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代表作
1、孟德斯鸠百度百科
(1)、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的研究开始进入思辨的领域。
(2)、显然,在这场革命从头至尾的任何部分中,机运(fortune)几乎都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一切都取决于威廉(William)和詹姆斯(James)的性情。
(3)、汉谟拉比之所以要制定这部法典,目的在于使强不能凌弱,在于保护孤儿寡妇,任何受压迫的,都可到正义之王的面前来申诉。
(4)、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文集:杂文选》,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10月。
(5)、开门见山第一篇,孟德斯鸠讨论了“一般意义的法则”。之所以把这里的laws(lois)翻译为“法则”,是因为孟德斯鸠对“法”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不仅包括统治人类的法律,而且也包括统治自然世界的规律:“法则就是从事物本质中推导处理的必然关系,并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存在都有自己的法则:神有神法,物质世界有自己的法则,智力比人类更优越的外星人也有自己的法则;野兽有它们的法则,人类则有自己的法。”然而,“人类有自己的法”这句话说得比较暧昧——究竟是人作为道德主体主动为自己制定的法,还只是和其它动物一样被动遵循某些上帝为其制定的自然法?孟德斯鸠没有解释,但是从后文似乎表明两者皆有。法语的loi固然是指实定法,但同时也有定律、规律的意思。譬如“动物有自然法则,因为他们是被感觉联合在一起;他们没有实定法,因为他们不是被知识联合在一起。”和其它动物一样,人作为物质上的存在也受“不变法则”的统治。但和其它动物不同的是,“作为智能动物,他会不断违反上帝确立的法则,并改变他自己建立的法律。”事实上,作为一种“感觉动物”,人受制于错误、无知以及“成千上万种激情”,让他经常忘记造物主、同胞甚至自己的真性,因而需要上帝的律法、道德的律法和政治与民事的律法加以不断约束和提醒。《论法的精神》后文指出,针对人的立法是不能和关于神的立法混为一谈的,因为“人类立法是为了善,宗教则是为了至善。善可以有其它对象,因为存在好几种善;至善则只有一种,并永远不会改变”;另外,“宗教的主要力量来自被人信仰,人类立法的效力则来自被人畏惧。”
(6)、当然是站着的那个,坐在椅子上的是太阳神(Shamash),他把手中的权杖交给站立的汉谟拉比,表示:“我有点儿忙,判案的事儿就交给你了”。石柱下方四分之三的面积用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记录了282条法规。
(7)、 孟德斯鸠(1689—1755),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法学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包括中国)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特别是《论法的精神》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8)、而使得隐藏的原因突然或终爆发的事件本身,可能就是一件偶然事件。因此,即使是在某些体现孟德斯鸠决定论思想的语境中,也无法不考虑不可预测因素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防片面地解读孟德斯鸠的历史哲学。
(9)、与同时代的人相比,霍布斯对于“和平与安全”有着更为敏感的感受和更为迫切的渴望。
(10)、塞万提斯(1547——1616年),与莎士比亚同年同月同日死(1616年4月23日),代表作《堂·吉诃德》。 这部小说给人们展示西班牙当时的社会现实, 抨击了骑士阶层, 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英国拜伦认为:“《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服坏人是他的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11)、要么取决于太过遥远的原因,于是,看起来,它们无法比其他许多原因更能够影响事件的进程;要么取决于某种被一个重大原因隐藏起来的次要影响(aminoreffect),这个重大原因会产生其他巨大而迅速可见的种种影响,同时又遮蔽了次要的影响,直到这个次要影响爆发出来,有时,可能在三个世纪之后才爆发出来。
(12)、穿越三千年的时空,站在法典石柱面前,我们能感觉到,汉谟拉比是个很负责的大哥。
(13)、在这部更晚一点的作品里,从他关于路易十一和菲利普二世的进一步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以证明其《思考》绝不是要扩展《论政治》的选段中显而易见的解释历史的决定论。孟德斯鸠向我们说,路易十一的失败是自己个人造成的,而不是预先注定的。我们现在知道,路易十一的失败部分是由于他的背叛。他只是意在欺骗人民,而不是试图统治人民。另外,路易十一不像罗马皇帝提贝里乌斯那样——孟德斯鸠现在正在比较他们两人,他不知道在欺瞒将导致毁灭时如何严加控制自己的种种恶行,也不知道在美德的声誉有利于己时如何看起来有德行。后一点是,路易十一尽管为人精明,却缺乏城府(页520)。
(14)、长期出入于巴黎社交界的孟德斯鸠经济状况出现了困难。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也为了能长期居住在巴黎,1726年,孟德斯鸠卖掉了波尔多高等法院庭长之职,得到了一笔丰厚的款项,以后每年还可从买主那获得一份不小的进帐。售职使孟德斯鸠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他得以长期居住在巴黎,并有充足的财力来云游四方。1727年新年,孟德斯鸠即告别妻小,前往巴黎。1728年1月,他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728年4月,他离开巴黎,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异域游历生涯。
(15)、德行是友谊的基础,也是友谊的孕育和保护者。
(16)、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7)、法典末尾的一段话更是历史上任何法典所没有的:
(18)、“一个哲人,即便他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19)、友情的一个主要功效乃是使人心中有各种情感引起的
(20)、毫不奇怪,今天我们所知的《论政治》一文与《论义务》前面的部分在主题上密切相连,毕竟它曾是《论义务》的结论部分。在那本著作的前十二章中,孟德斯鸠抽象地从哲学上讨论正义,而在两个结论章节中,他转向了由历史经验构成的具体世界。其明确的目的并不是呈现任何特定的历史哲学。与他后期论述罗马的作品不同,《论政治》并没有提出那种认为历史的偶然事件是受一般原因控制的一贯立场。相反,在分析十七世纪英格兰和十八世纪早期法国的历史事件时,他只是简单地调侃决定论倾向,同时强调不可预期的人类行为在其他历史背景中的影响。
2、孟德斯鸠文学作品
(1)、这个正义原则在法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应用是无辜预设,是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安东尼的贡献,安东尼主张:凡是疑案的判决都须有利于被告,也就是疑案从无;嫌犯在罪证未确定之前不能视之为罪犯。这是文明法律的两项崇高的原则。
(2)、与此同理,长者以关爱回报幼者,官员以关爱回报属下,皇帝以关爱回报臣民。所有这一切构成礼仪,礼仪则构成民族的普遍精神。中华帝国构建在治家的理念之上……
(3)、考虑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三卷第三章中明确谴责了英国在十七世纪中期短暂的共和主义实验,因而,他在《思考》中对克伦威尔才能的赞赏实际上令人惊讶。无论英国内战如何令他瞠目结舌,他仍然情不自禁地认可克伦威尔的卓绝功绩,尤其是在对比克伦威尔与远为失败的马耶纳公爵时。这就转变为一种关于“伟人”的历史理论,而不是巨大而与人无关的种种力量的决定论理论。
(4)、1707年,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709年,第一次在巴黎游历。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庭长(孟德斯鸠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5)、两篇文章都没有明确地意在探讨历史原因(historicalcausation)本身,尽管如此,这两篇论文都包含着一些关于历史变化之本质的重要哲学陈述。如果我们想发现,孟德斯鸠在其罗马史著作中的决定论的根基是否在更早的时候就可辨识出来,而且他是否将这一决定论理论用在除了罗马之外的其他历史背景中,那么,两篇论文就值得我们来分析。
(6)、孟德斯鸠在《论政治》中还简单提到了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PhilipII,1556-1598),他继承查理五世而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孟德斯鸠认为,菲利普二世失去了荷兰,并非因为某些使荷兰人必须要获得独立的原因,而是“由于那些更节制之人不可能犯下的错误”(页114)。孟德斯鸠关于古斯塔夫(GustavusAdolfus)的论述同样是唯意志论的(voluntarist),此人自1611年成为瑞典国王,直到1632年在德意志逝世。孟德斯鸠认为,无论是古斯塔夫决定插手三十年战争,还是他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其中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孟德斯鸠声称,实际上,古斯塔夫“除了勇气之外,没有任何有利于他的东西”,而且当时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会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由于他对新教运动的积极支持,“整个欧洲的面貌都为之一变”(页113)。
(7)、 中国立法者以天下太平为治国的主要目标。在他们看来,俯首听命是维持天下太平的有效手段。
(8)、“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懂得我的价值的!”
(9)、孟德斯鸠效仿普鲁塔克(Plutarch),运用比较的方法同时讨论两位统治者,他讨论了如下这些统治者的生平:瑞典国王查理十二(1682-1718)、勃艮第公爵查理(1433-1477)、提贝里乌斯(Tiberius,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旧译“提比略”)、法国国王路易十一(1423-1483)、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1527-1598)、教皇保罗三世(1468-1549)、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SixtusV,1521-1590)、马耶纳公爵(theDukeofMayenne,1554-1611)、克伦威尔(1599-1658)、法国国王亨利三世(1511-1589)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1600-1649)。
(10)、然而,明白一系列特定历史事件之中的道理和原因,并不等于认识到历史之中的超验意涵。孟德斯鸠可能会认为,一系列特定的历史事件是由普遍原因所推动,但他并没有草率地得出结论说,历史事件的整体范式(pattern)服务于某些目的论的目标或目的。他在历史中没有看出任何“进程”(plan),所谓“进程”之类的观点,类似于康德在其《从一位世界公民的观点看待普遍历史的想法》(IdeaforaUniversalHistoryfromaCosmopolitanPointofView,1784)一文中的主张。康德这篇文章认为,对人类而言,自然(Nature)在历史过程中的意图,是“人类所能实现的一切能力的发展”和实现“一个极其正义的公民宪制”(Beck编,前揭,页16)。
(11)、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衰落,是因为领土扩张带来了一种政治心态(politicalmentality),这种心态不可避免地导致庞培和凯撒这类人出现。事实上,孟德斯鸠确信,即使没有凯撒和庞培,其他的罗马统帅也会沿着大体相同的线索扮演同样的角色。构成历史的偶然要素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形成罗马历史“总趋势”的“普遍原因”却不会改变,罗马的历史事件走向的终结局也不会改变:
(12)、所谓有学问的无知,绝不是正统神学家鼓吹愚昧无知的蒙昧主义,而是指人们通过对知识的探求,而后达到对自己无知的认识。
(13)、但丁。阿利盖利·但丁。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除《神曲》外,但丁还写了诗集《新生》、语言诗学论著《论俗语》、哲学神学论著《飨宴》及政治学论著《帝制论》等著作。
(14)、罗吉尔·培根可以说是旧时代后一位具有科学思想的学者,也是新时代早的一位科学思想家。
(15)、伏尔泰——幸福是由若干快乐感觉构成的一种抽象概念
(16)、在这同一部罗马史著作的其他地方,孟德斯鸠将个体作为个体而言(individualsquaindividuals)对罗马历史的影响降至低。例如,就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中,孟德斯鸠引入了一种制度决定论。他写道,
(17)、《论法的精神》毕竟属于前现代作品,有些地方难免失之教条或武断,例如他认定民主国家的原则是美德,因而必须具备审查官,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恰恰是专制国家才有新闻审查制度。又如,“既然宗教和法律的主要宗旨在于将人造就成良好的公民,可以看到在两者之一偏离这个目标的时候,另一个就有必要更贴近这个目标;宗教越宽容,法律就应该越严格。”然而,孟德斯鸠在这里的宗教“宽容”应该是指教义对人的行为要求不严,而不是人们的信仰自由以及对不同信仰的宽容,因为即便国家不能强求人民信仰,各种宗教仍然可能支配人们的信念并对人的行为产生严格约束,从而并不要求严格的法律约束作为补偿。在今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中间,不乏信仰富有活力、人民遵纪守法而法律相对宽松的民族,宗教宽容和法律宽容未必抵触。
(18)、伏尔泰的文章《历史哲学》(PhilosophyofHistory)有一节题为“关于罗马人的征服及其衰落的若干问题”(QuestionsupontheConquestoftheRomans,andTheirDecline),其中概述了那种对超越单纯历史编年的原因的追寻。伏尔泰并没有擅自提出明确的回答,他只是追问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罗马人征服二十五个联盟耗费了四个半世纪的时间?为什么罗马人耗尽了七个世纪的岁月才赢得亚历山大大帝仅用七八年时间就征服了的帝国?只有这种分析性的方法才能够令关于一个时代的研究对另一个时代富有教益。(这种方法的)诀窍是,忽视那些几乎不展现更大的趋势或范式(largertrendsorpatterns)的无意义事实。
(19)、“卢克莱修在他的时代独自进行了一场壮烈的战争,他当然是一位伟大的哲学诗人。因为他,以及后来的卡塔路斯、西塞罗和维吉尔,拉丁文学才走向成熟。”
(20)、司各脱意识到了理性对信仰的威胁,并力图通过放弃理性对信仰的证明,限制认识,为信仰保留地盘。但这种作法,在客观上却为哲学摆脱神学束缚创造了条件。
3、孟德斯鸠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
(1)、“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当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2)、被帅气又多金又有才华的孟德斯鸠迷住了吗???
(3)、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4)、在某些状况下,能力为平庸的人也能够统治好一个国家;而在另外一些状况下,伟大的天才都会受到扰动;有时候,统治的技艺是世界上简单的技艺,有时却是棘手的技艺。
(5)、既然使得查理一世的权位难以稳固的并不是他的行为,而是普遍原因的潜在倾向,那么,英格兰的任何一位君主都不可能过得(fare)更好。孟德斯鸠认为,在爱德华国王、玛丽女王以及伊丽莎白女王治下,还存有一丝丝敬重皇家的古老态度,但到十七世纪,这已完全消失。因此,查理一世(他在1649年遭到处决)在英国内战期间遇到的困难,乃预料之中的结局。
(6)、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的“文艺巨匠”,代表作 《巨人传》作为法国早期讽刺小说的名作。小说以夸张的手法对宗教进行了批判,赞美了知识巨人的力量,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并描绘了希望中的理想世界。
(7)、一个波斯国王可以从容地逼迫一个儿子去杀死父亲,或逼迫一个母亲去杀死儿子,但是他却无法逼迫他的臣民喝酒。每个民族都有一种普遍精神,权力就建立在这种精神的基础之上,权力若是伤害普遍精神,那就是伤害权力本身。
(8)、智者为人,必有三者兼备:头脑、才能、心肠。
(9)、卢梭——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
(10)、 ●何兆武|没有哲学深度,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
(11)、汉谟拉比的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早的帝国之他制服了两河流域的诸多小城邦后,公布了一部史无前例的帝国法典。这部法典颁布于公元前1790到1750年间。
(12)、讲到早期法律,不得不提到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人为人所熟知的除了空中花园外,就是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13)、黑格尔认为,在中世纪,真正的哲学是从爱留根纳开始的。
(14)、孟德斯鸠在24岁时便接手了父亲的葡萄酒事业,这位在政治上有着过人天赋的政治学家,拥有着惊人的商业嗅觉和敏感度。布拉德酒堡位于格拉夫地区,其酒庄名气虽然不及红容颜酒庄和梅多克地区的酒庄,但是孟德斯鸠善于利用其在巴黎及海外的关系网及其雄厚的政治影响力,他的葡萄酒和他的书籍一样都赢得了王孙贵族的喜爱并且远销英国。孟德斯鸠曾幽默的调侃,不知是大家出于对我的书的喜爱而喜欢我的葡萄酒,亦或是书占了葡萄酒的光!
(15)、在论述克伦威尔的生平时,孟德斯鸠同样避开决定论,还阐述了一种关于伟人的历史理论。克伦威尔值得那种以自己的意图打造历史的有天赋的个人效仿,值得那种通过非凡的天才克服一切阻碍的伟大人物效仿。孟德斯鸠在比较克伦威尔和法国的马耶纳公爵时更赞赏克伦威尔,因此,他强调了克伦威尔的个人能力,而那位马耶纳爵士虽面临相似的处境,却沦落到不幸的境地。暗杀亨利三世之后,那位法国公爵为了使天主教重获王权,从而将年老的红衣主教波旁(Bourbon)推上国王宝座。这一鼠目寸光的行动恶化而不是缓解了法国的分裂情绪(页525)。相反,克伦威尔明智地攻击君主制本身,以此扑灭了国内的分裂情绪,同时为自己的党派提供了充分的终目的,以团结他们,为他们提供了行动的理由(页525)。
(16)、那些依赖于一些个人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因于机运(chance)或那些神秘而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由数量众多的人所促成之事,则可能常常用确定而已知的原因来解释。
(17)、孟德斯鸠评论道,绝大部分的伟人都是通过单一的行动步骤来追求自己的目标。然而,克伦威尔却同时多线前进。此外,他的意图极其复杂,所以其他人难以预测(同上)。
(18)、因此,我们对《论义务》内容的了解仅仅源自公开发表在《法兰西丛书》(Bibliothèqufrançaise)的一份《摘要记录》(compterenduanalytique),以及保存在《随思录》(Pensées)中的残篇。孟德斯鸠在《论义务》中讨论了三种类型的义务:对上帝的义务、对自己的义务和对自己同胞的义务。他得出结论说,与我们的本体论境况(ontologicalcondition)相关联的那些义务,远远优先于那些与成为这个或那个国家的公民相关联的义务。因此,我们应当把我们对人类的义务放在更加地方性的依恋感(parochialattachments)之前(同上,卷页159-160)。
(19)、孟德斯鸠承认查理一世的个人生活无可挑剔,但他现在断言,查理一世在统治上的无能是无人可比的(页526)。孟德斯鸠拿查理一世与法国的亨利三世进行对比——后者曾面临过一场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不可避免的内战,孟德斯鸠评价说,“查理一世引发了英国内战,可以说是他迫使英国人质疑他拥有的一切特权。”事实上,事情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即便没有爆发内战,议会同样会用1688年英国经历的那种“不流血的”革命来推翻查理一世(页527)。我们不应低估孟德斯鸠从《论政治》中强调决定论到《思考》中强调唯意志论的这一转变的重要性。
(20)、 在一个政治团体中,要把所谓的团结说清楚不太容易。真正的团结是和谐的联合,其中的各个方面无论表面上多么对立,却都有助于社会的普遍福祉,犹如音乐中的不协和音有助于整体协和一样。在一个被认为混乱不堪的国家里也可以有团结,也就是说,可以有一种带来福祉的和谐,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和平。这情形就如同宇宙的各个部分,永远因其中若干部分的作用和其他部分的反作用而浑然一体。
4、孟德斯鸠作品集
(1)、 公民的权利平等通常导致财富平等,并为政治机体的每个部分带来富足和活力。
(2)、这一论断清楚强调了潜在的神秘性(allure)或者事物的常轨(disposition)多么重要。如果回想起《论政治》,我们可能会期待孟德斯鸠会再一次把查理一世视作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的牺牲品。然而,孟德斯鸠却采取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路数,他坚定地将查理一世悲惨的失败归于其自身。他完全没有提及源于亨利八世与罗马决裂的反君主制的主要社会基调,这一决裂明显强化了人们对自由的普遍渴望,因而,任何君主制都注定要走向覆灭。相反,他关注的是查理一世的种种缺点。
(3)、因为共和国注定要垮台,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和谁把它搞垮而已。
(4)、林海.司法工作者孟德斯鸠(N).检察日报,2012-08-23(003).
(5)、联邦国家的两院制(美国式)设参议院和众议院。在美国,参议院议员以州为单位选出,为了防止人数较少的州利益受损,各州不论人口多少均在参议院中占有两个席位,美国现有50个州,参议院里就有100个议员。众议院中各州的席位数量以人口为基准,但至少都会有一个议员,目前美国众议院里有投票权的议员共有435名。两院各有一些对方没有的权力。
(6)、 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黑白分明的。在一个机制良好的国度里,恶劣的行径始终含有某种公共美德的成分,在一个腐败的共和国里所看到的美德,往往包含着某些腐败的成分。
(7)、不,哪一点弱,正往往形成他的风格。对照自己,不够处加强,也可找到风格。
(8)、 波尔多是孟德斯鸠、米歇尔.德.蒙田等杰出人物的故乡。很多人都了解他们的著作和名言名句。
(9)、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10)、 启迪人民并非无关紧要。官吏的成见始于民族的成见。在蒙昧时代,干尽了坏事也毫无疑惧。在开明时代,做了天大的好事也依然战战兢兢。
(11)、1728-1731年的旅行中,哪次旅行对他影响重大?
(12)、这部合乎正义的法典是一代明君汉谟拉比所指定的,是社会安宁、政治清明的根基。汉谟拉比是万民的保护者,无论苏美尔人或阿卡德人,他都给予同等重视。
(13)、▲罗马景象:卡匹托山上通往阿拉科埃利圣母教堂的阶梯
(14)、汉谟拉比法典中只有少许的文献残留下来,大部分都已经随着时间而流逝掉了。各种早期的法律遗产也都是如此,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力是很小的。真正开启了当代法律尤其是大陆法系的是罗马法。
(15)、政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解决一群人如何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人口越多,阶层差距越大,利益冲突越多,文化差异越大,这个问题就越难解决。不论东西,不论古今,那些杰出的政治家,正是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了一大群人和谐相处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16)、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共和、君主和专制三种。他赞成两千年前柏拉图的说法,认为民主制度终一定会陷入混乱,因而赞成专制。因为在专制政体和君主政体中,控制一切的是君主个人的意见和法律,而平民政体的动力是人们的美德。当美德不再,人们的贪婪作祟,就会用自由来抗击法律,导致政体难以挽回的崩溃,权力落入野心者的手里。
(17)、农民,在1万年前,可是个“新工种”,那时候的农民就好像今天的软件工程师——虽然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先进方向,但是深夜还是要来杯咖啡,面对一堆bug。工作时间不是的问题,随着定居生活而来的,还有更多麻烦。当人类的祖先开始大规模群居,一个棘手问题是,如何让这么多人和谐地待在一起。
(18)、他决定同时进攻法国、英格兰和低地国家,这完全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计划将宗教法庭引入荷兰并在那里建立西班牙式的政府,这说明“他既不了解弗兰德人民的品性,也不了解自由民族的品性,甚至也不懂得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品性(页522)。”他未经深思熟虑就插手法国内战,这只会徒劳消耗自己。
(19)、法律是罗马精神的核心,在历史上,希腊代表哲学和自由,而罗马代表法律和秩序。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术语多半来自希腊,而法学术语大半出于拉丁。
(20)、在查理一世治下,当时的社会基调就是如此,所以,无论他怎么做,他的权力都必然会遭到削弱。在这般狂热和普遍的疯狂之中,审慎是一文不值的。(页115)
5、孟德斯鸠代表作
(1)、 离婚的权利其实比任何手段都更有助于相互依存,夫妻双方含辛茹苦支撑着家庭,尽管他们都知道可以自己做主让这一切结束,他们之所以终生手里攥着这个权利不使用,正是因为他们知道可以使用这个权利。
(2)、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3)、这些日常细节不断地唤起必须铭刻在心中的一种感情,而正是每个人心中的这种感情构成了中华帝国的治国精神,我们就会明白,此类具体行为没有一件是可有可无的。
(4)、自然法的理念意味着“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与之相对的是人定法(或者叫意定法)的“人赋人权”。自然法的教义是后来英国大宪章、法国的权力法案和美国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的基础。
(5)、《论法的精神》对后人的教诲远不止其系统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孟德斯鸠对后世思想的启迪是多方面的。譬如“在自然状态下,人生来平等,但是他们不能保持这种状态。社会使他们失去平等,而他们只有通过法律才能恢复平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第一句和这句话很相似,只不过把“平等”改成了“自由”,而卢梭的自由和平等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事实上,甚至可以说整部《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都是这句话的进一步展开。再如“要判断哪国的法律更符合理性,不能把单个法律逐条比较;它们必须被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比较。”一个例子是刑事审判中的证人制度。法国对伪证规定了严厉惩罚,英国则不以为然。原因在于法国只允许检方证人作证,而不允许被告对质;英国则双方都可以提供证人并相互质证,因而伪证的风险或带来的伤害更小。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位制度分析大师充分形象说明了整体比较的必要性,而《论
(6)、柏拉图——物质世界的背后存在一个理念的实体世界
(7)、孟德斯鸠给出两个不同的原因来说明这是徒劳无益的,这些解释有形成对比的倾向,表明在他这个阶段关于历史的思想中,在这两种形成对比的历史解释中,有一种明确无误的张力:
(8)、如齐纳德(GilbertChinard)指出的那样,孟德斯鸠绝非无限进步论的信仰者,而是一名“历史悲观主义者”,无论是他在《波斯人信札》(Lettrespersanes)中尽力延长(spinout)穴居人(Troglodyte)的循环中的道德进程的循环,或是他在那同一本书中详述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在当时的衰落,还是描绘罗马历史当中的必然衰落,或者在《论法的精神》著名的第六卷第六章说明英国人之自由的主要构成要素时,临近结尾的地方他甚至预测英格兰的终灭亡,所有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就他愿意沉湎于彻底的思考而言,孟德斯鸠相信的不是无止境的向上的进展,而是诞生、兴起和衰亡的可能性,正如罗马的例子所集中照实的。这意味着,他在精神气质上(inspirit)更靠近费奈隆、狄德罗(Diderot)、达朗贝尔(D’Alembert)、孔狄亚克、雷纳尔(Raynal)、格林(Grimm)、杜波斯(Dubos)和维科(Vico),而非法兰西的那些进步论先知。
(9)、鉴于那些在罗马历史中产生影响的普遍原因,对孟德斯鸠而言,共和制(republicanism)的消亡便是一种先定的必然性。
(10)、意义: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奠定了近代民主政体理论基础。
(11)、法律的第四阶段是国家机构或是独裁者本人来立法、司法和执法。历史上的帝王都热衷于编纂法典,罗马的查士丁尼和法国的拿破仑都以法典作为自己大的历史贡献,后者甚至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的《民法典》作为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保护了个人财产权,经过多次修订,至今仍在使用,而且影响了多国的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拿破仑并没有吹牛。
(12)、雕像也反映出当时两河平原涌动的新思潮:一种对人生昙花一现、即使贵为天子也难逃死亡结局的悲观思考。这尊头像的面部细节能刻画出人物的年龄、性格和情感状态,而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的雕像则完全不同——身处正式礼仪活动中国王静止、毫无人格特征,法典上方的雕像显然是为远观而设计的。
(13)、孟德斯鸠在书中始终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反对君权神授,也提倡宗教自由,他坚持当一个理性论者,他说:“理性是人们完善、高尚也是精美的意识”。
(14)、费奈隆(Fénelon)只会同情那些事实贩子,他们除了年代顺序的原则之外,就没有任何其他的处理原则(principleoforder),他们深受事实的蒙蔽,所以,无法看清“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的种种变化”。孔狄亚克(Condillac)评论道,将历史仅仅看成是若干事实的堆砌,乃“一种徒劳而幼稚的好奇心”。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无视事实,毋宁说这是一个精准地寻找那些事实的问题,那些有助于阐明种种事件的整体范式的事实。颇为称赞孟德斯鸠的罗马史著作的吉本注意到,要像孟德斯鸠那样的“天才”,才能“在那些事实掺杂其中的杂乱无章的大量事件当中”,寻找出实际上确实能够起到解释作用的关键。无论这项任务如何艰巨,它都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使得历史更易于为人类理性理解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5)、从杰里科到汉谟拉比,从罗马到孟德斯鸠,从拿破仑到美国宪政,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的演变。今天我们主要聊聊卢浮宫里的汉谟拉比法典、罗马法和法国人孟德斯鸠。
(16)、正因为如此,他认定平原比山区更容易产生并维持专制,而且平原更易于受到外敌入侵,因而更有必要维持一个强大的政权,尽管政权强大实际上很可能用于镇压国内民众而非抵御外敌。相比之下,“山区人民保留了比较吻合的政体形式,因为他们并不面临外来征服的巨大威胁。”“山区人民不惜任何代价坚持民选政府,平原的人民则希冀强人政治,海边的人民则喜欢两者混合的政府。”这些论断显然过于,但是对于解释专制的成型仍然具有一定说服力。
(17)、这些君主们也相似,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地反抗自己的命运(519)。
(18)、法是源于事物本性的必然关系……一切存在物都各有其法。上帝有其法,物质世界有其法……在人为法确立公正关系之前,就存在着公正关系。
(19)、还有什么是比柯林伍德的抱怨更好的例子呢?在论及启蒙运动的历史编纂时,他抱怨“那种历史方法的破产,它不顾真正的解释而勉强同意(acquiescein)导致重要结果的琐碎原因”。伏尔泰太过迷恋切入历史的“伟人”路径,而无法在实践中充分强调那些深层原因的影响,这些深层原因在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就已经预先决定了(后来的)结果。比如说,我们来看看伏尔泰关于光荣革命的分析:
(20)、作品《哈姆雷特》运用内心独白,并通过人物内心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巧妙结合。讨论了生存与死亡、思想与行动、理性与疯狂等人类的重大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1)、就文本的单纯数量而言,孟德斯鸠在《论政治》中实际上花了更多的篇幅来证明历史的偶然这一论题,而不是为历史决定论作辩护。从时间顺序上说,他举的第一个说明机运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例子,是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Heraclius)从公元610年至641年的统治。赫拉克利乌斯的确精明能干,可是,他的精明还不足以让他预见到,他的命运由于一件伟大而无法预见的历史偶然事件,会变成什么样子。他认为阿瓦尔人(Avars)和波斯的萨桑王朝(PersianSassaniddynasty)对其统治构成了重大的威胁,于是,他尽全力和阿瓦尔人缔结和约,同时征服波斯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孟德斯鸠文学作品101句(孟德斯鸠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