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国的诗句古诗大全105句(有关于爱国的诗句)

有关于爱国的诗句

1、有关祖国的古诗词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4)、作者背景: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5)、州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伫足南望,他们年年盼望王师返回。

(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8)、相州昼锦堂厨酝,卫国淇川岸竹萌。——姜特立《雅志小饮适宽仲送相州法酝并竹萌同至》

(9)、出处:(宋)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10)、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11)、译文: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13)、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 阿托尔斯泰

(14)、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15)、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6)、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17)、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18)、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19)、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20)、岳飞是宋代的抗金名将,对于侵略者,他有着深沉的仇恨,对于国土的丧失,他有着悲切的痛惜,对于山河破碎,对心怀国家统一的殷切愿望。

2、写国的诗句古诗大全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2)、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3)、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秋瑾

(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5)、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6)、⑵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为著名游览胜地。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

(7)、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9)、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10)、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1)、释义: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12)、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 爱迪生

(13)、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1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____徐锡麟《出塞》

(15)、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16)、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

(1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0)、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3、有关于爱国的诗句古诗

(1)、(3)三: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2)、《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4)、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陈洵《南乡子·己巳三月自郡城归乡过区菶吾西园话旧》

(6)、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7)、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陶行知《不投降歌》

(8)、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9)、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金错刀行》

(10)、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王维《少年行四首》

(1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12)、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13)、天与三台座,人当城。——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4)、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15)、岳飞是民族英雄,在国家危亡之际,力挽狂澜,成为中华民族英雄的象征。在抗日战争时,有无数个岳飞,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1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18)、赏析: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力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19)、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20)、三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有关于爱国的诗句和事例

(1)、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2)、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

(3)、出处:(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4)、?《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纳兰性德《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

(7)、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9)、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____屈原《国殇》

(10)、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1)、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12)、临患不忘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3)、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14)、出处:(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15)、(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整理发布,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请联系授权,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16)、此诗四句,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环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对面写来,写中原父老的感情。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他们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是激烈。接下来,两句忍泪失声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结。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从艺术上说,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往往起到语尽不尽的效果。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父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合为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话,那范成大可能只是无言以对,因为南宋统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复失地,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诗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1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8)、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19)、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革命烈士诗抄.熊亨瀚诗》

(20)、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关于祖国的诗句古诗

(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2)、出处:(宋)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3)、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6)、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9)、《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作者)李煜(朝代)五代

(10)、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11)、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亦,,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亦复如是,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增不减。

(12)、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1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14)、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15)、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1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候。——唐?岑参《送人赴西安》

(19)、译文:乌云密布的青海湖黯淡雪山,遥遥望着边塞孤城玉门雄关。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不打败进犯敌人就誓不返乡。

(2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白话释义: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1)、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2)、青冢:汉代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南。相传北地草皆白,唯墓上草青,故称青冢。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

(4)、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写国的诗句古诗大全105句(有关于爱国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