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清·李鸿章上述各句表达的是作者渴望参与国事的雄心壮志(一二句总起)。他认为历史是王侯将相写的,他就要做王侯这样的人(三四句)。他决意出深山、入朝廷,不达目的,誓不回家(五至八句)。而现在正是他出山奋斗的好时机,不能再等待(九十句)。作者还用马和燕做比方,证明离开本家故地出外找到引荐的人才有出头之日(后四句)。
2、这一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是李鸿章在青年时写下的诗句。这句话可以看做是李鸿章的志向,也是李鸿章青年时立下的誓言。
3、“吟囊”,诗囊也,用唐李贺事。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言贺外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入都备办,有一担行李并盛诗稿之锦囊,检点所需携带书籍,想及将赴京,不尽欣喜欲狂。旅途日夜兼程,月夜乘舟于淮河,霜晨骑马于北京德胜门外之蓟丘。为我之行也,故人持赠,妻室治装。所愧者,京都物价高昂,生计所需尚赖父母。“长安居不易”用唐白居易事。
4、在著名的“宁予外人,不予家奴”的价值取向中,一个颟顸自私的满族女人,可以一手遮天,但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那个时代杰出的汉族男子,又如何能够一手撑天?
5、(赏析)读罢掩卷,感慨万千。大概只有像李鸿章这样叱诧风云于乱世,文治武功震惊世界的老臣,才能饱蘸一生的血泪,在生命临终之时,写出如此恢弘而又苍凉感人的诗篇!
6、这首诗写了李鸿章入京时的意气风发,
7、这是一首悼念诗,悼念他的妾莫冬梅。
8、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9、BrandReport
10、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
11、第一首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为世人称道。
12、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13、在这一点上李鸿章和张之洞境界不能同日而语。但在外交上,张之洞则未免幼稚。
14、好诗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5、但“惜其识”怎么理解呢?
16、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17、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18、浮生萍梗泛江湖,望断乡园天一隅。
19、《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20、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二、关于李鸿章的诗
1、姓名:汪兆铭,后,改名汪精卫。
2、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相比“授业解惑”,“传道”是难的。曾国藩一直想把李鸿章打造成跟自己一样的人,他教了这个同年子很多,包括著名的“挺经”,但有些确实教不了。
3、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4、此外,曾国藩的“拙”与“诚”,赢得了他那个时代诸多实力派的友谊,至死不渝,像以臭脾气著称的左宗棠,也能彼此维系一份不咸不淡的情谊;李鸿章则树敌太多,且不论与左宗棠的尖锐矛盾,他与两朝帝师翁同龢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期结下的私人恩怨,始终未能化解,终于在甲午战争时结出恶果。
5、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6、再来看看李鸿章大的过,很多人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归咎在李鸿章的决策上,开始我也认为避战保舰这一决定是其失败的原因,然而细细深究,似乎哪里都是铁壁,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心血,却并不是清政府的心血,前期的投入之后,北洋水师的发展陷入僵局,军费严重不足,甚至因慈禧的万寿节而挪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舰队维修不及时、器械老化、管理出现漏洞,上命下达失去必然的效力,失败只会有无数种可能,李鸿章有错,但战败的结果不只是他一个人铸就的。
7、愁弹短铗成何事?力挽狂澜定有人。
8、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9、早在北上之前,李鸿章便意识到此行的艰难,他对前来送行的下属裴景福说:“……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语次涕下,裴亦怆然。这一细节,可作李鸿章绝笔诗的注脚,因为此诗的底色,恰也是怆然。
10、第三写一个争议人物,但有人认为他是汉奸。这里只代表我个人观点,诗是写得真好。
11、直将云梦吞如芥,不信君山铲不平。——曾国藩
12、该句出自清代李鸿章的《入都》。
13、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14、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传世诗作不多。
15、定当跟随才德出众之人捷足先登,哪里有闲情逸志学海上之人与鸥鸟相游乐。谈笑之间手指泸沟桥畔之月,有几个人真的能走到皇帝身边,为国效力呢?
16、此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17、一个不爱美色、不贪财、不抽烟、不赌博的绅士,后成了汉奸头子,不可理解,也令人惋惜。
18、四年牛马走风尘,浩劫茫茫剩此身。
19、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20、更何况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并称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一介布衣官至中堂大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富贵至极矣。梁任公为何还要“悲其遇”呢?
三、李鸿章作诗
1、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2、“往事成尘”谓昔事如烟;“东西南北身”言己当以天下为家。《礼记·檀弓上》载孔子之言曰:“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李公谓己亦应如之,为苍生、为国家而生,为民族、为社会而死,己非一己,乃苍生、国家、民族、社会之人也。白下,南京别称。青衫,学子所服。有感于往昔之多度迷顿,长时不达,年十八方秀才中式,此李公之可慨可叹者也。
3、那时的李鸿章,对于大清的官场有了清晰的认识,自家乡北上时的立下的雄心壮志不知可有改变,他还是那个一心想要在世上做些什么的文人。
4、“虱处裈”用阮籍《大人先生传》语:“夫虱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邱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句承上诗,谓往昔己之于世,如虱之处裈,穷达皆命也。“龙门”,《艺文类聚》引辛氏《三秦记》言鱼跃龙门,“上者为龙”,后因以科举会试中式为登龙门。句谓己欲乘翌年顺天乡试,一跃而除士子之服也。“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华年逐水源”云者,谓诸多同辈以科举而炫耀,而己已过青春年华,始追逐水源以求一跃也。
5、根据流传下来的记载,曾国藩相人法主要体现为这几看:“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譬如,曾国藩在他的笔记中,有大量通过看眼来判定人品优劣的记载,如“平视无顾”为佳,“游目为贼眼”,于他人不利,而“痴视伤己”。又如“主意看指爪”,意思是说人有没有主意,主要看手。曾国藩认为,“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即有定力,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这样的人多不靠谱。
6、“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清·李鸿章上述各句表达的是作者渴望参与国事的雄心壮志(一二句总起)。他认为历史是王侯将相写的,他就要做王侯这样的人(三四句)。他决意出深山、入朝廷,不达目的,誓不回家(五至八句)。而现在正是他出山奋斗的好时机,不能再等待(九十句)。作者还用马和燕做比方,证明离开本家故地出外找到引荐的人才有出头之日(后四句)。。
7、他一心要做一个书写历史的人,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在努力着把自己写入历史。当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李鸿章必然知道自己的一生究竟写了怎么样的历史。
8、年轻时,我痛恨李鸿章卖国,骂他丧权辱国,签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国家衰亡,与李鸿章何关?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李鸿章献出了一切,可惜弱国无外交!这才是惨痛的现实!
9、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10、往日家园皆梦里,中年哀乐到心头。
11、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
12、跟曾国藩相比,李鸿章死后遭受骂名更盛,也陆续有人为他叫屈,说他只是历史的“替罪羊”,替历史“背黑锅”。其实,很难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或颂扬这对师生,他们不是历史局外人,他们被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他们成为历史的重要部分,又何来“替罪羊”“背黑锅”之说?
1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14、本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15、“国籓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籓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16、李鸿章《十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这首诗作者皆用文笔抒发内心对人生、对时代之感喟,传载着中华精神文明。
17、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龚自珍
18、曾李师生情谊,从此开始,至死方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做官,曾国藩都不遗余力帮助李鸿章。学生自立门户后,还不时找老师请教,有趣的一个例子是,曾国藩用自己的相人法来替李鸿章选将才。
19、读曾国藩与李鸿章这对师生的故事,恍然有悟:曾国藩是古典的结尾,李鸿章是现代的开篇。无论结尾还开篇,都是浓得让后人难以释然的悲哀。
20、十七岁那年中了秀才,开启了顺风顺水的科举之路,院试之后拜师湖南大儒曾国落,出入相随,治学与为人皆有所得,那段时光对于李鸿章的青年时期无疑的重要的,良师的引导与教诲,言传身教日日相对,对于一个才华满溢的青年人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四、李鸿章一万年来谁著史
1、淮军应运而生,在曾国藩得扶持下日益强大,开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李鸿章自此真正踏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平定内乱,期间争论多的是他造就了太多杀孽。其中受押击大的是诱杀降将。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平定,苏州常州回到清政府手中。因为这些功绩,李鸿章获封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翔,这是自清立国以来给予汉人臣子的莫大的荣耀。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李鸿章后来入曾国蕃幕府,曾帅言传身教对李有着巨大影响。可以说,曾造就了李,没有曾就没有李。但李也成就了曾。没有李,曾也很难达到那个功业。这两人互相成全。李终生对曾执弟子礼。
6、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
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8、李鸿章爱睡懒觉,而曾国藩给湘军定下死规则: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他本人也跟湘军士兵一样,每天天未亮时,与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一边聊天。李鸿章刚进湘军大营时,照例睡懒觉,亲兵敲门叫早,就是不愿起床,连续三天如此,曾国藩看在眼里,也不说什么。第四天天未亮,亲兵又来敲门了,李鸿章烦躁了:“我病了,不吃饭!”亲兵去了,接着其他幕僚轮流来敲门,并告诉他曾大人在等着他去吃早餐,有病也得去。李鸿章慌了,赶紧离开被窝,赶到餐厅。曾国藩瞟了他一眼,端起饭碗吃饭,面色峻厉,一言不发。幕僚们也跟着端碗开始吃。
9、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10、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1、《清史稿》对曾国藩与李鸿章是这么盖棺定论的:
12、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13、1909年,张之洞油尽灯枯,临终前,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辩,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14、李鸿章的人生转折,在于曾国藩帮助他组建了自己的武装——淮军。
15、李鸿章十律李文忠公鸿章,初以明经入都就试,途中有感,乃成十律。一生事业,已于诗中兆之矣。句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
16、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17、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8、幸好一个“巧”,另一个“拙”。
19、这是诗到底是不是李鸿章的手笔,素来有些争议。我倾向于断定其真。李鸿章一生,虽也是“少年科第”,不过“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更多时间忙于军事和政治,无暇吟风弄月;加之性情豪迈,缺乏文人气,所以并未留下多少诗作。就有限的几首而论,他的诗风,胜于气魄,拙于辞藻。须知他人代笔,恰恰是辞藻可学,气魄不可学。我的高中语文老师Y先生,教到李后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称此词固然悲凉,开头两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却属帝王气概,凡夫俗子断然写不出来,这便涉及气魄问题。此理正适用于李鸿章诗。
20、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五、李鸿章三千年来谁著史
1、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2、胡雪岩经营的是生意,李鸿章经营的是官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李鸿章的表现越来越像一个在官场上的商人。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在动荡时局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己难以被替代。
3、李鸿章一代枭雄,天赋秉异,才华卓著,“敬其才”理所当然,自不必言。
4、淮军初创,有着浓烈湘军印记,但历史证明,这是一支跟湘军迥异的军队。湘军、淮军,均是招募朴实农民参加,但李鸿章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像曾国藩一样锲而不舍地用儒家理论来武装湘军那样做淮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湘军是一支多少有些信仰的军队,至少名义上他们为“捍卫名教”而勇猛作战,相比之下,淮军是一支更专业的军队,或者说,更现代化的军队,他们拥有洋人的武器和洋人的训练。
5、在跟洋人打交道方面,曾国藩还算当时诸大员中比较开明的一位,但传统士大夫的那一套,高超的儒学修养,却无法支撑他与洋人的周旋了。正当盛年的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他比老师更擅长与洋人打交道,他务实,圆滑,手段高明,但悲哀的是,他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下与洋人打交道,他再能干,再能糊弄,再能讨价还价,也无法躲过洋人甩过来的耳光。
6、近年来心绪颇多烦乱,常常读的书从小说换成了人物传记,而感兴趣的,还是近代史上那些浓墨重彩的名字。很多个夜晚,或者读一本古老的日记,或者看一看清大臣上疏的奏章,思绪流连在古与今之间,仿佛洞悉了历史的某些秘密。书看到哪儿,就顺着哪儿的资料一路查下去,于是一段段历史里的那些人物渐渐变得鲜活,我在文字里得以与他们重逢、相识,重新目睹他们无法评说的一生。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
8、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9、此诗系七律,四联八句。首联写实,上句写奔忙,下句写困苦,李鸿章是不怕事的人,然而义和团乱后的危局,连他都为之头疼不已,“一死难”三字,道尽胸中郁积的悲愤;颔联写虚,上句写国运(“国步”即国运之意),下句写民生,“三百年”“八千里”云云,都是虚数,不必深究;颈联叹息,孤臣是他的自况,作为晚清第一人,他的命运早已与大清的国运牢牢捆绑,不得解脱;尾联叮咛,然而与他这辈子的大多时刻一样,一士谔谔,不敌千夫诺诺,那一番苦心,终被时代的雨打风吹去。
10、和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1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李白
12、是可惜他的大见识,还是惋惜他的少见识?
13、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14、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15、正当盛年的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他比老师更擅长与洋人打交道,他务实,圆滑,手段高明,但悲哀的是,他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下与洋人打交道,他再能干,再能糊弄,再能讨价还价,也无法躲过洋人甩过来的耳光,他能做的,勉强使这打耳光的声音,略微轻一些。据统计,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30多个条约,绝大多数是不平等条约。这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打不到皇帝太后的脸上,也打不到清朝权贵的脸上,只有他,李鸿章,伸过脸去挨,打完左脸,再打右脸。
16、本名:李合肥。他也留有很多名篇,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临终诗
17、好了,这是李鸿章的三首诗。
18、如何评价一个人物?忠奸善恶又是谁来盖棺定论?已有无数人对李鸿章一生的功过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赞赏有之,痛恨有之,我一路看下去,总觉得那些都不是全部的他,那些描述与真实的他似乎是隔着些什么,我想要从他一生的经历里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像去了解一个人,他充满了复杂性,充满了矛盾性,我要透过种种资料去看到答案。
19、与他同时代的梁启超在书里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20、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
六、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
2、此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其原文是“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3、好诗词: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4、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5、此诗言追逐功名之甘苦,申言入都之目的乃欲过乡试,达龙门耳。
6、不妨看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7、李鸿章多次表白自己勤勉,却从不敢提自己清廉,就是因为腰杆子不硬,屁股后面有屎。
8、李鸿章十律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这一句表示青史垂名的志向
9、(背景)1851年起,李鸿章累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他利用职务之便,潜心经史,曾写成《通鉴》一书。然而正当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太平军兴,1853年,太平军已经打到了安徽地区,为了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李鸿章被咸丰帝派回老家办理团练。开始了他书生带兵的战争经历。战争开始时,由于既无兵权又无实战经验,除起初在舒城得手外,其它各地均因太平军顽强抵抗而受挫。到处碰壁,颇不得志
10、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急需大量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他在《筹议海防折》中指出:“用人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
11、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被迫作为全权代表,前往日本谈判。
12、《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14、(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15、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16、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入都》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17、此诗言志,自信冥冥有助,仕途腾达,扶摇青云也。
18、“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上句问,下句答,表现的是自己要走遍天下,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雄心壮志。
19、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夹在闭塞暴躁的国民与狂傲自大的洋人中间,他战战兢兢,仍然完败。洋人不满,国民愤怒,他瞬间从中兴名臣,变成了民族败类。对于一个好名节与脸面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更大?这记响亮耳光之下,曾国藩哀叹“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20、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我要一定比你(指跟从乡试之一班俊乂)先成功,哪有闲情逸致追逐野鸥,我笑着问卢沟桥边的月亮,有几个入京求取功名的人能够功成名就。
2、一首诗分别用了荆轲刺秦王、南冠楚囚、谭嗣同绝笔和少年夏明翰四个典故,既表达了心迹,又把诗词绝妙的连起来。豪气干云,很难想象一个义薄云天的反清义士是如何走上汉奸之路的。
3、百年岁月不过一刹那,而今回首,方才明白那些不得已,李鸿章的一生,就像他少年时写下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透过重重迷雾,我为这个老人难过,半生艰难,看着一个国家衰落而无力挽救,大清的糊裱匠也好,近代史的罪人也好,终究是意难平啊!
4、李鸿章与曾国藩一样,都是大战略家,他在上海很快风生水起,因为上海不但有大量金钱,还有大量洋人。他的淮军很快装备了当时先进的步枪,战斗力可想而知。
5、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6、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临死前,还被俄国公使在病榻前逼他签字。他的沮丧,可想而知,或许他会感叹:幸亏老师没有活到这耻辱的一天。
7、应该说,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曾国藩资质中等,但自己刻苦,更擅长用人,且以德服人,当年麾下,一时多少豪杰?可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比之下,李鸿章要聪明得多,也简单粗暴得多,不跟属下讲什么理想信念、人生修养,“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至少在凝聚优秀人才方面,学生要输老师一筹。
8、有名的评价当属梁启超,梁对李的评价耐人寻味: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9、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10、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11、“丈夫执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古往今来,没有人天生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什么,终干了什么,全凭“志存高远”的阔大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狠劲,“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青年李鸿章如是说,他这一辈子也做到了。如果当年洪秀全考上了进士,袁世凯考上了秀才,中国历史上无非多了两个皓首穷经的腐儒,而少了两个雄霸一方的豪杰。
1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
13、“穷通有命”,此乃儒教。李公深信,故无须占卜;至于富贵何时而能周济贫贱,此皆天数耳。长时角逐于士子功名,而“依然一幅旧儒巾”云者,谓己至今仍依然故我也。
14、此诗追悔往事,虽多不达之慨,然自信乃命数使然。
15、这一篇咱只评诗词不评人。
16、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17、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
18、好在,这一页沉重如此,也已翻过去。今天,我们在《曾国藩家书》中感受曾国藩的苦口婆心,我们在李鸿章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重温他的雄心壮志。
19、看了他晚年很多照片,是个精神翼铄的老人,面对着镜头,眼里盛满了半生的风霜。他生前签订的后是一个条约是《辛丑条约》,一次又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手中的笔重似千斤啊!这之后,他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内忧外患不断的国家,需要他来掌舵,他不甘心也不放心啊,带着遗憾就这么闭上了眼。
20、李鸿章代表清朝与洋人《辛丑条约》谈判期间。
1、他们都是满人统治下的汉人文官,却先后执掌着那个年代精锐的军队,瓜田李下,左右为难,他们一方面在艰难修补着大清这座溃败不堪的金字塔,另外一方面,还要忍受来自金字塔顶端的侮辱。他们位极人臣,却也不过是位极人臣的家奴。
2、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李鸿章的诗【142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