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人比而不周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周:合群。比(bì):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所以,概念有時害死人。
3、民营教育家可未必是道德上的小人。民国时期的陈嘉庚、张謇都是很了不起的人呢。虽然我不愿意用“君子”这个词。
4、小人是一种人格有缺陷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识抬举,不知好歹,毫无公德心的贱人。之所以说小人不识抬举,不知好歹,是因为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们都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知恩图报”这个词,只有无止境的索取。无论你给了他多少好处和帮助,只要你一不留神得罪了他,他便会忌恨你一辈子,处处以你为敌,想方设法让你难受。之所以说小人是贱人,是因为不能对他们太好,给点阳光他们就灿烂;给点露水他们就泛滥,给他们篮子他们不知道要下个什么蛋。你每天骂他,他就对你俯首帖耳,给他一点好脸色他就会翻天。
5、從鄭注‘忠信、阿黨’來闡發,忠信是人的本質,是一個人處理事務時事前的原則。阿黨則是依據事後的結果,即以私利來作為判斷事務的依據。這在西哲戴維羅斯那就是他講的義務論和效果論的區別。
6、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7、个人浅见,欢迎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8、刘乐恒:武漢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9、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0、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1、《论语》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这个解释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我们结合了《周易·比卦》来看,情况要复杂一些。
12、其实“君子之心”和“小人之心”人人都有,只是多少的差别罢了,如果我们在人生精进的修行过程中,后全部摒除了“小人之心”,只留下了“君子之心”,我想那便是真正做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了,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成“佛”了,这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的境界。
13、孔子在这一节里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区别,君子和小人在与人交结时因其动机和目的截然相反,所以其表现为行为时必然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周和比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说,小人为私欲勾结别人、图谋利益,那么,君子应该为道义团结和帮助别人、牺牲利益。
14、赞赏陈嘉庚办学理念,但说他是教育家,不认同。可能,我对教育家要求高吧。
15、我仲姓一族出自何处?一说出自仲孙家族,即孟孙家,一说出自仲山甫,也有认为是商朝时的东方族裔,上承奚仲(大禹夏朝时的车正,即交通部长,造车人)和仲虺(商汤的宰相)。
16、《论语阳货篇》中讲“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孔子眼中这样的鄙夫就是这样的小人,他们脑子里整天想的就是与人做比较,患得患失,这样的小人,是什么坏事都可能干得出来的,因此是不能事君的,也是不可共事合作的。
17、不归按:论语一书,语及小人,多与君子为对,其义约有两端,一谓无位之人,一谓无学、无德之人,即鄙陋之人,然自称鄙、固者,或为谦辞。此文「小人」,则在位而无德者也。论语言及君子、小人之别,皆就群体中为说,盖君子或因天下无道而隐居,以求其志;而小人即穷居亦不能隐也。小人因无恒心,故亦无志可求。二者之区别,在公私之间,君子非无私心,然当公益与私利发生冲突时,能遵从公益;小人亦非全然漠视公益,惟当私利与公益产生矛盾时,遵从私利而已。
18、有“比”因为有私,有私因为有“我”。与“比”相对的是“周”,朱熹讲,周者,普遍也。所以,“周”又指面积大、范围广。心中存道、义、仁、公,放下私欲和喜好,无私,无分别时,便是“周”。孔子打破普通百姓不能学习文化的常规,提出有教无类,没有分别心,是“周。”《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化育万物,日月遍照古今,不分善恶美丑,也是“周”。
19、首先在于义需要被人认知。人的认识能力有不同,知识积累有不同,对正义的认知就会有不同。
20、孔子这句话,真是深刻,发人警醒啊。
二、小人比而不周的周是什么意思
1、拿不能相比的东西来勉强相比。
2、《论语》: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3、比较(bǐjiào)
4、王引之经义述闻:“文十八年左传『顽嚚不友,是与比周』,杜注:『周,密也。』哀十六年:『周仁之谓信』,注:『周,亲也。』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王注:『周,合也。』说文:『比,密也。』夏官大司马『比小事大,以和邦国』,郑注:『比,犹亲也。』吴语『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韦注:『比,合也。』盖周与比皆训爲亲爲密爲合,故辨别之如是:以义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晋语云云,彼之所谓比,即此之所谓周,周以举义者也,比德以赞事者也。彼之所谓党,即此之所谓比,举以其私者也,引党以封己者也。比与党相近,则辨之曰『比而不党』。比与别相近,则辨之曰『比而不别』,文义正与此相类。”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也许是在他给自己的三千弟子讲课或者聊天时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却被他的弟子整理辑录在《论语》这本书中,流传千年。
6、是不是教育家有那么重要吗?冠上一个“家”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为社会又多造福了?
7、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8、这句话是出自孔子语录,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
9、(注释)(表情)周、比——“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比”旧读去声bì。
10、每”官”人即是官也是民,出了衙门就是民。
11、其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12、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解释为,君子待人接物平等、中正、无私,小人则以私欲、喜好、利益为先。这是修身与否的本质区别,而越是无私,越是周而不比,越符合天地、圣人之道。
13、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14、皇侃曰:君子常以忠信为心,而无相阿党也。
15、(3)《朱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16、大学校长、中学校长,小学校长,都应该是教育家。民营大学,也有很多教育家。
17、正義曰:經傳言“小人”有二義。一謂微賤之人,一謂無德之人。此文“小人”,則無德者也。
18、但是儒家人士“往往”不反感其它的东西,因为还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他们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他们更刻意亲近上司,伺机打小报告。善于表面功夫,善于俟机邀功抢功,踩着别人肩头攀高,一旦有坏事就找替死鬼来背黑锅。落井下石是他们的一贯伎俩。挑拨离间是他们渔翁得利的佳手段。一手制造纷争事端,却把自己撇清,任由他人争斗,自己扮演和事佬,假装好人。
20、惟至春秋末期,世袭制度已然定型,难以憾动。此于左传所载异姓之臣弒君,无直接继位者,必择前君所遗之子以立之,即可见也。而在此时,孔子强调君子、小人之别主要在德,若无德即在位无妨其为小人,若有德即退居不妨其为君子。
三、子曰小人比而不周
1、@刘国庆 不可同比前者是用自己的積蓄辦教育現在(大部分)是當企業辦(跟教育部門要名額)
2、陈嘉庚、张謇都不是民营教育家。
3、何谓君子,何谓小人,此关乎人品,交朋友,乃至国家党派的大事,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4、同意國慶兄,任老師上一段,前面說得都棒極了,就後半句(呲牙)有歧視之嫌(调皮)
5、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
6、请任老师指正,特别是前面关于周、比的词义,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合适。@任大援
7、周:团结。比:勾结。指君子团结大多数而不和少数人勾结,小人结党营私但不团结大多数人。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关于比卦,还请正平老师解读一下。
9、不堪其忧和不改其乐,是两种境界。
10、@仲大军,你的考虑也是有道理的。但首先是回到文本本身的意思。如果怕“人权主义者”的反感,就曲解经典原意,是不可取的。
11、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
12、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3、其次,行义,必须按照“礼”的方式。《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依照礼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就能够尊重了他人的权利空间,达到和谐和共同发展。“逊以出之”,谦逊地表达自己,就为他人留了发言权,能够接受他人的思想,能够集思广益。从我看,仁义礼逊信这些原则,已经构成了一个系统。应该说,论语是对那个时代人生与社会关系(伦理学)的第一次系统性的表达,今后所有的工作,都是局部的变动。
14、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15、那么,如何做到“周而不比”,“义之于比”呢?
16、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17、是在陈述一个现实(当时的现象);
18、答:意思: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19、《论语》:邦有道,危言危行
20、好比(hǎobǐ)
四、小人比而不周的上一句
1、夫子之所以辨析君子小人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正人心,君子胸懷寬廣,處理公共事務需以忠信的價值觀來作為依據,以義來制利。
2、民营教育家,是新时期的特定产物。不好的只是少数。如果我怀着上述心理去干,就是。
3、《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为什么小人要与他人做比较呢,从佛学和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因为小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其内心中有黑洞,“我”与“他人”的“分别心”很重,因此需要对“他人”的索取和占有才能让其有存在感。而君子的人格是相对完善的,一切从大局出发,而不考虑自我,没有“分别心”,格局更大,其内心中散发的是光明,因此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也就更强。
5、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6、陶行知叶圣陶张志公等等
7、所以,孔子给出了一个标准,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現在又到了打破「學在官府」的時代了(呲牙),「論語匯」主講的各位「官學」老師都是這一浪潮「助力君」(呲牙),幾位助講的社會教育家可能是其「主力軍」呢。
9、九五爻与其他五爻的位置变化,关乎到“比”的性质。
10、周易的系词中说,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11、《论语》:视其所以
12、不过,我确实觉得道德上的君子与小人之分,害处太大。
13、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教育家呢
14、《史记》孔子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这里的鄙是指子路生活在曲阜东面一百多里地的卞邑乡下,性情朴实,与曲阜城里的人不同。
15、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做事总为多数人着想,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但不与人相勾结。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这种思想就有积极意义。
16、@刘国庆 趕緊把“僅僅”去掉,一個沒有教育情懷的實業家,能投資辦教育嗎。斯坦福夫婦是要資助哈佛的,可惜哈弗有眼無珠,成就可後來的斯坦福大學。
17、《周易程氏传》云:“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则有悔吝。”所以,无论是“君子周”还是“小人比”,其关键所在,在于是否“周、比之以其道”。
18、但说实话,好像这样解读就很难说明白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19、@刘国庆 思想没有成体系,哪里算家?
20、《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五、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2、《周易·比卦》主要还是从各爻的爻位来看待“比”的问题的。
3、@任大援 我以为上面@仲大军 的那句话孔子是走市场的民营企业家不过是一种调侃,没有恶意!(微笑)
4、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故聖人於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閒,而審其取舍之幾也。
5、从现实中说,情况却太不乐观。唐代牛李党争,宋代司马光、王安石的元祐党人之争,明代东林之祸都是礼法时代党争的明确例子,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宋代的党争尤其特别:双方都是我们熟悉的人,文名鼎鼎,都是天才级的聪明人,也都是自认为是“铁肩担道义”的人。苏轼就在中间,被扬来簸去,颠沛至死。我们总结党争肇因,唐代出身是一个重要因素,宋代政见不同是个重要因素。明代呢,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为我们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
6、@仲大军,孔子说“回也不改其乐”,不知是否也是夫子的自况。不知你的老祖是如何说的?
7、南怀瑾《论语别裁》中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8、有鉴于此,我对本节经文的理解是:孔子说:君子广结善缘、接济贫寒而不结党营私、作恶图利,小人结党营私、作恶图利而不会广结善缘、接济贫寒。
9、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是说追求道德的人与人交往时,不是结党营私,而是根据道义,普遍交往,不回护某些特定的人。或者说,公平待人而不是偏爱某些特定的人。
10、意思: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11、可惜的是后人对子路了解太少,将他混同于颜回、曾参等小字辈。不知大小了。
12、礼记缁衣:“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郑玄注:“迩,近也。比,私相亲也。”儒行:“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孔颖达疏:“危,谓毁害也。谗谄之民,其群党连比共危亡己者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小人比而不周的周是什么意思【92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