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前两句表达了作者【100句简单文案】

一、出塞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1、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抒发了作者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的喜爱之情。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3、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4、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5、师:请坐。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赤子热忱。这就是边塞诗的共性。

6、这首诗通过对汉代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安危的爱国激情。

7、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8、(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9、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11、点上方“唐诗宋词朗读者”,再点击“关注”。

1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13、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4、出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15、云南书法家胡维平近期书法作品

16、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7、梁思成:音乐、建筑之间的通感

18、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0、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二、出塞前两句表达了作者

1、(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3、胡维平篆书作品|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4、来唤醒你那真挚的情缘

5、2.《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著有《王昌龄集》。

7、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8、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9、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10、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11、1.“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及汉代的边塞”。

12、指名读出节奏,评价。(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也可按词读。)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

13、《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14、 《出塞》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一直以来名家们对《出塞》的评价都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15、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16、(PPT依次出示征人父亲、妻子、孩子图)那么同在一轮明月下,千百万征人的亲人们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17、细细品味文字间的那一份感触

18、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9、互文互见的写作手法。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20、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板书诗题和诗人)。

三、出塞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1、《出塞》中的第二句用的是互文见义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长征人未还”,“”指边塞和内地相距,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结束语:一句句诗行,描绘一幅幅画卷;一首首诗歌,讲述一段段历史过往。课下,希望同学们与诗词经典作伴,拥有属于自己的诗意和远方。(谢谢!)

5、师:这寥寥28个字,就是诗人一片赤诚之心的见证!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评价他的《出塞》是——(PPT出示,生读“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7、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了解李广。(1)PPT出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2)PPT补充李广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8、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9、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0、《出塞》中的第二句用的是互文见义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长征人未还”,“”指边塞和内地相距,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征夫不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1、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12、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怎能不触发起乡关之思!长征没有归期,古代秦汉已经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度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3、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14、解诗题,知诗人。(检查预习)

15、表现手法上的赋比兴。(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章法上的重复叠句,反复咏叹,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使情感得到尽情抒发。(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4语言上的双声叠韵和叠字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以及诗歌的感染力。(如《采薇》:叠字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雄壮、整齐;“依依”写柳枝的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的漫天飞舞。叠词如“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歌唱,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的表达。)修辞手法“赋比兴”你自己去找。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兴。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这是赋。

16、采用以(借古)讽(今)的手法,借故代(名将李广)来讽刺(诗人所处时代驻守边关将领的无能)

1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8、*课前互动创诗境:看图猜诗句。

19、小结:诗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言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20、拉弓要拉坚硬的,射箭要射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四、出塞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1、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4、 骝马的背上新近跨上了白玉的马鞍,旋即上了战场。战罢之时,月已升起,惨白的月光照在沙场上,令人望而生寒。

5、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6、出塞二首其一后两句诗用了(借古讽今)手法“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7、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10、“长征人未还。”——离家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还。(师:诗中的“人”指的是——出征的战士。唐朝管出征边塞的士兵就叫“征人”。板书:征人。)

11、诵诗句(PPT出示全诗)

12、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1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14、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安危的爱国激情。

15、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齐读一二句。

16、对下面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17、(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18、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19、3.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0、《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五、出塞第一句是什么手法

1、师:看着看着,这远去的背影又幻化成千百万征人的代表。他们虽九死一生、思乡思亲,仍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他们虽痛恨朝廷、将领和战争,但又希望杀敌报国使家国太平!这就是征人的赤子豪情!

2、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3、师:这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凄凉)读出你的感受来。

4、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7、(2)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10、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都护告急军书到,匈奴已围困酒泉。萧关陇山飘大雪,茫茫不见烽火烟。

11、采用以(借古 )讽(今 )的手法,借故代(名将李广)来讽刺(诗人所处时代驻守边关将领的无能)。

12、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13、(1)(PPT出示相关边塞诗句,师生合作读。)

14、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表达作者关心安危的爱国激情

15、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16、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17、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18、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9、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0、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出塞前两句表达了作者【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