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老子有关道德的名言
(1)、(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3)、释义: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4)、在利益和仁义发生冲突时,孟子主张把“仁义”放在首位,提倡先义后利。孟子提倡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统一。他主张做官要“求之有道”:“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孟子·滕文公下》第3章)“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孟子·万章上》第7章)在自己遭受侮辱时,怎么能匡正别人、匡正天下呢?圣人的行为,各有不同,有的疏远当时的君主,有的靠拢当时的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身居巍阙,归根到底,都得使自己廉洁正直,不沾染污泥。“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第9章)这即是说,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场合中,选择道德还是非道德,如何选择人生道路,怎样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终究是自我作主的事。
(5)、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提出了他的标准,即作为一个男子,要以天下为己任,以仁、义、礼为终生言行准则,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6)、(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7)、王顾左右而言他。——春秋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10)、(释义)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应该加以分析,辨证地去看问题。
(11)、(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2)、(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3)、(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15)、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1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17)、(释义)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18)、(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19)、译文: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0)、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2、孟子关于道德的论述
(1)、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名句
(4)、总想着教导别人的人,不容易发现人家的长处,不容易发现自己的短处。
(5)、简析: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人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6)、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版法》
(7)、(赏析)“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动心忍性”的苦难观,“增益其所不能”的成功感,这一句话,激励了多少身处穷困中人以坚强的意志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殊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8)、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9)、孟子主张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
(10)、能抵住诱惑,捱得住贫穷,不畏惧强权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人格的标准。
(11)、孟子认为,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而只有儒家的仁、礼是“大丈夫之道”。
(1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4)、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15)、这里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气,而且必须用正义和道去配合它。善养浩然正气的人格追求,在后来逐渐扩展为骨气、英雄之气、爱国之气,以文天祥、辛弃疾等人为首的仁人志士,就是体内充盈着刚健雄风的浩然之气,坦荡地立足于天地之间。
(16)、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17)、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18)、这样做了以后,再 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 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19)、孟子十分重视人格独立和节操。每每向诸侯进言,他从不把诸侯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里,决不被那些“大人”的权势所吓倒。他有“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第34章)的气概。他引用、重申曾子的话:“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第2章)他有他的财富、爵位,我有我的仁义道德,我并不觉得比他少了什么。继承子思的孟子有着自由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傲气,有着“舍我其谁”的气魄、胆识。他发展了孔子关于“德”与“位”的矛盾学说,举起了“以德抗位”的旗帜,对后世知识分子有极大的影响。
(20)、诗词丨她在曹操的心上,曹丕的床上,曹植的笔上,这个比貂婵还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国大的悲剧
3、孟子关于品德的名言
(1)、孟子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政治,而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终只会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这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2)、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 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5)、(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6)、这句话意思是,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志向消磨转移,武力不能使我低头屈服。这是孟子对“大丈夫”人格精神的理想化追求。他强调了富贵的诱惑、贫贱的折磨、威武的压迫都是对“大丈夫”人格塑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锻炼和考验。只有经受住了这些,“大丈夫”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出现。
(7)、按孟子的看法,善性良知是天赋予人的,是先于经验的,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类特性、类本质,在人之类的范围内是具有普遍性的。他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听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第7章)不同的人,有诸多的差异,但口对于味道,耳对于声音,目对于颜色,又有共同的好恶,都欣赏美味、美声、美色。同样的,人的心也有其同一性,都爱好仁义礼智。我心对于理、义的愉悦,就像我口对于牛羊肉的喜好一样。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比普通的人先觉悟到人的道德的要求,懂得人的这种普遍性(“心之所同然”)。理、义是道德理性,人喜好之,如同感官对于美味、美声、美色的喜好一样。这个比喻很危险,但在孟子看来却很正常,因为道德的认识与实践,是与人的整个生命,首先是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的。
(8)、莎翁写过这样一句话,“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足可见一言九鼎的分量,更可见一诺千金对于人之立身的重要性。“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不兴,国无信而不强”。
(9)、释义: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10)、(译文)百姓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11)、(赏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寻求人的道德,要寻求从先天带来的本真。在后天将这种本真加以引导,不使思想、行为变坏,就成为了君子。
(12)、(解释)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老子看来,至善之人犹如水。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为谦虚的美德。
(14)、(感悟)能抵住诱惑,捱得住贫穷,不畏惧强权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人格的标准。
(15)、(释义)人只有知道什么不可以做,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
(16)、(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
(17)、有固定产业的人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
(18)、五十步笑百步。——春秋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19)、(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20)、仁者。(仁德的人是于天下的。)
4、孟子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
(1)、(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3)、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4)、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5)、孔子书院“千县万校”工程,全国战略合作分院如下:
(6)、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7)、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0)、虽然有千辛万苦、千难万阻,哪怕我只是莹虫之光,结局是粉身碎骨,身败名裂,依然在所不辞、初心不改。
(11)、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2)、孟子(约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04年)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学者,一代宗师。本文拟讨论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哲学思想,特别是性善论的真意及其中有关道德理性与情感的看法。
(13)、(释义)与人相处的忌讳,莫过于总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14)、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5)、(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16)、人永远是制胜的第一要素。不要羡慕他人的好运气,强大的武装的自己,永远胜过好运气。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孟子关于道德的论述77句(孟子关于道德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