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之明 是什么意思71句(知人之明的意思)

知人之明的意思

1、知人之明啥意思

(1)、(出处): 《后汉书·吴佑传》:“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2)、(取友必端):取:选取;端:端正。正派的人选择朋友必然端正。形容选择朋友必须是品行端正的人。

(3)、(举例造句): 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有知人之明。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

(4)、(砥节厉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

(5)、人都应该有自知之明,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自己。

(6)、(学行修明):修明:昌明。学问和品行都很出色。

(7)、(示例)“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俩作恶多端,神人共愤。”——高阳《草莽英雄》第十三章。

(8)、(顽皮赖骨):①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②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9)、(声华行实):垢:声誉;华:显耀;行:品行;实:朴实。形容声望很高,品行朴实。

(10)、(邪魔外道):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11)、(示例)“世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夸其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12)、(德高毁来):品德高尚却招来毁谤。形容坏人总是嫉妒和毁谤品行高尚的人。

(13)、(译文)“能看出别人品行才能的人,是睿智的;能了解自己优点缺点的人;是明白人。”

(14)、(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15)、拼音是zì zhī zhī míng,意思是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出自《老子·二十三章》 。

(16)、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

(17)、(丧伦败行):丧:丧失;伦:人伦;败:败坏;行:品行。丧失了人伦,败坏了品行。

(18)、(文人无行):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19)、(大行受大名):行:品行,德行。有大的德行,一定有大的名声。

(20)、“知人之明”的意思是:具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2、知人之明 是什么意思

(1)、(清清白白):品行纯洁,没有污点,特指廉洁。

(2)、乾隆的时候,一次殿试,有两个人的文采难分伯仲,于是这皇帝亲自出了一上联,让他们对下联。此上联是:烟锁池塘柳。

(3)、(德浅行薄):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

(4)、(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

(5)、(宁可清贫,不可浊富):清、浊:指品行的好坏。宁可清白的贫穷,不愿污浊的富有。

(6)、(退食从容):指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

(7)、(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8)、(廉隅细谨):廉隅:本指棱角,比喻品行端正,有志节。比喻品行端正,有志节,做事细致谨慎。

(9)、(示例)阁下既无知人之明,现被众叛亲离,也属理所当然!

(10)、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11)、(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12)、(铜臭薰天):铜臭:铜钱的气味。充满铜钱的臭味。常用以讥讽有钱人品行不端。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

(13)、(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14)、(目无流视):眼睛不往四处看。形容人品行端正。

(15)、当您越过这一范围时,我们认为您也会有自知之明。

(16)、(狗彘不食汝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17)、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18)、(宁可清贫,不可浊富):清、浊:指品行的好坏。宁可清白的贫穷,不愿污浊的富有。

(19)、(君子之交接如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20)、(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3、知人之明的意思和造句

(1)、(好汉惜好汉):惜:爱惜。指才能品行相同的人互相敬重。

(2)、(禽兽不若):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3)、(狗彘不如):彘:猪。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同“狗彘不若”。

(4)、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5)、(玉洁冰清):象玉那样洁白,象冰那样清净。形容人心地纯洁,品行端正。

(6)、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化学变化;变化多端;情况发生了变化。

(7)、(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8)、(篱牢犬不入):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9)、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10)、人应有自知之明,否则小往大来,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11)、(狗彘不若):彘:猪。连猪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

(12)、(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13)、(砥廉峻隅):峻:高峭。通过磨砺,使可分解更加分明。比喻磨炼自己使品行更加端正。

(14)、(出处)宋•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是则系国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岂可不自量力。”

(15)、(言多伤行):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使品行受损害。

(16)、(知人之鉴):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同“知人之明”。

(17)、(君子之交接如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18)、(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19)、(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20)、(阳煦山立):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4、知人之明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三顾茅庐,一再邀请。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正是看到了刘备的这份良善,诸葛亮才甘为其驱使。

(2)、(诡谲无行):诡谲:欺诈;无行:无德行。形容欺诈成性,品行不端。

(3)、(木秀于林):秀:出众,突出。高出森林的大树。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也措指新人新事刚刚出现。

(4)、(砥廉峻隅):峻:高峭。通过磨砺,使可分解更加分明。比喻磨炼自己使品行更加端正。

(5)、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给刘备指出了一条“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之路。隆中对策的故事还衍生出了一个歇后语: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有先见之明的人有格局有远见,每天的生活都是限量版,生命需要的是未雨绸缪不是亡羊补牢。

(6)、有自知之明的人常常转动心中的明镜鉴照自己。

(7)、(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8)、(示例)他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有心主动接过来,又怕别人笑他不自量力。

(9)、(萧敷艾荣):萧、艾:艾蒿,蒿草;敷、荣:开花。指蒿草长得很茂盛。比喻才能低下,品行卑劣的人一时得势。比喻小人得志。

(10)、(声华行实):垢:声誉;华:显耀;行:品行;实:朴实。形容声望很高,品行朴实。

(11)、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知人之明 是什么意思71句(知人之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