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
1、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2、萧萧:就是风声。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伴随着秋雨,当然是那萧萧的秋风了,只听的秋风吹来,梧桐树叶瑟瑟作响,顿时让人感觉寒意逼人。
3、杜牧的:“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写的就是赏菊,乃至簪菊。
4、“我”想远在家乡的弟兄们一定像以前一样都登上了高处,人人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可惜今年的登山兄弟之中啊,独自少了“我”一人。
5、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6、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7、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扩展资料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8、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9、表达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1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一个人独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出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一个人独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带拼音版
12、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13、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14、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1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简析:"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16、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17、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19、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20、翻译: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二、9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⑶佳节:美好的节日。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3、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4、总编:王博生原创投稿:1187295260@qq.com
5、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6、重阳节要登高(爬山)。
7、“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就是大家一起插茱萸就是少了一个人,少的就是王维。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10、我们经常在古诗中看到山东,山西,河北等,其实和现在同样名称的几个省份没有直接关系。“山”指的是某座山,“河”也是指某条河,比如,今天我们这首诗的山,就是指华山。王维想家,是想起了在华山东边的兄弟。
11、下面郝老师一句一句来讲:
12、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13、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4、这句话源于王维名篇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标题译文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怀念远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老家的兄弟们!诗作原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翻译如下: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5、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就是登高
16、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17、遥想今年的重阳节,兄弟们又要登高了,当他们佩戴茱萸是,却发现少了我这个远方的兄弟。
18、Independenceforthecountryinforeignvisitors,Wethinkofourrelatednessmoredeeplypro.PitythatShidiupriseDepartment,Bianchaacrossafewpeople.
19、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20、移动公司IPTV机顶盒搜索311观看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翻译 古诗
1、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2、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3、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4、如果一家人在一起,就不可能思念,就不可能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在这首诗里,能看出王维和家人处于分别的状态吗?
5、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
7、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窗户前,
8、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9、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10、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1、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12、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13、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14、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15、“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16、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17、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赏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8、孩子被老师批评,是一种幸福
19、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20、好,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王维因为要求取功名,一人远离家乡,因此有了思念。但你们认为这首写的是谁思念谁?
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视频
1、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
2、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3、知,知道,先听到后看到。作者忽然听到窗外有动静,抬头看到远处的篱笆下有几个小孩子提着灯笼在用细长的木棍挑弄着草丛捉蟋蟀呢。不知不觉也想到了自己当年在家乡和小伙伴们捉蟋蟀,斗蛐蛐的童年生活来。想着想着不觉夜已深了,只剩下了自己房中的这一盏孤灯了。
4、为什么孩子要去大城市读大学?好的答案在这里!
5、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wáng wéi王维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6、按照诗句来画,每句诗都有他的意境,理解他的意思,想象他的意境,这样就可以画出来了。(愿你给个好评哟~~)
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人就是“王维”。这两句诗写的是这样一个场景:王维的兄弟在重阳节这一天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去爬山,相互插着辟邪的茱萸,忽然有个兄弟说了一句:可惜摩诘不在啊。于是大家沉默了,大家伤感了。这不是在写兄弟想念王维吗?一般诗歌后两句才是重点,这首诗应该主要写兄弟想念王维吧?请你们讨论。
8、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9、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这首抒情小诗写得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他乡异地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每个中国人在过节的时候都会想起的名句,甚至成为日常用语。
10、您好,感谢您的提问答案:是叙事诗扩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11、每周一至周五晚7:50
12、这种思念是相互的,离开家乡的游子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乡的亲人们也是一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13、第一句诗就感人。“独在异乡为异客”,一连用了两个“异”字,这种艺术果强烈,“独”有一个人的意思,也有孤独的意思。这一句诗写出了游子独自在外面闯荡的辛苦。下面的一句很自然就出来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平时还好,有事做,有朋友聚,但到重要的节日,放假了,别人都回家和家人过节了,那些漂泊在外地的人就会特别的想家,这也是人之常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为一句常用的俗语,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说起这句,即使是不懂文学,不懂唐诗的人也都知道这句诗。这句诗引起多少游子心灵的共鸣。
14、第四句我们连起来讲:
15、从“遥知”这两个字可以看出这个场景是王维的想象,这还是说明这是王维在思念兄弟。
16、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
17、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19、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20、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山指的是华山。王维写作此诗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原文如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注释: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2、赏析: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3、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4、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5、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6、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该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9、下面郝老师学着刘季高先生的吟诵调再为大家吟诵一遍:
10、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11、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12、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13、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15、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6、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17、(教师补充说明:重阳节在今天不算大节。但是古代,尤其唐以前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重阳节有三大活动:登高宴饮,佩茱萸,赏菊花。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消灾避难。)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东指王维当时迁居百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位于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该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100句简短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