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中以声衬静的诗句是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3、品鉴:这支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见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直接以名词性意象组合而成,前三句九种意象,皆采用偏正结构。首句色调凝重,次句明丽,第三句萧瑟。后二句写在夕阳西下时,旅人彷徨悲苦的心情。
4、登岳阳楼(杜甫)
5、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
6、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
7、写出梅花处境的悲凉和不断遭受风雨蹂躏的愁苦的句子是:,。
8、“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惨事。诗中描写茅屋被秋风所破后突降大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的两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 表现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1、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四)简约与繁复(谭汝为)
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4、诗中点明送别地点的诗句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6、表现了老翁卖炭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句子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17、韩愈选择“敲”,是为了突出“静”,用“敲”声来渲染诗所描绘的“幽静”的意境,突出月夜的宁静。
18、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19、品鉴:清人王阊运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竞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曲,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湘绮楼说诗》卷一)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20、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二、古诗以声衬静
1、敕勒歌(北朝民歌)
2、运用形象的比喻,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神秘莫测,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4、正衬具体还可分为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等。
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6、《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鸟鸣涧》——唐代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7、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9、这里的“无言”之静,“秋月”之静,正衬托着诗人由琵琶曲所引发的情感波涛,那种身遭谪贬的“幽愁暗恨”,恰似一股深潜的暗流,不停地涌动激荡,真是达到了白居易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10、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即以明衬暗。以“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即以声衬静。
11、品鉴:“青山”、“绿水”对仗工丽,“潮平”、“风正”恢宏而新奇。“悬”字妙。“海日”两句妙绝千古,殷蹯云:“诗人已来,少有此句。”(高棅《唐诗品汇》)“生”、“人”二字写活了“海日”、“江春”。尾联透出浓郁的思乡之情。
12、接着说“以动衬静”。所谓“以动衬静”,即把握艺术表现中动与静的对立统一规律,巧妙地用动态去对比、映衬静境。王安石曾集前人诗句组成一联:
13、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古诗词中“静”的概念,并非是客观上的“静”,而是主观上的“静”。
1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5、=====赞即是布施|分享传递智慧|=====
16、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而无果,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无人问津”的句子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
18、(品鉴)全诗围绕“望”来写,首句似与瀑布无关,实则为瀑布绘出了阔大的背景,“泉自峰顶而出,故以香炉发端。”(唐汝询《唐诗解》)。“挂”字生动,因是遥看,只见其形,不闻其声,故曰“挂”。第三句写山之高,水之急,读之如在目前。因是“望”,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故“三千尺”之长度尽收眼帘。末句想落天外,自是李白之语,夸张,奇特,也有童趣在其中。苏轼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足见苏轼对此诗的推重。
19、描述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
2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三、古诗中以声衬静的句子
1、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2、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出自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3、作者的描写,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坚贞不屈)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
9、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0、《虽有嘉肴》由品菜肴类比学习知识的句子是:,,;,。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1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3、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诗作。诗人借描写居所环境的寂静冷清,抒发中夜难眠、悒郁寂寞的心绪,但诗人并不一味写静,而是细描“中夜”耳闻的轻微声响,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觉闻繁露坠”,连露水滴落都能听到,可以想见环境之静极;“泠泠疏竹根”,用“泠泠”摹流水之清音,自觉竹影斑驳的幽寂意境;而颈联两句“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更以石上流泉、山中鸟喧,刻画四周环境得空寂清冷,以声衬静,响中显静,“静”境顿生,体面味之,益见其“静”。
1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绿野逢花将尽日,清樽迨我正闲事。(《次韵江法曹山间小酌》苏辙)千首恶诗吟过日,一壶好酒醉销春。(《想归田园》白居易)
15、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17、身逐烟波魂自惊,木兰舟上一帆轻。云中有寺在何处,山底宿时闻磬声。
18、用浮云、翠色、白日、青冥等来烘托华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绵亘百里的气势。然后又用神话传说进行点染:
19、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着等行人。(严冬友)
20、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以声衬静古诗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4、品鉴:黄鹤楼是天下名楼,扬州是天下名市,两位“风流天下闻”的著名诗人正在离别。一二句叙事,写出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及孟浩然的目的地。“烟花”指烟水朦胧、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深受李白敬重的孟浩然即将前往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李白的心中有羡慕,也有惜别。表面上看后二句纯粹写景,但景中含情。孤帆远影已经消失在碧空之中,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光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李白依旧岿然屹立。深情如流水,伴君到天涯。
5、从一个窗口描写所见景物,窗口犹如镜框,景物就像活动的画图。对自然光线的摹写与色彩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在王维的诗作中,如:
6、作者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用动词“归”,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而用“下”又把正在划行的渔舟与原本相对不动,却因船而动的莲叶相互映衬,增强动感。
7、古典诗歌的用典(点滴积累,终成江海!)
8、品鉴:黄昏之时,独登古原,百感交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写实,也是自叹身世之迟暮。也有许多人认定,此句忧虑大唐之衰微。四句二十字,竟肩负起如此巨大的历史重任。今天的史家在论及晚唐时代时,常引用后二句。
9、品鉴:“霜叶红于二月花”,造语自然,又出人意表,摆脱了历代文人悲秋情结,呈现出一种热烈向上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10、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11、我们欣赏古诗,不仅要欣赏其美妙和谐的韵律,更要领悟诗中的修饰手法,感悟诗作的意境,还要把作品放到作者生平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下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艺术感染力。
12、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13、是写落日余晖透过深林枝叶的缝隙,照在布满青苔的地面上的投影,来表现环境的幽静和冷寂。
14、小楼周刊(214):2020年第四十八期
15、 展现悲凉而胸襟旷达的句子:,。
16、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一)比兴与象征(谭汝为)
17、写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句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18、写梅花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寂寞地开放的诗句是:,。
19、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0、是以阳光的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来表现终南山千岩万壑的气势与形态。
五、运用以声衬静的诗句有哪些
1、通过语言描写,体现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不愿意外界人来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2、“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是出自唐·王勃《咏风》。这两句大意是:当日落西山,山山水水都寂静下来进入梦乡时,它(风)又吹响了松涛,为您奏起了美妙的乐章。《咏风》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把风的动态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并赋予人的感情。风卷松涛本是自然现象,作者却说是“为君”奏乐,是有意识的行为,把风描绘得栩栩如生,脉脉多情,给诗增添了意趣。拟人手法运用得体,可使形象生动,平添诗情,写作上可作借鉴。
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6、晋诗描写酒的诗歌的如下:(1)苍梧竹叶清,宜城九醖鹾。浮醪随觞转,素蚁自跳波。……淳于前行酒,雍门坐相和。……三雅来何迟,耳热眼中花。簪珥或堕落,冠冕皆倾邪。酣饮终日夜,明灯继朝霞。——《轻薄篇》作者:张华(232〜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人。少年时曾以牧羊为生。博闻强记,著“博物志”十卷。他又有处理政事的才能,是晋惠帝时代有名望的大臣。(2)荆柯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咏史》作者:左思(250?〜305?)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寒门,仕进不得意。著有“三都赋”。
7、诗中写美丽的山光使鸟儿欢悦,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诗句是:,。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8、此时,一只蜻蜓飞了过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之上停留那么一会,但是却不能自由自在的站在上面。如今正是农历的五月份,走在临平山脚下的小路上,可以很容易的便欣赏到汀洲间的水面上盛开的荷花。
9、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1、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类。
12、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1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4、品鉴:全诗明丽如画,次联气象壮阔,自与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不同。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非也。诗人故无人送别,然有水送别,“仍怜故乡水,送行舟”,岂非送别意?山可以相看“两”不厌,水自然也与诗人难舍难分。
1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6、《大道之行也》表示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
1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六、诗中以声衬静的诗句是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2、 《大道之行也》中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3、以小台为立足点摹写莽莽云山阔大的气势。《赠裴十迪》:
4、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5、反衬就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衬托另一事物,如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以丑衬美等。
6、白话文释义: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7、远远望去,水边上的青蒲长得是又嫩又长,一阵微风吹来,蒲叶也是来回的不停地摇曳着,不断地发出猎猎的声音,卖弄着他那十分轻盈的身姿和妩媚的舞蹈。
8、花落应扫,而家童未扫,不是不扫,而是因人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
9、传说贾岛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有一天骑驴到郊外,触景生情,吟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时候,贾岛的脑海中浮现一幅画:月夜幽静的山林,飞鸟在池边的树林里栖息了,万籁无声,一个和尚匆匆而归,来到门前,是“推”还是“敲”呢?贾岛觉得诗中用“敲”用“推”两字都恰当,但一时不知用哪个字更好。就一边思考,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不料冲撞了时任京都长官的韩愈的车队,贾岛连忙赔礼,并将因“推”“敲”二字专心思考而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韩愈听了深思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韩愈选择“敲”,是为了突出“静”,用“敲”声来渲染诗所描绘的“幽静”的意境,突出月夜的宁静。
10、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11、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古诗以声衬静【111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