李陵出征之地。明月、关隘见证了数百年的对匈作战,总是成少败多。后来有“关山月”的乐府题专写边塞事,如“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等[25]。在“明月”和“关”两词前加“秦”“汉”两个时间性限定词,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终映照边关。
(10)、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11)、[71]钟嵘:《钟嵘诗品笺证稿》卷上,王叔岷笺证,第140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21]王昌龄:《王昌龄诗注》,李云逸注,第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3)、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14)、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昌龄的诗出塞的写作背景134句(王昌龄的诗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