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线阅读
1、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免费阅读
(1)、二人分分合合,特蕾莎每一次的离开,都让托马斯同时感觉到恢复自由的快乐,和思念特蕾莎的悲伤,但是后者总是久久纠缠着他,所以二人总会重修旧好。
(2)、所以萨宾娜只能以进为退,她在背弃的世界里寻找爱和美。时代的媚俗,和特蕾莎的噩梦一样,对萨宾娜而言,是大的恐惧。
(3)、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4)、你想要自由吗?你认为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而活?
(5)、背叛,在萨宾娜眼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背叛,当然是她以进为退的好盾牌。因为我怕你离开我,我就先一步背弃你。“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宾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
(6)、有时候,就是给你选择,那选择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择》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纳粹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必须马上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7)、“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8)、米兰·昆德拉,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一九七五年起,在法国定居。
(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10)、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原作以捷克文写成。
(11)、我没有去想,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是轻还是重,我比较消极地认为,这是多少选择不了的伪命题,因为这一次的奔赴,我们都是带着原生家庭,带着生命之初你还不可能自我掌控就被既定的烙印来的,所谓和解与自愈,活得轻或是重,差不多是身不由己的。
(12)、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13)、人生就像一座天平,必须在轻与重之间,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或许萨比娜与托马斯终其一生也未能明白自己真正追求的、在乎的是什么。一生中一直秉持一个“轻”的原则,为此他们错过太多也做错太多,托马斯直到生命的尽头才明白生命“重”才是宝贵的。
(14)、托马斯和特蕾莎就在回环的“轻与重”、“灵与肉”的标题里乐此不疲地玩着跷跷板的游戏。爱不可怕,爱的不够深才可怕,而可怕的是明明不够深爱,还因为多重私欲的缠绕变形,信以为真的给爱增砖添瓦。
(15)、静下心来,再听原唱,我还是没忍住当年的感动!
(16)、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17)、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
(1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0hytlYJwuaba79TIX2iPA提取码:7xkg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而不会照镜子、不寻求意义、每天重复几个简单动作就知足,遇到就会认定主人一生的动物,这种简单的二元论世界却可以有大把大把的幸福。而特蕾莎自己的一生,纵然一直为一个男人疯狂的费尽心机,辗转难眠,到头来真正完全拥有他的时候,却只能是坟墓那头的一堆尸骨。
(20)、但永恒轮回其实没那么难理解,其实就是提出了一种假设:人的生活会循环往复。这是个细思极恐的假设,这意味着,在你的人生中,如果你做错了一个选择,那么这个错误会永远重复下去。尽管你能从1岁活到100岁活上个无数遍,但是你永远没有办法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永恒轮回真的存在,人生得多沉重啊。然而我们现实生活,相对于永恒轮回的生活中好像就没有这么恐怖了,我们的生活不但不会永恒循环,而且只有一次。但是问题又来了,就像托马斯想: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线阅读免费许钧翻译
(1)、我总是否定自己的儿子,但是不代表我不爱它,相反,我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我不敢过分怀疑,因为这本小说实在太有名。我口口声声说不相信,其实还是有点相信,因为这不是啊,而是中的,成为经典了。所以我要谦虚地说:好好读书,天天琢磨。不过我想:“得了吧,还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过几年再琢磨,在那时,说不定不用琢磨就读透该书,会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还是我太愚笨。
(3)、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4)、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5)、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或许太过于沉重,我自信并没有真正完全将这本书读懂,只是通过第三方视角来窥得了作者的部分意图,但终归是别人的观点。等我变得更加成熟些后,我会将这本书再读过,真正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世界。
(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5篇
(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读后感八年级作文
(8)、特蕾莎这么多年对他而言就是一个比喻“她只是个他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抱出来,安放在自己床榻之岸的孩子。”这个篮子里的孩子是改变托马斯生命之轻的开始,而这个篮子外的枪声,却是特蕾莎生命之重的结束。
(9)、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面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面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面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轻松,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择!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可以有所选择的机会!
(10)、看完这本书好多年过去了,生活中除了有如好姐姐这样相守的美好,更多的是会触情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之轻:轻轻一句话,一个转身,从此就可以相忘于江湖,这样的生命之轻,又该如何承受呢?
(11)、情节剪切有不同:电影《布拉格之恋》中有的情节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都有,而小说中有的某些情节电影却被剪切去掉了。
(12)、“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1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相关文章:
(14)、这个跷跷板在这个没有轮回的人世间大开大合地摇摆着,直到他们一起把卡列宁埋葬在两棵苹果树中间,跷跷板产生了一瞬间惊讶的平衡。这种生与死的和谐,反手给了轻与重一巴掌,于是灵肉也不愿再乱生事端,就此安息了。
(15)、特蕾莎的绝望完全牵动了托马斯,“他觉得自己再没有力量来承担对她的爱了。”
(1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1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
(18)、要理清这个脑回路,我们不得不先来谈谈“永恒轮回”这四个字。在小说的开篇,米兰昆德拉就搬出尼采的哲学概念,这么沉的书袋儿,上来就砸了一众读者的脚,很多读者不敢往后翻了。
(19)、但这不是昆德拉对生命的厌恶,而恰恰是以否定的方式去表达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20)、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线阅读
(1)、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逆向而行。在萨宾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和毁灭。萨宾娜不屑于追求所谓的笃定和恒常,她喜欢未知喜欢自由,和每日必沉入海底的夕阳相比,今晚会不会有爬上枝头的月牙,显然是更诗性俏皮的存在。
(2)、“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3)、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4)、回头再翻这本书,也是想弄明白,究竟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5)、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6)、起初,我被一些稍能悟到的思辨吸引,并赶紧写下稍纵即逝的理解:
(7)、小说依托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
(8)、米兰·昆德拉(捷克语:MilanKundera,1929年4月1日-)是捷克著名作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1975年流亡法国,1981年归化为法国公民。他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称自己为法国作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应归类为法国文学。
(9)、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0)、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1)、这段答案来自——《小说的艺术》。可是扪心自问,那种透彻心扉的虚空,感觉到的是无力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答案。
(12)、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13)、因为他发现他无法承受的是自己给特蕾莎带来的痛苦,特蕾莎的所有情绪都牵动着他,令他无法起飞。
(14)、再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之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之后再来度过”。“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
(1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16)、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
(17)、学生时代读过晦涩的安妮宝贝,那是读书不加选择,心境不足跳脱的年龄,灰暗的基调和对人性与生命绝望的喃喃谴责,曾让我不明就里便不知所措地阴郁。近是带着一个决心去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错乱的表面无厘头,使我回忆起的,便是安妮宝贝,以及她的主人公腋下总夹着的米兰·昆德拉。风格与钦慕可见一斑,模仿是可能的,因为不断模仿,才会成其为自己。备受推崇的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深度与广度,思辨与历史厚重加持的背景,也许是今天的我,才看得到的,所以我庆幸是在这个年纪才翻开生命之轻,之重。
(18)、作者是不按传统的模式来写的,什么情节,什么对话啊,不大考虑,小说中处处可见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对生命的议论,对性的议论,对爱情的议论,对共产主义的议论。作者无疑在书中思考灵和肉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就是轻和重的关系?不过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强烈感觉到,作者后鉴定的结果就是生命很轻,性是很轻的,爱情是很轻的,共产主义是很轻的,一切都是荒诞荒谬的,于是人生显得很虚无,这是不是也轻?所以一句话,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那么特蕾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特蕾莎是一个忠贞,传统的女性,同时她也预设婚姻就应该是忠贞的,所以婚后,面对托马斯的出轨她一直特别痛苦。因为她在童年时期,就是一直在母亲的羞辱中度过的,她母亲禁止她在洗澡的时候关门,并且和她说你的身体和其他人的一个样,你没有权利觉得羞耻;一个东西有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你没有理由去掩着藏着。而托马斯一对多的性关系,恰恰也是在对她说,生理欲望找谁都可以释放,因为身体是功能性的,包括她的身体,也毫无特别之处。
(20)、书,对特蕾莎意味着粗俗的对立面,是她精神与灵魂向往与逃避现实摧残的寄托与符号,她虽然没有经由读书完全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书作为导火索,是她第一次背弃,第一次背叛看到的灵光。我想,如果特蕾莎的灵魂能质问自己,那么她会对这条路懊悔吗?她会因为选择了去看见灵魂进而活得沉重后悔吗?当她从小镇一腔孤勇出走的时候,当她想要放弃忠诚的时候,书,这个信物,这个秘密暗号,于她,到底是轻,还是重呢?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线阅读努努书坊
(1)、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2)、结婚归结婚,托马斯还是出轨,但是这一点儿都不影响他对特蕾莎的爱,因为他有一种灵肉分离的“特异功能”,在这种“特异功能”中,性和爱是毫无关系的。所以他可以和二百个女人达到肉体高潮,但他的精神高潮只属于特蕾莎一个人。特蕾莎经过了层层选拔,经过托马斯大脑的终考核,成为了托马斯挚爱。
(3)、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4)、正如昆德拉所描述,大自然怀抱里的人类,“没有人能给其他人一种牧歌式的礼赠,只有动物能这样做”。”只要人们生活在乡村之中,大自然之中,被家禽家畜,被按部就班的春夏秋冬所怀抱,他们就至少保留了天堂牧歌的依稀微光。”
(5)、有一段描述是这样的:当捷克政要被劫持到莫斯科签了协议回到布拉格,杜布切克在演讲中一再停顿,整个国家结结巴巴,忍气吞声,屈辱成了家常便饭。小酒馆招待出身的特蕾莎,届时已经成长为一名冲上街头拍摄俄国士兵持枪对准游行人群的摄影师,但在个人情感障碍与家国危难双重压迫下,她与托马斯不得不移居瑞士,准备开始新的生活。
(6)、反正在托马斯看来,生命不太厚道,它使人生显得那么草率,而这个草率是不由自主的。而在仅有一次的生命中迈出每一步也是恐怖的事情,每一步都在你的人生中意义重大,这种轻带来的重,就是所谓不能承受之轻。
(7)、韩少功《我心归去》中写道:“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8)、但凡识字的人,总得读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书吧。出版近40年中一直享有盛名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成了很多人的首选。这本披着情色外衣的小说其实很认真的在讲一个漫长又悲伤的爱情故事,顺便抛出了一连串的人性拷问、哲学概念、政治批判、道德伦理……这些概念像冬日狂风的列车外,无心擦过且却尖锐锋利的落叶,摧毁人的面具盔甲,让他们忽然像群体裸奔一样可笑尴尬。
(9)、但是该小说目的不是讲故事,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小说好像由许多“哲思散文”组成。作者在书中,一章接着一章大发议论,发表哲学高见。就是这些高见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也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过,这些高见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欢小说写得如此艰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没有一定人生阅历又不喜欢思辨的人不要看这本书,看了也白看,因为你看不懂。
(10)、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11)、所以时常,我都认为爱情是厚重的,是可以承载生命的重量的。人活着,都是要承载一定重量的,至少得承载我们自身的重力,它让我们能够坚实地踩在这片大地上。
(12)、卡列宁是特蕾莎养的一条狗。它在临死前,和我曾经养的狗狗一样,那么让人心碎疼惜,又无能为力。原来太过懂事,真的会在对方心上凿一个洞,而那些强扭着要占有一切的,只是对方心上司空见惯又懒得拂去的尘埃。世界上狗和狗的差异比人与人的不同真的小太多了。
(13)、米兰·昆德拉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14)、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5)、内容简介:小说依托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
(16)、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因为消亡让一切没有意义,世界的面目丝毫不会改变。永恒的很轻薄,比如一张照片,会消逝的死亡又算得了什么?
(17)、“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是重;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是轻。因为我们无法比较,不能后退,没有如果,一个猛子扎进生活以后,只有死亡能终解脱。
(18)、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19)、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地死于病榻上。
(2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免费阅读
(1)、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2)、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早以前就读过。当时看到这样的书名,立即就引起了我所有的兴趣。尽管当时看得很努力,但是我相信除了这个书名,书里到底讲了写什么,还是有些困惑,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却深刻地刻在了心里。
(3)、后,昆德拉说明“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生存方式。
(4)、就像我们问自己:人是自己的主人吗?也许我们还会垂死挣扎般虚弱地回答“是”,但是谁能在“是”字出口时,说话的人不会泪如雨下呢?
(5)、“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6)、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的瓦解。
(7)、另外的怀疑理由是,是否因为翻译?我们读者没有能力直接阅读原版小说,只能依靠翻译。所谓的翻译犹如别人嘴巴里咀嚼过的米饭,带着口水,喂到我们嘴里,我们吃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香味和滋味。隔着这层口水,我们有什么资格评价一本难懂的小说?所以不评说,本文充其量是——读译作后感。
(8)、萨比娜,她终其一生都在背叛,她我行我素、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和羁绊,她逃离了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松快乐地过一生。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没有了之后,她再没有什么可背叛的了,按理说,她应该感到幸福,可是她却感到了无比的虚空,无法从忧伤中振作起来。而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恰恰是轻,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9)、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10)、著名作品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笑忘书》等。1989年天鹅绒革命前,他的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长期被禁。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虽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11)、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12)、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1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14)、无所谓爱情,遇见了,喜欢了,就格外用心去爱。没有理由没有缘由,相识相爱相忘都是这般合情合缘。见识过的短暂,其实也不觉得那些短暂有什么不好,紧锣密鼓的当下,总能以短暂的振奋和欣喜,带来爱的永恒纪念和忘却,而不至于无法承受。“时间”这个维度,永远是生命和爱情的不能承受之轻。
(15)、爱与做爱,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昆德拉所说:“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神秘、模糊的。
(16)、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7)、特蕾莎的软弱是以假乱真,她是真的强大,她在下一盘自己都没看穿的棋,但是结局她会彻底放下恐惧;而萨宾娜的强大是倒逼出来的力量,她是真的需要一个爱她的男人,成全她那份真实的柔弱。有些人浑身带刺,往往不是为了伤人,而是保护自己。萨宾娜一生有两个重要的男人,弗兰茨爱她,崇拜她,却不能理解她。托马斯理解她,依赖她,却并不爱她。
(1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72OkVE_wUNEqc6Vi5b5Bw提取码:ipuf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小说的背景设在布拉格,内容涉及相当多的哲学观念。“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纽约时报》语)
(20)、既然生命只能活一次,那为什么不活得轻松一点?因为秉持着这样的生活理念,所以他放弃对与前妻的孩子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从来不留女人在自己家过夜,只维持性伴侣的关系。过上了自在的生活。
(1)、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去背负责任和重担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会因为这种毫无束缚的轻松,而变得飘浮和虚空,变得没有了重心和方向,变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
(2)、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3)、托马斯将一句话奉为圭臬:“只能活一次,就和没有活过一样。”
(4)、该书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由菲利普·考夫曼(PhilipKaufman)导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茱丽叶·比诺什,和丽娜·奥琳(LenaOlin)主演。
(5)、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
(6)、记得看完书的当时,就有一个好姐姐的结婚二十年纪念日,她邀我去参加,还要我作为她的好姐妹发言。看着面容如此姣好的姐姐,还有她那大她好像十岁,一直有点腿疾的先生,这样如此热烈地秀着他们风雨同舟共同渡过的岁月,我的脑海中跳出的就是生命的厚重。于是我说:两个人携手走过的生命是热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是岁月之轻,而你们是一对将生命隆重庆祝的、可以承载风风雨雨的伴侣!
(7)、在他十二左右的时候,一天,弗兰茨的父亲突然弃他母亲而去,母亲成了孤身一人。弗兰茨察觉到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但母亲为了不给他造成伤害,轻描淡写地隐瞒了真相。那一天,在他们一起出门要去城里走走时,弗兰茨发现母亲穿的鞋不成对。他很不安,想提醒她,又怕伤了她。他同母亲在街上走了两个小时,双眼始终不能从她的脚上移开。从那时起,他开始懂得了什么是痛苦。
(8)、所以她是很多男人的情人,更是自己永远的情人,因为她一直在背叛,一直在脱离既定轨迹。每一个现在的萨宾娜其实都不是现在的她了。这种时刻的逃离,是一种更长久的奔赴。
(9)、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10)、“如果永恒轮回是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这句话解释了书中的轻与重,轮回是重的,责任是重的,但生命没有轮回,只有一次,也因此变得轻了起来。对于所谓的生命之轻,是因为生命并无轮回而只有一次,也因此,我们的每一个选择也只要一次,变得独一无变为可承受之轻。只是,在这轻与重之间,我们需要活在真实里,才能在这短暂且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11)、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12)、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13)、她对他说:“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都是土。”
(14)、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15)、从整体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述节奏主要由省略、概述和扩述构成,对不同速度的选择和并置不仅反映了音乐发展的逻辑,也反映了昆德拉的小说理念。例如第一章《轻与重》中,托马斯与前妻两年的生活却只用一句话“他和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来概述,显示前妻在托马斯生活中的轻。
(16)、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在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以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为主线的故事展开的。以苏联入侵捷克为时代背景,描述民主改革,几位大师在政治压力下命运多舛,英雄外科医生托马斯的浪漫爱情史,渴望高尚精神生活的第二任妻子特丽莎,坚决鄙视媚俗情人萨宾娜,善良温顺地爱萨宾娜的弗兰茨,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生活。
(1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eLShbu0wizcPsEMLZ_Ujg提取码:mj54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8)、而在特蕾莎因为托马斯对她不忠,不辞而别离开苏黎士后却用五页篇幅描写托马斯两天里的思想活动,在轻与重之间反复游移,并由此引出了贝多芬音乐和同情症等主题,揭示了特蕾莎在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是扩述。
(19)、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20)、明白了这个“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我们活着的这段人生,其实是举轻若重的。
(1)、像欣赏古典音乐一样去体味所有的人性故事,其实不一定要懂,也能有感动。一切的人物都是动机、主题、旋律、变奏和尾声。
(2)、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怎么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形成一些默契,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都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3)、而萨宾娜作为女人的一切悲伤和柔弱,是在一次次渴望爱的获得中,被自行逼退了。和特蕾莎一直追求肉体的性相比,萨宾娜在对精神桎梏的集中营中,反叛的舞姿显然更深情和忧伤。
(4)、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5)、当特蕾莎终于有勇气背弃母亲,只身前往布拉格投奔托马斯的时候,她也夹着一本书,当她后来遇到工程师,书架上一本希腊神话再次吸引她,这本书又因为托马斯借此讽刺当局,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搅乱。
(6)、毕竟作者笔下媚俗的代表弗兰茨,是一个必须活在别人眼中才能有存在意义的人。但在萨宾娜面前,他愿意放弃一切强力。虽然很感人,但是对于萨宾娜,是这一刻,她永远把这个男人剔除掉了。
(7)、今天的音乐我实在喜欢,放在这里,祝福天下的玫瑰女人和我一样依然可以在每个节日,憧憬美好的事物,读书写字,温暖的阳光,洒满温暖的小屋和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