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
1、不仅如此,音乐描写还有情感与现实的融合,从一开始琵琶女“未成曲调先有情,”到后“曲终收拨当心画”。中间的情感如泣如诉,倾诉着悲惨的遭遇,或圆润婉转,回忆童年少时的欢乐,或梗塞凝绝,无奈于世人的凉薄,或激昂凄厉,痛斥亲人重利轻情。变幻的音乐、交织的情感、曲折的身世,让人不禁沉迷于其中,后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将两位萍水相逢的艺术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激愤不平,尽情宣泄。文章在泪湿青衫的感伤中结束。
2、答题时当然不必如本文一样逐字具体分析,但要求能敏锐感觉到画面的特点,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有条理地分析诗人如何运用动静结合,如此运用有何效果。明白了这一点,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就不会束手无策,不知从何答起了。
3、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4、这是《琵琶行》的开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本以为要潦草收场的宴会,因诗人思念已久的丝竹声的突然出现又燃起了火星。“忽闻”二字与上文中的“无管弦”遥遥相对,明晰写出琵琶声出现的措手不及和诗人吃惊后的浓浓狂喜。试问:在如此情况下,怎能不“寻声”“暗问”“移船”再到“邀相见”呢?而在这种“千呼万唤”下缓缓出场的琵琶女就蒙上了神秘面纱,可望而不可即。她的迟迟也从侧面突出她内心里锥心的刺痛:足以让她从名噪京师身价无量的歌女沦落至此,不得已委身于商贾之人。寥寥几笔,一名“欲做冲天飞,已到天尽头”的悲惨歌女跃然纸上。令人不觉惊叹于白居易简明却传神的深厚语言功底。
5、但不曾想,张汝舟觊觎着的是李清照收藏的金石文物。于是,婚姻破裂以至于时而出手相向。
6、登临京口北固亭,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时任镇江知府的辛弃疾遭遇人生的又一次变故,六十六岁高龄的他仿佛对着江河说尽心中无限事,回忆当年“元嘉草草”,一心贪图功名,终“赢得仓皇北顾”的宋文帝刘义隆,又看今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之盛况,不由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但在这虚假的太平盛世之下,有谁能懂一位迟暮老人的悲伤与殷切期望?
7、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8、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
9、文汇:中国各朝有不少有名的女性文人,当然数量上和男性文人完全不能比,李清照的同时代也有一些女性文人,您在书里提到可大致分为三类,即歌妓、名媛和闺阁文人。您认为李清照不能归类于任何一种,这一点如何来理解?
10、艾朗诺:我想以《词论》为例来谈。李清照在《词论》中逐个点评了北宋一些重要的词人,甚至不乏批评之辞。这就很能反映李清照的性格特点。我们要注意,她并不是笼统地评论当时以男性为主的词人群体,而是从平仄、韵律、风格等方面,对那些有名望、广受好评的词家,如欧阳修、苏东坡、秦观、晏殊等,都有批评。同时代还有谁会这样批评士人的词作呢?他们的文章因为政治观点被批评,这是有的,但是词作被评价写得不好,真是很稀见。文章甫一出来,很多文人就大为反感:这样一位女性怎么敢如此大胆地妄议当代词家呢?
11、简单地梳理一下我的想法:易安词很受人喜爱;但是,男性文人又觉得,一位女性那么有才华,是不大能接受的;但是,如果把她的作品都理解为是在抒发对丈夫的情感,那么关系就理顺了,就可以接受了。这就是男性的视角。
12、我寻寻觅觅着丈夫的身影,猛然回头,却发现只有冷冷清清的厅堂,一宵海棠零落尽,从此清秋再无人,剩下的,大概只有我心中的凄凄惨惨威戚了吧。
13、艾朗诺:《导论》中那句话的意思是,我想利用李清照的个案来扩张女性文学批评。因为在欧美学术界,对于女性文学,一直以近代与现代欧美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很少包含东亚文学,而更少注意到古代或中古的东亚文学。换句话说,女性文学批评这个领域至今范围很窄小,我希望让它广阔一些。另外,我那本书出发点并不是“要用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李清照”,更确切地说,我是受到一些当下女性文学批评的影响,然后重新来思考中国古代伟大的女性词人,或者说,我想利用近来女性文学批评的看法,尝试看看,能不能把李清照从男性文坛的环境中抽出来,让她得到自己的空间,而不光以男性的标准来衡量她。
14、⑵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
15、《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6、李清照是当时士大夫家族的小姐,而宋代礼教已经很严格。
17、文汇:历代选家在具体选目上必然有所偏好,您对《乐府雅词》和《草堂诗余》《花庵词选》《阳春白雪》《全芳备祖》五种早期词选的选目作了比较考察,这些词选的选目高度重叠,但也有不同。您认为流传甚广的忠于丈夫的李清照形象影响了易安词在词选中的面貌。男性选家遇到极为罕见的女性词人时,他们会被词集中那些与主流相一致的女性形象作品所吸引,这个主流当然是占压倒性多数的男性作家决定的。这个论述是否可视为您在本书中试图贯彻的女性主义批评角度?
18、⑴表达方式⑵表现手法⑶叙述方式
19、以西汉东汉隐喻北宋与南宋,并且表达了自己认可嵇康,反对王朝篡位,批判当时刘豫投降金朝建立“伪齐政府”一事。
20、后,谈一谈诗作的写作风格,为什么要后讨论这个?写作风格不出所料的还是豪放的词风,符合苏轼以往的风格,但又和辛弃疾的悲壮不一样,虽然在文中苏轼拿自己与当年的周瑜相比差距甚大,人生尽是不如意,但后一句“一樽还酹江月”写出了作者将酒洒在地上,表现了自己的洒脱与宽慰,并没有将悲情一直延续下去,而是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热情,抛弃了悲伤的情绪,这是我喜欢这的一点,即使不受重用、妻子早亡、早生白发,却依旧没有对生活自暴自弃,而是一转词风,变得积极起来。
二、关于李清照的散文
1、这许是李清照晚年形象的写照。国破家亡,至亲离去,只身一人漂泊南渡;而往昔那个划船误入藕花深处的灵动少女,与丈夫一同收集金石字画、赌书泼茶的浸润在爱情蜜罐中的妻子,也随时间一同消逝。经历如此大的人生变故,易安已由天真幸福、生活在家人羽翼下的姑娘变得成熟多愁。因此她晚年的诗风也从清新欢快转变为愁绪万千。
2、李清照是官宦人家出身,其父李格非藏书丰厚,母亲也是大家闺秀,可以称她是抱着书本出生。在耳濡目染下,写词便成了她的乐趣之一。她的少年时期,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是“蹴罢秋千,起来庸整纤纤手”;也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的童年、少年时期,正如一个普通千金的少女时期那番轻快,只是那无穷的才思却在文化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3、首先,仔细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和结构层次。结合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方面内容,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4、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5、在《声声慢》中,我看到的是书生误国。
6、⑷描写技法⑸抒情方式⑹意境的创设
7、文学短评,顾名思义,就是要“评”——要评论,要论述,要讲道理。写文学短评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
8、“千古江山,英雄无觅”,茫茫浩荡的万千世界之中,竟寻不到一位收复失地,振兴民族的伟大英雄,此乃可悲矣!这是辛弃疾目睹国破家亡之后的真实感受,每当读到此处,总归有一种无奈惆怅之感留存心中。
9、整首诗虚实结合,让人身临其境,一手反衬用得恰到好处。梦境中有仙人陪伴,仙兽齐鸣,现实却是处处碰壁,两者一对比,高下立见。这强大的反差使人更加厌恶控诉现实的残酷,向往诗中的美好世界。李白这诗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一首诗,诗人从初期的陶醉向往再到沉浸,再到人生日梦、怅然若失,后到释怀、及时行乐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全诗情感跌宕起伏,内容天马行空,是极具李白色彩的一首诗。
10、李清照批评王安石、曾巩之词:太low了,没法读。
11、跌落起伏的情绪扭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
12、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待到秋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
13、《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学短评(2篇)
14、荡完秋千的你,正看着自己的纤纤素手。转身,艳丽的花却又映入眼帘。你低眸浅笑,用手接住花瓣上的一滴晶莹。那时,你亭亭玉立,正值豆蔻。彼时,你生活优裕,无牵无挂。那时的你,不识愁滋味,仅微笑着。
15、再细读,七组叠词极具音乐美,朗读起来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且七组叠词看起来平淡普通,用的都是清新质朴的口语,但是仔细品读,这些文字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似一个伤心悲痛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显得真切。我们能透过这些叠词,真实地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愁绪在心头与空气中弥漫,久久不散,笼罩全诗。每组叠词都不离一个“愁”字,却又未提一个愁字,不得不说,这是极妙的渲染氛围的方式。
16、“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与“百年”,以夸张化的手法,叙写自己的悲愁之绪,写出了八重含义。诗人在登高望景,联想到自己年已半百,却仍一事无成,漂泊他乡,不知何时才能归故里,便生起愁苦之情。“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将诗人孑然一身的孤独索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一人登高,一人望景,一人独消愁,作客他乡,无觅归途。这愁绪,郁结于心,落笔成诗,写下这千古名句,写下这悲愁。
17、“鸟飞回”是本诗具特色的动景。首联“猿啸”是听觉上的动,而“鸟飞回”则是视觉上的动。鸟儿于洲上徘徊,仅是这一动作,便给人带来一种离群之鸟无枝可依的孤愁;鸟儿于洲上回旋,更让人联想到寻无出路因而久不离去的迷茫痛苦。这一处动景打破了静动之间的界限,沟通融汇起各种复杂的苦情。
18、这丝毫不输男子豪气的诗风,让世人看到了李清照虽身为女子,却拥有丝毫不输男子的气性,看到她担忧国家安危,以笔代枪,呼吁文臣武将扛起家国责任的文人气概。
19、——品评《琵琶行》中的音乐和情感
20、流行文化在整个节目中的融入,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清明奇妙游》通过剪辑技巧,呈现不少表演者古装扮相和现代服装无缝衔接的片段。如:《梦寒食》中,唱跳表演完的赵让换上黑色古装,进入苏轼、苏辙兄弟的故事;《清明客》中,扮演完米芾的李玉刚回归现代装扮,进行歌曲的演绎。这种种转换在展现古人风采、古民俗的同时,以时空的瞬间更迭,有效引入现代视角,表现现代人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回眸与凝望,抒发了纪念和缅怀之情。
三、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500字
1、我们每一个人,都真真切切地想要做自己,想要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心无旁骛,一直向着自己的那条对的道路而去呢。
2、少女时代的李bai清照,少女怀春;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卿卿我我;du丧偶后的李清照,孤独、寂寞、悲凉的度过下半生。丧偶后,李清照的诗词大多zhi悲凉凄惨。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dao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回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我觉得他是个刚毅的答人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5、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你,如此惊艳传奇!
6、文学短评,就是要“评”——要评论,要论述,要讲道理。写文学短评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
7、读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东流,波涛滚滚冲洗掉了千古的英雄豪杰,开头便是空间之壮阔,时间之永恒,千古英雄,终也被时间的洪流淹没,寥寥数语,无限感慨。苏东坡曾形容自己之处境“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此情此景,引起他对自身、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千古风流人物,也难逃失意挫折,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由彼及己,他游离于悲叹与冷静之间。
8、此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9、接下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周郎的意气风发与此时他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周瑜功成名就,而他却只于黄州的赤壁兴叹,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他的“悲”达到一个高潮。
10、此外,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不论过错在谁,此类情况下女子很有可能会面临两年的牢狱之灾。
11、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12、流行文化的引入,同样是节目的一大亮点。一方面,节目组对于许佳琪、赵让等新时代流量明星的邀请,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人群,有效地拓展受众面。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表现中加入流行文化的因素,如:赵让《梦寒食》节目,运用说唱和街舞形式表现寒食节的相关习俗,在器乐演奏《揽明月》时,用钢琴与民乐合奏,不仅不突兀,反而使两者相得益彰,和谐共生。
13、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14、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15、正文第四章以守寡、再嫁、离异为线索,将关注的焦点从李清照的文学转移到她的身世,这种焦点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往往混淆了作品与作家的界限密不可分。作者先梳理了李清照逃避金兵的路线与赵明诚之死,进而陈述李清照的再嫁风波与离异事件。纵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纵然“传者无不笑之”,李清照仍然决心诉讼,曝光她再婚的失败,她宁愿蒙受世人的非议,也决不愿再维系这段婚姻。由此作者探讨一些更深远的话题如为李清照“雪耻”的学术运动,向我们展示了重塑李清照的历史、对寡妇改嫁的态度,以及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这一形象的本质。
16、这句话是说昨夜一场风雨之后,海棠花瓣凋零了,枝上只剩下浓密的绿叶。“绿肥红瘦”用了两个修辞手法:一为借代,用“绿”和“红”分别借代“叶”和“花”,当然,此处的“绿”和“红”应该考虑为名词而非形容词,这样才能借代同为名词的“叶”和“花”。这样突出花和叶各自的特征,形象鲜明。二用了比拟的方法,以人拟物,主要体现在“肥”和“瘦”上,我认为这两个字是这个短句中用得出彩的地方。用形容人的“肥”和“瘦”来形容“多”和“少”,十分引人入胜,匠心独运。说明了词人工于炼字,构思新颖。花残了,春天也将尽了。此处透着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淡淡伤怀,也体现词人对外物敏锐的感知力和细腻温婉的内心世界。
17、“李白”的方式
18、七八句以“开荒”“守拙”点题,表明自己从此真正回归园田,过上村居生活了。这几句透露出对官场的厌弃与蔑视态度,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不妥协的抗争行动。九至十六句借对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写他归田之后的快慰心情。
19、而李清照,就及早地践行了这一点,她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并基于此有了清楚的人生追求。
20、他就像天外之人,有人的情感和仙的诗才。只有这繁华绚丽,极尽奢靡的盛唐才能出李白,也只有这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李白才属于盛唐。
四、结合李清照的作品谈谈你心中的李清照
1、(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布置作业: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
3、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
4、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太多。但是明代杨慎却说“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你认同谁的说法?请有理有据地说明原因。
5、本诗从“开荒南野际”到“虚室有余闲”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是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具体描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先写到了自己近处四周围绕的田地,居住环境简朴清贫,随后又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众多树木环抱掩映,自然环境优美适宜。再往远处看,村落炊烟依稀可见,隐隐约约的样子,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作者又运用了听觉描写狗吠、鸡鸣,点缀出了整幅画面的生机,以声衬静体现人与自然的恬静和谐。随后作者又写到自己的居处,完全没有尘俗的打扰,只有房屋和心灵的空闲。作者通过白描手法的运用写出田园美丽图景,也体现了自己对恬静质朴的真切喜爱。
6、清明节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其首要在于表达对先辈的缅怀、追思与感恩,在保持对传统敬畏的同时,寻找和回归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原乡。《清明奇妙游》从一开始所倾注的“家”的意象与贯穿始终的《送别》题旨,无不在向观众指示着永不过时的“家园意象”。而后的《互动烟雨》更是将恒久占据中国人心底的清明祭奠意识、生命意识唤醒。逝者安息,生者寻根,无论是文人雅韵还是俗韵流转,《清明奇妙游》将清明节所承载的思念与祈愿,用“中国”的方式传达了出来,将寄思于现实的温情悠然释放,并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
7、他有才华。从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上遗留下来的优秀基因在他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少年早慧,他知道他的前途无量,甚至不用花什么精力,也一定可以在这声色犬马的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
8、师评:你是清照的铁粉,你已走进易安的心……
9、景在诗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先拿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杜甫的《登高》来说,李清照的词中通过意象堆积,将这位历经磨难的女词人深深的愁苦展现在字里行间,而苏轼的诗中也是许多鲜明的景将他的愁绪表露无疑。
10、《归园田居》文学短评(高一7蒋思涵)
11、评论、说理是短评的重头戏,决定着一篇短评的价值高低和分量轻重。要写好短评的评论说理部分,除了注意议论的三要素和运用各种逻辑推理外,关键是要说新理——要有新的评论角度,要提出独到的见解,写出独到的认识,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视角要新颖,要能有独到的、恰当的见地与发现。如评《登高》“无边落木”一联,可解读出“杜甫绵长的心思如江水流动无法停止”的蕴意;也可解读出“落叶归根,长江东去”,诗人在寻找归处,由景及人,表达了无尽的哀愁。
1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进行有创意地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3、细腻笔触、自由人生(高一10班杨昕玥)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李清照的散文【73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