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及包含的物候知识
1、农谚关于物候
(1)、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杨叶拍巴掌,老头压瓜秧。杨树叶拍巴掌,遍地种高粱。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杨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杨叶钱大,要种黄瓜。飞杨花,种棉花。柳絮扬,种高粱。柳毛开花,种豆点瓜。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柳芽拧嘴儿,山药入土儿。
(2)、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性、科学性。
(4)、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师:恭喜王胤、李英夫、李佳奇、关照晶、王晓晨、刘蕊、赵薇闯关成功。
(6)、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7)、(物候:主要指动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8)、3.让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并再举例子。
(9)、④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10)、“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1)、课件展示:1.不能,“许多”是“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对数量和范围的限制,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12)、了解一些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
(13)、 提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哪个因素?能说明这种影响的是哪句话?(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包含着物候知识?你搜集的农谚有哪些?
(14)、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5)、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16)、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7)、(拦在山腰的云一般是局部性的云彩,云层不厚,会很快消失,所以不会有雨。)
(18)、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东北风,雨太公。
(19)、文中哪些语句生动典雅?请摘录两处,并稍作赏析。
(20)、说得很对。除了这三方面,再看一下文中的第4和第5段,它侧重强调了哪方面?
2、农谚及包含的物候知识有哪些
(1)、竺可桢(17—19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融化萌发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师: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为你鼓掌了,说明你说得真好,看来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确实是能够吸引人。
(4)、师:我们刚才进行的这项交流活动,使用的是语言,显而易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人类拥有语言,这一点毫无疑问,那么,大自然有没有语言呢?著名科学家,物候学家竺可桢,将提供给我们这一答案
(5)、⑤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6)、小结:文章首先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观测与农业的重要关系;
(7)、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8)、(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提取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内容要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我们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
(9)、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0)、听读第一节,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了什么?用“我听到了 ,读懂了 ”说一句话。
(11)、明确答案:不能删除,“许多”是很多的意思,是说明有很多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并不是全部。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所有的农谚都包含丰富的物候知识,不符合逻辑,不符合事实。
(12)、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13)、明确:生甲: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14)、小结: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写起,告诉我们有关物候的一系列知识,让我们知道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画好板书:一片叶子)作者是怎样把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
(15)、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16)、生:屏幕上的更为专业一些,而课文的介绍更通俗易懂。
(17)、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越往高处越迟”和“越往高处越早”,“迟”和“早”两个词语,精准地体现了高下因素对物候的影响。)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实例,说明物候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本段中心,高下因素对物候的重要影响。)
(18)、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
(19)、④“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20)、③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 等。
3、农谚及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1)、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2)、“雷震秋,禾丰收”“禾怕八月旱,人怕老来寒”。
(3)、选读一段 理一理 (说明顺序) 自读文章6-10小节,议一议:
(4)、打比方:将XX比作XX,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5)、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6)、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7)、生:我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文章主要介绍了物候的四个方面的知识,这四个方面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
(8)、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9)、 说明事物讲究逻辑和条理,仿照课文,遵循“严密”这一原则进行仿写。
(10)、师:从作者生动的描绘中,我们知道无论是春日的桃红柳绿还是冬夜的冰天封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些奇妙的语言吧。
(11)、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12)、第三是“测天占候”。古人在节气物候的实践中发现,物候异常可以用于预报某种灾害。例如:“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这是指立春举行“打春牛”民俗仪式时下雨,则这年会发生春旱。
(13)、由现象到本质:四季不同景观 物候现象与农业的关系 物候知识 物候学
(14)、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物候现象”做题目呢?这样的话,说明内容不是更清楚,更明白了吗?
(15)、大自然常常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白天的天空晴朗,夜晚的星光点点,告知了天气的语言。树上的花朵,变黃的种子,告知了季节的语言。麻雀在它的窝生蛋,蟋蟀在夜晚不停的唱歌,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奇妙!
(16)、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还学到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我们像作者一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也许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能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家乡的迎春花将在何时绽放它的花蕾,这算是《大自然的语言》送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17)、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18)、作比较,用什么和什么做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什么。
(19)、师:正确,大自然的语言实际上指的是物候现象。
(20)、师:谁能来说一说,课文是从哪几大方面来介绍物候的呢?
4、农谚及包含的物候知识简短
(1)、“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生:我们组主要研究了说明方法这一项,课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师:我听到几位同学关于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说明,很生动呀,都要超过课文了,还有的同学积累的农谚,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知识。这样好不好,每位同学将完成后的作品贴在我们班级的小展台上,大家交流共享。
(4)、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5)、“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6)、1.学生读课文,然后根据阅读要求,思考下列问题。
(7)、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8)、在选段①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赏雨季壶口瀑布的感受呢?
(9)、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冷得早,暖得早。
(10)、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以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序)
(11)、师:从表达方式来说,是描写,但从说明方法这个角度来说,称作什么?
(12)、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13)、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云交云,雨淋淋。
(14)、通过细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体会严谨的科学精神。
(15)、生丙: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16)、齐读诗歌,理解诗意: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17)、正式上课前先检查一下,上节课大家学习掌握的情况。
(18)、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19)、生: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的概念;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20)、师: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其它说明顺序类型吗?
5、农谚及其包含的物候知识
(1)、打比方,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什么。
(2)、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3)、物候学研究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4)、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第5段)
(5)、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6)、(某某同学是学霸,成绩很好,比如这次月考,他总分靠了七百二十分。
(7)、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8)、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9)、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10)、(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11)、抓标志性词语: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12)、由影响程度的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 古今
(13)、课题: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类别:课文内容要点:
(1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沉睡”“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地人格化,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句将大地“苏醒”后的种种现象一一道来,“次第”是依次的意思,贴切地写出了花开是有次序,先后开放,引人联想;“翩然”是动作轻快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小燕子飞翔动作的轻快活泼,进而体现了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孕育”一词,本义是怀胎生育,这里用拟人修辞,把植物的成长写得生动形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变黄”“簌簌”两个词语,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声色俱备,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三个词语贴切形象,抓住特征,富有表现力地渲染了冬季的萧条肃杀气氛。)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年年如是”,“是”是“这样”的意思,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准确概括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季节变化及景物特征,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候的概括说明。)
(15)、九月间双季晚稻进入生长旺盛季节,需要水份较多,但这时我们东南沿海地区处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蒸发旺盛,天气晴朗,若这时天气湿热,雷雨阵阵,即所谓的“雷震秋”则可缓解旱象。这段时间是台风活动季节,因此“雷震秋”也是可能发生的,但如果这时候出现的是八月旱,则晚稻结穗直接受到影响。
(16)、生乙: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17)、二十四节气确立后,成为我国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据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记载,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18)、理解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19)、揣摩下列语句,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严谨).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第3段)
(20)、⑩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农谚及包含的物候知识有哪些102句(农谚及包含的物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