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内容概括
1、孔子的故事章节内容概括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2)、A.公元前477年B.公元前478年C.公元前479年D.公元前480年
(3)、下列国家中不属于孔子周游过的国家。( )
(4)、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广东省特支计划中小学系列首批教学名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首批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东莞高级中学,目前主要研究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家国情怀培养。
(5)、孔子的一些健康见解是受老子的影响。( )
(6)、孔子到底有多高?主要资料源自《史记》。《史记》之所以成为信史,是因为后人相信司马迁的史识与史德。《史记》上说,孔子成年后“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九尺六寸”如果有三种推算方法的话,则是这样的:
(7)、有了“活点地图”,青少年想开启莎翁作品的订阅,就不会茫然不知从何开始,也不会担心看不懂了。
(8)、孔子就是孔子,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既有伟人所具有的优点和特色、特长和特点,也有普通人不可避免的缺点和错误。
(9)、春秋战国是一个整个时代,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这一整个过渡期的剧变中的意识反映。孔子是先秦诸子中早的一个。他的进步面之就是反映奴隶制社会崩溃期的“人”的解放,这个伟大现实在他的思想体系上,就是“仁”的学说,就是把教育从贵族所专有(官学),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给一般人(私学)。孔子的进步面之就是他在这段过渡期——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期——中,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提供了一些虽然粗略但是规模宏大的政治建设的蓝图,他研究了以往的政治经验,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总结,又加上一些适合社会发展情况的创造,给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打下了一些基础。把他称为封建社会的“圣人”,不是偶然的。封建社会总比奴隶制社会前进了一步,所以就当时看,孔子的大部分政治理想是有进步意义的。
(10)、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
(11)、A.敏而好学B.温故而知新C.不耻下问D.学而不厌
(12)、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1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14)、A.等级思想B.血统观念C.迷信鬼神D.专心教育
(15)、孔子晚年对自己的政治生活看的比较淡。( )
(16)、如果仔细考究下去,孔子的进步面、落后面、软弱处,我认为也还是错综的,好的不完全是好,坏的也不完全是坏。举例说,他讲仁,这是进步的,但是同时讲礼,礼就限制了仁;他普及教育,这是进步的,但也并非普及一切人,限度也仍然是有的。他讲礼,一般说是落后的,但是他注重礼的内容而轻视礼的形式,这就又是改革;他讲天,讲命,一般说也是落后的,但他并没有迷信鬼神,也没有全部陷入宿命论,这就仍有他开明的地方。他讲中庸,不错,一般地也是妥协性的表现,但是在“和而不同”上,在对弟子依不同个性而分别指示“过犹不及”上,在“学”与“思”并重上,这就貌似妥协,而事实上是避免化、片面化的正确态度和正确思想方法,这就又不能一笔抹杀了。至于孔子对后代的影响,问题就更复杂,有好影响,也有坏影响;在坏影响中有的是孔子本来不对,也有的本来是有益的东西,而因为不正确的理解,就变为有害的东西。关于这方面,责任就不能完全由孔子来负了。所以我们一方面对孔子要有总的把握,一方面对他个别言论的实质和影响还要加以具体分析。
(17)、这些基本上是汉初方士化的儒生们臆想附会的“杰作”。
(18)、在济贫院里,孩子们一个星期才能吃一次面包。( )
(19)、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
(20)、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2、关于孔子的故事概括
(1)、中学历史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基于家国情怀向学生传播一个真实的孔子,让孔子回归成一位可敬可爱、可亲可近、可圈可点、温柔敦厚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让学生感悟“至圣”也是在困厄与磨砺中产生与成熟的。
(2)、A.没有认 B.认了 C.不清楚 D.根本没这事儿
(3)、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4)、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要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5)、孔子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 )
(6)、实际上,没有任何一本和孔子同时代的文献记载孔子的相貌,更没有孔子的画像、塑像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见的孔子像,都是唐朝以后的人画的,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行教图》,流行较广,影响较大。下列几个辅助性的证据,可以证明孔子可能长得并不帅。
(7)、►她非师范备考1个月,一次通过教师资格证面试,能让你提分的经验贴不看后悔!
(8)、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故事?交流孔子其他方面的故事。
(9)、子产不毁乡校之事可以证明,孔子之前有正腐创办的各级义务教育制学校,连傅说、百里奚这样的农民工、奴隶都能学知识,所以才有朝一日逆袭成为名相。
(10)、孔子主张“和而不同”是受到谁的启发。( )
(11)、至此该交代本文的历史经验探讨究竟有何意义。如导言所述,本文所以考察孔子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贡献的经典课程范式,是出于两点考虑。其一是为课程理论开拓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探索进路。课程理论若想为国家新近启动的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就必须突破基础教育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等原有研究领域,将传统文化教育列为集体议题。之后,课程理论有两大路径选择:一是对21世纪以来兴起的“国学热”“读经热”展开研究,分析其课程运作及问题;另一条路径便是考察传统文化教育史上的课程建构,为当下传统文化教育提供课程参考。本文即由第二条路径入手,尝试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理论。虽然本文只考察了孔子的传统文化课程建构经验及范式贡献,同时既有分析也难免存在需要方家指正的偏颇之处,但这次历史经验解读还是能为课程理论开拓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提供可行进路及议题,即从孔子入手考察传统文化教育史上的经典课程范式。
(12)、鬼火遇到了爱吃山上的石头的 的成员,他们吃一口石头,就可以 甚至 不再进食。
(13)、总之,对孔子的任何历史解释,包括孔子出身、身高、长相等,并不影响对孔子的历史评价。
(14)、以上所述,皆是为探讨孔子如何建构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课程。很明显,孔子建构传统文化课程时,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课程认识从古至今的人间万象及众生命运,进而兴起向善之心,明白仁道之于天下统一和平及个体人生的恒久价值。孔子曾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者也。”空言即抽象伦理,不如活生生的人物及其命运更能打动人,诗书礼乐等皆是按此原则建构。尤其基础的起点课程诗,更是由精心挑选的305首“动人的诗歌”构成,内容尽是“真实感人的人间故事”,或如王夫之所言“《诗》之为教,托事物以兴起人心,尤其感人者也”。唯其感人,诗才可以培养“兴观群怨”的仁者。之后,书课、礼课以及检验是否初成的乐课,都是在诗课基础上的强化与拓展,意在激励了解人间万象的仁者长大之后,能成为以真诚无邪的仁道言行,使天下转向统一和平的仁人志士。本文即由此将孔子建构传统文化课程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以“动人的诗歌”及“真实感人的人间故事”立教,其所立之教正是传承仁道、培养仁者的传统文化教育。
(15)、后一门传统文化课程是乐。所谓“成于乐”,学完乐,孔子旨在传承仁道、培养仁者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便可暂告段落了。孔子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贡献的经典课程范式也因此可简称为“兴于诗、成于乐”。问题是,诗作为基础的课程已包含了乐的成分,且乐和诗一样,也是为了涵养仁道善心,孔子为何多此一举,在后阶段开设价值相似的乐课?自程颐至程树德皆认为,乐可使人“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是学之成也”。此说揭示了乐课的教育价值,却忽视了孔子以乐课收尾,或许是想看看教完诗书礼等课程后,学生是否真的能成为有助于天下转向统一和平的仁者。言外之意,乐课除陶冶仁道善心外,还可起到结业性的评价功能。孔子有套乐课理论,认为音乐“本于人心之感动于物”,如“怒声感者,其声粗以厉”,只有仁者或“爱心感者”,才能辨出“和以柔”的音乐。倘若学生像孔子本人那样痴迷《韶》一类优美动听、“尽善尽美”的古典音乐,且一听就知道只有“尽善尽美”之人,才可作出如此优美动听的音乐,那此前的诗书礼教育便成功了。
(16)、孔子对弟子的教育诗歌、礼节还要政治教育、和什么教育等( )
(17)、阅读《红楼梦》,很多学生迈不过的“第一道坎”是前五回。前五回作为这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总纲,大体上出现了统领全书的三个神话故事和三个现实故事,即“炼石补天”“绛珠还泪”“太虚幻境”和甄士隐入道、林黛玉进京、贾雨村断案,以及三个过场人物即甄士隐、贾雨村和冷子兴。作者通过这三个过场人物,将很多故事逐一连缀,如画卷般次第展开,把镜头逐步推进贾府,把主要人物送进贾府。
(18)、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9)、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特别谦虚,“不耻下问,对学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话;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无私无隐,对待学生从无亲疏厚薄、远近好恶之分,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
(20)、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
3、孔子的故事内容概括50字
(1)、而且,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的过渡性以及他的政治地位(他不仅当过高级官吏,而且一生主要活动除了教育事业外也是奔走做官,就是教育事业也主要是训练弟子们做官的)的关系,他的思想有许多不彻底、不明朗、对上妥协、对劳动生产和劳动人民轻视的地方。这些地方集中地表现的就是他所谓的“中庸”之道。这是他的软弱处。
(2)、A.在那儿接受杰克的小偷训练 B.拒不接受,并逃走
(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4)、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他还是个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这是孔子进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人跟人还是要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也就是他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所以他说的仁——爱人,便又被等级秩序削弱了。在这一点上,孔子始终没有完全突破阶级限制,始终没有突破旧的思想意识的限制,始终没有突破那时社会还处在过渡期的初阶段的历史限制。在对当时的政治态度上,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对当时各国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满意,他主张天下和平统这是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国后来成为一个大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张的统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样,在以周天子为首的旧贵族统治下的统这就虽然含有新的因素但始终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这也就是孔子在当时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动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孔子兼而有之。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时代的矛盾。
(5)、《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
(6)、从三十岁左右就从事教育的孔子,在任何时期也不曾放弃教育活动的孔子,随时想到自己培育的人才出众而感到欣慰的孔子,随时感到自己的主要生活可以拿“学不厌,教不倦”来概括的孔子,现在更意识到教育工作才是自己的本行了。
(7)、师出示课件,补充孔子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故事》。(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8)、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
(9)、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个自然段介绍了孔子的地位和身世?学生反馈。指导读两个句子,理解“举目无亲、孤苦伶仃、凄凉”等词语。
(10)、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举目无亲”等词语。
(11)、作者介绍:高益民,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12)、孔子在艺术上的修养进了一步是受到《韶》这一古乐的影响。( )
(13)、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孔子的故事》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孔子的故事》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
(14)、怎样把这纷繁复杂的内容、纵横交错的头绪、虚实相生的场景、扑朔迷离的情节梳理出来,让学生领会作者的笔底波澜呢?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校本”为读本,教师可将这一部分内容转换成学生的第一个学习活动:
(15)、孔子不是神,也不是不可触摸的高高在上的“圣”,他之所以在后世能成“圣”,是因为他比普通人多努力了一点,多了一些专注与勤奋。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能在立足于“人”的基础上,讲好孔子是“三种人”的故事的话,一个有血有肉、丰富丰满的孔子就相对全面、客观、公正了许多。
(16)、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
(17)、A.因材施教B.注重启发C.急于求成D.注重温习
(18)、√×(子贡)√×(春秋时期)×(孔子汇编的)√√√√×(母亲去世)
(19)、张飞见了,很生气,想放火,但没有。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20)、但是在这本小册子里是不是就要“给以总结”呢?不能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做这个工作的缘故。就是前面所讲的故事,也只能是从作者的思想水平出发而编述下来的,在选择取舍之间,在解释评论之间,错误一定难免。写出来,也只是请读者指教!这不是客气话,是实话!因此,也就谈不到什么“给以总结”了。那是要留待更辛勤的、更精通的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工作者来完成的。
4、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概括
(1)、(2)《红楼梦》第2页的页下注写道:“无稽崖与后文‘青埂峰’,均属作者虚拟,分别寓‘无稽’‘情根’之意。《红楼梦》一书用人名地名谐音寓意,如后文由脂砚斋注明的有: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甄英莲(真应怜),霍启(祸起),封肃(风俗),娇杏(侥幸),冯渊(逢冤),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等等。”请整理出《红楼梦》中人名、地名的谐音寓意。要求:①可以网上查询相关文献资料;②除参考网上文献资料的解释外,可以有自己的推断和理解。
(2)、(2)请整理《论语》中出现与“车”“马”“牛”等有关的章节(约30章)。再用表格梳理“车”“马”“牛”等有关词语出现的次数和意义;然后通过比较、辨别、想象、预测、推理、判断等方法,推断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出行的交通工具,并说明理由。
(3)、A.《雾都孤儿》B.《呐喊》C.《巴黎圣母院》D.《离骚》
(4)、孔子出生的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13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富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孔子的故事概括64句(孔子的故事内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