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狼居胥山现在指的是什么地方
1、西汉元狩四年,霍去病深入漠北两千余里,击溃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俘虏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
2、清朝康熙皇帝时期与俄国《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划归俄罗斯帝国,标志着中原王朝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
3、窦宪北击匈奴,在极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上勒铭纪念,但他无法想象自己创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上,他引起了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北匈奴的远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为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日后“五胡之乱”的远源。而北匈奴的西迁更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窦宪恰似传说中的那只蝴蝶,翅膀的一下扇动,无意中促成了遥远国度的狂风暴雨——这场暴风雨倾泻在近三百年后的欧洲。
4、借古讽今,说宋朝元嘉北伐,准备不足,却妄想一鼓作气,收复北方,跟汉武帝时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一样的丰功伟绩,其实堪忧
5、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6、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7、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8、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9、位于首都乌兰巴托东侧,汉朝时称为狼居胥山,成吉思汗时称为不儿罕山,位于蒙古国北部中央省和肯特省,蒙古圣山。不儿罕山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根据《蒙古秘史》,成吉思汗葬于肯特山起辇谷。
10、翻越狼山的一段路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在修路,对于我的小车来讲,环境有些严苛了。但是道路越艰难景色越美,这也是自驾车旅行的规律了。狼山的南麓,山脚下是一片荒凉,随着高度的增加,不但景色变化,道路也变成了砖红色。当身边完全变成砖红时,你就来到了山顶。这时候,细腻的、红色的土壤已经钻进了车子的每一条缝隙,这些红土一直到几天后在西宁才被彻底的清除。翻越山顶后,路况突然变得好,景色也完成了切换。路边的草原露出了沙质的地面,而远处更是伫立着连绵的沙丘,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北部边缘。
11、狼居胥山,古山名。汉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出兵漠北攻打匈奴,封狼居胥山。
12、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13、辛弃疾在很早就曾经提到过一个惊人的观点: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这是辛弃疾33岁(1172)时在《论亡虏疏》中说过的一句话。
14、⑷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15、此役霍去病乘胜挥师北进,直至大漠深处的居胥山,霍去病命人推土增山,他在居胥山登顶、设坛、祭天,以示胜利,他在山顶立碑、纪念,以示此地为汉家疆土,不可侵犯。
16、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17、“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18、内容来源:《光明日报》8月16日
19、⑽: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20、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二、狼居胥山在哪里?
1、“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2、不过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并不是那么简单,其中还有南朝刘裕父子的故事。
3、是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高追求
4、天子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又封其所部右北平太守路博德等四人为列侯,从骠侯破奴等二人益封,校尉敢为关内侯,食邑;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而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皆无封侯者。
5、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6、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袭破龙城。汉武帝令四将军各率万骑,出击匈奴。其中,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公孙贺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此次战争中,卫青直捣龙城,获首虏700余级。公孙贺一路无所得、无所失,无功而还。公孙敖一路,损失骑兵7,000。李广一路,全军覆没,李广被俘,在途中只身逃归。
7、⑼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赢得,剩得,落得。
8、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漠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林,清代特指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清末通称为外蒙古。现分属于今俄罗斯、蒙古国、中国、哈萨克斯坦等。
9、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穿越大漠,北进转战2000余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的强大骑兵集团在此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殊死决战。
10、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11、在元狩四年,汉武帝命令大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率领数万西汉骑兵,北伐匈奴。霍去病在漠北的时候遭遇了匈奴主力,在这一战消灭了匈奴七万多人马,并且他一直追杀匈奴残部到狼居胥山。霍去病带领的兵队到达了狼居胥山以后,他们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典礼,所以有了“封狼居胥”这个成语。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的这份战绩被汉民族视为高的国家荣誉,所以“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成为了打击外族所取得的高荣誉的代名词。使汉民族的声名得到远扬,国威远播,让匈奴吓得丧失的勇气。让世界恭敬,我们被称为“汉”族、“汉”人、用的语言是“汉”语、穿的衣服是“汉”服,这些都与霍去病这一战绩息息相关。
12、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13、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14、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15、班固铭文的原刻经过两千年的风吹雨打,泐损严重,一部分字迹难以辨认,又有与两种传世纸质文本(《后汉书》本、《文选》本)不无出入的地方,其间仍多有疑点。如能看到更清楚的照片和拓片,研究应当还有提升的空间。我想今后在文字的校勘方面,有些细节之处似可不必求之过深。摩崖文本同传世纸质文本之间的某些差别,可能是当时施工刻石时受制于种种实际情况而临时发生的变易,并没有多少深意。例如铭词中的几个“兮”字,石刻中未见,大约是当年上石时觉得可有可无,便省去此字,以便安排,未必有什么特别的奥妙。
16、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
17、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18、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19、“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20、漠北大战时,李敢曾随霍去病出战匈奴。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敢因其父李广之死,怨恨大将军卫青,打伤大将军卫青。卫青隐藏了这件事,但没过多久(居无何),霍去病为卫青亲外甥,在甘泉宫的射猎中射杀了李敢。
三、狼居胥山在那
1、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2、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燕然山是今蒙古国杭爱山(脉)或杭爱山支脉。
3、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成语即来源于此,以此作为对将军们大战功的旌表。狼居胥山,古山名,汉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匈奴,封狼居胥山,一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肯特山,一说即今河套西北狼山。后通过各种史料得出:第狼居胥山出代郡二千余里(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一带)。第济弓卢(弓闾即弓卢)就是渡过弓卢水(弓卢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克鲁伦河)。第禅姑衍,姑衍是山名,当在狼居胥山附近。可以推定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翰海,就在今天呼伦湖与贝尔湖一带。
4、“饮马翰海,封狼居胥,西规大河,列郡祈连”:饮(yìn)马,给马喝水。封,祭祀。(霍去病)在瀚海边给战马喂水,把匈奴人逼到瀚海,同时乘胜追击,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把大河归入大汉版图,把祁连山列为大汉的郡县。形容霍去病一生战功卓著。
5、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6、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7、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8、“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中五之小九之一”与此同。
9、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10、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一岁。此仗后,汉武帝谥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户。
11、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12、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13、明朝时,明太祖朱棣五征蒙古,曾经追击蒙古败军至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14、北伐未成,北魏大举反击。秋高马肥之际,北魏铁骑不仅尽夺河南,还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十二月,魏王亲自到达建康对面的爪步山上,军鼓之声震天盖地,宋军各线溃退,建康城内居民都"荷担而立",值钱的东西都放在挑筐里,随时准备逃亡。
15、“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16、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17、第三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8、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9、前127年,卫青和李息出云中,西经高阙,直到符离(今甘肃省北部),取得河南之战的胜果,夺取了河套地区,汉朝设置朔方郡。次年,又派遣校尉苏建率领100,000人兴筑阴山甫麓的长城。
20、成语历史故事,就是希望能构建这样一个有故事的世界,欢迎你的加入,在这里,你将听到成语背后的精彩故事,了解经典的历史趣事,还可以说出你自己的趣事,由我们记载下来,说不定就成了明天的历史哦。
四、狼居胥山在哪个位置
1、据《史记》记载,经此一役,霍去病总封邑户数一万六千一百户。霍去病“封狼居胥”,成为将帅们追求的至高目标和典范。
2、从以上三篇原文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第狼居胥山出代郡二千余里(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一带)。第济弓卢(弓闾即弓卢)就是渡过弓卢水(弓卢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克鲁伦河)。第禅姑衍,姑衍是山名,当在狼居胥山附近。
3、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4、齐木德道尔吉介绍,实际上早在1990年就发现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据蒙古国的同行讲,两位牧民在崖下避雨,猛一抬头发现了模模糊糊的石刻。但直到2017年7月底也没有解读出来。2014年,蒙古国方面联系到了齐木德道尔吉。蒙古国方面此前把踏勘照片、拓片寄来,但由于太模糊无法解读。2017年7月29日至8月1日,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来到蒙古国,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校长喇呼苏荣博士、著名史学家巴拉吉尼玛教授以及国家电视台的玛西巴图等一行在杭爱苏木境内扎起帐篷进行实地研究。
5、而霍去病也跟卫青抱有同一种看法。从霍去病请立三子封王的上疏也可以看出与卫青维护太子刘据的一致立场。
6、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7、8月15日,记者采访了本次重大考古发现的两位功臣专家: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蒙古学专家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和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延安大学碑刻专家高建国。两位亲历者讲述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过程及意义。
8、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真正第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也许就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了。
9、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10、霍去病一路追杀,经过激战,汉军大获全胜,斩敌7万余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左贤王战败逃走。
11、为须弥山四方的四洲之一。即位于南方的南赡部洲,上面生长许多南赡部树。“阎浮”即“赡部”,树名。后泛指人间世界。包括我们的世界在内的四大部洲,是相互毗邻的。这四大部洲分别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南赡部洲。我们的“南阎浮提”就在南赡部洲之中。它通常是指我们这个世界,但要包括阴阳两界和忉利天。所不同的是:其他的几个洲,人的寿命都比较长。除北俱卢洲有少许佛法之外,东、西两洲是没有佛法的。我们南赡部洲的人是寿命短的,但有具足的佛法。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是优胜的。
12、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就是在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当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击。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铁骑之雄鸣镝之利屡屡犯边、劫掠中原。
13、结束语后一次“封狼居胥”
14、⑶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15、《史记·匈奴列传》写道:“..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之,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16、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17、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南方汉族政权偏安一隅无力统一。当时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听了王玄谟的北伐计划后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话说的很大,实力却着实不济,刘宋王朝的北伐一败涂地,连长江北岸的地盘都差点没保住。
18、“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19、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20、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五、狼居胥山在哪个省
1、9787101133547
2、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3、汉武帝时期的大将霍去病
4、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5、萧统《文选》在编撰过程中,颇有编辑加工,其文本相对于它所依据之底本以及其他前在文本可能会产生某些小小的变异,这里的《封燕然山铭》同此前《后汉书·窦宪传》所载之文本就有好几处差异;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同样洒脱不拘,他在史传中收录后汉文章,有时也会自作主张地加以修改润饰。从文章学的角度看,他往往改得很好。编辑给作者改文章,如今仍有,而于古为烈,这些改动一般不甚为外人所知,即使知道有时也难以判明其是非优劣。摩崖本的面世使《封燕然山铭》的文字校勘工作出现了一线光明,希望有关方面能尽早公布清晰的照片和拓片,至少研究《后汉书》和《文选》将由此获得宝贵的信息。
6、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出自于《汉书·霍去病传》,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高荣誉之一。
7、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8、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9、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10、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11、⑾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12、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13、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4、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15、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6、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真正第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也许就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了。这次出击,霍去病深入漠北两千余里,击溃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俘虏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
17、一次次的封狼居胥,无不代表着彪悍战功和中原农耕文明对草原游牧民族的伟大胜利。那么,这个狼居胥山到底是哪里呢?
18、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19、投稿邮箱:623062402@qq.com
20、虽然辛弃疾主张北伐,但是对于当时的形式却有这担忧,认为当时的条件并不充分,有可能会出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结果。
六、狼居胥山现在指的是什么地方
1、⒁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2、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3、狼居胥山,古山名,汉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匈奴,封狼居胥山,一说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一说即今河套西北狼山,皆与《史记》、《汉书》所载当时用兵途径不合。
4、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5、狼居胥山,古山名。汉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出兵漠北攻打匈奴,封狼居胥山,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6、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7、既然是典故,那么”封狼居胥“自然有出处,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8、刘裕和霍去病一样,少年从军,屡立战功。对内平息战乱,对外致力北伐,取巴蜀、伐南燕、灭后秦,直取长安。元熙二年(420年),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宋。2年后,刘裕在建康去世。终年60岁。
9、关于这个漠北之战自古以来评说纷纭,原因是这里面发生的故事颇多,稍知道历史的都知道,本来是以霍军决战单于的,却出了情报错误,至使精心安排的对局变成了阴错阳差,卫青对上了单于,霍去病却只好拿相对较弱的左贤王部出气,后来李广又死了惹出了一场家族间的世仇,弄得卫霍二人千百年后仍不得解脱,还有汉武帝战后封赏的不公,象是故意搞事,霍军一封再封,皆大欢喜,而卫青兵团虽历经苦战却寸功未得,全军无赏,更有甚者,复设大司马一职,却让卫霍同任大司马,卫青虽贵为大将军,但实权全跑霍去病那里去了。
10、从字面含义上来看,封,在中国古代特指祭天。狼居胥,地名,是指狼居胥山。从广义上讲,封狼居胥是中国古代武将的高荣誉之历史上曾有寥寥数人获此殊荣。他们大多都是能为帝王建功立业的骁勇善战之士。
11、石刻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偏西南杭爱山一支脉向南突出的岩石上,宽130厘米、高94厘米。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蒙考古队合作实地踏察,在今天蒙古国的杭爱山,古称燕然山发现了当年班固所刻的石碑。根据记载,历史专家认为,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
12、幸亏性命交关之际,南朝有薛安都、鲁方平、张畅、臧质,沈璞等血性男儿,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保全了彭城、盱眙等重镇,坚壁清野,拖延到雨季,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迫使魏兵北返。史载:"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寿、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13、霍去病是霍仲孺的私生子。其父未曾尽过一天当父亲的责任。但霍去病长大后,知道了父亲的事,有次任骠骑将军出征时顺道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霍去病便命下属将霍仲孺请到休息的旅舍,跪拜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大人:汉唐时指父亲)之子。”
14、在今内蒙古西北部。汉武帝时,霍去病追击匈奴,直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以后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15、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6、“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17、可惜刘义隆、王玄谟君臣没有弄清楚敌我力量的对比,盲目自信,结果只能惨败。后来南宋词人辛弃疾提到此事,说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楼怀古》)。草草决策,草草开战,实为政治、军事上的大忌。
18、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意图“封狼居胥”,没成想北伐一败涂地,被强敌北魏一直追击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刘宋几乎亡国。辛弃疾曾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这一段典故。
19、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20、谓语是句子里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1、在国境线上胡乱感慨一阵子后,便赶去看胡杨林了。在古老的额济纳河边,成片的金黄色的胡杨林的确让人感到壮观、养眼。额济纳河古称弱水、张掖河、羌谷水、黑水。“额济纳”为西夏语,意思是黑水。额济纳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山麓,由祁连山积雪融水汇集成河,又有雨水和泉水作为补充。上游有黑河和临水在鼎新汇合后向北流入内蒙古境内后称之为额济纳河,向北流至狼心山分为东河和西河,后注入东居延泽和西居延泽。
2、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点击书影进入京东购买↑
4、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5、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
6、位于额济纳河边的黑水城,才是揭开西夏王国的钥匙。正是因为黑水城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才逐步揭开了古西夏王国的诸多谜团。直到20世纪初,俄国军人科兹洛夫和英国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并运送出境。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由于沙化严重,黑水城四周的城墙已有半数为流沙掩埋。遗址西北角上耸立的佛塔,基座也被风沙剥蚀得裂痕斑斑,城中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7、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8、未经过换世苍桑,如何能体会佛路真谛。且看本书主角唐少寒如何杀出一条佛陀血路,阅遍苍桑!
9、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10、额济纳是国内至今惟一沿用古西夏地名的地区,其境内的黑城(也称黑水城)是西夏古都,在西夏历史上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也是迄今丝绸之路上保存完整的一座古城。这里有秦汉时期辉煌的居延文明,西夏时期灿烂的水城文化。曾出土2万多枚居延汉简和8000多件(册)黑水城西夏文献。在黑水城区域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发现了元代伊斯兰教徒的数百座墓葬,并出土了元代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的木乃伊,这是继西夏文化被发现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些珍贵的遗址吸引着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他们将黑城作为研究西夏文化和早期伊斯兰文化传播的重要始原地。
11、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1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13、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4、汉军大营中,霍去病的舅舅卫青正焦急等待着,只见霍去病提着人头,押着两个俘虏进来。审问之下得知,这两人一个是匈奴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一个是匈奴相国,另外还有一个被杀死首领,则是匈奴单于的叔祖父。霍去病首战就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武帝高兴,加封霍去病“冠军侯”,有勇冠三军之意。
15、捕鱼儿海就是如今的贝加尔湖,与呼伦湖为姊妹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边缘,是中蒙两国共有湖泊。其中大部分在蒙古国境内,仅西北部26平方公里(湖泊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为我国所有。
16、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7、《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8、此摩崖位置在蒙古国中戈壁省稍微靠西南的地方,刻在杭爱山一个支脉向西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当地称此山为InilHairhan(北纬45°10′403″,东经104°33′147″,海拔1488m)。摩崖石刻宽3米、高约0.94米,离地高4米多。
19、当刚刚入学的孩子,向你炫耀他新学到的成语时,你是否很想向他解释成语背后的故事,从而让他体会学习的快乐?
20、霍去病为人寡言沉稳,有勇气,敢于任事,汉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孙武、吴起兵法,他说:“作战只看谋略如何罢了,用不着古代兵法。”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府第,让他前往观看,他说:“匈奴还没有消灭,要家干什么呢!”因此,汉武帝更加爱重他了。但霍去病少年显贵,对部下不关心。他率军出征时,汉武帝派负责宫廷膳食的太官给他送来的食物装了数十辆车。班师时,车上装满吃剩下的粮食和肉类,而士兵却有饿肚子的。在塞外时,军队有时因缺粮而士气不振,可霍去病却修建蹋鞠的场地游戏。像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卫青为人仁和,尊重士子,谦虚退让,以温顺柔和博取汉武帝的喜爱。二人的志趣节操就是如此。
1、汉元狩四年,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出兵漠北攻打匈奴,封狼居胥山。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让世人熟知了这个典故。
2、大将军为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两人志操如此。
3、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4、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南宋有一次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因此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语。
6、艰苦辨识谨慎求证,现已解读出石碑上220个汉字
7、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狼居胥山在哪里?【147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