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四书【126句文案】

一、儒家经典

1、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他讲话则严肃不苟。

2、《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出自《礼记》·译文〕君子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5、〔出自《论语》·译文〕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出自《论语》·译文〕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7、〔出自《论语》·译文〕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8、(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9、(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1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11、(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14、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15、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像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16、《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x记&#x

17、〔出自《尚书》·译文〕积德做好事,心地坦然,无忧无虑,会一天比一天顺心。弄虚作假干坏事,用尽心机,藏奸饰伪,处境只会越来越窘迫。

18、(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19、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引以为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成熟定,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要戒除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20、〔出自《论语》·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二、儒家经典四书

1、读经教材、产品购买与咨询:

2、(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3、(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4、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悬空揣测,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到了每年天气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不凋谢的。

6、〔出自《尚书》·译文〕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论语》

8、(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下等的人。)

9、因为《易》是五经中的,而四书五经是孔子所写,孔子是儒家经典代表人物,所以说《易》是儒家经典。

10、由孔子创立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11、(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2、▼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1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4、〔出自《礼记》·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知道一些就满足的毛病,或有认为太容易而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15、(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16、(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1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1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论语》

19、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2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

1、(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3、儒家: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道家:老子,庄子,列子。周易参同契

4、(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5、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论语》

6、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经学分今文经学派及古文经学派。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10、(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论语》

1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论语》

13、〔出自《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14、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摘《论语》

15、(只有女子和小人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1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7、〔出自《论语》·译文〕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18、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论语》

19、调和说,即认为《春秋》“亦经亦史”,持此说者如钱穆、雷戈。就“亦经亦史”的说法,钱穆认为《春秋》是一部“亦经亦史的一家言”,理由是古无经、史的区别,经、史之分是后代才有的观念。

20、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四、儒家经典

1、(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2、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3、(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4、(志士仁人)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5、元朝的名字取自儒家经典《易经·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朝的国号全称是“大元”,即为“大哉乾元”之意,出自汉官建议,忽必烈采纳。

6、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论语》

7、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8、每天学习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9、儒家经典《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10、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11、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论语》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论语》

13、〔出自《论语》·译文〕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14、(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15、(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论语》

1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仪礼》—保存中国古代礼仪完备的书《礼记》—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书《周礼》、《仪礼》和《礼记》,统称三礼,是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和礼仪理论的总汇。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

18、(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19、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

20、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五、儒家经典名句关于读书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论语》

2、(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3、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经学分今文经学派及古文经学派。

4、《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5、(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6、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7、(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8、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论语》

9、〔出自《论语》·译文〕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论语》

11、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论语》

1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论语》

15、(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1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论语》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8、(第一种人是天资聪明,懂得很多,第二种人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相对第一种人是次之的,第三种人是平时不学习,直到遇到困难,用到知识时才迫不得以去学,因而是又其次之的,还有一种人,遇到困难也不知道学习,这种人是下等的。。)

19、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2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摘《论语》

六、儒家经典

1、儒家经典著作被誉为圣书,主要分为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周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十三经在“经”学地位上高,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蕴含许多哲理和大智慧。易经有三本,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目前仅《周易》存世,被誉为神秘的占卜之书。《尚书》主要为君臣相处之道;《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周礼》记载着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记载的是礼节制。《论语》是孔门的师徒的言行录。《孝经》则是传承孝道的书。十三经中每本书蕴含的知识都不相同,但又都集儒家之经典,被称为儒家经典著作。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4、〔出自《中庸》·译文〕诚,贯穿在万事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所以,君子把真诚看作高贵的品德。

5、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6、古文经学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即认为《春秋》是历史学著作,古文经学家如晋人杜预,近人钱玄同、顾颉刚、刘节等人坚持这种看法;

7、《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8、不担忧财富不多,只担忧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忧人口稀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宁。……如远方的人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9、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10、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11、可见“移风易俗”是儒家论乐的核心观点。

12、(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13、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4、〔出自《礼记》·译文〕礼的实质,不是随便取悦人,也不是空话连篇,要做到行为不逾矩,不侵犯侮慢别人,不与人故作亲热。

15、(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16、(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17、〔出自《论语》·译文〕学习之后,不断温习,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8、《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19、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20、(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论语》

2、道不同,不相为谋。——摘《论语》

3、《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论语》

5、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6、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儒家经典四书【126句文案】