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对仗押韵【105句文案】

一、说说平仄和押韵

1、大家都写得太专业了,我通俗地解释一下。

2、平平为一拍,如青山、东城,下面自然过渡到第二拍仄仄,如奋斗,笑话,再接着第三拍又是平平,即:

3、平平/仄仄/平平。这时已经六个字了,如果按八个字的,下一拍就该是仄仄了,事实上对七言句式而言,只剩一个字了,那就只能用一个“仄”了,这就出现“单个字为一拍”的情况了。根据末字用韵的需要,这一个仄,可以直接跟在前一拍“平平”的后面,也可以放在前一拍“平平”的前面,即这个“仄”可以有两种放法:

4、忌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

5、岁云暮矣多北风,萧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

6、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

7、五律四种组合(如第一句仄收则不韵):

8、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9、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①

10、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

11、第二是对句数做了规定,每首八句的称“律”,即“五律”或“七律”;每首四句的“绝”,即“绝句”,细分为“五绝”和“七绝”两种;而多于八句的则称作“排律”。

12、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13、如七律《长征》一诗中的第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4、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我们在讲律诗的韵的时候,已经把平声30韵交代过了,现在再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15、现代诗对压韵没有要求特别是韵脚的处理不象古典诗近体诗词曲那样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海子顾城舒婷的诗几乎都不压韵你只要处理的能读通顺即使理解稍微困难都无所谓写诗押韵自然更好,虽然现代诗在这方面没有太多要求。无论什么内容,你自己的真情实感很重要,有灵感,自然而然好诗作便流露出来了有真情实感,用不难理解的文字写现代诗歌特点形式是比较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实在不行那就写散文诗==我囧了,孩纸。。。。。囧了,孩纸,我词穷了,你要是想当诗人,直接去问写诗的前辈吧,我汗潜了。。。。很怪吗?我不觉得,感觉喜欢就好了,像我就比较喜欢冰心和徐志摩的==。

16、近体诗的话一般每句第一个字的平仄要求不是很严格,可平可仄,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和莲两字的平仄就是相对自由的。

17、的上声有韵外,其余声韵是罕见的。⑧莽,读mǔ。

18、古人说读诗是吟咏,想来有不同于说话的腔调。什么腔调?那时没有录音机,因此没有传下来。唐以后的词和曲更是可以吟唱,它们都是先有声后有辞,即先有曲谱而后填辞。只是那些曲调到后来基本失传。现在人们的吟诵可能不靠谱。

19、这里有个用古韵还用今韵的问题。

20、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如果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二、平仄对仗押韵

1、一般都是先出现“拗”,因为出现“拗”这种变换所以就导致了句子中的平仄变化,而又因为要求每句中的平仄要相间,所以就要在句子中将进行平仄改动,称之为“救”,把格律挽救回来。

2、大学中文系课程里一定要学习平仄知识,这往往为难北方同学,就是辨不清哪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尤其无法判断仄声。这在南方许多地方很容易,因为南方许多方言里保存了大量仄声字,如黑,白,赤,只要把一首诗用家乡话念一遍,就能正确地标出每个字的平仄来。

3、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

4、如果以仄声开头,就是:

5、标准分为五个部分(都是标准的规范格式):

6、(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7、我也翻看过不少入门书籍,但多云里雾里,晦涩且难懂,我本事不济,但表达能力尚可,所以才有了这番班门弄斧的勇气,而首先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根本的用字平仄和尾字押韵开始聊起。

8、忌复韵:即同一首诗中使用“花”、“葩”,“芳”、“香”意思相同的字等。

9、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0、⑵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还有第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11、再举个例子,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12、所以,诗,是可以使人的心不死的。道,就是老师引导,告诉你怎样读一首诗,通过什么途径体会诗中的兴发感动。

13、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

14、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

15、(1)平平仄仄,下面一个应该是平,这个平,可以放在后,即:平平/仄仄/平,如:天寒白屋贫。也可以放在仄仄前,即:平平/平/仄仄,如:柴门闻犬吠。

16、以上只是对格律诗的格律做个简要的介绍。在创作的实践中,诗人们一方面遵循基本格律,一方面又创造了许多灵活变通的方法。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一本专讲诗词格律的著作读读,比如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诗词格律概要》等。

17、如果把上面句型的排列看作句间关系,就已经体现出两句之间平仄的相对关系了:出句是平的地方对句用仄,出句是仄的地方,对句用平。

18、对于三字而言,应该是:

19、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非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20、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

三、平平仄仄押韵

1、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

2、惯于长夜过春时(支韵),挈妇将雏鬓有丝。(支韵)

3、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

4、“拗”一般来说就是违反格律平仄

5、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

6、律诗讲究平仄的交替变化以营造韵律之美。简单地说有四项规矩,就是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不押韵的句子要以仄声收尾。

7、(“村”,元韵;“人”,真韵;“看”,寒韵。真元

8、铜。刻泥为之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

9、故而有板无眼可以,但却没有任何一种节奏是有眼无板的,原因如上所说,连续重音尚有节奏,连续轻音却体现不出一种节奏了。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近体格律诗里,对三仄尾要比三平尾的态度宽松,甚至五连仄也有救法,但五连平救无可救。

10、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11、其实这种天然的平仄交替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体现。比如“一”这个字,字典里的标准读音为“一”,实际在我们的日常组词中,更多以二声“疑”与四声“易”的发音出现。其规律如下,如果其后所带音为平声,“一”便要读成仄声“易”。例如一行,一瓶,一群,如果读成“衣瓶”或“疑瓶”,我们会感觉这人很傻,不用刻意学我们也自然知道该读成“易瓶”的,这就是天然的平仄交替感。如果其后所带音为仄声,“一”便要读成平声“疑”,例如一片,一面,一会儿,相信正常人也不会读成“易片”的。

12、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平仄感觉的产生与诞生平仄这个术语是不同的两回事,就像屈原肯定不知道他写的东东叫做浪漫主义,但他还是写了。

13、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

14、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

15、但也有押仄声韵的作品,比如柳宗元的五绝《江雪》,是押入声韵的经典之作。

16、以五绝为例,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

17、“路”,遇韵。御遇通韵。)

18、再说四声与平仄。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阳上去,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到现代汉语,“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代四声中的“平”就是平声,古代四声中的“上去入”就是仄声。

19、这主要是因为元朝文化南移,原来的中原古话中的“入声字”渐渐消失成为南方方言用字。咱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是在没有入声字的北方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唐宋时期归入仄声的入声字现在发音归入了平、上、去三个音调,按平仄划分有些进了平声,有些还留在仄声。

20、五言的读音长短是将七言前两字去掉,如“明月—几—时有”,在二三字音延长。这种固定的长短音位置,也是形成近体诗格律的重要元素。前三后四在近体诗里是被禁止的,原因就在于此,虽然都是七个字,平仄规律也可以相同,但长短音的节奏却变了。比如我胡扯一句:我们晚上都吃饭,这便符合近体诗的节奏。如果写成“我们都晚上吃饭”,便不是近体诗的节奏。

四、平仄如何押韵

1、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

2、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3、当然,不拘粘对也是古体诗的特点之这时不详细讨论了。五古体诗的对仗

4、(“折”、“雪”,屑韵。“来”、“开”,灰韵。

5、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6、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7、(“边”、“延”、“烟”、“钱”、“年”,先韵;

8、(2)仄平平(鬓先秋/泪空流)。

9、2019年2月8日星期五

10、格律诗规则较为严格,概括如下:

11、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12、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13、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五不论,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14、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

15、其实这个长短也很简单,以“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例,我们朗诵的时候,尤其是摇头晃脑那种朗诵,每个字的时值是必然不相同的,若是把七个字的长短读成一样就成RAP了。正确的读法是“朝辞—白帝—彩—云间”,二四五字后各做延长,如果换一种长短音搭配方法,我们可以试试。请跟我读“朝—辞白—帝彩—云间”,效果是不是很恶搞?

16、(2)平平/仄仄/仄/平平

17、但有另一种情况,两个字都读成仄声,比如一点,一抹,一朵。但却基本没有两个字都读成平声的情况,不信的话你可以想三五个例子来反驳我。这便是我在上文说过,在节奏里,重音的重要性要大于轻音,因为重音是节奏点,连续的重音虽然未必悦耳但仍然具备节奏感,但连续的轻音就很不利于节奏的控制了。再举例如“不”字,日常运用时分为二声与四声两种,前平后仄例子如:不用,不必,前仄后平例子如:不行,不能。两个音都为仄声例子如:不好,不准。但却很少有两个音都为平声的用法。

18、五律四种组合(如第一句仄收则不韵):

19、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

20、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五、押韵是平仄吗

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

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3、有人说中华文化在台湾,也不一定。看台湾一教授的书,写他八十年代后期在武大任教一年,因为感觉在武汉没啥吃的,周末打飞的去广州白天鹅宾馆大吃一顿飞回,引起武大学校紧张,以为他去广州和特务碰头。书是自印本,还提到和野夫的交往。文章都不错,惟书后所附诗词不堪,也是不懂基本格律的。

4、仄起首句押韵格式。是不是很合?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第四句第五字“烟”出律了。作为唐朝著名诗人“小李杜”,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误?

5、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的感觉。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现在试举他的一首杂言诗为例:

6、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用韵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7、①麌,读yǔ;荠,读jì;潸,读shǎn;铣,读xiǎn;篠,读xiǎo;哿,读gě;

8、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古音发音已经有了一些不同,平仄规则到了今天在学诗的人的眼里难免有些混乱,再加上格律诗对平仄限定很严,所以有很多人对平仄格律如临大敌,甚至有一部分人干脆放弃,打起“不以词害意”的虎皮,痛骂平仄害人,是镣铐,限制了思绪自由,并自得其乐。这是个人选择,不代表大众趋势。

9、驾鹤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

10、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11、(“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12、对句虽然有规则,但是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找出其中的规律。我总结的对句总体规则是:上句平拍,下句仄拍,对上节奏点。

13、⑴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4、在前面的第3种基本句式的七言变换中会出现“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个句式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如果换成平声,句式便会变成末尾三个平声,三平调是古风特有的句式,这个近体诗不同。

15、平仄,是汉字发音的声调,平声,过去分阴平、阳平,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过去有上、去、入三声,上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三声,去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四声。入声,这个声调,在今天的标准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入声字,今天已经分摊进其他四个声调里,其中以归入平声的居多。

16、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17、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

18、近年,吟诵之风极盛,全国出现不少吟诵专家,据说教育部是不太赞成吟诵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位朋友说,只要胆子大,脸皮够厚,敢张嘴,你就可能是吟诵家。我听过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吟诵,实在是没有什么美感。

19、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0、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委员会于2019年审定通过了现代版的中文语音规范——《中华通韵》,已于2019年7月15日由国家语委发布,2019年11月1日试行,编号GF0022—20这个标准从规范上告诉人们现代人的诗词创作完全可以不再按古音韵了,而是按现代发音吟诗填词了。这也是时代的进步,格律文化的自身发展。

六、说说平仄和押韵

1、故此,我觉得,可以有必要把我的浅薄认识和理解,拿出来献丑一番,同诸画友们共同学习进步,也请精通古典诗词者不吝赐教一二。

2、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确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3、据说音乐的起源来自原始人类的劳动号子,虽然这是基本无法考据的事情,但我觉得从推理而言相当靠谱。节奏一定是起源于群体活动而非个人活动,其原始目的便是统一群体行动。举个例子,就像我们一个人说话或做事时不会很注意什么节奏,就算需要一定节奏也不会故意明显的表现出来,很少有人自己边走路边在嘴里为自己大声打拍子。但如果是班级集体列队行进,就会有体委或老师在旁边喊:一二一二一。这就是利用节奏协调集体的动作。

4、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5、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平仄对仗押韵【105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