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下一句
1、言必信行必果下一句怎么念?
(1)、总之,赤子之心是一种充满德性的纯粹善良之心,所以,大人“不失却他的(不失其)”赤子之心,则必然是受人尊敬(尊崇和敬仰)的人。
(2)、用另外一位圣人孟子,他说的更加直接,《孟子离娄章句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言必信,行必果(yánbìxìn,xíngbìguǒ)
(4)、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后边有一句很多人不知道:硁硁哉小人也。“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刚性的追求。比如管理者说明年一定要上市,于是言出必行,其实这不算高级。能否明年上市并不重要,环境变了于是不上市很正常,纠结并无助于做好事情。
(5)、“诚”作为“天之道”,其核心意涵是“真实无欺”,说的是“天(自然)本身”就是它本身那样——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并不像人一样有可以出现“不真实”和“有欺”的情形。
(6)、此外,“小人士”也不具备“权变”的能力,即便是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也无法达到随机应变而“不辱君命”的层次和水平。所以,只能墨守成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是“辱”了君命,充其量,也仅仅是能力与水平问题,没有原则性的可挑剔之处。
(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8)、《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9)、什么意思?这段对话其实是子贡向老师孔子请教的问题,子贡想知道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士”,孔子把它分为三等,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就是第三等。翻译如下:
(10)、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11)、因此,尽管孔子略带轻视(硁硁然)地将之归类为“小人”,但还是客观地肯定了这类“小人”起码也还算是“下”一个层级的“士”,是强于当时的那些当权者的。
(12)、有趣的是,《墨子》特别点出了许多人的言行不一:这些投奔「兼君」的人,很可能就是平时嘴巴上高喊「别」主义的人(在今天,他们也许会高呼对难民关上国门修筑高墙)呢!不过对于本文的目的来说,要关注的就是:在这里,言必信行必果同样不是《墨子》所提倡的道德品质,而是他所推崇的「兼」者和他所批评的「别」者都可以具有的特质。
(1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4)、其实“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还有下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15)、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16)、能力:我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掌握了什么技能?(如何做,懂不懂)
(17)、无论从任何角度还是任何意义上讲,回到孔子自身去探究孔子要表达的“意义”,才是正确的途径与方法。
(18)、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在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后,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坚持了,也不会后悔。
(19)、实际上,这句话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质高,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高,就要教化他们。这和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吻合。
(20)、而今天所谓的“闭门造车”,却是在讥讽“出门不能合辙”的脱离实际。但如果放在古代,所谓的“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是不折不扣的褒义词。
2、言必信行必果上一句是什么
(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3)、对于不真正熟悉孔子与《论语》的大多数人而言,这实实在在是一个颠覆“三观”的论点,难道“信守诺言而且做事要有结果”这样的做人做事原则反而是小人行径吗?反过来讲,难道做人做事可以不讲信用不管结果吗?
(4)、如果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论语》中凡是直接标明“某子曰”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对《论语》中孔子没有展开说明的问题的补充。限于篇幅,我们仅举一例说明如下。
(5)、那么,「中国人」真的「一向」讲求「言必行,行必果」吗?在我开始学习中国哲学之前,我确实也是这样想的。毕竟,这句话听起来就像儿时印刷粗糙的启蒙读物或者街头画风惊人的传统文化宣传画上会讲的话。比如:
(6)、显然,把「言必信行必果」写进各种新《三字经》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伟大的人从来都从一件事是否符合「义」来思考(在别的文段中,孔子、孟子也强调从「仁」去思考),而不要去关注是不是符合自己以前说过的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没有说错话过?虽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可以督促我们说话更加谨慎,只说我们能做到的话(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人们放弃对于想象、对于可能性的讨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不可能避免说错话,因此孔子孟子都更重视改正的可能性,而不是强求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错误。
(7)、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8)、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举,这种强拉硬扯,不仅没有真正维护孔子的“形象”,反而使孔子因此而“蒙羞”。
(9)、正确理解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涉及到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判别逻辑,以及之所以做出这种结论的道德观念依据。只有将这两个方面在内在联系上加以贯通,才能准确理解孔子的真实意图。
(10)、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朱子对五常的理解,是与孟子在“同一档次”的。也就是说,朱子对究竟应该取“五常”还是“四常”也没有“明确”的看法与主张。换言之,朱子也根本就没有理解孔子思想体系之核心观念的能力,于是,就沿用了孟子的说法,舍掉了“信”而保留了“仁义礼智”。
(11)、“言必信,行必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是一个明显的褒义成语,但其实这句话并不完整,属于断章取义,完整版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硁硁(kēng),耿直貌,也可以理解为浅薄固执;小人,与士相对应,一般人或普通人)
(12)、环境: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地,其它人,其它事物)
(13)、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14)、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5)、“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说的是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现在的重庆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他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
(16)、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17)、如果大人的概念中不包含惟义所在,那么,这样的大人还应不应该再称为“大人”?如果不应该,那么,这样的大人是怎么拥有赤子之心(品德纯粹善良)的?
(18)、投稿及内容合作|zhenminma@hbrchina.org
(19)、子贡问:“敢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称他孝,乡d称他弟(悌)。”
(20)、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士?”孔子说:“行为知耻,出使四方而不辱君命,就是士了。”
3、言必信行必果下一句接不知其可也
(1)、这些对比,应该说,让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的是:所谓“小人”,一方面,他们只是一些对“义利”关系进行判断和取舍时的“重利轻义”之人;另一方面,孔子强调的只是其胸怀的狭隘和品性的低俗。所以,这种“小人”还谈不到普通意义上所说的“坏人”的程度。
(2)、评价:很多人都在讲"言必信,行必果",讲到这个话时都言之凿凿。但你读《论语》会发现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评价很低,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坑)然小人哉《论语·子路第十三》"这个小人不是指坏人,而是指境界不高的人,境界不高的人才会这样想问题。
(3)、〖解释〗信:可信,可靠;果:果然。果真。说的话就一定是可靠的,说一是做的事一定是真实的,说到做到的。
(4)、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之也。
(6)、《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7)、这个问题出现在《论语》的《子路》篇中,是孔子在回答子路提问时给出的结论。应该说,自《论语》问世以来,孔子的这个结论就难住了儒学名下的所有“弟子”。
(8)、所谓“逻辑”问题,其核心含义就是“概念”问题。
(9)、人无信不立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了信誉度得不到周围人群的认同感,你这个人就无立身之地.
(10)、所以,只有符合义的标准,这个诺言才应该而且能够被践行,否则,就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11)、李婷:这次在疫情期间,大家被迫接受在线办公。我发现远程工作并不影响工作效率。因此我在尝试引入美国、英国及日本的顾问,打造更国际化的团队。这些变化让我惊喜。
(12)、从社会实践层面上看,孟子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进行君子与小人分类的理论意图与社会道德意义,而是把小人当成了社会大众层面上具有“坏人”含义的人了。
(13)、也就是说,不顾一切就一口答应,答应了就去做,这其实是莽撞的行为。
(14)、“必”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两方面都必须屏弃的先天性缺点(我们在往期《记载了孔子进行宗教修行的六大证据》一文中,在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的正义中,已经指出了“必”的弊端)。不仅在宗教修行这种高层次上需要去“必”,即使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同样也需要去“必”,所以,孔子只认为“不辱君命”的士才是第一等的,这样的士一定“不必”,而且知道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并能够根据情势而灵活变通地完成使命。
(15)、人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之时,他就能够说:我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6)、万事万物一旦推到极端那就一定不对,一定有错误了。所以孔子反对的是这个"必",第必是极端。第必然和自由是一个对立的概念。孔子既然崇尚自由,既然他经过一生磨炼终于领悟到人生的高境界是自由的,那他就一定反对必然。
(17)、曲解:古时中国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够公正,所以在高官犯法之后可以不受惩罚,不受刑罚。
(18)、信念:配合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19)、孔子说这一句话是什么时候,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一次到了魏国,遇到了一群强盗,要杀孔子他们,孔子告诉强盗,他是谁,请不要杀他。强盗之中,估计也有读过书的,知道孔子很有名,那就不杀吧。但要孔子,不能向官兵告发,孔子点头同意,于是强盗就放孔子一条生路。
(20)、识时务,时务指形势或潮流,表示能认清形势和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是对隆中卧龙先生的赞誉,说他未出隆中,却已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而且有极深刻的见解。
4、言必信,行必果的下一句是什么?
(1)、损害他人人格,快乐一时,伤害一生。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
(2)、我们讨论孔子思想言论时必须牢牢记住的理论起点是,孔子是按“易理”来构筑他的思想体系的,而“易”的本质含义就是“变”,就是不固化——不“必”。所以,那种“硁硁然”的“必”信和“必”果之士,孔子自然是瞧不上眼的!
(3)、意思是: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4)、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有诚信者,必有所成。
(5)、在孔子时代,信是与诚互训的。但是,诚是一个具有本体论含义的概念,《礼记·中庸》中说:
(6)、可见,在孔子的逻辑里,“士”也可以像“儒”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一样(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有“小人士”。
(7)、古代的琴师对牛弹奏美妙的音乐时,牛只顾吃草。然而当他模仿苍蝇、牛蝇、小牛的叫声演奏时,那牛不由左右观望。这故事其实表明了古人的机变,说的是和“因人而异”相似的道理。
(8)、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9)、当不确定性发生,需要做的是顺势而为,随时保持随机应变的态度。让我们揪心的并不是如何决策,而是纠结,以及对他人看法的过分在乎。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1)、子贡问:“现在从政的那些人呢?”孔子说:“唉!都是些器量狭小之辈,何足挂齿呀!”
(12)、对我来说探险和挑战,是冒险的乐趣的所在。每一次挑战背后都是成长,而畏惧本身也会来带来敬畏心。
(13)、我们认为,正因为朱子与孟子处于“同一‘学术’档次”,所以,他才对孟子“赞赏有加”,进而把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置于了“五经”之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这都是一种不可原谅的本末倒置!
(14)、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15)、事实上,从整个《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言论中,尤其是对君子与小人进行的对比性谈论,如:
(16)、如果不可以,那么,为什么具有“不失却德性和纯粹善良之心的”这个大人可以“法外开恩”而搞“特殊化”,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但却要求普通人惟义所在呢?
(17)、我们以必须要谈及的“信”的概念为例来说明如下:
(18)、那么,为什么不仅能做到“言必信”,同时还能“行必果”的“士”,反而成了“小人”呢?
(19)、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0)、言归正传。有子的解释比孟子的要合情合理而且合乎逻辑。相比之下,孟子的解释反而是越说越乱,而且,这种解释已经远远地背离了孔子的原义与原意。
5、言必信,行必果下一句是什么?
(1)、那么与小人相反的「大人」该怎样做呢?孟子说得很明白:
(2)、我特别关注世界经济格局包括世界秩序,现在是国产品牌发展的机遇,因为所有的品牌都是随时代而诞生的。中国在这次疫情后所展现的国家影响力,预示着现在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好的时机。
(3)、实际上,孔子说这句话的原意是,提醒士大夫们要洁身自爱,千万不要触犯法律。而一旦犯法,将有刑具加身,则应赶紧自杀,不能受辱。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会因有罪而逃避惩罚,这实际上是礼教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4)、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
(5)、不过,即使是已经答应他人的事情,如果事后发现这样做不符合我更重视的伦理价值,也完全可能以不履行承诺的代价来避免更大的恶,例如柏拉图很爱用的,「如果朋友精神不正常,你还把他的武器还给他吗?」的例子。
(6)、可见,不仅普通的“诺言”,即便是“盟誓”,由于这是一种受到胁迫的“信”,所以,是完全可以不遵守的,因为“神不听”。
(7)、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8)、度,即度量,意指要成就大事业必须要有很大的度量,正所谓: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9)、孟子的这两段话,是不需要注释和解释就都能看懂和理解的两段话。
(10)、首先考虑的是事情当做不当做,而不是自己的诺,所以孔子把它定义为小人,当然,孔子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小人的意思,他是意思是只是一般人,普通人,不是大人,不是明明德的人。
(11)、子路一方面忠贞不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
(12)、子路一方面忠贞不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
(13)、行为:在环境中我们的运作。(做什么,有没有做)
(14)、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15)、季文子遇事都要考虑三次才去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想两次就可以了。”
(16)、——而孔子正是采取了后一种逻辑。圣人岂是虚名哉!
(17)、一伤身体,二伤感情,人与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哭声中来,哭声中去。千万注意,自己恋恋不舍,而别人早就去意已决,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事风平浪静;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18)、再回过头来看孔子这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还是处于下三层的位置,这样的人,只重自己的诺,只是根据自己的环境和行为而为人行事,而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事情当做不当做。
(19)、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讲诚信者,知己无数。
(20)、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倾听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心灵的沟通,平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成熟。
(1)、李婷:作为一个女性创业者,身上那种理性的、充满决断的力量是必须要强化出来的。伍尔夫有一句话: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如果一个女性拥有了男性化的思维,或者一个男性拥有了女性化的敏感,都会是一个更加丰富的人。
(2)、“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意思是:说出的话就一定守信,做了事就一定有结果,这就是耿直固执的小人啊。“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论语·子路》。
(3)、如果“大人”不是与“小人” 相对称的大人,那么,孟子所说的“大人”是不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说的“大人”?如果是指《易传》中的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文言》传),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要把这么高层次的人拿到这里来去对照孔子“谈士”的“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行径呢?这种对比有什么“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吗?
(4)、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ao)之人,何足算也?”
(5)、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这样的普通人啊!大概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6)、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7)、·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8)、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言出必行,众人赞。
(9)、但是,由于这种理解毕竟只是“理解”而不是孔子“亲口所说”的原话,所以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以资(后人,读《论语》者)参考”。
(10)、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1)、整个逻辑下来,“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基础,做人的基本,但绝不是做人的高境界,要想成为一等“士”,还必须再提高自己的层次,要在坚持做事、把事做实的基础上再提升下道德水平,然后在获得了做事本领和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多用脑袋思考,不仅能做事,而且明白为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终树立起自己的信仰。反过来讲,高层次的“士”其实都建立在“言必信,行必果”的基础上,如果连“言必信,行必果”都做不到,那你连普通人都不是,就是一个混蛋。有信仰的一等“士”一方面吸纳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在某些事情上也可以“不信”、“不果”,二者逻辑不同,因此也并不矛盾。所以,放在小范围小思维里看,这句话是褒义,但放在大范围高层次里看,这句话就是贬义的了。
(12)、樊登:我们都是普通人,面对不确定明显感受就如同飞机上遇到气流。我以前的方法是坐得特别“硬”,努力抓住扶手,一路下来觉得很累。后来我慢慢学会了不使劲,颠簸的时候我“随波逐流”。
(1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4)、我们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即把孔子讨论“士”的命题(言必信,行必果)转换成了“大人”,想用“大人”的概念代替“士”去论证为什么可以“不必‘言信行果’”。这与我们往期辨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时指出的朱子(朱熹)将“民”的概念“偷换”成“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15)、我们认为,孟子关于“言信行果”逻辑的论证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进一步”的“混乱”。
(16)、我们是一个相信创业的公司,创业精神才是重要的。我们的300家书店中,拥有者和执行者是同一个人,因为这样书店才会有活力。如何把创业精神在公司内部保持下来、发挥出来,是反熵增重要的手法。
(17)、按“常理”来说,孔子的弟子们是没有资格在《论语》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与言论的,只能表现为作为“学生”身份的“问话者角色”。但是,大概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客观需要”,《论语》中才出现了“有孔子弟子言论”的现象。
(18)、我们一般的人,或者大部分的普通大众,是下三层决定,也就是说,我有什么的环境,我有什么样的能力,决定了我去做什么?而另外一些人,他们不是,他们凭着,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观,来支撑著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没有考虑,或者忽略,目前自身处于的环境,或者目前自己的能力是什么样的。而是如何在某时间、某地点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等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我是谁」的问题。像马云、孙正义、稻盛和夫、格鲁夫等等,就属于这些异想天开式的人物。
(19)、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20)、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1)、但是当我看到局里的墙上贴着“有诺必践,有践必实”这么一句话时,就觉得意思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当我读到这么一句别扭的话时,马上就想到这分明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白话表达嘛,何必大费周折说成这样呢?但仔细一想,贴在墙上肯定是经过他们反复讨论才确定的,怎么会想不到“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呢,但是为何不用?难道这句话是贬义?
(2)、事实上,我们发现,孟子的这些话,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弟子有子关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的“翻版”,但却没有有子的说法语意更加准确和逻辑更加严密。因为在有子的观点里,我们可以得出清晰无误的结论,即:信该不该守,应该看一看所许的诺言能不能符合义的标准与要求,符合就去践行,不符合就不去践行。这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不存在“君子小人”和“大人大众”的区分,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二者的内在统一。
(3)、朱熹在《中庸或问》中说: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为: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行路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这是因为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做标准的缘故。所以叫做“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4)、在思创客,我们不断地主动探索新的变化,因为我们怕自己被传统公司挑战。我们是创新机构,探索包括做2C的课程,出版自己的书籍,以及进行平台化运作。在这些尝试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勇气。
(5)、可见,“小人信”与“君子信”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小人士”的“言必信行必果”也是有其逻辑必然性的。
(6)、李婷:怀疑自己是件好事,就怕对自己太自信反而丧失了边界感,这是失控的表现。
(7)、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8)、由上引可见,除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有子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外,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从正面(即正向意义上)肯定“信”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要以信来“立身”和“处世”!这是毫无异议的结论。
(9)、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10)、其实,“言必信,行必果”这六个字的重音是在两个“必”字上。这两个必字是与“硁硁然”进行搭配的。或者说,如果不是重点强调“必”的这种情形,“硁硁然”就没有落脚之处了。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对“必”的执着,才使得“小人”这种“顽固不化”的形象跃然纸上——硁硁然,所以,才引起孔子的慨叹或叹息(小人“矣”)。所以,我们认为,孟子用“不必”来否定“必”,应该说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
(11)、当孔子逃出后,遇到了魏国军队,孔子马上向魏军打小报告,说哪里有强盗,依靠孔子提供的信息,于是魏军就把强盗抓了。孔子旁边的人听了,就问先生,这样做不对吧,怎么能言尔无信呢,于是,孔子就对弟子们,说了这一句话。
(12)、《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3)、·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4)、注意,这里孟子是不管齐国的民悦不悦的,只看燕民悦不悦。如果你问,怎样能让别人「悦」呢?每当君王问孟子自己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总是告诉他:先发挥「仁」的精神,把自己已经统治的人照顾好。若你已经统治的地方本身就矛盾重重,还想着要统治更多人,犹如缘木而求鱼。当自己已经统治的人有很高的幸福感时,别人自然也想被你统治。这就是所谓的「仁者」。「统一」,说到底不是国家有多强大的问题,而是内部政治是否清明的问题。
(15)、勇气是好的良药,让我们能够获得快乐更年轻,更有人生的乐趣。
(16)、所以,尽管孔子为《易》作了七种传,而且,周易64卦本身就是谈论阴阳五行的,但是,孔子连“五行”二字都没有提及!可见,孔子根本就不承认“五行学说”的“合法(此“法”为“天地之道”)性”。换言之,孔子认为“五行”根本就不是什么“常”,更与“信”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
(17)、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8)、从理论起点上看,孟子根本就没有正确理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命题的真正含义。甚至连圣人、大人、君子和小人这样的概念含义都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才出现了“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种概念混乱和逻辑层次不分的言论。
(1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0)、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
(1)、我们先来看孟子的第二段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去掉“大人”和“义”的问题,就抽象的意义而言,孟子考虑到了“必(顽固,而且偏执一端)”与“不必”的关系问题,应该算是抓住了问题的“节点”。
(3)、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言必守信,行必踏实。
(4)、《思辨与立场》里说:如果你在生活中还有烦恼,一定是因为你的思维方式错了。所以我们应该去改变思维方式,提升认知水平,这些烦恼就都不再是烦恼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言必信行必果上一句是什么144句(言必信行必果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