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歇后语
1、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歇后语是什么成语
(1)、耍巧妙的手段了没有,笨拙的话又从哪里得到?追究事情的根底的一问,狂子因此大开眼界。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更何况头上面要再按个头,屋下面要再盖个房子呢,毕竟耍巧妙的手段耍的太多,笨拙却不够。
(2)、-----------END------------
(3)、(2)谐音。这部分有的是完全同音,有的只是音近。例如:
(4)、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5)、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四回:“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6)、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7)、璺读作wèn。和“问”同声,即裂纹直到底部,
(8)、“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原意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下面。
(9)、婚期快要到了,然而丈夫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思的谐音)。这后一句可能是当地的歇后语。
(10)、★它内含超多“小贴士”,包括趣味歇后语、历史小故事、文化知识等丰富附加内容
(11)、故事类,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12)、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13)、歇后语多来源于成语典故、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小说人物故事、戏曲故事、花鸟虫鱼故事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打半边鼓——旁敲侧击”、“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14)、嚯,他心里白糖拌蜂蜜——甜透了。(形容词性谓语,《沸腾的军营》90页)
(15)、猫头鹰见他没有开口,便失望地说:“咳,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呵!……”(《云飞峰》148页)
(16)、一般说来,在传媒中使用歇后语,由于空间的有限性,歇后语在形式上会产生紧缩现象,即通常不用破折号或逗号来表示停顿,但口头表述时要将这个隐含的停顿讲出来,如:
(17)、温端政(1985)指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在表义上只起着辅助作用,在语法上多数情况也是起辅助作用,但在修辞上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102页)这些修辞作用包括:
(18)、★它精选了小学生应当了解、学习和掌握的歇后语4000余条
(19)、太平洋的警察——(警察)管的宽(承前(引)省)
(20)、(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2、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一条路上走到黑
(1)、读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2)、③定语。歇后语也可以做定语,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或多个形容词。例如:
(3)、“办”与“拌”同音相谐。指事情办起来不容易。
(4)、★它除提供语言通俗浅显的释义外,还配有典型例句
(5)、“她们开玩笑不敢对强的小伙子”是原因,构成因果复句,“‘雷公打豆腐,找软的欺’,她们就找到了王成义”是结果,但在这句中又是一句复句,歇后语其实隐含着一个省略的前提“(由于)王成义很软弱”,是大小原因套成的多层复句。
(6)、④状语。歇后语做状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地”之类的助词,例如:
(7)、2大树林里一片叶子---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8)、2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胆)子2关公进皇宫---单刀直入
(9)、“位”与“味”同音相谐。味:中药术语,一种的意思。甘草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基本上什么方子都要用到。指不能缺少的重要人物。
(10)、从前的砂锅居有一个特点,就是只做上午半天生意。食客如果到了中午之后才去砂锅居,往往会吃闭门羹,扫兴而归。因为当时砂锅居的大砂锅只有一口。每天晚上宰杀一头肥猪后,拾掇干净,放在这口砂锅里连夜烹煮。第二天早晨8点左右,猪肉刚好煮熟,迎接前来光临的顾客。由于砂锅居的白水煮肉畅销,每天上午几个钟头就卖完了,供不应求,久而久之,一句北京歇后语应运而生,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清末民初,砂锅居的生意依然很火爆,一座难求,与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万福居、广和居、同和居并称为“京城八大居”。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选择在这里宴请贵客,是一件很有面儿的事儿。
(11)、我说:“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认识好人。我是可怜你有病。”(《黎明的河边》15页)
(12)、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13)、他因为身体过于肥胖血脂升高,医生让他少吃肉,可是他是一个无肉不欢的人,所以黄连水洗头——苦恼(脑)得很。
(14)、“谈”与“弹”同音相谐。指事情不能说或不好商量,双方谈不下去了。
(15)、“你聋子拉二胡——胡扯!”三石虎瞪眼道(动词性谓语,《漳河春》20页)
(16)、“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因“输”“书”同音,
(17)、10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10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8)、他都不再顾及朋友之情了,你还这么帮他,真是腹中行船——度(肚)量大。
(19)、歇后语是说出前面半句话,听者已经知道后面那句话的意思了。
(20)、崔麻子……此番又当了护路队长,死活想狗戴礼帽——装出点大人物的款儿来。(《龙岗战火》81页)
3、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歇后语成语
(1)、(举例造句):她为什么不回到文工团去?不过我也并非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2)、孔夫子搬家的事,却引出只输不赢的特别意思。
(3)、10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10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4)、结构: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面的部分可称为“引”,后面的部分可称为“注”,由于其口语色彩较为强烈,所以结构的定型性较之成语、惯用语要来得差一些,表达可以更灵活一点。
(5)、在一般叙述性的语言中,可以使用歇后语单独充当句子,对事物、现象的性质、状态进行描述,如:
(6)、我本书借俾佢,一直无还,真系叉烧包掟狗,有去冇回咯(我的书借给他,他一直没有还,恐怕有借没有还了)。
(7)、拿棒槌缝衣服——__________(__)
(8)、“打破沙锅问到底”又作“打破砂锅问到底”,“打破沙锅”是引,“问到底”是注。有时歇后语甚至可以省略解释部分(注),如:
(9)、(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10)、听见妈妈开门的声音,他连忙关了电视,坐在写字台前,打开一本书,狗头上长角——装样(羊)。
(11)、虽然“引”“注”从宏观上而言是一种等义的关系,但从微观角度看,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2)、大风地里吃炒面——张不开嘴(带补充成分的述宾式)
(13)、中西餐差异很大,老外喜食冷餐,而中餐特别讲究吃热食,西餐经常把食物分开烹调摆盘,中国人则喜欢各种食物的组合烹饪,复合的口感和味道是中餐大的魅力。砂锅菜式的特点就是发挥器皿独特的加热保温性能,有时除了煮,还用焗等手法,将不同品性的精华食材一起做熟。全国各地都有使用砂锅的名菜,东北的酸菜白肉砂锅,天津的砂锅醋椒豆腐,兰州的什锦砂锅,江苏的砂锅鱼头,潮汕砂锅粥更是其中代表,并随着潮汕菜而风靡全国。还有云南的汽锅鸡,江西的瓦罐汤,器皿的名号也就是菜式的核心,而其中我爱的当然还是擅长砂锅白肉的北京老字号砂锅居。
(14)、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15)、“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形象地说明了元帅号老态龙钟的状态,以印度的教训来反衬我们发展航母的紧迫性,起到较好的修辞效果。
(16)、砂锅白肉就是白煮肉也是白肉片,即用大沙锅白水煮肉。汤内只放大料、花椒等香料。白肉出锅,晾凉后,切片,而后码盘上,蘸调料吃。后来白煮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把煮好的白肉、下货再加工成特色菜肴,称为“小烧”。因菜盛装在六寸的浅盘中因此叫“烧碟”。早的烧碟仅有8种,有炸排骨、炸腰花、炸脂油卷、炸里脊、炸肥肠、炸肝尖、烧子盖、烧脸子等。后经发展到64个烧碟。全盛时期,烧碟品种多达130个之多。所以我们来砂锅居,除了砂锅,还有很多都是必点菜,干炸丸子,火爆腰花,爆三样儿,九转大肠,三不沾,都是全北京数一数二的水准,要是一次吃不过来,就多来几回吧。
(17)、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二折:"(吕蒙正云)端的是谁打了来?(正旦唱)打破砂锅璺到底,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
(18)、②宾语。歇后语做主语很少见,但做宾语却比较常见,例如:
(19)、谐音类,如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20)、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1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4、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歇后语吗
(1)、这个游戏是,将歇后语的前半句给出,让对方猜后半句。可以和爸爸妈妈或学校同学一起,看谁知道的歇后语更多!
(2)、黄鼠狼拉小鸡——有去无回(比喻去了以后,再也回不来了)
(3)、“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砂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砂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4)、③“引”“注”的位置,通常是“引”在前,“注”在后。不过,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也可以采取“注”在前,“引”在后的格式。例如:
(5)、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6)、③前后部分密切配合,运用谐音、双关等手法,将语义引向深入,从而体现出幽默、风趣特色。如“吃了磨刀水,秀(锈)气在内(内秀)”、“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等。
(7)、同位关系的歇后语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潜在主语,如“你”、“我”等,但一般无需出现,也可以用“这(是)”来说明“引”与“注”的关系,即:“听评书掉眼泪,这是替古人担忧”、“坟头上耍大刀,这是吓鬼”。
(8)、②前一部分描述的虽非奇特意象,而是现实的事物,但因为后一部分的注解别有情趣,也可能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如“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9)、请来服务员“打破沙锅问到底”,服务员亦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羊城晚报2009年8月8日B11版)
(10)、蚕豆开花--------黑心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11)、整个旅程,我们树枝做拐杖——光出岔(杈)子了,不是迷路,就是爆胎。
(12)、中华五千年文学常识100题,测测你能对多少?
(13)、释义:砂锅打破后,锅体变成两半,一条纹路出现在断裂处的位置,从头到尾,所以是百“纹”到底,这里用谐音的方式,变成了“问”到底。指什么事情都要问个明白的意思。比喻追根究底。
(14)、由于定语的节奏要求比较紧凑,所以形式上的停顿往往省略,如上例。
(15)、①“引”描写的是一种奇特的意象,令人捉摸不透,但一听到“注”的解释,便前后贯通起来,产生妙不可言的修辞效果。例如:河边洗黄莲——何(河)苦;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这种奇妙的效果在方言歇后语中同样可以感受得到,如粤语歇后语“非洲和尚--黑(乞)人憎(僧)”、“拿破仑——费卵事倾(FranceKing)”。
(16)、一位赵姓工程人员就解释:“……我们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塔吊动辄60米长,几十上百米高,顾得了这头就难顾那头。”(羊城晚报2009年4月28日A1版)
(17)、说到砂锅居,顾名思义,吃砂锅的地方,看着简单,砂锅居却是百年来北京餐饮兴衰的见证者,在北京独树一帜,成为北京菜和老北京文化的代表。砂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临街之处。主打砂锅系列,其中砂锅白肉是招牌菜,是北京乃至全国规模大的主营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以其特有的烧、扒、白煮等手法将猪肉类精粹烹于一炉,赢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
(18)、现在倒成了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了!(《闹海记》上253页)
(19)、小鹿终于抵抗不住猎豹的袭击,一头倒下,母鹿眼看着自己的孩子釜底抽薪——奄奄一息(熄),却毫无办法。
(20)、徐庶进曹营——(徐庶)一言不发(承前(引)省)
5、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是
(1)、⑤补语。歇后语做补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助词“得”或“个”之类的虚化量词。例如:
(2)、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表现力独特,给人以深思和启迪,体现出了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3)、另一方面,共同语的歇后语在方言中的变异,有的属于自然变异,就是共同语的某些成分,则方言有对应的不同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方言的歇后语势必产生变异,如普通话的补充成分“破”粤语通常说成“烂”,因此,“打破砂锅问到底”在粤语便自然说成“打烂砂锅(煲)问到底”。
(4)、“引”“注”在语法构成上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名词性的短语,也可以是谓词性的短语,我们先来看“引”的构成。
(5)、解释: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
(6)、“在乎”与“摘核”近音相谐。黑瞎子:即黑熊。摘核(hú):摘掉枣核。指不把某事放在心上。
(7)、歇后语在韵律上前后两部分通常会有所停顿,停顿的作用相当于“是”、“等于”。但在语用时前一部分往往可以独立运用,后一部分隐去不说(故称为“歇后”,“歇”即“略”也),熟悉歇后语的听者(即具备文化背景者)即可意会,当然亦可以前后两部分一起使用。
(8)、也有说应该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下面。就是比喻解答问题应该追根究底。
(9)、“问”与“璺”同音相谐。璺(wèn):陶瓷器皿上的裂纹。底:本指器物的底部,转指事情的根源或内情。砂锅一旦有了裂纹,会一直从上裂到底。指对事情刨根问底。
(10)、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1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2)、“通”与“嗵”同音相谐。点:本指用鼓槌轻敲,转指指点。嗵:模拟鼓的响声。指稍经点拨,就能明白道理。
(13)、“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是一个歇后语,由于意象较为浅显,后面便将注“转不开”省略了。
(14)、“言”与“盐”同音相谐,“尽”与“进”同音相谐。一句话难以把情况说清,也指有不能说的苦衷。
(15)、“息”与“熄”同音相谐。釜(fǔ):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柴。奄(yǎn)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从锅底下抽掉柴火,火焰即将熄灭。指气息微弱,生命已到了后关头。
(16)、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17)、②同一意思的“注”,也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
(18)、此外像“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也可以说成“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19)、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0)、(造句举例):我们必须绞脑筋,打破砂锅问到底。★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
(1)、“打破沙锅问到底”根据歇后语的分类应该属于谐音类歇后语,也就是将歇后语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再将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所以歇后语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2)、歇后语其实是有地域差异的,每个歇后语后面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如粤语的歇后语“屎坑哥卖草纸——问心”、“水瓜打狗——不(唔)见一截”),歇后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3)、(版权说明)文章转自网络,图片作者未知,版权归属原作者。
(4)、提示一下:都是谐音歇后语哦~(关注我们,留言“歇后语”,验证答案)
(5)、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因“法”“发”同音;
(6)、(1)形象化:在歇后语中,后一部分是本义所在,是语义表达的重点,但是如果没有“引”的烘托与寓意,那么“注”就会显得过于直白和乏味。例如我们形容某人对文字表述甚为严谨、苛刻,可以用“咬文嚼字”之类的字眼,不过感觉比较文绉绉,假如使用歇后语的表达,则形象性立马显现:“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这其实便是比喻的功效。
(7)、拼音:bùdàohuánghéxīnbùsǐ
(8)、“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语言是熟语的一种,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很有意思,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打破沙锅”就像谜语中的谜面,而后一部分“问到底”就像谜语中的谜底。后一部分才是歇后语的真意所在。
(9)、2012年印度海军要想把这艘古董开走的话,总共要支付俄罗斯34亿美元!恰好是美国海军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建造费用,可人家是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只不过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而已。(2009年05月22日扬子晚报张雯雯《海军少将张召忠:中国若无航母将遭世界威胁》)
(10)、1拽着胡子过河---牵须(谦虚)过渡(度)
(11)、“铤”与“挺”同音相谐。铤(tǐng):快跑的样子。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12)、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3)、奇|两钉入脑 男子浑然不觉 怪|不愁生计 老人流浪上(羊城晚报2007年6月3日A5版)
(14)、④“引”和“注”的凝固性比较弱,中间可以加入其他语言成分,这点类于惯用语和离合词,但由于歇后语是更长的语言片段,其松散程度尤甚。例如:
(15)、10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10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6)、关于汽车,他是肚子里撑船——内行(航),别的事我不敢说,讲一节课还是没问题的。
(17)、(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18)、细分的话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变异,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但在普通话里与不同的变体,说成:
(19)、解释: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20)、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1)、“严”与“盐”同音相谐。指程度深、影响大,也指形势危急。
(2)、“恼”与“脑”同音相谐。苦:本指味道苦,转指痛苦。指被某事困扰,很痛苦。
(3)、但仔细一想,是巧妙地用了谐音,引出有趣而耐人寻味的结果,
(4)、④省略关系。即承前(引)省或蒙后(注)省,如:
(5)、从歇后语构成的类别来看,大致有“喻义”和“谐音”两大类,而以喻义为常见。
(6)、咳,真是老鼠钻风盒,两头受气。(《大路向阳》239页)
(7)、“动”与“冻”同音相谐。心:本指事物的中央或内部,转指心思。指思想感情等发生了波动,或产生了某种想法。
(8)、对待科学,我们要具有打破砂锅——问(璺)到底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成就。
(9)、砂锅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溢出的越多,煨出的汤的滋味就越鲜醇,被煨食品的质地就越酥烂。砂锅传热快,散热慢,保温能力强,一般砂锅在关火后,锅内食物还能保持接近沸腾的热度很久。砂锅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能大限度地释放食物味道,所以特别适用于小火慢熬的菜肴。
(10)、想知道孩子在校表现怎么样?不用问老师,翻翻作业本就能知道!
(11)、⑤错综关系。即在上下两部分中,充当的成分不对当,如:
(12)、打破砂锅--------问到底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13)、动词后的宾语(注)往往可以用同义的短语或词替换,如说成“死活想装模作样”、“这是多余的”,只不过生动性不如歇后语。
(14)、解释: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亦作“打破砂锅璺到底”或“ 打破砂锅问到底”。
(15)、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如“水仙不开花——装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16)、在一般状态下,“引”和“注”连接在一起,但上面“王八吃秤砣,你真铁了心”中,插入“你真”,显示陈述的对象;后一例则加上“我算是”的字眼。
(17)、示例:明高明 《琵琶容记·几言谏父》:“你直待要打破砂锅,是你招灾揽祸。”
(18)、璺就是砂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下面。
(19)、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20)、释义:砂锅打破了,裂纹一直伸到了锅底。谐音问到底,形容问个没完没了,一定要问出后的结果。
(1)、神智稍微清醒,他狠歹歹地说:“好你个黄毛丫头,王八吃秤砣,你真铁了心啦!”(《野火春风斗古城》131页)
(2)、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3)、(干货)丨小学语文作文入门基本功训练(可下载打印)
(4)、胖得出奇的胡风风,飞着风沙眼,瞟了喜气洋洋的男人一眼,撇了撇嘴说:“看你乐的,不要闹个猫咬猪尿泡,空欢喜一场。”(《奔腾的大黑河》12页)
(5)、柳大筐是的编筐匠,父亲一辈子,是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的老实人。(《西辽河传》209页)
(6)、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布,承前省宾)
(7)、骑着骆驼赶着鸡——高的高,低的低(联合式)
(8)、母亲多是自言自语道:“次次来都是滚水渌脚(急匆匆)咁!”(羊城晚报2009年2月14日B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