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名言警句【100句简单文案】

一、中国古代法律谚语

1、家法,是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但从规范层次即道德、宗教、法律、风俗、艺术等的综合体意义上讲,家法作为一种家族自治的规范,其产生与法律是同源的。

2、考研学堂,考研人交流的平台

3、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简直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而到了正午您没有到。

4、(释义)对私权利而言,凡是法律没有禁止人们去做的行为就应视为允许。相对地,对公权力而言,则是法无授权即禁止。

5、什么叫作好官?能免市民咒骂足矣;

6、“踊贵屦贱”的典故来自春秋时期晏子的故事。晏子当了齐国的相国,齐景公想给晏子换个明亮清爽的住处,晏子不仅推辞了,还说,我住处靠近集市,买东西多方便(实际是晏子趁机给齐景公下套)。齐景公笑着说,你也知道集市里东西的贵贱?晏子说,是呀!景公说,近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贱?晏子说:“假肢(踊)卖得贵,鞋(屦)卖得便宜。”齐景公很吃惊,后来便免去了刖刑(砍去脚的刑罚)。“踊贵屦贱”原意讽刺统治者滥施刑罚,后用以比喻世态失常,社会现象不合理。

7、(6)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8、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培根

9、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10、元朝时候,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11、楹联的作者是清代的徐士林,担任过安庆知府,此联题于府衙。或许徐士林也知道冤案难以平反,才劝告“非真枉莫来告状”。作者的良苦用心天地可鉴。当然,我们不要忘记,劝告莫来告状的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息讼、无讼的法律价值,但从侧面也揭露了司法的黑暗。

12、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13、请认真思考下面的8个话题,完成相关任务(本题共8分)

14、在民主的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15、(1)根据材料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16、李启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近代法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17、六月,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

18、行医困于患,是医难安。

19、吕璜的冤案得到平反,只能归于命运好。许多冤假错案平反太难了,即就是搜集证据大为方便的今日,仍然不易,像聂树斌案、浙江张氏叔侄案,看似新证据在握,却步履艰辛,拖了很长时间才得以翻案。那么古代呢?搜集证据的手段那样落后,下情那样难以上达,平反之日只能说遥遥无期。所以,走向衙门的人们,快快截住涉讼的步伐。

20、C.运用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二、中国古代法律名言警句

1、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3、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一位商人想通过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应是

4、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卡尔.马克思

5、P29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6、他对内政的改革从整顿田制入手,首先“作封洫”重新划分土地界限,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以制止贵族对土地的肆意侵占和争夺;又把农户按五家为伍的方式编制起来,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子产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

7、在中国古代,鬼神报应观念中的鬼神世界,同人们关系密切的是灶王爷、土地爷和城隍爷。灶王爷呆在每家每户,如实记录每个人的言行,到了腊月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土地爷是街坊、村落中的守护神,既管本地的鬼魂,也管活着的人。城隍爷是所居城市的守护神,既管本城内的鬼魂,也管活着的人。家、村庄、街坊和城市,分别由灶王爷、土地爷和城隍爷分管,日日夜夜在阴间窥视着人间,对作恶之人处置。

8、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9、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爱德华.S.考文

10、(这点我确实深有体会,有时候不知道文言文的中文意思很难受,有强迫症)

11、衙署楹联反映的官员的修养观

12、说到《增广贤文》,它集结了中国从古到今(明清时期)的各种格言、谚语,属于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作者不详,很可能是民间智慧的产物,书中的核心思想是宣传读书、重孝义,目的是维护儒学和皇权。

13、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14、借用文中英国领事霍普金斯一句话,来评论和总结一下:当在中国的外国居民把一个人作为汉学家来谈论的时候,他们通常是把他的看做傻瓜。深以为然!这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文章题目是不是一种讽刺?

15、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丁尼生

16、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现代法律只有法、法规、条例等少数几种。古代法律形式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刑、法、律、令、典、式、格、诏、诰、科、比、例。在一个朝代,经常有几种法律形式同时使用,组成该朝代的法律体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围也不一样,力高低也有很大区别。

17、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利之母。——卡多索

18、帝泽如春,看庭前草色葱茏,愿境内都含斯意;

19、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结伴成队,他们总有新奇的游戏方式,似乎无论何处他们都能展露笑颜。然而,古代儿童的喜乐悲欢总是不可避免的受到成年人世界的影响。李白受召入京时"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父母的愉悦亦牵绊着古代儿童的喜悦。李商隐诗作中描述古代儿童专心学习时的场景,"曲躬牵窗网,略唾拭琴漆。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其中不减玩耍时的恣意欢快,更多的是面对师傅和学习时的端正谨守。

20、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三、法律的谚语或名言警句

1、西方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所传达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对部分司法工作者和部分普通民众造成了较深的影响,即他人未经许可进入房主的房屋、院子导致的伤害,房主不应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被上诉人陈琪也正是基于该法律精神认为其在自己家里从事不危及公共的民事活动,无论是否存在隐患,张家熊未经许可擅自进入,理应由张家熊及其胞姐张家犀承担全部责任,其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2、这副衙署楹联是清代河南淅川厅署同知沈麟元撰写的,题于淅川厅署仪门。

3、我们的祖先就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制中生活,那种生活未必不好;且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的中华文明,我们因他们获得了中国人的身份,甚至还给了我们自豪与某种自信。我希望大家能怀着谦卑的心态、淑世的胸怀,为古人设身处地,同情理解古人、理解历史、理解古代法制,做出合理的符合当时情况的解释。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

4、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D.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5、(江苏扬州)阅读下列材料:

6、这哪里是什么道德说教,而纯粹是一种基于利害作出的警醒和恐吓,希望乡民知难而退,把诉讼的念头遏制下去,甚至认为“气死不告状”真是苦口良药。168有的官僚更说:“世界上不好的事体是打官司,一打了官司便有十样害。”具体是指:坏心术、败风俗、伤和气、误正事、失品行、受刑辱、结冤家、遭祸患、破家财、丧性命。169由此可见,诉讼与否全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尽管与道德也有些许关联,根本就是一种利害上的计算。

7、2007年河南省课改实验区高级中学招生考试历史试测试卷及答案

8、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繁荣的国度》

9、参考答案:⑴元朝(1分)元世祖(忽必烈)(1分)

10、在《资治通鉴》中你不可能看到的历史是

11、P72北宋时,毕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毕升像”。

12、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13、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14、(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5、2006年安徽省历史中考试题及答案(课改)历史试题(开卷)

16、做人务英贤,定要惟勤惟德惟廉惟国事;

17、按:这是整整十五年前的文章,但置之今日倒是更切近现实了。文章原发表于《南方周末》,增补后收入《洛城论学集》。本来还有些材料可作补充,匆匆不暇,姑仍之。

18、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19、识记知道明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0、参考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2)改良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法律谚语集

1、“石邑深涧”,文字直译就是“石邑山的深涧”,有点摸头不着脑了么?实际上这个成语形容的是森严的法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不过这不是个褒义词,而是说执法必严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社会的秩序,但是立法的原则应该基于扬善。如果法律森严却不扬善,那么这些严厉残酷的施暴者本身也免不了被老百姓扔进那山涧的结果。

2、(07福建福州)下列反映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是

3、驭官无别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4、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5、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

6、(2)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7、识记知道雅克萨之战的史实

8、(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接着他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录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都被平息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戚继光画像”。

9、法之理乃法之魂,没有法之理就没有法本身。而刑法格言的实质即是法之理。因而,古代的法律虽然散佚了,但是刑法格言依然代代相传。没有人比法律规定更聪明,而刑法格言更是法律在岁月的洗涤下的精华,已颇具合理性甚至真理性。朝令夕改是危险的做法,“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10、地址:广州市南沙区环市大道南2号南沙资讯科技园软件楼南5楼

11、这个总结是早晚的事.....应这位研友要求,堂主为你们做一个小整理。

12、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句俗语:“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良相和良医看似有天地之别,但要做好道理相同。做良相重要的是协调各种关系,调和各种矛盾,使社会达到和谐。所以,宰相是个大厨师,把各种味道的东西放到锅中,烹调出美味。做良医也是调和人的五脏六腑以达平衡,使身体健康。所以,此联用行医比喻当官,也是贴切的。现在的医患关系是患者常常被宰,痛苦难安。此联反映的“医患关系”正好相反,是医生没治好患者,心里难安。同是难安,心里感觉异样,说明古代的官员,没有做到“益民”,会“好愧”“难安”,以民为本的观念时刻记心头,四书五经确实没有白读。

13、衙署,又名公署、公廨、衙门,是中国古代官吏办理公务的处所。在官本位的中国文化中,衙署历来是一座城市的主宰。衙署坐北朝南,故有“天下衙门朝南开”一说。古代的楼堂宅殿的楹柱上,常有楹联,衙署也不例外。衙署楹联与百姓家中或寺庙中的楹联意义不同,具有意识形态的宣示作用;而意识形态关注的是社会应该怎样或者可以怎样,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通过衙署楹联告诉给公众,让百姓明白官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又由于中国古代官员大多行政兼理司法(越往基层越是这样),既管行政事务,又办理司法案件,所以,古代衙署的楹联常常具有鲜明的法律特色,衙署楹联宣示的往往是意识形态的法律观念,应是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14、(1)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15、有一副楹联,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冤就别伸了,伸冤那是做无用功:

16、在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称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天可汗”。综上所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17、为什么说谚语具有更为浓厚的乡土色彩呢?这就要从谚语的性质和来源讲起。在解释谣谚的异同时,清代学者杜文澜曾经指出:

18、应该尊重公民的个人私有财产,也责任培养公民对他人的和自己的财产权利的尊重和热情,仓廪足而知礼节,一个私有草产极大丰富的和民族,才可能是一个道德文明昌盛的和民族。生命比整个世界都珍贵。——曲新久

19、先秦各学派中,与管理行为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我们将以极简略的形式,从上述四家中析取精华、具现代价值的成分,希望能够对今天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在“经济化”的浪潮中,中国正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作为被管理者、合作者或是竞争对手,了解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肯定是有益的。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的目的已不仅是你死我活的“求胜”,而更重“双赢”。)

20、P118表现: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五、法律的谚语

1、皋陶是中国司法鼻祖,传说他在执法时,常常用一只独角兽来判断是非。独角兽去碰哪个人,哪个人就是过错方,没有一次失误过。后来,独角兽就成为中国法律的象征。

2、阅读下列材料:(11分)

3、修得宰官身,造福不难防造孽;

4、民不举官不究(指:司法职能的被动性)

5、当然,还有的衙署楹联更加亲民:

6、P24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7、P73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早的指南仪器;“汉朝的司南(模型)”

8、在展开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层层深入,紧紧围绕着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清晰地展现了标题格言的基本含义、内在根据、具体内容以及适用中的问题。辑录刑法格言而加以解释,非博古通今者不可为,非博览众家之长者不可为,非学术造诣深厚者不可为。故此项工作唯有杰出的法学家方可胜任。

9、法律是低限度的道德。

10、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来看,传统中国是一个农村社会;而从基层组织的视野来看,传统中国则是一个费孝通所谓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根本特点乃是乡民的安土重迁,他们出生于此,成长于此,终老于此,归葬于此,由此而形成了“情浓于水”的社会关系。也正因为如此,这种乡土社会也是人们所说的“熟人社会”,从而与现代“陌生人社会”不同;另外,乡土社会主要依靠礼俗来维持日常运作,费孝通把它称为“礼俗社会”,又与现代“法理社会”构成鲜明的对比。108

11、自省: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

12、无犯意则无犯人如果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时不具有犯意,那么其行为就不是犯罪,不能对其施以刑罚,例如意外事件、没有辨认能力的精神病人或幼童等情况,均不能归责于行为人。

13、另外,《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是对“公平责任”原则的明确规定。

14、衙署楹联反映的官员的办案依据

15、宪法一词是从拉丁文翻译过来的,本原于costitnio,其原意是“组织”、“确立”的意思。日本人借用为constitution的意译,我国近现代也沿用了“宪法”这个名称。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不仅是法的表现形式,而且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高的地位,是“法律的法律”。我国古籍中也有“宪法”一词,如《尚书》中有“监于先王成宪”,《国语•晋语九》中有“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旧唐书》中有“永垂宪则,贻范后昆”等,这些指的是典章制度和法令的公布,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主要是指刑法而言,而不是作为根本大法的高的法律。。

16、与刑讯逼供锻造冤狱相比,政治迫害也是造成冤案的重要因素。汉武帝时的巫蛊案,导致太子和许多人死去。东汉熹平元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投降派头子秦桧,以“莫须有”罪名诬陷岳飞,残害抗金勇士。明代宦官魏忠贤擅窃国柄,诬陷忠良,杀害东林党成员多名。历史上的政治迫害往往是大规模的,造成的冤假错案数量极为惊人。不过,官署楹联一般不涉及由政治迫害造成的冤案,它提及的是一般刑民案件,尤其是刑事案件。古代死刑的门槛很低,例如,隋文帝时颁布“盗一钱以上皆弃市”“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之类的苛刻刑法;判处死刑的刑种又特别多,所以,处死的人多。如果审讯时不仔细,极易滥杀无辜,锻造冤案。在这种情况下,下面这副楹联就值得赞赏了:

17、中国传统文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

18、(3)历史文化素养是人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可以提升人的修养。某文化机构为考查青年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拟向全国征集考查选手文化素养的历史试题。请你从上面挑选1个话题,设计1个相关问题,向该文化机构投稿。

19、看西来山色,恁般清净,生怕胸中着半点尘埃。

20、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中山分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警句【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