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庄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佛,空;儒,进;道,自然。何为自然?进退自然。道家学说是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去进取的。这便是不同于释儒大的区别。
(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3)、由德进道是—门实践学,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生命再造实证工程学。
(4)、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5)、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6)、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瑞士)阿米尔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9)、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10)、孔子回去后闭门三天没说话,弟子问其故,孔子答道:
(11)、《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12)、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1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4)、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吕氏春秋》
(15)、《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16)、(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7)、老子自然明白尹喜要老子著书的意图,即通过著书来呈现老子的思想,这样“道3”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老子》一书的主题所在。《老子》开篇第一字的“道”,正是老子思想的“道”,即“道3”,这样“道可道,道”的第一字“道3”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作为“道2”的理解可能性就排除了。
(18)、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周晋峰
(19)、《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20)、(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老子道德经经典的一句话
(1)、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老子与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位古圣先贤,他们差不多生活于同一时代,老子的年岁略长于孔子。据《史记》等典籍记载,孔子仰慕老子的学问,曾多次向老子请教。孔子曾对弟子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后来孔子千里奔波,专程问礼于老子。老子热情招待,教之以大道礼乐,赠之以警世名言。
(4)、(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5)、作者简介:徐山(1955-),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汉语言的起源》《徐山训诂文字论集》《古文字考丛》《为了不惑——徐山短诗1000首》《周易结构与词义分析》《文字训诂稿存》《探义寻根——徐山文字训诂萃编》《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等多种,发表论文190余篇。
(6)、——第五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0)、《大学》中进一步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在这里就是指的“生命”,用五德去全面地再造人的“性”和“命”两大系统,就是修身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以及方法。
(1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老子《道德经》
(13)、(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14)、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15)、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里老子用简单的“躁动胜寒冷,清静胜酷热”的例子来说明,人只有保持清静,才能成事,天下才能秩序井然。是的,一个躁动的人能有什么成就呢?心中无非是被焦虑、功利所充斥,看似忙碌,实际上却一事无成。只有做到知止、沉静,方能成长。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16)、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曾经五次求教问道于老子。
(1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8)、(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译文)众人都很聪明睿智,唯独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众人都很精明,唯独我看着很笨的样子。
(19)、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20)、《老子·德道经》所阐述的大道是宇宙大科学,既有大系统理论,也有科学实证方法,是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统一体。
3、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
(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老子的名言警句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有一位教育专家,他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忧国忧民忧教育之情,20余年来行遍全世界30多个国家,全面、详细地解读了美、欧、亚等现行教育模式及世界文化的变迁史,亲眼目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的悄然崛起和国内仍偏尚西方智能教育而冷落传统文化之巨大反差,通过反复调查、研究、躬身实践,提出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教育体系——“德慧智”;
(3)、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老子》
(4)、《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7)、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8)、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道德经》
(9)、(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委屈圆转可以使之保全,矫正弯曲可以伸直,低洼可以使之盈满,破旧可以使之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14)、(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译文)治大国像是烹小鱼,不能总是翻动、多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15)、释义:与文化学问断绝,才能免于忧患。应诺与斥阿,都是一种声音,起初只有恭慢之分,能有多少差别?
(16)、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1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18)、老子对他以后的诸子百家,以及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正在越来越受到举世瞩目。他是公认的“百家之祖”。
(1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0)、以柔克刚 ;以退为进 ,功成身退 ,独善其身。
4、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及翻译
(1)、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李耳《江海能为百谷王》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荀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老子道德经经典的一句话63句(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