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三个哲学思想118句(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

1、苏格拉底名言经典十句话

(1)、苏格拉底说: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都在进行着这件事情吗?

(2)、“无为”治国是高的国家治理理论。只有在将来人类社会达到高度文明,人民具有高度自觉能力时,管理者才会不用作为。

(3)、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来龙去脉,还得知道对当时的法律制度有所了解。若把沿自氏族制度的雅典政制与现代制度作个简单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明显的差异:在现代社会,由于任何诉讼都需要专业化的法律知识,被告一般会请辩护律师,但这种情形对雅典人来说闻所未闻。古希腊社会根本就没有职业化的法官和律师概念。事实上,当时雅典远未脱尽氏族遗风,法律仍相当粗糙,尚未从与政治、宗教和习俗中完全分化出来,立法、司法职能与军事、政治、宗教等职能仍有很大程度的重合。相当于法官、律师和陪审员等职能由谁来履行?民众法庭。而民众法庭又由抽签产生的数百到数千名“陪审员”构成。从人群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人群中,本来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不复存在,平日的道德约束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甚或犯罪倾向很容易爆发出来。如此这般,要总能做到公正合理,实在太难了。

(4)、难道说这种迁移很可悲吗?而且,还可以见到像俄耳甫斯、穆赛俄斯、赫西俄德及荷马等人。如果真有这回事,我倒真希望自己常常死去,对我来讲,寄居在那儿更好,我可以遇见帕拉墨得斯、忒拉蒙的儿子埃阿斯,及任何一个被不公平处死的古人。拿我的遭遇与他们相比,将会使我愉快不少。

(5)、公民们,就是这一查访活动给我树立了那么多凶险毒辣的敌人,也是这一活动使我得到了"智慧的人"的称号,因而受到人们的诽谤。因为旁观者总以为我既然指出别人缺乏智慧,那个神谕的用意是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看来他说的并不真是苏格拉底,他只是用我的名字当作例子,意思大约是说:

(6)、我们应该按照上面的方式来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才算对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审判建立了一个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

(7)、随着探索的深入,苏格拉底名气越来越大,他向人问问题,往往能让人发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原来自己真的无知。

(8)、所以,我就到处奔波,秉承神的意旨,检验每一个我认为智慧的人,不管他是公民还是侨民,如果他并不智慧,我就给神当助手,指出他并不智慧。这件工作使我忙碌,没有时间参加任何公务,连自己的私事也没工夫管。我一贫如洗,就是因为事神不懈的缘故。

(9)、但是,在孔子那里呢?孔子说话概念不清,逻辑不明,一个“仁”的概念,先后有几十种不同的解释,几乎到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鬼都在就说胡话的地步。

(10)、老子《道德经》认为,高智慧者实行“不言之教”。因为高智慧者已经看到世间的道理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所以没有必要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可以让别人顺其自然地发展。

(11)、苏格拉底当时这种让有知识的人担任领导的思想,和雅典当时整个制度的基础,即抽签这种民主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等于严重动摇了雅典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所以才会出现政府对他的三项指控。

(12)、他找杰出的政治家,想要找到他们自以为了解的东西,需要知道什么是智慧,可是终发现,这些人不知道,还自以为了解。

(13)、   僭主统治激起了强烈反弹,流亡的民主派积蓄力量,卷土重来,与寡头派在雅典城郊展开激战,寡头派败北,克里提亚和卡尔米德战死。这时,斯巴达见寡头派不得人心,也出于牵制正迅速崛起的底比斯的考虑,没进行干预,而是默许雅典恢复民主制,民主派遂得以复辟。僭主暴政虽只持续了八个月,但期间以种种罪名杀害的雅典人竟高达一千五百人,几乎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十年战死的人数相当。

(14)、但是,我们的问题仍旧是,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从容赴死的?

(15)、后我去访问工匠。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确实一无所知,相信会发现他们知道很多好东西。这一点,我可没有看错。因为他们确实知道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在这一方面他们比我智慧。可是,公民们,我发现那些能工巧匠也有同诗人们一样的毛病,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很智慧。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所以,我就代表神谕问自己:你情愿象原来那样,既没有他们的智慧,也没有他们的无知呢,还是愿意既有他们的智慧,也有他们的无知?我向自己和神谕回答道:还是象我原来那样好。

(16)、历来史家对这一西方思想史上的重大冤案与悲剧见解纷纭、莫衷一是,争议在于两个问题:一是控告和处死苏格拉底的真实原因究竟何在;二是如何理解苏格拉之死的意义。这实质上涉及如何评价苏格拉底的政治态度和哲学思想。

(17)、苏格拉底是怎么做的呢?作为辩方,他不愿意提出任何一种刑罚。他的逻辑是,只要他提出具体的量刑建议,哪怕很轻,都等于承认自己犯罪。要么被判死刑,要么无罪释放,在这两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这样一来,陪审团即便认为死刑判决过重,但苦于没有第二种选择,只能陷入一种尴尬。

(18)、老年苏格拉底意识到青年对城邦前途至关重要。他的弟子中涌现一批学术英才,除柏拉图、色诺芬(Xenophon)外,还有后来成为小苏格拉底学派三家的主要代表。他为希腊的学术文化培养了一批俊才。

(19)、有位做临终关怀的医生发现,大多数人面对死亡,都比面对生活更加平静。

(20)、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真的死于雅典陪审制吗?

2、苏格拉底的三个哲学思想

(1)、成为你自己,这是很多人都知道却做不到的一句话。

(2)、                           

(3)、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格拉底当时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现在死了反而好,免得将来为老年疾病所困。所以你看,在一个有利于被告人的表决规则的影响下,苏格拉底放弃了这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死,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雅典陪审制度。

(4)、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时,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用引导的方法,向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己明白过来。这属于中高层次的教育理论,与老子的“不言之教”理论还差一个层次。

(5)、苏格拉底敏锐地透察到战争已给雅典带来深刻危机。他从精神道德和社会政治方面作深刻反思,认为整个危机是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拯救城邦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良灵魂和人的本性,由此才能实现重振道德、改良政治以复兴雅典以至全希腊的宏图。他自称“牛虻”,承担起哲学救世的历史使命。

(6)、范仲淹这个人直,虽然身在官场,却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不懂勾心斗角,有人劝他,你就不要再说话得罪人了,那样搞不好会让你丢掉性命。

(7)、后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关于“四大自由”的演说,就提到,每个人都有以自己的方式信仰自己的上帝的自由。同时规定,人有思想言论的自由。道理只能够靠道理来辩驳,不可以用暴力来干涉。批判的武器不能够代替武器的批判。不能够以民主的名义判处人们思想罪、言论罪与信仰罪。

(8)、如果他赢得这个官司,就是他所蔑视的雅典民主的胜利,因为这个体制并没有迫害这个城邦的英雄人物。所以他要不断挑衅陪审团,以死证明雅典民主是错误的,而无罪释放只会证明他反对的东西的正确性。

(9)、在公元前339年,一代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三位雅典公民提出了公诉。其中一人还是著名的政治家美莱特斯,他是雅典的政治领袖,后来却被一年一次公民的“点赞”中被流放了,这就是著名的陶片放逐法。而他们起诉苏格拉底的罪行在今天看来有点搞笑。引诱青年罪、亵渎神圣罪、敬事新神罪。这些罪名在今天看来不是逗逼吗?所谓的引诱青年罪,并不是苏格拉底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干了一些不耻行为。而是因为他的一个学生当了造反头子,就把他涉及其中了。他一生教过那么多徒弟,人家是成人了,这和他有什么关系呢?所谓的亵渎神灵,就是因为苏格拉底提倡无神论。你信你们的,他信他的,关你们屁事啊,这样看来那时的雅典和秦始皇差不多呀。但他们的审判却让我们大吃一惊。

(10)、   民主派虽比寡头派更仁慈,但僭主暴政毕竟发生不久,杀戮的惨景仍历历在目,城邦上空仍飘荡着血腥之气,要他们没有一点报复心,是不可能的。寡头派的血债并没能真正得到清算,而苏格拉底与寡头派头目的师徒关系又尽人皆知,民主派怎么能不伺机报复?即便无法指控他直接参与了杀,也并非找不到其他理由来治他。加之城外的贵族派武装此时正蠢蠢欲动,就更得好好震慑一下他们了。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得等难道不正是受其教导才变坏,才给城邦造成了巨大伤害?寡头派死硬分子此时不正在雅典远郊埃留西镇组织还乡团,磨刀霍霍,欲杀回雅典变天?故此,苏格拉底之死是必然的。他是被牺牲的。

(11)、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转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的雅典。前403–402年,雅典通过了一项旨在使两派达成和解的法令。僭主暴政被推翻以后,民主派为了维稳,也考虑到斯巴达可能进行军事干涉,决定不搞秋后算账,而是打起了统战牌,跟寡头派达成了一个既往不咎的协定,以“宽恕法令”形式将之固定下来。据此法令,民主派不得对寡头派提出政治起诉,不得追讨被其没收的财产。这意味着,民主派虽然翻了身,但碍于“宽恕法令”,也因斯巴达威胁,却难以申冤。想要报仇雪恨,就得想法儿绕过“宽恕法令”。

(12)、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终有一天,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你都会走进死亡的怀抱,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13)、   雅典民主还做过其他傻事,仅举两例说明。

(14)、苏格拉底好像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分,于是,他就提出了一个罚金的建议,不过这也有点故意挑衅的味道。因为他建议的罚金数额居然是:1迈那。

(15)、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据《克里托篇》说,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6)、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他的著作。在他的许多弟子中,留下著作的也只有柏拉图的色诺芬两人。多亏他们的记录,后来才有了苏格拉底的事迹和学说传世。但是即使在这两个亲炙弟子的笔下,苏格拉底也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如果当初只有色诺芬一人的回忆苏格拉底言行的记述流传下来,那么甚至后一杯毒酒也不足以使他名垂千古的。因为在色诺芬的笔下,苏格拉底俗不可耐,完全是个市井人物,出言陈腐庸俗,有时简直是个十足的市侩。他甚至可以向雅典的一个著名荡妇开玩笑地自荐为她拉皮条!要是当初苏格拉底申辩生效,被判无罪释放,安度晚年,寿终正寝,至多是喜剧诗人所喜欢取笑的对象,就像阿里斯多芬喜剧中出现的那样。

(17)、同胞们!我们就要互道再见了!此时没有任何事情能阻碍我们之间的交谈,我们被允许谈话,我要把你们当成朋友,让你们晓得刚刚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是怎么一回事。

(18)、第真希望我有勇气过一种我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期望我过的生活。

(19)、回首苏格拉底的一生,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注重精神的生活,他家有钱,可是苏格拉底却不在乎物质上的享受,喜欢赤脚行走。

(20)、除了柏拉图和色诺芬以外,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人为他画的形象就只有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了。他为苏格拉底写了一部喜剧《云》,还在其他的几部喜剧中让他出场。阿里斯托芬是苏格拉底的朋友,但是作为喜剧诗人,他对苏格拉底作了无情的嘲弄,在舞台上出现的苏格拉底成了一个丑角式的人物,实在有损这位哲人的尊严。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有关苏格拉底的一鳞半爪,已是相隔两代以后写的了。

3、苏格拉底被杀

(1)、当苏格拉底看到这个“点赞”数之后,信心大增,他觉得多数人还是支持他的。尽管当时对他提起公诉的是城邦领袖,但这样竞争下去,他是必胜无疑的。于是他就范了文人的老毛病,在法庭之上搞了一次激情的演讲。大致意思是这样说的:你们这样对我提起公诉简直是无理取闹,你们不觉得这样做很幼稚吗?我不但没有犯罪,还是一个有功之臣,我的思想注定会主宰今后的。既然你们已经对我这样做了,为了给你们面子,允许你们罚我100块钱拉倒了。苏格拉底这种幽默而又嘲讽的口气彻底激怒了陪审团成员。因为当时雅典根本就没有,任何人,你是哲学家也好,你是城邦领袖也罢,只要公民对你反对你,你立马就完蛋了。而且当时的人都信教,苏格拉底这样说简直就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和蔑视。

(2)、苏格拉底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这场大战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历程有重要影响。

(3)、在监狱里,苏格拉底还是在探索智慧,却从不提辩护和控诉的事情。

(4)、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虽写下大量有关苏格拉底的文字,但仅仅在《第七封书信》里顺带提及“三十僭主”。虽提到克里提亚,但对其罪行却轻描淡写,对亚西比得更是一字未著。不仅如此,此两人还被安排为大量哲学对话的主人公。同样地,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也仅一次间接提到雅典人对克里提亚、卡尔米德和亚西比得等人的怨恨。不难想见,柏拉图、色诺芬是想要让苏格拉底与其贵族弟子脱钩,以证明其清白无辜。这些人的确犯了罪,但那是其秉性使然,与苏格拉底的薰染无关。问题是,为何柏拉图和色诺芬在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得等人问题上如此讳莫如深?二人到底有何难言之隐?

(5)、苏格拉底说,他是神派给雅典的一只牛氓。他要紧紧盯住雅典,唤醒雅典,使雅典能从愚昧中清醒过来,快速地前进。但他对雅典的讽刺和批评过于激烈,引起雅典人的极大反感。雅典法院的法官以苏格拉底褒度神,惑乱青年思想为罪名,判处他饮毒酒自杀。由500名普通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也表决同意了法官的判决。

(6)、苏格拉底有过的公职,就是担任有五百个议员的国家议会议员。但是担任这一职务差点就要了他的性命。因为,雅典与斯巴达在爱琴海上作战,这一仗由雅典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退兵的时候,海上突遇暴风骤雨,因此,未能够及时把战死的将士遗体收集运回。因此,遭受到指控,违背法律程序,没有逐个的审查,而是十位将军集体由国家议会投票裁决。十分不合法律,也不合情理地将十位将军判处了死刑,而苏格拉底是五百议员中反对者,就是这一反对,差点也要了他的性命。

(7)、孔子也不喜欢能言善辩的人。他自己不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说得很少,而且要求别人也必须少说。少说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以弄得城府很深,可以装神弄鬼。因为言多必失,一言兴邦,一言废邦。因此,“子欲无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因此,后来中国就有了一个成语:“贵人语迟”。其实,中国圣人选择接班人的规则,其实就是一个愚昧的标准,也是禁锢思想言论自由的祖师爷。在这里善于讲道理,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却被孔子认为不仁,而那些愚昧、愚忠、死板,三脚也踢不出一个屁的人,却被认为是“近仁”。鲁迅后来感叹:为什么中国人会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一副死相,说笑就是放肆”,查一查,原来都是孔圣人惹的祸。

(8)、在平时的情况下,宽容的民主制度可以允许这位哲学家在市场上大放厥词,甚至可以把他当作笑料,但是一旦雅典民主政体本身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像公元前411年,前404年、前401年两次被独裁专政所推翻和一次有被推翻之虞的时候,雅典的民主派不免慌了手脚。尤其是在独裁专政政权的中不乏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如克里底亚斯之流。因此即使在独裁专政被推翻,民主政体得以恢复之后,看到苏格拉底依然纠集一批年轻狂妄的富家子弟于他门下宣扬反民主的学说,老笑话就不再可笑,恼羞成怒的雅典民主派就再也坐不住了,由三个公民出面,对他提出了控告。

(9)、不同的人生结局是他们的不同做法和思想造成的。

(10)、直到监刑官把毒酒递给他,他还平静地问,能不能用一点酒,祭奠一下神明。

(11)、他年轻时正当伯里克利的黄金盛世,在浓厚的文化气氛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丰富开阔的知识。他年少时曾向伯里克利的老师达蒙学过音乐,修习过几何、算术和天文等学科,17岁时“成为自然哲学家阿凯劳斯的弟子”,师生过从甚密,他29岁时“同阿凯劳斯一起离开雅典去过萨摩斯”,参加对此叛乱之岛的军事封锁。

(12)、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雅典司法制度中的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关系。

(13)、公元前4世纪,雅典某个监狱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即将被处死。

(14)、说到底就是,他不怕死,但怕违背自己的意愿逃跑,怕自己违背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东西。

(15)、老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首。他的著作《道德经》是对修身、养生、做事、用兵、治国的综合论述,是对人生和社会规律比较全面的总结,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总纲。《道德经》受到当时的诸子百家共同景仰,被称为万经之王。

(16)、他几次参军,悍不畏死,能出色完成长官交代的任务,得到过嘉奖,是英雄人物。

(17)、“我试着劝告你们每一个人,不要老惦记那些有实际好处的事物,要时刻想想你们的灵魂。”

(18)、苏格拉底为正义的事业,为了追求真理,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他可以不怕死。他在《申辩篇》中口口声声说自己如果能够为了正义,他甘愿去为真理为正义事业去死十次,甚至更多。苏格拉底面对死亡十分坦然。他说:“我经常注意到某些这种类型的人,尽管声望很高,但在受审时却表现得极为差劲,可见他们认为失去生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就好像如果你们不处死他们,他们就会不朽似的!”(同上书,第24页)“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这不是拔腿就跑就能逃得掉的。

(19)、苏格拉底死了,可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却永远影响着我们。

(20)、苏格拉底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过自我省察生活的范本。他提供的批判精神与批判能力,是人类改正错误的重要途径。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这样的:“神特意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它就好像一匹良种马,由于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需要某些虻子的刺激来使它活跃起来。在我看来,神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就是让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同上书,第19页。)苏格拉底后来成为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人物。

4、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

(1)、   苏格拉底究竟是因何罪名而被判死刑?是因“败坏青年”,“不敬神”?如果是,“败坏青年”,“不敬神”是在何种意义上构成如此重罪?如果不是,他究竟又是在何种情况下因何种言行而获死刑?他的死是可以避免的吗?

(2)、老子《道德经》认为,“求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求学的阶段知识是越来越增加的。但求知的过程是物极必反的,当知识达到相当高度后,就进入求“道”阶段。在求“道”阶段,求知的欲望会越来越少。到后来达到没有求知的欲望,就进入了“无为”的境界。

(3)、马克·吐温说:人生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你为何活着的那天。

(4)、还记得《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吗?

(5)、思想的发展是物极必反的。更高层次的智者并不提倡用吃苦去锻炼自己,而是轻松地做事。

(6)、(1)热爱母邦,反思雅典衰落的根源,力图奋发图强。

(7)、苏格拉底青壮年时同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已有较多交往,崭露他的杰出才智,声誉渐起。智者运动当时在希腊盛极一时,苏格拉底和当时智者的一些重要代表都有交往,老年普罗泰戈拉和他论辩后说:“在你的同龄人中,我确实从未遇见过像你这样令我称羡的人,现在我说,你如将成为我们当今领头的哲学家之我决不惊讶。”

(8)、我们且来看看雅典所信奉的是什么神祇。古代希腊的人民除了信奉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祇以外,整个城邦还信奉自己专有的神祇。在雅典是“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这是雅典民主的象征,苏格拉底不信奉这两个神祇是出于他对雅典民众和议会制度的蔑视。公元前404年独裁专政克里底亚斯的主要副手查尔米德斯是柏拉图的叔伯(舅),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曾表示在议会上讲话有些胆怯,苏格拉底教训他道:“有智慧的人也不会使你害羞,然而你却不好意思在一批笨蛋和傻瓜面前讲话!”然后他一一列举这些笨蛋和傻瓜是“漂洗羊毛的、做鞋的、盖房的、打铁的、种田的、做买卖的、或者在市场上倒卖的,他们除了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外什么也不是……而你却对这些……人讲话感到胆怯?”

(9)、雅典的公民们!我得到那个坏名声,只是由于我有某种智慧。你们要问,是哪一种呢?我说就是人所能得到的那一种。也可能我确实有那样一种智慧;至于我刚才提到的那几位所具有的,我想也许可以称为超人的智慧。我想不出别的话来描述它,因为我自己根本不想要它。谁要是说我想要,那是造谣,是对我的诽谤。

(10)、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11)、苏格拉底在与不学无术但又想做的堂弟对话结束时提出了对堂弟的希望,当然也是对所有雅典青年的希望:“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学习,为了想要做的事情求得广泛的知识。”

(12)、这是个荒唐的玩笑,苏格拉底也觉不妙,便马上收回,但已晚了,反感已经造成。但他仍不思补救,竟而又提出为数只有1迈那的象征性罚款!他的弟子们大吃一惊,后虽在他们的央求下他才改为30迈那(并由弟子们作保,可见为数也不算少),但他原先一再反复提出的荒谬建议一定使得陪审团觉得他是有意在开他们的玩笑,以表示对这次审判的蔑视,以致以360票比140票判他死刑。换句话说原来判他无罪的人中竟有80个转而投了他的死刑票。看来好像是苏格拉底有意自己把鸩酒送到唇边。

(13)、公正的判官们!一件奇怪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因为在平常,只要我将做错事,即使是微小的琐事,我的守护神就会发出他先知的声音来阻止我;但是此时,任何人都看到了发生在我身上之事,每个人都会认为这是极端罪恶的事,但在我早上离家出门时,在我来此赴审判时,在我要对你们做演讲时,我都没有听到神的警告,而在其他场合,他都常常在我说话说到一半时就阻止我再说下去,现在,不管我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他都不反对我。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14)、但是斯东令人钦佩的是他在70高龄之后,为了继续从事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理论探索,居然重新拣起大学时代的希腊文学习,以求能够不必依靠译文而直接阅读希腊哲学的经典著作。把言论自由起源探索到希腊古典文明时代,是因为斯东认为“古代雅典是思想及其发达的自由空前发达的早社会,在它以后很少有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但是他越是学习希腊文,希腊诗歌和文学,“越是爱上了希腊人,苏格拉底在法官面前受审的景象越是教我痛心。作为一个民权自由派,我对此感到震惊……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污点。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实于自己(的原则)呢?”

(15)、关于知识,苏格拉底坚持认为,知识来自于记忆,它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苏格拉底的妈妈是一位助产婆,而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位精神上的助产士,所以他经常问答方式去启迪他人的思想,帮助别人发现原本在内心的知识。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奴隶关于几何的问题,奴隶给出了答案,从而他得出结论,奴隶掌握几何知识,但是自己并不知道。因此他得出,智慧一直潜伏在人的内心,只是我们自己尚不知道而已。

(16)、苏格拉底听说后,惊讶,他不知道自己聪明在哪,他就想证明,神谕错了。

(17)、苏格拉底的求知理念,比老子相差很大一个层次。

(18)、《不自由的希腊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9;《另一个希腊》,上海三联书店2010

(19)、你怎么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你对苏格拉底了解多少?在留言区和大家交流下,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法律相对论》。

(20)、500人的陪审团,票数差距是60票,如果苏格拉底真心想说服陪审团,以他的口才,只需要改变30个人的想法就足够了,而这对他其实并非什么难事。但是他选择了放弃,反而一心求死。

5、苏格拉底被谁害死

(1)、"人们哪!象苏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智慧的了。"

(2)、因此,如果死就是这么一回事的话,我说它是一种收获;因为,一切的未来只不过像一个无梦的夜晚罢了!

(3)、第一轮投票,票数相当,可苏格拉底却觉得惊讶,他继续讲“大实话”:

(4)、我们对苏格拉底熟悉而陌生。他是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桃李满天下,柏拉图、色诺芬都是他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他学生的学生。

(5)、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投降斯巴达后,斯巴达在雅典扶持克里底亚等三十僭主政权实行残暴的恐怖统治,杀害了许多人,苏格拉底直言指责这种行径,曾被当局剥夺了施教和议政的权利。一年以后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恢复雅典民主制,当局却在公元前399年审判、处死了坚决拒绝和三十僭主同流合污的苏格拉底。

(6)、即便在临终之际,苏格拉底也不想欠这个世界任何东西。他欠这个世界的东西已经委托别人偿还,但是,这个世界欠他的误读和曲解呢?

(7)、我一个接着一个地考察人,并不是没意识到自己激起的敌意。我也曾为此悔恨、畏惧,但我不能不这样做,因为我应当首先考虑神的话。我心里想:我必须把所有显得智慧的人都访问到,把神谕的意义找出来。我对你们不能不说实话,公民们,我向你们发誓,凭着大神发誓,我看来看去,发现那些名气大的人恰恰是愚蠢的,而那些不大受重视的人实际上倒比较智慧,比较好些。

(8)、近年来在这“苏学”门下又添了一位半途出家的老将:著名的左派老报人I.F.斯东。他在1989年以80岁高龄去世之前刚刚出版了生前后绝作。《苏格拉底的审判》,不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获得了学术界的尊敬和钦佩,就是从其内容引人入胜,趣味盎然来说,也教这部本来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跃居畅销书目,这在出版界实在是件难得的事。尤其甚者,作者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剖析苏格拉底的反民主立场和雅典民主政体之不足,更是令人折服。I.F.斯东不愧是独立新闻从业者的楷模。可惜的是国人对他可说是一无所知,我们只知美国有个写名人传记的欧文•斯东,却不知还有个无畏的新闻斗士I.F.斯东,而在他身后,他还将以“苏学家”之名传世。

(9)、我对自己说:在他们那里你就会马上露原形了,就会发现自己比他们无知了。于是我就拿出几段他们得意的作品,请教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心想他们总能教我点东西。你们相信吗?我几乎不好意思说出真相,可是必须说,在座的诸位几乎没有一位不比他们强,哪一位都能对他们的诗谈出些道理,就是他们本人说不出所以然。

(10)、而足以表达他的“智者统治,别人服从”的政治哲学的一段话莫过于说雅典议会要处理建筑工程时会请建筑者提意见,要扩充海军会请造船者,议会在这些专门问题上依靠有训练的专家,如有非专家想发表意见,开会的市民便会“一笑置之,不去理他”。唯独在讨论政府基本问题时,站起来向他们提供意见的,却可能是个铁匠、鞋匠、商人、船长、富人、穷人、出身好的、不好的,没有人想到责备他”对正在讨论中的问题没有受过训练。考虑到苏格拉底对雅典议会中这些手工匠和生意人的蔑视,控诉他的三个人中主要一个是皮匠师傅也就不足为奇了。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蔑视还表现在他在两次独裁专政期间都没有随民主派外出流亡,也没有出力协助恢复民主政体,而且在当时这些关系重大的冲突中他没有站在民众一边。雅典喜欢说话的人在雅典需要他说话的时候,却保持了缄默。这表明他对民众的权利和社会的公正都漠不关心。难怪尼采要说“耶稣曾为耶路撒冷哭泣,而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

(11)、他的活动深入到雅典民间日常生活之中,教诲的对象有阿尔基比亚德(Alcibiades)等在政治上崭露头角的人物,有一批莘莘学子,也有雕刻匠、画师乃至妓女等;他不仅讨论道德修养问题,也讨论政治、法律、宗教、理财、修辞和技艺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他摩顶放踵、坚持不懈地进行启迪心智的活动,这样的哲学家在西方思想史中是少见的。

(12)、其实翻开柏拉图全集,开篇第一篇就会弄清其中的原委。苏格拉底是被处死的,他的死是通过民主的途径,用投票的方式进行的。当时参与投票的人数达到五百多位。赞成处死与反对处死的票数也极为接近,按照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双方只差了30票而已。就是相差的这30票,后要了苏格拉底的性命。

(13)、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14)、在提出公诉之后,苏格拉底有无数的机会逃跑。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有广泛的人脉。只要他愿意,他的学生会帮助他逃离火海的。就是当时的雅典城邦也希望他逃走,这样就代表这个人屈服了,对他的审判是无奈之举,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把握搞定这个出口成章的大演讲家。当他们以书面的形式向法庭提出公诉之后,当时的陪审团有500人。在2000多年的500人的大厅审判,那是什么场面啊?你能想象吗?而且他们实行的是陪审团制度。苏格拉底的生死,不是法庭说了算,而是这些陪审团说了算。在第一轮较量中雅典城邦以280:220险胜苏格拉底。但事情坏就坏在苏格拉底那张能说会道的破嘴上。

(15)、   不过据柏拉图,苏格拉底并没有拒绝提出自己的量刑方案,而是同意支付三十米那赎罪金。之前他甚至胆敢提出,应宣布他为城邦英雄,在“普吕坦内昂”里为他供应伙食直至去世。“普吕坦内昂”乃何地儿?雅典城邦神社大厅,里面燃着长明邦火,至为神圣,能在那里受公家供奉者,不是奥林匹克冠军,就是为保卫城邦立下赫赫战功者。苏格拉底恬不知耻,说他应该在“普吕坦内昂”里享受供奉或英雄待遇。是可忍,孰不可忍!几百个手握生杀大权的群众是可以随便挑衅的吗?随便嘲弄的吗?

(16)、毒性发作后,他躺在床上,平静地闭上眼,等待死亡的降临,突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又对朋友说:

(17)、用民主投票的方式处死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这是人类民主历程中第一个冤假错案。给人类的警示是“多数暴政”的可怕。这直接为后来的民主政治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体现出来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就是:“服从多数,保护少数”。同时还告诫世人,人类的犯罪有许多种,但是唯独思想犯是荒谬的,因为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不能够因学术思想以及言论上的不同而受到惩罚。这次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就是“不信国家的神,而只信自己的神,并且以较弱的论证驳倒较强的论证,从而教坏年青人。”这也为后来西方走上民主法治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18)、老子认为高智慧者管理国家采用“无为”的方法。就是国家管理者没有作为,把权力完全下放给下属和人民,让下属和人民自主决定怎样生活和发展。

(19)、 苏格拉底以民主的名义,用法庭审判的办法处以死刑。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民主法治社会的大冤假错案,却足以形成千年铁案。因为有这个案子在先,使得西方在行使民主权力与投票表决的时候,总是把那些不应该表决的东西分得一清二楚。而且法律程序也十分清楚,而不可以随意更改。

(20)、   如所周知,17世纪以降,民主理念在西欧崛起,逐渐散播到整个欧洲、北美乃至全世界。以此故,希腊民主也开始受到推崇,至19世纪后期甚至被大大拔高,以至今天很多人以为,现代民主的源头就是希腊民主。但它并非起源于希腊,而发端于基督教的平等理念与中世纪的议会制度和法律观念。事实上两种民主在源起、规模、形式和程序上都有很大差别。

(1)、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追求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不畏强权,致力于揭露当政者见不得人的政治隐秘,成为美国新闻界的荒野呼声。有不仅不容于当道,而且在主流同行中也被侧目而视。但他们也不得不佩服他人格的高尚,认为他不愧是那种苏格拉底所自况却又没有做到的牛虻。(他的长期订户名单读起来仿佛是一本思想学术界名人录,其中有爱因斯坦、罗素、罗斯福夫人、吴丹……甚至玛丽莲•梦露有感于该刊对政府所起的舆论监督作用,私人出资为全体国会议员订阅一份,供他们免费阅读。)

(2)、陶渊明前半生为了生活,在官场进进出出,可是每一次进入官场,总是不开心,在彭泽县任职期间,上级要来视察工作,同僚告诉他,应该穿衣打扮,摆出笑脸,列队欢迎。

(3)、   尽管任何人可以起诉任何人,但要起诉,总得有个理由。此时,民主派人士胸中的复仇火焰远未熄灭。更糟糕的是,克里提亚、亚西比德等对城邦造成的伤害实在太大。苏格拉底怎么说也难辞其咎。但要直接指控他参加了寡头派的屠杀行动,说他与克里提亚等人相勾结,杀戮民主派,既证据不足,又受“宽恕法令”掣肘。必须找到一些不像是政治起诉,却具有杀伤力的罪名。既然苏格拉底是哲学家或智术师,有新潮“启蒙”言论,“不敬神”不就是一个现成的罪名?

(4)、为了找到答案,他不喜欢大自然,反而喜欢到人群里去,因为草木无情,教不了什么,可是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却能教他很多。

(5)、他的学生中有克里底亚和阿尔基比亚德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只是蓄意株连的口实,指控人将他同这两个雅典的公敌牵扯在一起,容易煽动公众情绪,给人们一种苏格拉底和雅典民主制为敌的假象。

(6)、苏格拉底比较倔,为了证明神谕的错误,他就始终辩论,辩论越多,得罪的人就越多,吸引的人也越多,年轻的人愿意跟在他身边,看他怼别人。

(7)、这些分歧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的分歧,而是牵涉到雅典人当时所享有的民主和自治的权利的基础本身。苏格拉底所宣教的“智者统治,别人服从”的极端蔑视民主和自治的学说,都是与这种权利背道而驰的。

(8)、那么,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还是不是为了维护雅典法制的尊严呢?

(9)、“如果我一辈子不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10)、已到了我们要分开的时刻了——我将死,而你们还活下去,但也唯有上帝知道我们大家中谁会走向更好的国度。

(11)、随后,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天才。

(12)、于是在第二轮的较量中,苏格拉底以140:360惨败,终被判处死刑。在坐牢期间,他的学生和家人简直把监狱当成了游公园,想来就来,想去就去。而且当时世界上的大师很有意思。他们和孔子,释迦摩尼,耶稣一样都是一些大理论家,而且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只说,不去写。至于他们后来留下来的经典著作,都是他们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论编排而成的。苏格拉底在坐牢期间可谓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每次学生来探望他,他都要发表1通如火一般的演讲,从哲学谈到人生,从无神论谈到雅典城邦制。他的这些演讲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13)、我可以说:你说过我智慧,可是这里就有一个比我更智慧呀。于是,我就去访问一位以智慧著名的人物,对他进行观察。他的名字我不用说了;这是一位政界人士,我选他来试试。

(14)、法学界“思想的狐狸”陈虎(陈少文)教授分享注意力短缺时代的阅读和思维心法,对经典法律命题、社会热点问题及刑事司法核心问题进行多元思考。

(15)、可是,苏格拉底是怎么想的?当他听到有220个陪审员认为他无罪之后,竟然有些意外,甚至还有点失望。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色诺芬,他说苏格拉底的本意是想在法庭上激怒陪审团给他定罪。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仍然有这么多人觉得他是被冤枉的。你说苏格拉底的死能归咎于雅典的陪审制度吗?当然不能。

(16)、苏格拉底的亲近的弟子赫尔摩奇尼斯求他准备一份雄辩有力的辩护词,因为陪审员很容易为口才所折服。但是苏格拉底却拒绝这么做,反而口出狂言,自称不同常人,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还说神谕说他是世界上贤明的人,而所有别人,不论多么出名,不论是政治家还是诗人,都是一些笨蛋。他的狂妄自大态度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这可不是采取无罪开释的办法,以致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

(17)、临死之前,苏格拉底对学生克利托留下了对这个世界的后一句嘱托:“克利托,我们曾借过克雷皮乌斯一只公鸡,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18)、从孔子之后,中国人学会了论资排辈,六十岁的人自然不如七十岁的人,因为“耳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相比还是差距太大的。圣人出现,个人崇拜,权力有多大,资格有多老,真理就掌握有多大。自此以后,中国的所谓儒家读书人,无不是一级脑残分子,无药医也。只知道摇头晃脑,背诵圣人章句,通过科举,弄个一官半职,然后取得鱼肉百姓的资格,如此代代相传。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的三个哲学思想118句(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