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100句简单文案】

一、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作用

1、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3、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4、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5、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6、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7、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8、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

9、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10、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11、锦绣江山外国语学校周明睿

12、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13、(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14、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15、④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16、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果。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17、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18、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9、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20、答案: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二、诗歌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

1、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2、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3、(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4、伤春、悲秋、时光易逝、年华不再、怀才不遇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6、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8、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9、(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如《采莲曲》,这首诗歌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如陆游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10、“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11、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1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4、设想的对方不能是景,只能是人。它所产生的艺术果与前一种不一样。如贺铸《青玉案》“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表达出来的,只是单方面的思念、伤感和断肠之痛。而用对写法,则沟通了双方的感情,思念是双方的,这种思念有愁苦和感伤,也有温馨和慰藉。

15、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16、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7、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突出。

18、本诗的Q:渴望建功报国壮志难酬无奈、牢骚、不满、不甘、不平、愤懑、愤慨

19、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0、增强艺术感染力、更形象;

三、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1、“寸寸柔肠,盈盈泪。楼高莫近危阑倚。”作者想像楼上的思妇,柔肠寸断,以泪洗面,凭高眺远,思念旅途中的自己(行人)。

2、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

3、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

4、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5、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6、用很多稻草装在小船上,借着大雾,假装来攻打,这就是虚的意思。对方不知道是假的来攻打,也不敢出兵,只能放箭。实为用草船借箭,借箭这个事情,就是实的意思。

7、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8、多种感官结合:描摹事物离不开视听味嗅触等感官的感受——形色、声音、味道、气味、触感。古诗词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事物的特征,使景、物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9、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10、例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1、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2、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彦)

13、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4、(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15、再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宋之问)

16、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7、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18、2007—2015新课标卷诗歌鉴赏题所考内容总结:

19、《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 全诗如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20、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四、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作用

1、例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2、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3、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4、描写手法:虚实结合、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声色结合

5、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6、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

7、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8、(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9、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的认识,获得更的感受。

10、①奉宸:侍奉皇上。②蓬壶阆苑:神仙所居之地。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12、两杜①昔夹河,二龙今出守。

13、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14、例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15、要弄懂这个概念,就要先知道何为实,何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现在为实,过去、未来为虚。所以虚实结合应是这二者同时出现。如2011年安徽高考诗歌题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16、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8、(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19、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诗人想像他们的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时,因少了出门在外的诗人不能欢聚而十分遗憾。

20、(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诗中的形象、语言和手法的内容,要求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何精妙,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选取,遣词造句、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手法的运用角度切入,“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两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运用了拟人手法。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以上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清冷、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

五、诗歌中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1、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2、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

3、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例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6、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

7、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8、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9、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以乐衬哀等)

10、这种写法与前一种有些相似,都是在借设想写当前,但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种设想着眼于时间,后一种设想着眼于对方,故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11、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12、(答案)词人运用想象的手法,将西江之水想象为所饮之酒,将北斗星想象为饮酒的酒杯,将天地万物想象为宾客,展现出词人开阔的胸襟,充分表达了词人“物我交欢”的境界。

13、解析:此题问Q。此题的情感可以从正文中一些的情感词语和作者的动作行为看出来,它们是:

14、例2:杜甫《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

15、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16、此诗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17、(2)“虚”的三类内容

18、(答案)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阑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19、“虚”“实”结合的作用

20、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诗歌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