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的故事63句(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

1、晋文公重耳读chong 还是zhong

(1)、重耳却说:“人生只求安乐,我觉得这里很好,干吗要回晋国呢?”

(2)、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3)、此时齐桓公在位,待重耳不薄,又将宗室女齐姜嫁给重耳。重耳在齐国安逸地生活了五年,即使齐桓公去世也不想离开。赵衰和狐偃着急,在一片桑树林里商议如何离开齐国,没想到正好被齐姜的侍女偷听到。

(4)、可赵衰和狐偃却劝他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把土地给了我们,不正是一个好兆头吗?”

(5)、身为晋献公之子的重耳早年因为骊姬的陷害而被迫逃离晋国,时间为公元前656年。而在他外逃之后的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随着晋献公的去世,晋国随即陷入内乱。骊姬在晋献公逝世之后第一时间将自己儿子奚齐拥立为了新君,但是此人没过多久便被杀害。而后,晋国大臣因重耳不愿回国继位,改而拥立公子夷吾为新君。但是夷吾即位之后却不是很得民心,他还担心晋国人会因此依附于重耳,故而开始追杀重耳。为躲避追杀,重耳开始四处逃亡,期间到过卫国、齐国、曹国等国。

(6)、重耳31岁那年,他与申生、夷吾一起,被老爸赶出国都戍边。对重耳和夷吾来说这不算啥,就当知识青年下放接受再教育了,可太子戍边闻所未闻。自古太子是储君,是国本,轻易绝不会离开都城半步。太子申生的待遇引起了国人骚动,有大臣直言:申生怕是要失位了。

(7)、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8)、晋文公之弟惠公在韩之战被俘后,大夫瑕吕饴甥“作爰田”即承认土地的私有,开始扶持封建土地经济。“作州兵”不仅仅在“国人”中征召士兵,还允许“野人”参军,扩大征兵面。晋国军队之后曾一度扩充到六军。

(9)、这个故事的大意是:重耳到了齐国以后,齐桓公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他,附送车马二十乘。重耳觉得这样的生活也很舒服了,就不打算走了。追随者狐偃(就是下文的子犯)他们觉得这样可不行,准备有所行动,就在桑树下谋划,而此时采桑的侍女就在桑树上,他们没有发觉。侍女把听到的话告诉了齐姜,齐姜杀掉了该侍女。然后对重耳说:你既是有四方之志的人,该去实现它,防止风声走漏,我已经把偷听到的人杀掉。重耳否认自己有复国的想法,齐姜力劝:贪图享受、安于现状,必会败坏功名。重耳还是说啥不走,齐姜便与子犯谋划,醉倒重耳将其送走,醒来后重耳气愤的拿着武器追逐子犯。

(10)、楚成王把重耳当成贵宾,用很高的礼节接待他。楚成王对重耳好,重耳也很尊敬楚成王,两个人很快就交上了朋友。

(11)、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12)、晋文公眼界高远,思想成熟。《史记》记载了晋文公这样一段话: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姑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晋文公说的一番话让人民心悦诚服。可见,晋文公为重视的是思想上的“仁义”,其次是实际行动中的“忠心”,足以见得晋文公的政治智慧。

(13)、齐女说:“你是一国公子,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这些随从将生命都托付给了你。你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况且,你已经一把年经了,再不谋求回国,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

(14)、说完这句话,没走几步路,晋文公这货嘭的一声就倒在地上起不来了。原来啊,他们实在太久没吃东西,说句话都很困难,更别说一下子这么激动。晋文公这是饿晕了。

(15)、“有了这三助,他就好比一条潜龙,不飞则已,飞必冲天!现在他正是落魄之际,我们应该尊贤才,顺天命,主动与他结交。”

(16)、晋公子重耳在骊姬之乱时,晋献公派人攻打蒲城,蒲城人要迎战,重耳不同意,他说:“我是靠了父王的命令才能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因此来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爱戴,有了百姓们的拥护,就要和自己的父王对抗,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亡吧!”

(17)、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18)、重耳想了想,说:“如果我能够回国登基,我一定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万一有一天晋国与楚国兵戎相见,我愿意为您退避三舍。”

(19)、其实这是一个会意字是“人走千里”的意思,后来被人引申成了双腿沉重。人行千里,每个人的名字都有着与他人生相关的寓意在里面,想起当初重耳逃难的时候,又何止是走了千里啊。

(20)、重耳先是流亡到卫国,卫国看他不顺眼,重耳就又前往齐国。路上重耳实在太饿,就向一位老农讨要食物。想不到老农说:“你看你这副样子,好意思管我这种穷老百姓要吃的?”就给了重耳一块泥土。

2、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1)、重耳,一个流亡公子,一穷二白,对于小国来说,并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可言,不仅没有利用价值,反而还会带来不测之灾。因为流亡的公子重耳,正是晋国官方的敌对势力。

(2)、不可一世的人,为什么偏偏要格外敬重重耳了。不是敬重重耳的品格,不是敬重重耳的贤能,而是看中了晋国这块大蛋糕的利益。

(3)、后来,重耳和夷吾被骊姬逼得没办法,重耳就逃到了母亲所在的故国翟。骊姬在晋国虽然没有了竞争对手了,但是她的儿子和妹妹的儿子却被权臣给杀害了。没办法,晋国没有了国君,于是权臣里克就送信到翟,希望重耳回来继承君主之位。重耳已经被骊姬和晋献公逼怕了,害怕这又是一个圈套,就没敢答应。于是就错过了皇位。

(4)、楚军看见晋军后退以后,以为对方是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就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精力大破楚军获得了胜利。

(5)、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6)、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不但厚礼招待他,还把宗室之女子许配给他为妻,并送给他二十辆驷马高车,让他在齐国安家。重耳在齐国生活得很幸福很满足,一张小脸蛋上整日飘扬着云彩,丝毫看不出来是个避难的。

(7)、骊姬死了,弟弟登基了,重耳再也没了威胁,他静等着弟弟发来邀请函迎接他回国。这一等就是八年,终于信史来了,重耳的老相识勃鞮,这家伙再次对重耳挥剑就砍!

(8)、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於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9)、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励志传奇故事。

(10)、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11)、赵衰等人只好“动粗”,他们将重耳灌醉,装进木箱抬上马车强行离开了齐国。重耳半路醒来,气得发誓要杀了舅舅狐偃吃肉。

(12)、要去齐国,必须经过卫国,重耳本想前去拜访卫文公,可卫文公看重耳是一个倒霉的公子,根本不理会他,重耳只好作罢。他们经过一个叫五鹿的地方时,腹内十分饥饿,见路边有农夫在吃饭,便走上前去讨要。谁知那些农夫懒得理他们,随手拿起一块泥巴递给重耳。

(13)、19年的流亡,让重耳面黄肌瘦,身体极度虚弱。

(14)、这样,重耳去了秦国。在秦国,秦穆公一下子送给重耳5个清一色秦国贵族女子做老婆,还帮助他当上了晋国国君,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此时的重耳已经62岁。

(15)、重耳说:“珍禽异兽、玉器丝绸,这些东西贵国有很多很多,我真不知道该拿什么来报答大王的恩德。”

(16)、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17)、所以,小国没有必要去惹这个骚,不接待重耳,也就再正常不过。

(18)、辅修:茶道香道书法篆刻绘画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武术古琴古筝

(19)、帮助您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之道,通过大讲堂、手工坊、节气厨房、冬夏少年游学营等方式开展文化传承。

(20)、重耳见郑国不接待他,大白天的关上城门,就只好绕道而行,又向南走,行过多日后,就到了当时强大的楚国了。途径国家的罗列从晋国出发:

3、晋文公重耳逃亡的故事

(1)、楚成王说:“如此说来,就不报答了吗?”

(2)、重这个字呢,它不是没有部首的,它的部首是“里”,除了部首之外还有两道笔画。也是有两个读音的,一个zhòng,一个chóng。重耳的重呢,在这里是第二个读音。

(3)、第二年春天,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跨过黄河,晋国人听说重耳回国,根本不做任何抵抗,欢天喜地迎接重耳入城登基即位。可怜晋怀公瞬间成了孤家寡人,只好重走叔叔的“长征路”。不过他的命没叔叔好,半路上就被人干掉了。

(4)、重耳知道消息后,就带着五位贤士及一批随从流亡到国外去了。

(5)、那一年重耳42岁,他被父亲派来的杀手勃鞮砍断衣袖翻墙逃跑,从此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

(6)、真正让晋文公成为霸主的,还是晋文公五年时与楚国的城濮之战。

(7)、 〔~庆〕地名,中国四个直辖市之地处中国西南。

(8)、好不容易走到了卫国,一行人饿得不得了,一个随从突然反叛,带走了晋文公一行人所有的行李包裹。这下子,晋文公彻底懵逼了,咋办呢?要吃的,吃的没有。要穿的,穿得没有。只能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了。

(9)、重耳应当读作重(chóng)耳,重复的意思,他出生时,除正常的耳朵外,耳前还有一个或几个耳赘,医学上称为“副耳”,民间叫做“拴马桩”。

(10)、接下来,重耳相继流亡到曹、宋、郑三国,这些小国要么没有能力支持他,要么对他无礼。重耳到楚国之后,楚成王觉得他一定会成大事,就以接待国君的礼节接待重耳。重耳本来不想接受,但是赵衰劝他说:“你在外逃亡已达十余年之多,一般小国都轻视你,何况大国呢?今天,楚是大国坚持厚待你,你不要辞让,这是上天在让你兴起。”于是重耳接受了。

(11)、再说重耳离开了宋国,继续向东,就到了河南的郑国。

(12)、注:甘昭,指子带,周惠王庶子,与太子郑争王位。

(13)、在宴会上,赵衰吟诵了诗经中的《黍苗》,意在催促重耳尽快回国争位。秦穆公知道重耳一行人的目的,他自己收留重耳也是为了帮助重耳登上君位。于是他说:“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说:“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14)、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两位公子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上他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又作“狄国”)。

(15)、这个读音的“重”字,有三个意思。一个形容次数不断,反反复复的,一次又一次。另一个意思呢,是说一层层,一种种,很多而且条理分明。后一个意思呢,是指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九九重阳。

(16)、齐国——齐桓公——重耳来之后,齐桓公不久就死了,随后齐国内乱;

(17)、晋献公二十六年,即重耳出逃的第四年,老姬先生潇洒地走了,年幼的奚齐当上了晋国国君。可惜晋献公的棺材还没入土,大臣里克就发动叛乱,他在灵堂前袭杀了奚齐。

(18)、相比清明节,“寒食节”的历史感更饱满,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前697年-前628年)纪念介子推(一说“介之推”)而千古流传。

(19)、山火熄灭后,晋文公亲自率人进山寻找,在一棵老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背着母亲的尸体。

(20)、秦穆公(嬴任好)之女。嬴姓,名文,嬴文。先是晋惠公(姬夷吾)的儿子晋怀公(姬圉)的夫人,嬴是秦国的国姓,怀嬴的怀说明她是晋怀公的夫人,后来,她又嫁给了晋文公姬重耳,又叫辰嬴。生下一子,姬乐。

4、晋文公重耳是个什么样的人

(1)、姜氏一听,高兴,就对重耳说:“听说你要回晋国去,这很好哇!”

(2)、这就涉及到晋国当时的现实状况。晋献公除了扩展地盘外,还做了一件对晋国影响深远的事——屠戮公室势力。

(3)、后来他们一路逃逃逃,还是回到了晋国,还夺回了政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晋文公重耳的故事63句(晋文公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