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歇后语故事名称146句(三国演义歇后语故事)

三国演义歇后语故事

1、三国演义歇后语故事有哪些

(1)、“言过其实”指言词浮夸,超出他的实际能力。

(2)、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一天,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

(3)、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不愿吃不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那不行吗?

(4)、“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5)、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6)、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7)、徐庶是刘备的谋士,曹操软禁徐母来威胁徐庶,徐庶没有办法,被迫离开了刘备,去了曹操那里,但他不为曹操出任何计谋来对付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死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8)、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民间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10)、·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11)、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12)、〖来源〗据《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13)、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4)、《三国演义》中说,周瑜出谋划策,假意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去成婚,想乘机扣留,夺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在刘备行前做了周密的安排。结果弄假成真,刘备成婚后又带着夫人逃出吴国,周瑜带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伏兵打得大败。通常用来比喻本来是假装的,结果却变成了真事。有时还有后悔莫及的意思。

(15)、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16)、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17)、周瑜死后,东吴的鲁肃基于战略考虑,他竭力劝说孙权将东吴占据的部分荆州“借”给刘备,好让刘备站稳脚跟,与东吴一起抵御曹操。孙权想想也对,就把荆州的南郡“借”给了刘备,一则让刘备充当抗曹的战略前哨,二则以此向刘备表示友好。

(18)、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出处):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20)、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2、三国演义歇后语故事名称

(1)、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演义》第47回,蒋干向曹操毛遂自荐去说服周瑜,结果第一次中了盗书之计,导致错斩了蔡瑁张允,这是导致赤壁战败原因之一;第二次中了连环船之计,导致后来战船被烧,损失惨重。所以人们用“曹操遇蒋干——倒霉到家”,比喻轻信庸才,坏事会接连发生。

(2)、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3)、所以“借荆州”其实是借了荆州的南郡以及确认刘备可分得武陵和桂阳两郡。(之前,孙权另外任命了全柔为桂阳太守) 而孙权则收回长沙部份地方设汉昌郡。以后,刘备得了益州,孙权就派人去讨还荆州,双方为此剑拔弩张,关系紧张。

(4)、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5)、席间,刘表对刘备说:“上次没有听贤弟的话(指刘备建议趁曹操在官渡与袁绍鏖战,起兵偷袭许昌),失去了一个好机会,真可惜!”刘备安慰地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战事。上次失去机会,怎么知道今后不能再碰到呢!机会是没有尽头的。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两人交谈得很投机,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过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发现上面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道:“贤弟这是怎么啦?”

(6)、诸葛一生始终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志望,所以他曾经六出祁山,以图统一天下。然而,事情不幸的是,当他在后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后一次出师,占据五功县的五丈原,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时,竟然病逝军中,成为遗恨千古令人“痛心酸鼻”的莫大憾事! “未捷”,是指可望奏凯而尚未奏凯,“身先死”,是说竟把“兴汉讨贼”的艰难事业,丢在身后。

(7)、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8)、其他事例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9)、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

(10)、故事背景:皱眉头是在思考解决的办法,诸葛亮为人比较聪明,像这样的问题怎能难倒他呢,所以稍微皱皱眉就想好了对策。用来表示诸葛亮足智多谋,思维敏捷。

(11)、东汉末年三国争霸时期,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公,乔公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真的将孙尚香嫁给刘备。孙权与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12)、我们每周为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以中高考真题为主),会将审题立意、写作提纲等布置好(视频或word形式),学生完成后以word版发给我们,我们的老师会详细点评并修改,然后传给学生。

(13)、(举例造句):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14)、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完成其遗愿,积极准备北伐魏国。第三次出兵北伐之时,他再次上《后出师表》给刘禅,分析局势、说明蜀魏势不两立、北伐势在必行之后,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作结,表现了诸葛亮誓死为蜀汉的忠贞气节。(《三国演义》第97回)

(15)、刘禅投降后,被安排到洛阳居住,并被封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请他喝酒,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故意让蜀地乐人跳蜀国舞,唱蜀国曲,同行的蜀国旧臣都痛哭落泪,只有刘禅嬉笑自若,认为“此间乐,不思蜀”。(《三国演义》第119回)

(16)、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气死周瑜后去给周瑜吊丧,诸葛亮表面上很伤心悲痛,其实内心很得意,但他又得代表刘备吊丧,维护孙刘联盟,装的像一点来骗人罢了,总的来说就是各装个真心的形式。现用来指某人故意做作,故作姿态给人看。

(17)、故事背景:三国赤壁之战结束后,诸葛亮用计气死了周瑜,协助刘备完成三足鼎立之势。为了夺取西川,故派大将关羽镇守要地荆洲。吴国为了夺回荆洲,设鸿门宴招待关羽,打算在关羽过江到赴筵席时埋伏刀斧手杀掉他。

(18)、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荆州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占据天时地利,对蜀吴两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孙权又趁机袭击荆州,导致荆州沦陷。关羽的一时大意,不仅使他失了这样一块宝地,也给他自己铺了一条走向死亡的道路。一般用来指自负自大、骄傲轻敌的人必然失败。

(19)、8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是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20)、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3、三国演义歇后语故事大全

(1)、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歇后语大的特点是谐音、比喻和会意,现将有关四大名著中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收如下:

(2)、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粗中有细;有劲使不上

(3)、故事背景: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4)、故事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

(5)、解释:新官员上任后,常常做出几件事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和革除时弊的决心,过后也就一切如旧。说白一点,就是给人下马威,让众将军心服口服。

(6)、我们是十几年实践历经检验的高端写作培训品牌,我们为1~6年级小学生提供了一套“好玩好学好有用”的作文培训课程。有大作文,写作自然轻松!

(7)、列举一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并简述有关这一歇后语的故事。

(8)、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

(9)、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10)、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11)、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12)、(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3)、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14)、•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15)、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16)、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他们凭借着这个念头,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17)、典故:东汉末年三国争霸时期,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玄,乔玄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真的将孙尚香嫁给刘备。孙权与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实历史上是孙权出于政治因素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

(18)、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另一个版本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19)、故事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20)、(举例造句):他已经旦夕之危,快点来看他。

4、三国演义歇后语故事和人物

(1)、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2)、赤壁之战结束后,蜀国为了夺取西川,派大将关羽镇守要地荆洲。吴国为了夺回荆洲,设鸿门宴招待关羽。关羽熟读兵书,久战沙场,便将计就计。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单刀赴会。关羽不仅应邀赴了宴会,更是挫动了吴国的锐气,打消了收回荆洲的念头,比喻关云长不畏凶险,勇猛精进。

(3)、曹操就比袁绍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4)、(释义)关羽在和刘备走散后,被迫进了曹营。曹操对他可谓是“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但关羽依旧不动摇,一心想找到刘备,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5)、不过《三国演义》本属小说,此段诸葛亮神坛作法借东风一事,后世有两种看法:一方认为是书中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作者编撰以塑造丰满其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另一方认为书中实际上并未正面直接明言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只是以丰富的气象学知识预测到会有东风,因此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只是装腔作势装作使用法术,同时震慑江东。书中提及作法借东风也都是借角色之口在对话中说起,并无作者叙述行文直接确认是法术所为。

(6)、我们每学期末对学生的作文详细总评,并将优秀作文汇编成册发给学生。

(7)、(解释):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8)、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第107回蒋济)

(9)、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

(10)、我们每周一布置作文,孩子周日之前将作文发来。我们下周日之前将评点、修改好的作文发给学生。

(11)、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并不会“借”风,但他通晓天文地理,通过勘察地态和生物的变化,早已经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东南风,因此自己到七星坛上装模作样地比划了几下。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当天,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

(12)、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13)、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4)、刘备长叹道:“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身子不离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很久没有骑马作战,闲居安逸,髀肉复生。一想起时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转眼就老了,而功名大业尚未建成,因此悲从中来。”

(15)、关羽熟读兵书,久战沙场,便将计就计。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 拽着鲁肃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就这样赴了宴严重挫伤吴国锐气。打消了孙权收回荆洲的念头。

(16)、故事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17)、•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18)、周瑜打黄盖——装样子《三国演义》经典故事: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

(19)、学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了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

(20)、〖来源〗该成语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5、三国演义歇后语故事不过十五字

(1)、曹操进攻荆州,刘备带领士兵和百姓南逃,赵云负责保护刘备家小。曹军四下涌来,赵云为保护阿斗,七进起出,终于杀出重围,回到刘备身边。当赵云把阿斗递给刘备时,刘备却把刘禅摔到地上,说:“为汝这儒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大为感动,一生尽忠蜀汉。(《三国演义》第41回)

(2)、《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衍生出许多让大家津津乐道成语和歇后语,但是真正了解它们出处的小伙伴屈指可数,今天小编就给您来一个,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3)、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后难免失败。

(4)、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

(5)、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等到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楚了。”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像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

(6)、答案可参照“千里走单骑”《三国演义》27回)

(7)、列举一个出自《三国演义》的四字格成语,并简述有关这一成语的故事。

(8)、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9)、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0)、《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探囊取物、旦夕之危、明眸善睐。

(11)、其实比认识文字更难的,是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您还想知道哪些方面的歇后语,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12)、吕蒙初不习文,孙权开导他和另一个勇将蒋钦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推托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孙权耐心指出:“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你们说谁的事务能有我这样多呢?我年轻时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周易》。自我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 ‘三史’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觉得大有收益。像你们二人,思想气质颖悟,学习一定会有收益,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应该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孙子曾经说过:‘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东汉光武帝担任着指挥战争的重担,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能勉励自己呢?”吕蒙从此开始学习,专心嘞奋,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

(13)、(出处):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14)、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15)、“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

(16)、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合,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周瑜便下令将黄盖斩首,在诸将苦苦求情下,周瑜将处罚改为笞(chī)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瑁张允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瑁张允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以至于后来的赤壁惨败。比喻双方心甘情愿地做某事。

(17)、(注:地瓜讲堂、巨子学堂均为北京巨子文化有限公司旗下教育品牌。)

(18)、今天小编还为各位看官准备了一个歇后语的谜面,

(19)、不能一周至少练习一篇作文,学生想写好作文是难如上青天的。

(20)、故事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1)、《三国演义》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2)、这句话不仅有夸赞张飞之意,也有调侃之意。张飞是一个强悍的人,五大三粗,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加上他有万夫莫敌之勇,所以用“人强货扎手”来描述他的形象。刺猬: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嘴尖,全身灰褐色,头部、背部和身体两侧有硬刺,遇到敌人,身体就缩成一团。通常用来比喻某人拥有真实、过硬的本领,但又不好惹(有时表现为盛气凌人的样子。)

(3)、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等到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楚了。”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像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

(4)、2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第107回蒋济

(5)、故事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6)、事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职务,降级三等,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造成败绩的重大过失。这时他才想起,刘备临终时嘱咐自己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要留意才是。由于自己没有照此办理,结果铸成了大错。

(7)、(出处): 《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8)、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因此受到曹丕嫉妒。曹操死后,作为曹操大儿子,曹丕继承当上了魏王,后篡位当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四子)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要求以“兄弟”为主题,但诗句里有不能出现“兄弟”的字样,否则杀无赦。曹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

(9)、徐庶本为刘备身边的一位大将,为刘备效力,后来却投奔了曹操。他投奔曹操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含泪向刘备辞行。

(10)、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11)、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12)、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13)、截止2017年4月1号,已有48287位朋友关注地瓜讲堂。

(14)、现多指没有杰出人才,任用平庸者担当重任。也解作比喻团队里面没有出众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经验的人来担负重任。

(15)、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16)、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17)、四大名著,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我们平时常用的成语和歇后语多出于此。如果孩子能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乃至文学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18)、下面这些来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歇后语和典故,你知道多少呢?快来讲给孩子听听吧。

(19)、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以后,于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准备进攻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统一天下。

(20)、众所周知,张飞是一个粗豪的汉子,而绣花是一种细致的手工活,把张飞和绣花放在一起,这不是有粗有细吗?根据书中描写张飞本人确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书中描写在定军山张飞久攻不下,便设计每天佯装喝的大醉诱魏将张郃,张郃根本想不到张飞这样的鲁莽汉子也会用计,果然中计深夜带兵劫寨中伏被活捉,张飞一举收服定军山。用来形容人说话做事表面好像粗鲁、随便,实际上却是审慎、细心。

(1)、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2)、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3)、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4)、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5)、费用:三~六年级:20元每篇;初中:30元每篇;高中:50元每篇。

(6)、据《魏书·武帝纪》的记载,曹操曾下过三次求贤令,他在求贤令里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观点,欲以此证明:在用人问题上,关键是看才能;只要才能卓越,即便德有不足,甚至“不仁不孝”,也要毫不犹豫加以任用。

(7)、《三国演义》中,东吴夺得了荆州杀害了关羽,刘备得知后不顾诸葛亮嘱咐的“北拒曹操,东和孙吴”的战略,也听不进中臣的劝阻,一意孤行率七十五万大军寻东吴报仇。结果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非但未能报仇反而一朝命丧,可怜了众将士。一般用来形容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侧重小利益与大损失的对比。

(8)、故事情节: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9)、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10)、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师表》。 次年春,他率军伐魏。由于他忘记了刘备的忠告,派马谡去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败。到了这时,诸葛亮才想到刘备是何等的英明,自己信用马谡又是何等的愚蠢。自己没有听从先帝的遗言,终于造成北伐的失败,实在太不应该了。

(11)、大意失荆州,即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况为: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12)、刘备寄于曹操篱下,以在后院种菜来掩人耳目。一天,曹操派人请刘备去喝酒,并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后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吓得把匙箸掉在地下,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自己的吃惊,也使曹操放松警惕。

(13)、有鉴于此,地瓜讲堂联合巨子学堂特推出“点石成金”作文课程。详细如下:

(14)、故事背景: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15)、下面这些来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歇后语和典故,你知道多少呢?快来讲给孩子听听吧。

(16)、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党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这是《三国演义》为了凸显出诸葛亮高大形象所虚构的一句话,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受孙权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与怀念。

(17)、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18)、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

(19)、(拼音): míng móu shàn lài

(20)、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终大胜司马懿。这一招被称为空城计,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

(1)、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2)、千百年来,孔融让梨一直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广泛流传,成了许多父母拿来教育子女怎样懂得礼仪谦让的典范。

(3)、(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4)、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5)、歇后语“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背后

(6)、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三国演义歇后语故事名称146句(三国演义歇后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